Posted on

蘇樺偉添頭銜 獲社會企業研究院頒資深院士

蘇樺偉

【體路專訊】蘇樺偉再添頭銜!這位6面殘疾人奧運會田徑金牌得主,今日(22日)出席社會企業研究院院士榮譽資格及獎項頒授典禮,獲頒資深院士頭銜以肯定其對社會的貢獻。「偉仔」喜見自己得到認可及支持,盼透過自己的新身份讓社會對殘疾運動有更多關注。

蘇樺偉與獲頒榮譽院士香港女探險家李樂詩博士(右)的合照

蘇樺偉於1996年至2008年間4屆殘奧奪得6面金牌,讓這位前香港殘疾短跑代表獲「神奇小子」的稱號。適逢今年舉行東京殘疾人奧運會,記錄蘇樺偉及母親「蘇媽」奮鬥故事的真人改編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亦於今年上映,讓社會對殘疾運動有更多認識及關注。

「偉仔」在殘疾運動的付出及對社會的貢獻,獲得社會企業研究院肯定,被提名為2020/21年度資深院士。今日與「蘇媽」一同出席頒授典禮的「偉仔」笑指:「好開心,以前的畢業禮比較簡單,沒有機會穿畢業袍,今次是第一次!好高興得到社會企業研究院的支持及肯定。」

榮獲新頭銜的「偉仔」亦希望透過自己的經歷、透過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勉勵港人:「好開心電影在社會上得到肯定,希望大家能從電影得到啟發,學習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精神。像我一樣,可能我起步慢,但我可以後來追上。」他指社會對殘疾運動的關注較以往有所提升,盼望自己透過更多分享自己的經歷,社會能對殘疾運動有更多支持,同時能有更多傷健人士參與運動。

圖、文:何子淵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蘇樺偉添頭銜 獲社會企業研究院頒資深院士

Posted on

【空手道】走出低潮再高飛 劉慕裳:輸,而接受,才能夠成長

【體路專訊】「 輸,而接受,才能夠成長。」東京奧運銅牌得主、香港空手道「一姐」劉慕裳(Grace)上周六(20)於杜拜舉行的世界錦標賽女子個人形項目奪季,連續兩屆摘下銅牌。興奮過後,她今日(22日)在個人facebook專頁發文分享得獎心情,訴說走出低潮再登高峰的心路歷程,「感謝上天安排俾我嘅一切經歷,令我長大,成就今日嘅我。」

第6次征戰世界錦標賽,也是劉慕裳東奧後第一擊,結果Grace不負眾望,再登頒獎台。她在文中指出, 2018年贏得香港歷來第一面空手道世錦賽獎牌後不久就遇上低潮:「2019年1月1日,比賽改做小組計分制,經歷咗我人生一個好大嘅低潮。從2018年年頭開始,每一站比賽都有獎牌落袋直到年尾,到2019年12個比賽中,只得4面獎牌,更經歷過喺幾站超級聯賽跌至11名/13名。雖然好迷惘,捉摸唔到新制度嘅評分標準,但令我更加珍惜每一面獎牌,因為每一面獎牌都係話緊俾我聽『I’m coming back』。」

劉慕裳明白要在技術上求變才可穩定排名,因此2019年接觸不同新技術,追求更高層次的過程中面對不少困難,不知哭過多少個晚上。情況在2020年初終有好轉,參加3項賽事兩奪獎牌,雖然後來因疫情休季一整年,但亦可趁機會調整及反省過往失敗的原因,然後專心作出改正。

(圖:劉慕裳facebook)
(圖:體路資料庫)

直至2021年,Grace迎來豐收的一載,先於「一生一次」的東京奧運勇奪銅牌,再於世錦賽添銅。「個人連續第二面世錦獎牌,感覺同上屆好唔同,一樣嘅係都係好開心,唔同嘅係,我比以往更清晰了解知道自己做緊咩,嗰種喜悅並不是來自驚喜,而係來自一種證實我同教練團隊一直嘅付出同所有訓練嘅鋪排是正確而感到高興。」

盡心盡力做好自己,老天自有安排。劉慕裳直言:「好感謝上天安排俾我嘅一切經歷,令我長大,成就咗今日嘅我。『輸,而接受,才能夠成長。』Grace將於兩個多星期後出發參加今年最後一項賽事-亞洲錦標賽,再爭佳績。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空手道】走出低潮再高飛 劉慕裳:輸,而接受,才能夠成長

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舉得越重=越好嗎?認識「速度依循訓練」

【體路專欄】力量訓練有助運動員提升肌肉的力量及爆發力,是提升運動表現的重要一環。傳統的訓練會以最大力量(1 Repetition Maximum, 1RM)的百分比來調整訓練強度,而「速度依循訓練」(Velocity based Training, VBT)則透過量度動作的速度來決定訓練強度。本文將會簡介和比較這兩種訓練方式,希望能為讀者帶來得著。

傳統的訓練方法

筆者先以例子說明傳統的訓練方法:以背蹲訓練來鍛練腿部絕對力量(Absolute Strength)為例,運動員會做5組背蹲,每組3次,教練除了會把強度調較至1RM的85-90%之外,亦會用最近期的力量測試數據計算出運動員應該舉的重量,從而令運動員有目標可依循。另外,當訓練腿部爆發力時,同樣是5組3次,但教練會將強度調低至75-80%,令動作更能以爆發力形式(更快速)進行。

然而,傳統的訓練未有考慮運動員在訓練當日的身體狀態。由於運動員的身體狀態每天都在轉變,例如可能當日在球場上的訓練較長,進行力量訓練時身體比平常更疲勞,原先估計好的重量可能過重;相反,如當日身體狀態非常好,原先重量則可能太輕鬆。故此,速度依循訓練(Velocity-based Training, VBT)便應運而生。

圖一: 傳統力量訓練的強度建議(Haff et. al. 2015)

什麼是速度依循訓練(VBT)

VBT是指進行力量訓練時,透過量度動作的速度,以決定訓練強度。同樣以背蹲為例,如果運動員需要訓練最大力量,教練會用儀器量度運動員由蹲到站立的速度,透過取得的速度資訊,即時調節重量。

VBT的理念有以下幾點︰

首先,力量訓練其實有不同訓練區間(見圖二),用意在於模擬運動時的速度,例如當欖球員進入攔截範圍時,會以大概1.5m/s 的速度移動,與對手相撞後速度會減至大概0.6m/s。為了令運動員的肌肉可以在這些情況產生更大的功率,力量訓練時運動員會控制其移動速度在特定範圍中,藉此達到訓練效果。

在實際情況的應用上,假如欖球員需要針對「相撞後」的表現加以訓練令攔截更有效率的話,體能教練會在欖球員進行背蹲時量度其向上移動速度,並要求速度需要控制到介乎0.5 – 0.75m/s(見圖二「加速力量」),運動員需要調節重量,令移動速度鎖定在此範圍內。

圖二: VBT的訓練區間

其次,由於運動員的身體狀態每天都不同,利用VBT有助減低訓練過勞的機會。有研究證明肌肉力量與舉重的速度成線性關係(見圖三),因此,如在進行力量訓練時發現運動員使用同一重量的舉重速度比平時慢,便可推斷運動員今天可能較疲勞,並需要調輕重量,以減少過勞的機會。

圖三:肌肉力量與舉重速度成線關係(González-Badillo et. al. 2010)

另外,進行力量訓練時,使用VBT會令運動員更投入。由於運動員可以得到每一下的速度反饋,有助他們參照數據以了解自己弱點,從而加強訓練達到更快的速度。而且,有研究指出,使用VBT六週的欖球員與沒有使用的對照組比較,其總訓練功率不但比對照組多,爆發力及跑步速度亦比照組有明顯進步。

總括而言,速度依循訓練能令運動員得到更精準的力量訓練強度調控,從而得到更有效的訓練。大家不妨將理論應用到實際訓練上,並因應個別運動項目的需要,選擇在不同的速度範圍內訓練,令訓練表現更能針對比賽需要。

圖四︰使用傳感器,量度訓練時的速度。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參考資料:

  1. Weakley, J., Mann, B., Banyard, H., McLaren, S., Scott, T., & Garcia-Ramos, A. (2021). Velocity-based training: 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 43(2), 31-49.
  2. Dorrell, H. F., Smith, M. F., & Gee, T. I. (2020). Comparison of velocity-based and traditional percentage-based loading methods on maximal strength and power adaptations.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34(1), 46-53
  3. González-Badillo, J. J., & Sánchez-Medina, L. (2010). Movement velocity as a measure of loading intensity in resistance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1(05), 347-352.
  4. Banyard, H. G., Nosaka, K., & Haff, G. G. (2017).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oad–velocity relationship to predict the 1RM back squat.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31(7), 1897-1904.

Haff, G. G., & Triplett, N. T. (Eds.). (2015).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4th edition. Human kinetics.

文:陳振坤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幹事、肌力與體適能委員會秘書 (2020-2022年)
美國國家體能協會註冊體能教練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澳洲體能協會註冊二級體能教練
(Australi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舉得越重=越好嗎?認識「速度依循訓練」

Posted on

【現正預售】體路 x Solibad 彩虹鞋帶慈善團購| $29港元一對

【體路eShop】香港羽毛球混雙組合鄧俊文/謝影雪周日(21日)在印尼大師賽奪得亞軍,當中謝影雪戰靴上的彩虹鞋帶引起關注,她昨日表示該鞋帶是為名為Solibad的羽毛球慈善活動宣傳,盼透過羽毛球去籌款,幫助於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貧窮小朋友接觸羽毛球。報導不足一日下,不少香港球迷均希望參與此項有意義的慈善活動,故《體路》聯同《Solibad》特別為香港讀者推出慈善團購,今次將率先預訂Solibad 彩虹鞋帶,團購日期為即日起至2021年11月30日,所有收益將全數捐至 Solibad Charity

是次團購將免除海外至香港的運費,減輕香港讀者購買的運費成本,預計貨物將於12月初運到本港,屆時讀者可持電郵通知前往體路辦公室(牛頭角偉業街103號振邦工業大廈10樓),或選擇以順豐到付形式領取貨物。

謝影雪的幸運彩虹鞋帶。(Credit : Badmintonphoto | Courtesy of BWF)
(Credit : Badmintonphoto | Courtesy of BWF)

Solibad 彩虹鞋帶 介紹:

Solibad 是法國當地的慈善組織,以彩虹為主色是希望透過羽毛球助世界各地的貧窮小朋友接觸羽毛球的機會,為他們生命注入快樂及希望,故以彩虹色為主題。Solibad一直邀請不同的世界級羽毛球運動員任大使,宣揚此項慈善活動。當中彩虹鞋帶最引人注目,Solibad 創辦人Raphael Sachetat 建議穿戴彩色鞋帶時可只穿戴單條,突出該慈善活動的獨特性(如上圖)。

如欲團購彩色鞋帶,可按此預訂

(彩虹鞋帶售價$29港元一對,由於是次團購為慈善活動,故僅接受轉數快及銀行轉帳付款。)

(Credit : Badmintonphoto | Courtesy of BWF)

Solibad 亦接受網上捐款,可按此瀏覽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現正預售】體路 x Solibad 彩虹鞋帶慈善團購| $29港元一對

Posted on

【跳遠・專訪】我的離開也是愛 跳遠教練Animo移英前最後專訪

【體路專訪】這是一個有關跳遠的故事。但這一跳不單是6米31或8米12,今次一跳就由香港跳到9,600多公里外的英國。個子不高但聲線嘹亮,不論學界賽、測試賽、錦標賽、亞運會的看台上也看到、聽到她的存在。陳慧賢(Animo)帶著4個跳遠港隊代表,戰過大小賽事,破盡學界和香港紀錄,卻突然放下一切,與同為田徑教練的丈夫陳沛定居英國。其實,這也是一個有關移民的故事。

2021年10月11日,香港剛經歷過「獅子山」的風雨,又預備面對「圓規」的逼近。就在這兩個颱風之間,剛好遇上一日天朗氣清,陳銘泰、高澔塱、馬嘉豪和俞雅欣正在將軍澳運動場把握這星期的唯一機會,備戰6日後的賽季最後一仗,也是Animo在香港領軍的絕唱。

最後一次帶領4名愛徒的這課訓練,她依舊拿著秒錶為運動員計算助跑時間,指點他們的起跳距離。「當年市面上很少教練專教跳遠,既然自己跳遠較叻,市場又缺這個項目,倒不如試試開私鐘去教。」Animo自2004年開始擔任田徑教練,那年香港體育學院剛剛成立,陳敏儀、鄧漢昇與李致和仍是當打當紮的運動員,往後成為她高徒的陳銘泰還只得11歲。「我要家長也聽從我,不喜歡由他們支配我的訓練。曾經有家長打來說小朋友翌日比賽,所以要練全程起跳,但我拒絕了。因為我有我的安排,不會因為你叫我而做甚麼甚麼。」升中前正是課外活動的「搏殺期」,也是那年代當小學生的我亦試過游泳、跆拳道、鋼琴接踵而來。家長們之所以緊張地要求Animo賽前轉變計劃,正因為想用成績換取入學加分。「但很多對手到初中已經不見了影,反而陳銘泰就會繼續跳上去。」

「跳遠王子」初中時期跳遠成績並非特別驕人,到中五的學界才以破紀錄距離奪冠,一年後卻突然大爆發,跳出7米64打破塵封26年的香港紀錄。再過13個月,他在兩個月內再連破兩次,將港績推前至7米70。「當陳銘泰破紀錄時,很多人都問過我有否預計過他能有這成績,其實真的沒有,我一直與他合作都沒想過能教到他這麼勁。」勁,絕對是當年陳銘泰的最恰當形容詞。7米7後,他先於2015年6月單場兩刷港績,半個月後再跳出7米89,16年4月再造出7米99,距離轉全職後的「衝8米、衝奧運」目標1厘米。

當陳銘泰破紀錄時,很多人都問過我有否預計過他能有這成績,其實真的沒有。

結果里約奧運前3個月,陳銘泰一躍到8米12,成為首個突破8米的香港人。「現時想起都估不到他能跳到這麼遠,那時才發現我的訓練是真的做得到,覺得其他有能力的運動員也可以跟我的方法做得好。陳銘泰絕對打通了我們的路。」憑著這個與奧運標準僅差3厘米的港績,他獲得「外卡」成為香港第2位跳遠奧運代表。「以前會有人講『跳遠可以去到哪裡?不如分他出來跑4×100米吧』,那時候的接力更加吃香嘛。」倫奧席位、亞錦金牌、亞運銅牌,再奪亞錦銀牌,男子接力隊在里奧前4年是香港田徑界炙手可熱的一員。以陳銘泰當年10秒63的最佳時間,大可以發力轉項短跑,「直至我們沒有放棄跳到去奧運,自此就沒有人再講這件事,連田總都不夠膽『郁佢』。我們算是跳遠的一個好指標,讓人知道田徑發展不只有短跑,之後也有跳高、跨欄、標槍等所有項目都開始好看。」

我們算是跳遠的一個好指標,讓人知道田徑發展不只有短跑。

當一個冠軍的教練難,令麾下所有運動員都成為冠軍更難。陳銘泰之後,Animo再有弟子高澔塱及馬嘉豪包辦學界冠亞軍,前者及後成為亞運代表,亦有俞雅欣一年內八度刷新香港紀錄。「當香港有了第一個,就可以一起進步。所以陳銘泰是一隻模,之後的一直複製就『唔使死』,加上體院總教練都教懂我很多訓練計劃,慢慢大家互相更有信心。」

運動員常說Animo很惡。在訪問這個多小時中,我也完全感受到她那嬌小身型不合比例的自信、霸氣。當然,她的霸氣的確有她的道理,因為就算想複製她的成功,也可能要付出比她多十倍、百倍的努力,「香港的資源是不夠的,所以要花自己時間,就算抄外國也要時間!要推他們去亞洲、世界的水平,是要出很多功力,甚至和老公在家中也要『傾下拗下』,反而可能撞到新衝擊,但就好慘囉!」由開創先河,到無師自通,Animo在跳遠教練這條路上一直摸索,未必能夠承先但也至少可以啟後,「香港有種文化是教練間不會分享,幸好新一代都很好,因為分享才能互相幫助、增值。」

啟後的「後」,是後輩,也是後代。那些年腹大便便在體院指導跳遠隊的畫面還深深印在我腦海中,轉眼間Animo兒子陳諾已經3歲有多。近兩年香港再現移民潮,很多離港的先頭部隊也是膝下有兒的中產家庭,「我倆覺得社會不穩定,教育也愈來愈差,為了小朋友便想離開。」也說了今次是一個移民的故事,訪問見街之時,他們一家應該已在英國稍稍安頓下來,感受到當地深秋的氣息。只是在此之前,每一個有離開意慾的香港人,也與他們一樣經歷過無數掙扎,「經常都問何時走、如何走,想過先送兒子去讀高中,待我們退休再去,又或者先讀完小學?但永遠只得『講』字,很難行出這一步。不過社會情況已經等不到了,我們都想快點離開。」

經常都問何時走、如何走,但永遠只得『講』字,很難行出這一步。

英國政府年初接受BNO申請「5+1」移民簽證,加速Animo與丈夫的動作,但再真正令她動身的催化劑,Animo不諱言是母校的一個決定:「我教了德望這麼久,帶隊又有成績,但始終升不了職,便覺得是時候了,可能去到發展到的話又有另一片天地。」Animo過去10年一直身兼兩職,既是德望中學的體育及田徑隊負責老師,也是跳遠教練,卻不時惹來分身乏術、只顧跳遠隊的質疑。「我好鍾意德望,全心全意教德望,放了很多時間在她們身上。有哪個老師在運動場的時間比我多?我由讀書到現在未曾在聖誕新年去旅行,因為她們要去集訓營。不過有人覺得為何德望還未贏而我教跳遠班很叻,但教一間學校是有很多項目,不能從單一訓練去看。」德望出產過陳佩琦、俞雅欣、陳樂悠及劉晞庭等學界紀錄保持者,但對上一個田徑總冠軍已要數到2005至2006學年的一屆。

陳沛(左)與陳仲泓

既然再無懸念,她也於6月一次訓練後向徒弟正式說出「移民」二字,「之前都經常會說說移民怎樣,一兩年後會在哪裡,但今次真的要走了。」原來這年頭移民很快。我也經歷過親戚這個月說離開,兩個月後便已經身處倫敦的一幕。Animo到7月向體院交代離港事宜,預備10月飛越半個地球。「他們(陳銘泰等人)初時都未有特別反應,情緒慢慢地才浮現出來。」再見偏說到紅眼,被時代拆散才道別那樣難。「Animo Team」的情緒爆發點,也許就是9月的陜西全運會。

今屆全運受疫情影響,港隊隨團人數大減,即使可以北上也要先隔離21日才能出賽。陳銘泰和俞雅欣是香港男、女子跳遠獨苗,然而Animo卻只能留在香港遙距督師。「原本我很想隨隊,當是與他們的一個總結。其實有與老公談過,不如我真的去一去?不過他也剛剛去完奧運,這段時間要處理移民的事實在分身不暇,21日真的太長,如果我又走便真的處理不及。」陳沛徒弟陳仲泓是香港首個男子跨欄奧運代表,兩人並肩在東京獻出第一次,回港隔離過後,已是跳遠隊北上之時。

「不能在現場真的很可惜,也很傷感,但開心在兩人也總算入到決賽,只是一定想要更多。」陳銘泰與俞雅欣在西安同樣躍入決賽,前者甚至以7米68的成績4年來首次在大賽晉級。然而兩人未能在決賽延續勇態,俞雅欣在雨戰下僅跳出5米92。「她最想對我說『我跳到了』,但卻跳不到成績,所以就很不開心⋯⋯」那日賽後,俞雅欣在Instagram寫上「比起『對不起,我盡力了』更想有能力說的其實是『我做到了』」。說到這個由中學已看著成長,卻到中學畢業才正式跟隨訓練的「小丸子」,Animo雙眼也突然通紅、哽咽、語塞,「我覺得她還有很多機會,但她說是想和我一起。我一聽到便覺得很心痛⋯⋯」再看俞雅欣的帖文,其實還有一句,「很想還有很多機會的是『我們』而不只是我。」

我覺得她還有很多機會,但她說是想和我一起。我一聽到便覺得很心痛⋯⋯

時間早一秒一秒走,誰錯失多少春與秋。離開的計時器滴答滴答倒數著,要在這時候叫Animo回想過去10多年的深刻、遺憾,確是有點殘忍,「我們應該未試過全隊人一起出外比賽,一直都很想試一次。經常都想可以繼續和他們攞獎、去亞運奧運。」奧運,陳銘泰去過,但Animo同樣只在香港;亞運,Animo、陳銘泰、高澔塱終於能一起飛到雅加達。「亞運很深刻,他倆哭了,我都好傷心。」高澔塱初賽成績7米67、決賽稍稍緊張下只有7米47,「其實還好吧,第一次去不用哭啦。」但陳銘泰好歹也是跳過8米的「香港一」,最後7米11初賽止步,甫回到觀眾席已搭著Animo嚎哭起來,「你想想陳銘泰怎會跳不到?隨便跑都得吧這麼快,但他也自知狀態不好,那陣子怎搏也搏不到,只是感到是有些事不同了。」

陳銘泰在Animo 17、18年懷孕期間北上隨蘇炳添的教練練習,幾乎將過往十多年的技術整套改變,為的就是讓自己能遠離傷患、穩定地跳出好成績。只是那數年的他光芒盡失,每次賽後訪問也總會聽到他說技術調整中。「我們經常都質疑應不應該走回頭路,因為以前都跳到8米12,但其實已經不能用回舊技術,所以很模稜兩可,連我都會像賭博般心大心細時就出現危機了。」幸而,危機在Animo離開前的全運暫且解除,連陳銘泰也自言希望可重回天空。

我們經常都質疑應不應該走回頭路,因為以前都跳到8米12。

同一天空下,畫面卻兩樣。此刻的Animo與丈夫兒子已身處新家園,「原來我們也算行得好前,也有很大勇氣,之前都沒人想到我們能放得低。」其實也不完全放得低,至少教練這身份仍然會繼續、仍然會嘗試在當地田徑會學師、仍然會遙距跟進4名高足的狀況,直到體院聘請的新教練上場,「我有時也覺得,我一日不離開,體院都未必會請人,可能去到埋身才會想起找教練。」但新教練預料最快也要明年一月才到任,距離杭州亞運只剩半年時間,「好的要等,不好的就更要再找。在一切情況仍然未知下,其實可以找更多機會出去練習,甚至陳銘泰可用3年搏多一次,去巴黎。」

陳銘泰可用3年搏多一次,去巴黎。

「希望他們能夠維持得到之餘,有更多運動員冒起。只要有一班能穩定在亞洲賽出現,香港的水平就自然去到世界賽。」談到離開才令體院驚覺要聘請教練,我腦海不知怎地冒出「我的離開也是愛」這歌詞。對了,那個Animo領軍絕唱的比賽,3子一如所料包辦頭三,陳銘泰的成績更比全運一槍要好,俞雅欣也在女子組輕鬆奪冠。但任成績如何也好,看台上的Animo也依然用盡了每一分鐘,掏盡自己口袋裡的所有知識,繼續將他們推上更高。Animo Team,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


後記:

由在奧運現場的陳康,到今次的陳慧賢,3個多月來訪問了兩個離開的港隊教練,兩次離別感覺也截然不同。陳康那次雖然與運動員一起到機場送機,但始終是在奧運期間才真正認識教練,感覺總像隔了一重,但看著Animo時卻更有感覺一點。縱然這次也只是與她第一次訪問甚至真正交流,但可能早早已在體院見過她腹大便便地指導的一面,又與陳銘泰、俞雅欣等做過訪問,對Animo也總有點認識。

全運前聽聞Animo將要移民,本也未想到做今次這個小計劃,也是到了俞雅欣那個賽後的失落回覆以及IG帖文,加上陳銘泰對特首的一番話,才令我決定硬著頭皮託同事、託陳銘泰詢問Animo會否接受訪問。因為不知怎地總覺得移民這課題有點尷尬,不是每個人都肯在離開前吐心聲,豈料她一口答應,先要感謝。從將軍澳那一課練習、到Animo離開前的比賽,再到照片中見到送機的一幕幕,看見的是Animo Team的感情,也是體育界以至香港人的唏噓。有多少家庭、朋友、戀人在最近兩年被逼分隔兩地,又有多少人未來會像他們帶著不捨遠走他鄉?但願大家同樣,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

重溫是次訪問的運動員篇


圖:李子正、麥景智
文:麥景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跳遠・專訪】我的離開也是愛 跳遠教練Animo移英前最後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