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體路專欄】謝謝您給我勇氣——寫在原定出發東京之日

 

專欄,體路,大雄

【體路專欄】如果東京奧運沒有因疫情而延期,體路小隊就會在今天2020年7月21日出發往「日出之國」,預備一連3周採訪4年一度的盛事,把香港運動員在最大型舞台上的第一手消息帶給大家。我們提早預備,去年11月推出東京奧運專頁,四出採訪及記錄運動員的Road to Tokyo,轉眼將至的運動會卻突然變得遙不可及。

明明只是延遲1年,但感覺卻十分遙遠,像在觸不可及之處,大概因為期待感落空(小編本來是第一次採訪奧運啊!),再加上對未來的不安與不確定使然。作為本地體育傳媒,在疫情期間與體育界一同經歷寒冬,排得密密麻麻的比賽沒了,每天悠閒的時間多了,《體路》團隊繼續努力繼續營運網站外,小編也在過程中再思體育記者這回事。

10個人有10種理解,10個人就有10種體會,小編略談愚見。不知道體育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多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沒有經濟貢獻,但至少體育界給了我一份工作,養活了我。然後,每天工作出去看比賽、拍照片、做訪問、寫報道,我覺得工作帶來的遠不止於薪酬,還有滿足感。

下半場,專欄
《下半場》電影截圖
下半場,專欄
《下半場》電影截圖

台灣以高中籃球作背景的電影《下半場》中有一幕,主角姜秀宇帶領的光誠中學闖進HBL決賽後,教練陳書文在畢業禮上跟全校同學講了一番話:「同學們,接下來你們也會有你們要面對的戰場,當你們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希望你們要記得,在場上還有一群不懂得放棄的人們,他們能做得到,你們一定能做到。我的球員們,當你們在場上奮戰的時候,我希望你們也要記得,在你們的背後,也有一群人默默的看著你們,因為有你們,他們才得到了往下走的勇氣。」

我覺得這一段是全套電影的精髓,也道出運動的魅力。

運動的激情不止於勝負,運動員的奮鬥能夠感染身邊人,體記就是那個在場外最近距離看得最多、拍得最多、聽得最多的人,大概也是最容易被運動員感染的人吧。那些在互聯網上找得到零碎的報道,其實是體記與運動員共同經歷許多回憶中的一部分,一張在頒獎台的照片背後,我們見過運動員背後的失敗與痛哭,或礙於空間與時機未能一一在報道呈現,卻深深烙印在體記腦海中。如果你問我,我認為這些對一個體記而言彌足珍貴。

姚錦成
2次在亞運決賽飲恨後,七欖港將姚錦成終於在2018雅加達亞運取得金牌,賽後激動、落淚,現場一眾記者聽得動容(相片由行家拍攝)

人生總有高低與悲歡,運動員也有成功與失敗的階段,但他們的堅韌卻帶給我們最大的動力,或如電影所講的——勇氣,精英運動員尤甚。讀到這裡,可能你會心想,「講經咩?打場波之嘛,有無咁誇?」你看看報道就知道。看看李慧詩怎樣在2016年里約奧運「炒車」倒下、痛哭、重新站起來,然後緊接經歷普教練離世的打擊,卻蛻變成逢人過人的雙料世界冠軍,然後淡然說早已放下。相片會說話。你再看看,看看石偉雄與陳晞文兩位倫奧港將,如何在8年間錯過里奧,卻在歷盡高山低谷後迎來東奧。還有男子花劍隊,這4年他們怎樣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般的賽果,然後歷史性取得奧運團體資格?還有曹星如自甘放下光環,為了嘗試衝一次奧運呢?明知艱難仍願嘗試,現在雖然尚未成功,但不也是在以態度為我們作生活的榜樣嗎?

2016里約奧運,場地單車,李慧詩
李慧詩完成里約奧運後接受傳媒訪問時數次哭成淚人(圖:體路資料庫)
「跳馬王子」石偉雄2012年參加倫奧卻未能如願發揮,2014年仁川亞運勇奪金牌,2016年因傷錯過里奧,2018年雅加達亞運衛冕金牌。2019年兩奪世界盃金牌後,在呼聲甚高下出戰世錦賽,最終在決賽失手錯過獎牌,同時又獲得2020年東奧資格。高低又高低,造就更堅強的「石仔」。(圖:體路資料庫)

疫情來襲,東奧延期,運動員沒有停下來。《體路》團隊過去數月與資深運動攝影師程詩詠四出前赴運動員家中,看著他們在疫情的限制下盡最大努力練習,維持體能或作輕量的技術訓練,好在疫情過後能立即重投訓練、爭取成績。他們有的會拍片在社交媒體分享,鼓勵大家一同留家運動抗疫;有的則在網上開設教學班,讓更多人接觸運動;也有在網上作不同分享,幫大家解悶等。空手道運動員李振豪與2位隊友在海外集訓後不幸確診,他們與病患搏鬥,同時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喜怒哀樂,搏擊運動員是否比較「捱得」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們在比賽場外也努力地貫徹運動員精神。我們體記從中得到了勇氣,希望也能把它傳遞給在螢幕上看著文字的你們。

李振豪,新型肺炎,空手道
李振豪自言「積極地悲觀」戰勝病毒,比賽場外貫徹精神與鬥心,雖然有疲倦、痛苦、失意,但他一一捱過,等待重返賽場哪天。(圖:體路資料庫)

或許我們都未能如願按計劃出發往日本,或許生活本來就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感謝香港運動員在這段期間繼續帶給我們勇氣。在此也感謝在《體路》四出採訪期間提供支援的Canon、國泰航空、爽Wifi與Club SIM,感謝你們支持《體路》團隊、支持香港運動員。這不平凡的一年,讓我們共勉之。

《體路》在2012年倫敦奧運後的冬天成立,兩位主編與團隊努力了3年讓公司走上軌道。2016里約奧運主編徐飛獨自一人前往巴西採訪,其他同事留港支援。
在團隊的努力及各方支持下,《體路》在2020年東京奧運終於能以「小隊」形式出發採訪,這支「小隊」在2018年曾到雅加達採訪亞運。正如外界期望香港運動員在東奧的成績會比往屆更好一樣,我們也期望今次採訪奧運能做得比5年前更好。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謝謝您給我勇氣——寫在原定出發東京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