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有線裁員・專訪】沒有憤怒只感唏噓 陳漢威 林普斯訴體記、有線、人情味

【體路專訪】2020年像是停頓的一年,幾乎所有體育大賽延期的延期、取消的取消, 但時代的巨輪並無因此而停下來。甫踏入12月,香港新聞界又再次爆出「震撼彈」—有線新聞裁員40人。不單是港聞、攝影等,就連體育組亦失去兩位資深記者。3日過去,同是前員工的筆者邀請陳漢威和林普斯回到海盛路,回憶在高壓又快樂的新聞部點滴。然而事實卻並不快樂,因為經過那天以後,那向來高要求的電視新聞或許也再不復見。

有線周二裁員40人。(Photo credit: Benson Lau/TMHK)

 

12月1日星期二早上,筆者剛巧放假,早上甫起床便見電話彈出有線裁員的消息。打探之下,聽到的是一個個熟悉的記者、攝影師名字,舊同事群組到下午再傳來「Chan Hon Wai」(陳漢威)和「Sky Lam」(林普斯)兩個體記界前輩名字的拼音,既是錯愕,也是錯愕。「那個早上我本身在附近打球,突然收到他(林)的短訊說公司裁員,於是我也決定先回公司等。」陳漢威當日同樣放假,回到辦公室後,看到的是猶如電影《大逃殺》的畫面,「我們真的沒想過是如此情況,以為會是部門主管叫同事收信,但實情卻是逐個收到電話入會議室,有些同事早有心理準備,但有些就真的像晴天霹靂一般。」

陳漢威

 

林普斯那日則當早更,早會期間已得知公司會有裁員行動,更早有自己會是其中一員的心理準備,「因為這個人(陳)很衰,說見到被裁的既非主管又非最新的那批,所以都應該是我們倆了。老實說,我們整組連同主管也只是5個人,不是我就是他。」結果兩人下午收到「大信封」,成為「架構重組」下40名「需要離職的同事」之二。陳漢威拿著籃球離開有線大樓的一幕,是當日其中一張被廣傳的照片之一,「因為我想瀟灑地離開,不想太拖泥帶水。」但其實接過「大信封」踏出會議室時,他心中卻異常激動,「見到廿多三十對眼睛望著你,像要衝過來有話跟你說一樣,我鼻頭已經一酸,眼淚也在眼框想湧出來,所以我也要立刻躲到化妝間。」

陳漢威離職當日僅手捧一籃球離開。(立場新聞提供)

黐線的人情味 冰冷的裁員原因

「我心中真的零憤怒,心情很平靜,反而更驕傲和感恩會有一班人這樣互相支持。」大裁員當日已令《有線中國組》全組成員,以及至少16名港聞組主管及記者集體請辭,陳漢威翌日回到有線更遇到一名特意前來「cut有線」的舊同學,「有大班同事和外界義憤地支持大家是完全想不到,這樣黐線的人情味可能只在這裡才會出現。」身旁的林普斯就對管理層更失望,大嘆對所有同事均極不尊重,卻已預計到總辭一幕早晚會出現,「上次解僱3個工程部同事已經有很大反應,Cable編採那班人是癲的。大家也想可以溝通好一點,資源少『鬼唔知咩』,但那早一直追問裁員準則也沒有答案,而且安排是這麼差和壞。」4個月前,管理層突然即時解僱3名工程部資深員工,引起新聞部大批員工實名聯署向母公司主席表達不滿。

林普斯

如果真的是資源不足,公司的冷氣也應該調暖一點,節省些燈油火蠟

今次管理層以「經營嚴峻需架構重組」為由裁員,但被外界指不能令人信服,尤其皇牌節目《新聞刺針》整組被裁更令人質疑有政治原因。「如果真的是資源不足,公司的冷氣也應該調暖一點,節省些燈油火蠟,不用我每日上班都像去了雪山一樣。」林普斯過往多次以時事滲入體育新聞旁述,令人拍案叫絕之餘更不禁懷疑其被裁原因也與此有關,「我要澄清我從來都是寫比賽的。但究竟被裁與這些跳脫的風格有否關係,我是個記者,沒有充份理據去懷疑和猜測也不能有一個答案。」陳漢威就說得更白一點:「旁人自有公論,大家對這個社會和新聞界正發生甚麼事也心知肚明。」

筆者當年實習期間接受過陳漢威(右)與陳焜傑(左)的指導,如今二人已先後離開。

 

陳漢威2004年入職,在這裡認識了自言是工作最大收穫的太太,也見證身邊同事來來去去,但16年來卻一直沒有離開過。「其實我說過很多次要走,但這裡有很多機會讓我試不同東西,又能與他們一起進步才一直留下。前8年我覺得自己是個追求完美的球員,到後8年就成為球員兼教練,教一班年青人成長。」筆者當年在體育組實習剛巧遇上仁川亞運會,連同兼職短短兩個月,正是得到這班前輩給予機會去試做不同訪問。

前8年我覺得自己是個追求完美的球員,到後8年就成為球員兼教練,教一班年青人成長。

與一直「專一」的陳漢威有少許不同,雖然林普斯2007年在體育組實習後翌年轉為正職,但到2014年曾一度離開,至2018年初才由香港電台重回其口中的「母會」。「那時很多大賽都做過了,外面的待遇又好一點,於是便想試一試。但去到便發現工種和心情都差很遠,因為在那裡要處理很多行政工作,但這裡就是每日能寫喜歡的稿。」捨棄公務員身份減薪回巢,甚至連身邊的同事和主管也矛盾地邊說服邊勸阻,林普斯也笑說自己「好戇居」,卻是無悔。

林普斯的2009年東亞運動會採訪證。

 

在有線的這些年頭,奧運會和亞運會等大賽均曾親身經歷,但兩人最深刻的採訪卻不約而同是2009年香港主辦的東亞運。當年香港足球代表隊歷史性奪金,林普斯與陳漢威一起在決賽現場採訪,惟前者身處的是大球場3樓記者席。但正因如此,他獻出了一次經典的現場旁述,「有幾可記者會現場旁述比賽?而且是由加時尾段『live』到互射十二碼後,很難得體育被重視到如此程度,更見證到香港足球奪得金牌。」

同樣是這個組合,但陳漢威說的卻是東亞運的另一場經典賽事。中國「欄王」劉翔在將軍澳運動場出戰其北京奧運傷出後的第4仗,以13秒66贏得金牌。當日陳漢威在錄影廠任主播,林普斯就在現場採訪,二人直播期間不停隔空互動帶給觀眾更多相關資訊,「那次是個只有體育人才做到的『live』,我們的內容由劉翔傷勢談到衣服再談風速,就是因為知道他(林)能搭上咀才會問這麼問題。我相信就算連自己台也很少有類似直播,只做一次有點浪費。」

對人說是有線出身的就已經像一個品質保證,即使是行家也會尊重你。

有線是全亞洲首個24小時新聞頻道,公信力、速度等都在行內數一數二,招牌一直被㼽得漂亮,「對別人說是有線出身的就已經像一個品質保證,即使是行家也會尊重你,會覺得你有一個為新聞追求到最好的風骨,不會輕易折腰妥協。」就算單數體育新聞,有線的播放時間也一直在眾台中起領頭作用,每晚5節黃金時段也有由體育主播主持的環節。

採訪證見證二人的體記生涯,前面兩張正是一同採訪倫敦奧運的那次。

有線=品質保證?

說起有線是否等如品質保證的問題,陳漢威淡淡地道出了一個名字:前執行董事馮德雄。馮德雄在筆者實習期間離開有線,又在筆者離職後才回歸,實際受到他「教訓」的機會少之又少。「極少有一個高層能這樣深入去看體育,他會在會議中與你談很仔細的事,如果你搭不上咀會感覺很瘀,所以就會不斷推動自己。」陳漢威以球員和「世界上最好的領隊」比喻與馮德雄的關係,形容自己難以在對方面前不全力以赴去表現自己,甚至會視「波完故出街」為正常要求。

如果你搭不上咀會感覺很瘀,所以就會不斷推動自己。

林普斯就形容馮德雄為莊閒並重,一方面給予高度壓力,另一方面又會細心留意眾人的成果,「有一次我用《願》的歌詞寫稿,他突然就走過來說:『哈哈哈,你很鍾意葉麗儀姐姐嗎?』」電視記者與文字記者不同,前者既要文稿通順,聲線亦要令觀眾聽得入耳。林普斯的旁述稿緊貼時事早已在網上流傳,但他旁述的抑揚頓挫亦是佳話。有線剪接部位置整個新聞中心中央,每次體育組尤其是林普斯「錄VO」,遠至數米外的港聞、財經組也定必聽得清楚。

兩人2010年一同採訪廣州亞運。(受訪者提供)

 

這裡的記者將有線新聞形容為「快樂新聞部」,他們倆就將「快樂」加上「癲喪」形容體育組內的關係。「我們會互相競爭、鬥寫得快寫得好,甚至無聊到在資料庫看看誰寫得較多故仔。」「你同時間看4場直播很厲害?我能同時間看5場!」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回憶那些年的好氣氛,說到體育組的全盛時期是2008至12年,因為有齊老中青、不同崗位、擅長不同範疇的記者。有線近年經歷數次離職潮,除了今次「大地震」以外,3年半前公司易主前後亦有一役人事大變動,幾名資歷較深的記者先後轉職別台,到近兩年只剩下體育組主管及他們倆年資屬「前輩級」,今次裁員後全組更只餘3人。

多年輝煌 一日摧毀

稱得上快樂,全因新聞部內氣氛融洽,以往在新聞中心內也經常聽到笑聲不絕。二人說在有線相對上少見人事鬥爭,各組之間也樂於互相幫忙,從不計較會否蝕底,「這裡每個人都是為了做好件事,很願意合作之餘也不介意蝕底,又不會計較今次和誰合作,總會『自動波』做事。」這份人情味在離別之時再次大爆發。裁員那天辦公室內愁雲慘霧,但悲傷更多是來自沒有接到「大信封」的同事,「有個外電編輯在我臨離開時突然對著我哭,原來慢慢地也與其他組的同事建立起關係,就算我們離開都有人覺得可惜,就更加感動。」

最後人手和資源沒有,連尊重都沒有。

經歷過以往的輝煌年代,但與同事一起力求進步、完美的關係一日之間被完全摧毀,陳漢威以學校作比喻,由前人種樹,到他們這些後人將它推進至band 1最厲害的一間,「但現在一下子全部推倒,你就會覺得很心悒,因為從此再沒有這樣一個工作環境。可能還會有,但以往是要求最靚,現在就可能有聲有畫、有bite有『扒』(訪問及現場報道)就得,希望歷史會記住我們吧。」林普斯亦對引以為傲的「母會」落得如此狀況大嘆唏噓:「我經常說自己是這裡的青訓產品,甚至減人工也肯回來,但最後人手和資源沒有,連尊重都沒有。」

未來唇亡齒寒?

談及有線新聞,甚至電視體育新聞的未來,兩人語氣同樣不抱樂觀。陳漢威雖說對留任的同事絕對有信心,揚言經歷有線洗禮的記者均能獨當一面。但新聞工作就如團體運動,一支球隊由正選後備齊全,到現在連正選人數也不足,「籃球只有3人能否打全場?可以!但是否仍是那件事?就算落場的能力很好,但始終不再一樣,甚至覺得財經、港聞、剪片也熟悉體育會叫他一同落場,是否要接受這種情況?」林普斯說得更白,也說得更灰:「只剩兩個正職記者能做到甚麼?這裡的airtime一直算是不錯,但⋯⋯人手又沒了,所以我覺得⋯⋯唉,不懂說。」

就算落場的能力很好,但始終不再一樣⋯⋯變化未必是短期,但一定要預計會有此一日,必定是唇亡齒寒。

陳漢威再以餐廳形容以往無綫、亞視及有線鼎立的時光,由3星級餐廳互相競爭,到慢慢降格至極難食的食肆,「原來淪落到好難食都繼續有人吃,長此下去就算是生、臭、無味,老闆都會接受。變化未必是短期,但一定要預計會有此一日,必定是唇亡齒寒。」

一切米已成炊,離開既成事實,人也總要向前看。「暫時沒太多打算,始終仍未消化整件事。但很多人也叫過我開YouTube頻道,或許可以想想吧。」未待林普斯說罷,在旁的陳漢威已經慫恿他踏出第一步,「失敗也是經歷啊!」至於他的下一步,也始終離不開心愛的體育。手執滑雪、體適能、籃球教練及船牌的他,也許會朝多方面發展,但當務之急也是先休息一下,陪伴身邊的家人朋友,「終於知道運動員訪問為何會這樣說,原來真的會一直沒時間找人聚聚,始終我都工作了17年,都要花多些時間在家人身上。」

經此一役,有線新聞或許再不像昔日的有線新聞,走在事實最前線也可能不復見。不過塞翁失馬也未必是件壞事,將事情砍掉重練也許能否極泰來,誰知陳漢威和林普斯離開海盛路後,不能找到一片新天空?

圖、文:麥景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有線裁員・專訪】沒有憤怒只感唏噓 陳漢威 林普斯訴體記、有線、人情味

Posted on

NIKE攜手AMBUSH®為籃球文化注入全新能量

Nike x AMBUSH,NBA

【體路資訊】作為首位與 Nike 和NBA合作的女性設計師,YOON 用充滿活力的態度、AMBUSH®標誌性的細節設計和全新的款式造型,為女性籃球迷們詮釋籃球運動的魅力。

「這次合作源於一場讓女性能夠驕傲地表達對所支援球隊的喜愛的對話。」YOON表示:「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在不失時尚感的同時,更好地展現運動背後的文化。」YOON 從自身跨領域的多元視角中汲取靈感,對洛杉磯湖人隊和布魯克林籃網隊的服裝進行了全新構思。她說:「我想到了 90 年代那些令人驚歎和強大的女性穿著男子服飾出現的樣子。我希望在設計中傳達這種自信的態度,並注入更多女性特質。」

Nike x AMBUSH,NBA

Nike x AMBUSH,NBA

具體來說,YOON 把常見的籃球熱身排扣褲變換成一款能適應季節變化,具有隔熱防護功能的長褲。這條長褲以俏皮的撞色雙層褲腰設計,外觀看起來像是將籃球比賽短褲從熱身褲上沿延伸出來,可與極具經典 NBA 球衣審美風格的修身長袖上衣完美搭配穿著。該系列的兩件外套充分體現YOON致敬90 年代的籃球文化,均以誇張的風格呈現球隊標誌。

為與系列服飾相輔,標誌性的 Nike Dunk鞋款也以 AMBUSH® 的方式進行設計。鞋款融入了日本電單車、汽車和卡車文化的元素,在外觀上更加修長挺拔,從鞋跟向外延伸的 Swoosh標誌如同電單車排氣管。YOON表示:「在設計的時候,我在想怎樣才能讓鞋子看起來像是移動的電單車呢?」最終呈現的設計效果令人震撼,Nike x AMBUSH NBA 系列證明了未來將有無限的契機,以全新的視角和創意的表達來彰顯籃球文化。

Nike x AMBUSH,NBA

Nike x AMBUSH,NBA

Nike x AMBUSH NBA系列將於 12 月 11 日起於NIKE.COM及指點店鋪發售,Nike x AMBUSH Dunk則於12月8日於NIKE.COM進行網上抽籤報名,並於12月12日發售。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NIKE攜手AMBUSH®為籃球文化注入全新能量

Posted on

【越野跑】黃浩聰10小時38分跑畢100公里 寫下麥里浩徑「最快已知時間」

(Photo Credit:THE PEAK HUNTER)

【體路專訊】在疫情下仍不斷挑戰自己的香港越野跑好手黃浩聰,繼今年5月成功挑戰「HK360」後,周四(4日)再接再厲,「挑戰最快已知時間(FKT Challenge)─麥理浩徑」。最終經過10小時38分鐘08秒,黃浩聰全自助式完成麥理浩徑全長100公里、4,500米攀升的路線,寫下麥理浩徑FKT紀錄。

黃浩聰是次挑戰路線。(圖:FKT官方網站截圖)

黃浩聰今晨6時30分從北潭涌出發,沿麥理浩徑跑至屯門,起跑前以「日出後起步日落前完成」為目標。是次黃浩聽以自我補給方式挑戰,全程只可取用天然水或到商店購買物資補給。結果黃浩聰以10小時38分08秒跑畢整條麥理浩徑,比預定時間快了22分鐘,同時寫下麥理浩徑的FKT。

(Photo Credit:The North Face Adventure Team)

FKT(Fastest Known Time)紀錄世界各地多條路線的最快完成時間,至今已經有逾7,200個不同路線的紀錄。在新型肺炎全球肆虐下,全球多項賽事都因疫情相繼取消,FKT成為了各地越野跑手的自我挑戰途徑。根據FKT官方網站顯示,香港現時有3條供跑手挑戰的路線,分別為港島徑、麥理浩徑及衛奕信徑,當中僅得衛奕信徑擁有時間紀錄,保持者為另一香港越野跑名將曾小強,他在今年10月31日以9小時59分16秒完成。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越野跑】黃浩聰10小時38分跑畢100公里 寫下麥里浩徑「最快已知時間」

Posted on

【新型肺炎】疫情不止 渣馬延至明年10.24舉行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1
圖:渣打香港馬拉松 Standard Chartered HK Marathon

【體路專訊】香港田徑總會及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今日(4日)宣布,早前落實延期的「渣打香港馬拉松2021」,定於明年10月24日(星期日)舉行。

田總表示,公眾健康及安全一直是大會的首要考慮,鑑於疫情變化及政府防疫措施對賽事安排的影響,大會將繼續與相關政府部門及持份者保持緊密聯繫及作出相應準備。

「渣馬」原定於2021年1月24日舉行,惟因本地疫情反覆,田總主席關祺早在8月時已明確表示,如果賽事未能在1月舉行,暫定會延期至4月,同時10月亦是該會考慮的另一後備賽期。經過多方面考慮及協商,田總今日正式宣布,「渣馬」最新賽期為2021年10月24日,有關詳情稍後公布。

2020年的「渣馬」原定2月9日上演,但在新型肺炎肆虐下於開賽前兩星期被迫取消,這是賽事自1997年舉行以來首次取消。2003年非典型肺炎大型爆發前舉行的一屆順利上演,當年有約18,000人參與。

資料來源:香港田徑總會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新型肺炎】疫情不止 渣馬延至明年10.24舉行

Posted on

【冷知識】「火箭」都未做過 英式桌球罕見的1.4.8(有片)

體路冷知識.體路冷博士,桌球

【體路專欄】英式桌球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其中一個瞬間,就是球手打出一桿147度滿分,這亦是每位球手的目標。不過香港球手傅家俊上月在練習賽中就做出比「完美147」更高分的一桿最高度數148,今次就來解構到底這個連「火箭」奧蘇利雲都未在職業賽做過的Mission Impossible是如何做到的。

體路冷知識.體路冷博士,吳安儀
桌球術語Frames、Points、Breaks分別指局數、度數、一桿度數,一場比賽以局數高低分勝負,一局比賽則以度數高低分勝負。

英式桌球是以白球撞入其他球得分的運動,桌上共15個紅球及6個顏色球。每個球度數不同,從小至大為紅球(1度)、黃球(2度)、綠球(3度)、啡球(4度)、藍球(5度)、粉紅球(6度)、黑球(7度),正確入袋可得相應分數。兩位球手較量時,最後以度數高低分勝負。

在桌上尚有紅球的時候,球手需先撞入1個紅球,然後以1個顏色球作目標,顏色球入袋後會放回桌上,球手繼而再重複先打紅球後打顏色球。當桌上再沒有紅球,球手就要順序打入黃、綠、啡、藍、粉紅、黑共6個顏色球,今次入袋後就不會放回桌上。所以,只要在每次篤入紅球後,再打入顏色球中度數最高的「黑柴」,重複15次後再順利「清枱」,就能一桿打出所有球手都夢寐以求的滿分147度了。(註:8度(紅球+黑球) x 15次 + 27度(顏色球) = 147度)

體路冷知識.體路冷博士
單桿147稱為Maximum Breaks,世界桌球巡迴賽網頁記錄了1982年後的每支單桿147(WST網頁截圖)

英式桌球的滿分,紙上談兵十分容易,真正要做到卻是可遇不可求。在桌上共有21個球,而且每次出桿都會改變球的位置下,要打出一桿Century(破百)已經殊不容易,更進一步打出147除了考驗球手的實力與心理質素外,更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配合。翻查世界桌球巡迴賽(World Snooker Tour)官方147排行榜,現時在職業賽中打出最多一棒147的是「火箭」奧蘇利雲(Ronnie O’Sullivan),其15次滿分中包括1997年世界錦標賽16強以5分08秒做出的史上最快147。2020年內兩度打出一桿147的「巫斯」希堅斯(John Higgins),則與「桌球皇帝」亨特利(Stephen Hendry)以11次並列排行榜次席。

一桿147官方排行榜(只列4次或以上,截至2020年11月30日)
15次 – 奧蘇利雲
11次 – 希堅斯、亨特利
7次 – 冰咸
6次 – 丁俊暉、梅菲
5次 – 卓林普、福特
4次 – 傅家俊、羅拔臣

體路冷知識.體路冷博士,傅家俊,marcofu
傅家俊(圖:體路資料庫)

雖然一桿147度是桌球的滿分,但原來「高處未算高」,桌球史上曾有球手超越147、一桿打出148度。但要達成這個分數,卻有一個先決條件:對手犯規。根據球例,若果球手在枱上還有紅球時犯規,如白波沒有碰到任何顏色球,打失的球手會被罰4度,度數會加入另一位球手的分數上。如果犯規後形成「士碌架」,即紅球被其他顏色球遮擋,另一位球手便可以指定其中一個顏色球作「自由球」,該球會被視作紅球,篤入後會獲得1度並放回枱上,球手之後亦需要打另一個紅球以外的顏色球,入袋會取得顏色球相應的度數,球亦會放回桌上,變相最多其實能夠因對手犯規而賺7至12度(對手被罰4度、自由球1度、顏色球2至7度)。

學界桌球,桌球
圖:體路資料庫

試想像這個情景:對手在還未有任何一個紅球入袋時便犯規形成「士碌架」。另一位擊球手只要先打入「自由球」的顏色球,再打入黑色球取得8度,然後重複打入15次紅、黑波,最後打入所有顏色波「清枱」,理論上一桿的最高度數便變成155度了。由於「自由球」被視為紅球,因此能夠在對手犯規後一桿完成「清枱」的球手,就像打了16次紅球一樣,所以一桿超越147度又被稱為「16紅球清枱」(16 Red Ball Clearances)。換句話說,一桿147是一般情況下能達到的滿分;一桿155則是「終極滿分」,但只能在特殊情況下做到,所以桌球界一般還是視147為滿分。

如未能觀看傅家俊打出一桿148的影片,請按此

傅家俊早前在練習賽做出生涯最高的單桿148度正是在對手犯規後打出。從影片中可見,傅家俊(Marco)練習賽對手周漢文打出白波沒有撞中紅色波而犯規(影片0:55)後,所有紅球被顏色球阻擋,Marco指定黃波作為「自由球」,打入中袋取得1度並放回枱上,隨後再打入5度的藍波,在枱上仍有15個紅波時已經取得6度。Marco之後除了篤入第8個紅波後(影片5:36)打藍波,以及3次打入紅波後打粉紅波外,總共11次打入紅波與「黑柴」,並順利「清枱」完成這個超越147的一桿148。加上因對手犯規而罰的4度,Marco以152:0取下該局。

體路冷知識.體路冷博士
周漢文犯規後形成「士碌架」,Marco指定黃球作「自由球」(大師桌球王國影片截圖)
體路冷知識.體路冷博士,傅家俊,marcofu
體路製圖
桌球
傅家俊及周漢文(右)

由於需要靠對手犯規並形式「士碌架」才有機會做到,一棒147以上理論上可行,但只怕找來「秋官」手執「倚天Cue」也未必打得出來(不明白的話可以Google搜尋「桌球天王」),現實中更是寥寥無幾。在有記錄以來,職業比賽中只曾出現過一次單桿高於147度,由Jamie Burnett於2004年做出。這位蘇格蘭球手當時出戰英國錦標賽外圍賽鬥愛爾蘭的Leo Fernandez,後者犯規後給予Jamie Burnett一個「自由球」,他遂以啡球作「自由球」並再打入放回枱上的啡球,隨後打入15個紅波、12次黑波、2次粉紅波及1次藍波,加上顏色球「清枱」,總分為148度,這個壯舉至今仍後無來者。

不少球手都曾在練習賽中做出一桿超越147的度數,比如亨特利亦在1993年試過打出148,Tony Drago與Eddie Manning曾打出149、Sam Harvey試過打到一桿151度等。至於比完美更完美的一桿155度,最早出現在1988年,由前英國職業球手Mark Rowing在練習中做出,可惜的是當時只有他與練習對手兩人在場見證,故未獲承認。直至2006年,Jamie Cope在有旁觀者的練習賽中做出一桿155度,成為了第一個有記錄的「終極滿分」。

體路冷知識.體路冷博士,奧蘇利雲
圖:體路資料庫

至於147次數位列職業球手之冠的奧蘇利雲,雖然普遍記錄都未有記載他曾在練習中做出超過一桿147度,不過相信只要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在眼前,以「火箭」的實力肯定不會錯過打出155。只是他會否嫌「一棒最高度數」的獎金太低而放棄155、刻意打出一桿154度,甚至在「16紅球清枱」下仍打出146,那就不得而知了。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冷知識】「火箭」都未做過 英式桌球罕見的1.4.8(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