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體路專欄】謝謝您給我勇氣——寫在原定出發東京之日

 

專欄,體路,大雄

【體路專欄】如果東京奧運沒有因疫情而延期,體路小隊就會在今天2020年7月21日出發往「日出之國」,預備一連3周採訪4年一度的盛事,把香港運動員在最大型舞台上的第一手消息帶給大家。我們提早預備,去年11月推出東京奧運專頁,四出採訪及記錄運動員的Road to Tokyo,轉眼將至的運動會卻突然變得遙不可及。

明明只是延遲1年,但感覺卻十分遙遠,像在觸不可及之處,大概因為期待感落空(小編本來是第一次採訪奧運啊!),再加上對未來的不安與不確定使然。作為本地體育傳媒,在疫情期間與體育界一同經歷寒冬,排得密密麻麻的比賽沒了,每天悠閒的時間多了,《體路》團隊繼續努力繼續營運網站外,小編也在過程中再思體育記者這回事。

10個人有10種理解,10個人就有10種體會,小編略談愚見。不知道體育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多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沒有經濟貢獻,但至少體育界給了我一份工作,養活了我。然後,每天工作出去看比賽、拍照片、做訪問、寫報道,我覺得工作帶來的遠不止於薪酬,還有滿足感。

下半場,專欄
《下半場》電影截圖
下半場,專欄
《下半場》電影截圖

台灣以高中籃球作背景的電影《下半場》中有一幕,主角姜秀宇帶領的光誠中學闖進HBL決賽後,教練陳書文在畢業禮上跟全校同學講了一番話:「同學們,接下來你們也會有你們要面對的戰場,當你們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希望你們要記得,在場上還有一群不懂得放棄的人們,他們能做得到,你們一定能做到。我的球員們,當你們在場上奮戰的時候,我希望你們也要記得,在你們的背後,也有一群人默默的看著你們,因為有你們,他們才得到了往下走的勇氣。」

我覺得這一段是全套電影的精髓,也道出運動的魅力。

運動的激情不止於勝負,運動員的奮鬥能夠感染身邊人,體記就是那個在場外最近距離看得最多、拍得最多、聽得最多的人,大概也是最容易被運動員感染的人吧。那些在互聯網上找得到零碎的報道,其實是體記與運動員共同經歷許多回憶中的一部分,一張在頒獎台的照片背後,我們見過運動員背後的失敗與痛哭,或礙於空間與時機未能一一在報道呈現,卻深深烙印在體記腦海中。如果你問我,我認為這些對一個體記而言彌足珍貴。

姚錦成
2次在亞運決賽飲恨後,七欖港將姚錦成終於在2018雅加達亞運取得金牌,賽後激動、落淚,現場一眾記者聽得動容(相片由行家拍攝)

人生總有高低與悲歡,運動員也有成功與失敗的階段,但他們的堅韌卻帶給我們最大的動力,或如電影所講的——勇氣,精英運動員尤甚。讀到這裡,可能你會心想,「講經咩?打場波之嘛,有無咁誇?」你看看報道就知道。看看李慧詩怎樣在2016年里約奧運「炒車」倒下、痛哭、重新站起來,然後緊接經歷普教練離世的打擊,卻蛻變成逢人過人的雙料世界冠軍,然後淡然說早已放下。相片會說話。你再看看,看看石偉雄與陳晞文兩位倫奧港將,如何在8年間錯過里奧,卻在歷盡高山低谷後迎來東奧。還有男子花劍隊,這4年他們怎樣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般的賽果,然後歷史性取得奧運團體資格?還有曹星如自甘放下光環,為了嘗試衝一次奧運呢?明知艱難仍願嘗試,現在雖然尚未成功,但不也是在以態度為我們作生活的榜樣嗎?

2016里約奧運,場地單車,李慧詩
李慧詩完成里約奧運後接受傳媒訪問時數次哭成淚人(圖:體路資料庫)
「跳馬王子」石偉雄2012年參加倫奧卻未能如願發揮,2014年仁川亞運勇奪金牌,2016年因傷錯過里奧,2018年雅加達亞運衛冕金牌。2019年兩奪世界盃金牌後,在呼聲甚高下出戰世錦賽,最終在決賽失手錯過獎牌,同時又獲得2020年東奧資格。高低又高低,造就更堅強的「石仔」。(圖:體路資料庫)

疫情來襲,東奧延期,運動員沒有停下來。《體路》團隊過去數月與資深運動攝影師程詩詠四出前赴運動員家中,看著他們在疫情的限制下盡最大努力練習,維持體能或作輕量的技術訓練,好在疫情過後能立即重投訓練、爭取成績。他們有的會拍片在社交媒體分享,鼓勵大家一同留家運動抗疫;有的則在網上開設教學班,讓更多人接觸運動;也有在網上作不同分享,幫大家解悶等。空手道運動員李振豪與2位隊友在海外集訓後不幸確診,他們與病患搏鬥,同時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喜怒哀樂,搏擊運動員是否比較「捱得」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們在比賽場外也努力地貫徹運動員精神。我們體記從中得到了勇氣,希望也能把它傳遞給在螢幕上看著文字的你們。

李振豪,新型肺炎,空手道
李振豪自言「積極地悲觀」戰勝病毒,比賽場外貫徹精神與鬥心,雖然有疲倦、痛苦、失意,但他一一捱過,等待重返賽場哪天。(圖:體路資料庫)

或許我們都未能如願按計劃出發往日本,或許生活本來就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感謝香港運動員在這段期間繼續帶給我們勇氣。在此也感謝在《體路》四出採訪期間提供支援的Canon、國泰航空、爽Wifi與Club SIM,感謝你們支持《體路》團隊、支持香港運動員。這不平凡的一年,讓我們共勉之。

《體路》在2012年倫敦奧運後的冬天成立,兩位主編與團隊努力了3年讓公司走上軌道。2016里約奧運主編徐飛獨自一人前往巴西採訪,其他同事留港支援。
在團隊的努力及各方支持下,《體路》在2020年東京奧運終於能以「小隊」形式出發採訪,這支「小隊」在2018年曾到雅加達採訪亞運。正如外界期望香港運動員在東奧的成績會比往屆更好一樣,我們也期望今次採訪奧運能做得比5年前更好。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謝謝您給我勇氣——寫在原定出發東京之日

Posted on

【新型肺炎】市民硬闖封閉泳灘 人流上千增染疫風險

【體路專訊】新型肺炎疫情在港爆發第三波,確診人數幾何級上升,全城恐慌,但亦有人無視疫情,在康文署下令關閉沙灘的情況下照樣「搶灘」,較大泳灘人流比去年同期多三分一至1倍,洗手間及更衣室人頭湧湧,港九拯溺員工會發言人胡啟榮坦言染疫風險大增。

圖:體路資料庫
圖:體路資料庫

肺炎疫情本月再度爆發,港府早前重啟「限聚令」,康文署亦宣布再次關閉轄下球場、體育場館、泳灘及設施、更衣室等,然而仍有示不少市民不理禁令,胡啟榮今(21日)早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出,儘管泳灘入口已組圍封,並放置鐵馬、膠帶,亦有提示廣播,但很多人還是照闖可也,今年泳灘人流就較往年多三分一至1倍,清水灣、淺水灣、黃金泳灘等熱門較地點到周末更達一千人。

胡啟榮表示,有泳客埋怨沖身室閂水喉,轉向救生員發洩,「做咩閂哂我哋啲水喉呀?沖吓涼都唔得?」惟救生員沒執法權,身份尷尬,難以阻止,只能勸告市民離開。他強調沙灘更衣室衛生環境欠佳,大家沒戴罩,有人更「口水、鼻涕、汗都周圍抹」,感染機會大增;工會有向康文署反映,但署方只是叫救生員加強巡查,呼籲市民盡量忍耐,避免到沙灘。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新型肺炎】市民硬闖封閉泳灘 人流上千增染疫風險

Posted on

【新型肺炎】疫情轉趨嚴重 第二次「港乒擂台賽」延期舉行

港乒擂台賽, 乒乓球, 香港乒乓總會,

【體路專訊】香港乒乓總會今日(21日)宣布,原定7月31日至8月2日上演的「2020港乒擂台賽 – 第二次賽事」,因本港新型肺炎疫情近日轉趨嚴重,決定賽事將會延期舉行。

港乒擂台賽, 乒乓球, 香港乒乓總會, 何鈞傑

港乒擂台賽, 乒乓球, 香港乒乓總會, 杜凱琹

為了讓香港隊一眾球手在全球體壇停擺下能夠保持競技狀態,香港乒乓總會早前舉行「港乒擂台賽」。賽事分3次於6月至9月期間進行,當中以世錦賽團體賽制進行的第二次賽事原定7月31日至8月2日舉行,惟近日本港新型肺炎爆發第3波疫情,香港乒乓總會今日宣布賽事將會延期進行:「鑒於新型冠狀病毒在本港未有止息跡象,加上香港體育學院現只開放場館予全職運動員,為保障各運動員及工作人員的健康,香港乒乓總會宣布原定於2020年7月31日(五)至8月2日(日)於香港體育學院舉辦的『2020港乒擂台賽 – 第二次賽事』將延期進行。」

港乒擂台賽, 乒乓球, 香港乒乓總會,
第一次「港乒擂台賽」男子組冠軍─鎮廷隊。
港乒擂台賽, 乒乓球, 香港乒乓總會,
第一次「港乒擂台賽」女子組冠軍─凱琹隊。

「港乒擂台賽」總獎金高達30萬港元,首場賽事早於6月19日至21日上演,當時賽事採用東京奧運團體賽制,即先進行一場雙打,再進行四場單打,以五場三勝定勝負。男子組由兆恒隊、鈞傑隊、柏男隊及鎮廷隊角逐,而女子組則有成竹隊、皓晴隊、穎嵐隊及凱琹隊爭奪。經過一連三日激戰,最終由鎮廷隊與凱琹隊稱王封后。

資料來源:香港乒乓總會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新型肺炎】疫情轉趨嚴重 第二次「港乒擂台賽」延期舉行

Posted on

【港足.專訪】為香港足球做檢測(一) 李德能:青年球員可以「足學兼優」

足球,大專足球

【體路專訪】今年夏天不一樣,雖然球圈停頓,但關於香港足球的議論卻罕有地熱閙,除了立法會嚴詞問責,香港足球總會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亦獲得政府撥款支持,而資深球評人李德能就出版了《我的香港足球綠皮書》,比較全面和具體地探討如何為香港足球固本培元,強身健體。《體路》與這位自認香港足球「大好友」的講波佬對談,了解他眼中理想的港足發展新方向。

足球,李德能
李德能最新著作《我的香港足球綠皮書》

足球,大專足球

香港足球的社會基礎廣闊,踢波的青少年甚多,但到頂級聯賽的高度,卻大歎新血不足,究竟問題癥結何在呢?李德能認為,這一代的父母,比幾十年前更在意子女的學業和事業前途,「踢波影響學業」和「踢波無前途」的印象,加上由青年軍銜接上專業隊的階梯到18歲就出現斷層,令不少有潛質的球員在中學文憑試(DSE)之後就會選擇放棄專業足球路,就算獲職業合約的小數球員,亦難以一下子提升到專業水平,因為香港青少年階段的訓練和比賽,水準跟頂級聯賽實在差太遠。

李德能認為,要保留人材,先要令父母和球員安心,減少學業憂慮,然後將有志向和有能力的少數有潛質的年輕人集中訓練,讓他們在18至22歲的年紀,更具備升上專業隊的能力。

在他的新作《我的香港足球綠皮書》中,李德能建議由香港教育大學開辦「專業足球競技學位課程」。他說:「香港運動員普遍的讀書能力都不俗,不少世界冠軍都是邊訓練邊讀書,成績、學歷兼備。但隊際項目較困難,因為要出成績,需要一隊人。現時的大專學習環境,很難配合隊際項目的運動員兼顧讀書和訓練。」

足球,李德能
李德能

足球,大專足球

「如果一班已經具備一定足球水準,又達到入學要求的球員一起讀書,利用大學的球場、宿舍和其他訓練設施,由專業教練帶領,就可以做到天天訓練,跟專業隊接近。訓練之餘,球員又可以完成學士學位,父母自然放心得多。」

為甚麼特別提出由教育大學開辦呢?

李德能認為,教育大學除了具備良好設施,更加是培訓體育教學人材的專家,如果這個學位課程的學生最終不選擇成為職業球員,亦可以較容易轉型投入相關的行業,例如做老師或者做教練。除了大學,他認為IVE(專業教育學院)都可以開辦證書或文憑課程,令不具備入大學成績的青少年球員都有「足學兼優」的出路選擇。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足球的青年球員,或者你是足球小將的家長,這個學位課程的建議,你歡迎嗎?

下一期,《體路》會同李德能探討另一個香港足球的問題。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港足.專訪】為香港足球做檢測(一) 李德能:青年球員可以「足學兼優」

Posted on

放榜前夕網上直播分享經驗 陳銘泰楊千締為DSE考生打氣 

CommunityinAction,DSE,香港青年協會,楊千締,陳銘泰
楊千締(右)及陳銘泰回想當初自己在放榜前已認定在運動員發展的方向,故寄語文憑試畢業生要多了解和認識自己,尋找多些不同的出路及有興趣的方向發展。

【體路專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明日(22日) 放榜在即,各考生心情難免會非常緊張,香港武術運動員楊千締及香港田徑運動員陳銘泰透過由香港體育學院(體院)與「恒生—體院精英運動員全方位發展計劃」(Community in Action),齊齊出席香港青年協會「DSE 27771112 升學規劃服務」舉辦的「DSE放榜LIVE IT UP打氣活動」,以考DSE過來人身份在網上與考生傾談互動,分享自己當年放榜經歷的同時,並與考生暢談升學及人生方向等問題,跟大家一同輕鬆迎接人生新里程。

CommunityinAction,DSE,香港青年協會,陳銘泰
陳銘泰
CommunityinAction,DSE,香港青年協會,楊千締
楊千締

打氣活動期間,楊千締及陳銘泰分享當年尋找人生發展方向的歷程,並與主持玩近期大熱的「真假話題」遊戲,圍繞兩人的校園生活和夢想,讓大家更認識兩位如何兼顧學業與訓練。陳銘泰表示,透過Community in Action計劃令運動員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群眾,今次能夠與DSE考生交流是很好的經驗,可以讓多些人認識我們的經歷,傳遞正能量。

至於在疫情期間,兩人均表示雖然很多賽事延期,但繼續如常練習,香港體育學院亦加強整體的防疫措施,保障運動員的安全。楊千締表示,訓練時運動員亦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教練亦會安排運動員分批練習,避免人數過多,令大家可以安心訓練。

CommunityinAction,DSE,香港青年協會,楊千締,陳銘泰
楊千締(左一)及陳銘泰(右一)出席「DSE放榜LIVE IT UP打氣活動」,與前新聞主播陳嘉倩(右二)及創作歌手林家謙(左二)在網上與考生輕鬆面對放榜。

資料來源:香港體育學院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放榜前夕網上直播分享經驗 陳銘泰楊千締為DSE考生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