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行山・專訪】獨自紀錄近百路線資訊 《山上行》創辦人盼記載山野之美

《山上行》網站創辦人Horace。

【體路專訪】疫情下的新年假期,行山或者是最好的消遣方法,打開網站,大量行山資訊立即展現眼前。回想起10年前仍然靠行山書的時候,Horace曾因為擔心準備不足而在出發前一晚失眠,因此便一手一腳開設《山上行》網站介紹路線資訊。10年之後,Horace沒有跟著潮流成為行山KOL,反而除了路線資訊以外,他選擇繼續用最原始的文字和配圖表達對山野之愛,達至倡議保育環境的作用。

《山上行》網站主頁。

10年前任職網頁設計的Horace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決定走上山野拋開繁囂,重新找到自我。當時仍是新手的他認為,籌備路線的難度不低,因此萌生設計網站去介紹行山路線:「以前的網上資訊很有限,連Google Map都未有街景,所以最初我也是帶住行山書、指南針出發,中途亦試過迷路。後來開始有人在Blog和論壇分享資訊,但內容仍然不多,因此我想為新手設計一個有綜合性資訊的行山路線,最重要是有地圖功能。」離職後他用了1年時間,從構思、介面設計、美術、製作等一手包辦成立《山上行》,「最大挑戰是介面設計,當時希望以直覺化的方式展示重要資訊,同時亦不會悶,例如用引導性文字去吸引讀者,而且增加在搜尋引擎的曝光率。」

不同感受體驗獅子山

除了地圖以外,Horace亦會紀錄每條路線的交通資訊,並拍下山徑的出入口,再用文字表達注意事項及難度。他笑言自己在網站營運上有點「佛系」,10年來也僅收錄了98條路線,不過某些路段則會事隔數年後重走一次,有助他更新網站,「間中有朋友約行山,便會藉此更新網站。始終數年前和數年後行的路況未必一樣,或者心境也有不同,行第2次或會看到更多東西。」

獅子山(圖:漁農自然護理署)

其中一座Horace登上過最多次的是獅子山,他每次上山均有不同感觸:「它是這個地方和香港人的象徵,對於新舊世代都有共鳴。最初我完全不知獅子山是可以行上去,覺得危險的同時亦很刺激,登頂後居高臨下的感覺,令我發現其實香港很渺小。」重遊獅子山之時正值香港變天,連串的社會事件讓他即使走到山上亦逃不過負面氛圍,無從卸下重擔之餘更觸景傷情,「10年前、3年前及昨日去行都有不同感受,近年香港經歷這麼多風雨,已經覺得這裡變了。恰巧第2、3次上山都遇上煙霞,看到山下的風景時更覺得迷茫,也不知前路何從。」

香港人行山愛走馬看花,只喜歡拍照,我都試過這樣。

或許是都市人壓力太大所致,近年有更多人享受山野之美,加上去年疫情展開,讓行山成為香港人的僅餘娛樂,亦再度掀起行山熱潮。「香港人行山愛走馬看花,只喜歡拍照,我都試過這樣。我覺得除了『打卡』以外,行山還有更多得著,可以觀察大自然四季變化、了解香港最原始的一面。不過熱衷『打卡』的同時,好像未必會用同等的態度去保護山野。」Horace表示行山文化令年輕一代的保育意識提高許多,但另一方面仍有不少人亂拋垃圾,導致兩極化的現象。教育是改變現狀的根本,但Horace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們需了解自身與大自然的關係,才會真正珍惜山野:「沒有大自然,人類不會生存到的定律不會變,同時很多人覺得大自然資源是任人採用,用之不竭,但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相信若大家了解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及規律後,會增加保育意識,始終牽連到自我利益。」

冀沿用文字表達原始感受

在《山上行》營運方面,Horace希望早日突破100條路線的大關,雖然要兼顧全職工作,亦冀未來有更多時間去整理資訊。問及他會否在社交平台成立專頁,與山友再作更多互動,Horace則笑著婉拒表示:「可能做過網頁設計,現在都不想花太多時間在手機、電腦上。平時我都很怕覆WhatsApp,更不想時時刻刻特別要開Post,所以最多只在網站加了最傳統的留言板,等我有時間才慢慢回覆。」宣傳行山資訊的同時,Horace也希望繼續以文字表達保育訊息,「但盡量不直接地說,而是想讀者透過我的所見所聞,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妙從而去珍惜它,可能這個想法很天真,但如果100人有1人被影響,1萬人就有100人,而且大家之間會互相影響,只要鍾意便會想辦法去保護它。」正如重臨獅子山頂的Horace,都會在每段稿的總結中,表露無遺地描繪山野景色,如何與他的內心感受互相襯映。

「俯瞰山下,宛如一線牽引,穿過歷史長廊,重回舊日活色生香的光輝歲月,照亮獅子的臉容。月缺月圓,廿年於茲,山下的煙霞,為逝去的風景蓋上一抹過季殘花的落寞,令人唏噓。唯有在垂死掙扎中重生希望的花朵,尋回失去的光芒與幽香,才是那獅子的存在與尊嚴之應有詮釋。」

圖、文:李子正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行山・專訪】獨自紀錄近百路線資訊 《山上行》創辦人盼記載山野之美

Posted on

【HK4TUC】50小時內完成四徑 梁俊強狂破大會紀錄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梁俊強完成賽事後做出親吻綠色郵筒的指定動作(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體路專訊】在大年初一(12日)開跑的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經過賽會預定的72小時cut off時限後,終於在周一(15日)圓滿結束。今屆賽事共有18名精英跑手參賽,有11人完成,其中梁俊強(Jacky)更以破大會紀錄的時間完賽,成為賽事史上首位做出「breaking50」的跑手。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梁俊強以49小時26分鐘15秒的時間,打破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的大會紀錄(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始於2012年,跑手需要不眠不休完走香港四大山徑,即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總長度為298公里,總攀升則為14,500米;能夠在60小時內完賽的稱為Finisher,在72小時內完成的則是Survivor。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今年賽事共有18名精英跑手參加,最終梁俊強跑出絕強成績,以49小時26分鐘15秒完成298公里的賽事,成為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史上首位在50小時內完成比賽的跑手。Jacky去年亦有參賽,當時他已經獲取了Finisher的稱號,以58小時31分鐘完成比賽,今年他更上一層樓,完賽時間比去年成績快超過9小時。梁俊強今年的成績,亦令他輕鬆打破Tom Robertshaw在2017年所創的53小時賽事紀錄。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亞軍跑手Solomon Wettstein(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劉俊文以58小時55分鐘11秒完成賽事,為今年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6位Finisher之一(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2021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最終共有6名Finisher,當中包括獲得亞軍、來自瑞士的Salomon Wettstein,他以51小時53分鐘45秒完成,比Jacky慢2小時27分鐘30秒,至於另一香港跑手劉俊文則以58小時55分鐘11秒的時間得第3名;今年賽事另有5名跑手在72小時內完賽,獲得Survivor的 稱號。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曾小強(Photo Credit:The North Face Adventure Team Facebook)

在7位退賽的跑手當中,最為人熟悉的要數曾小強(Stone),他因為膝部痛楚難當的關係,無奈作出退賽的決定。曾小強在港島徑起步時狀態仍然甚佳,惟膝部的痛楚在龍脊上、落斜的路段再次來襲,即使數次服用止痛藥仍無補於事,最終Stone無奈退賽。按大會紀錄,曾小強今年參賽的成績截至完成衛奕信徑後,其時他錄得的時間為28小時1分鐘25秒。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曾小強(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曾小強賽後表示:「即使要慢跑完成,我也打算完成賽事的,但我知道還有鳳凰徑和超過100公里的賽事尚待完成,這個想法是不設實際的。我清楚知道自己身體的極限,我為比賽準備了這麼長的時間,且一直感覺良好,這實在是有點難接受。」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HK4TUC】50小時內完成四徑 梁俊強狂破大會紀錄

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認識「運動物理治療師」

【體路專欄】對於本港註冊物理治療師的工作,筆者相信各位讀者也有一定的認識。一般而言,剛畢業的物理治療師會先到公立醫院工作,為不同醫學專科的患者提供骨關節康復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及心肺康復治療、中風康復治療、手術前後的治療及紓緩治療等等。除了公立醫院外,本港亦有部分物理治療師於私家醫院、診所、護老院舍或非牟利機構工作。

然而,就「運動物理治療師」(Sports Physiotherapist)而言,市民大眾則可能較為陌生。顧名思義,運動物理治療師除了是「運動迷」和物理治療師的混合體之外,我們也經常跳出固定工作場所的框框,並遊走於不同的運動場地提供醫療服務。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醫學

除了在醫院或診所內提供專業的運動創傷諮詢、臨床檢查及相關的治療外,我們亦不辜負「運動」二字,經常肩負重任到各大運動場地為不同的運動隊伍提供臨場支援,例如為運動員提供賽前準備、賽後恢復,以及在賽事期間處理他們的新傷舊患等等,務求令運動員可在場上能無後顧之憂地投入比賽,可謂運動場上的「保姆」。

有時候,運動物理治療師也要「堅離地」,意即隨運動隊伍離港作賽或訓練。此時,我們左手提着叮噹八寶袋(on-field bag) 、右手拖着放滿醫療用品的行李箱,再揹着治療用的摺床,儼如「隨隊軍醫」,跟隨各隊遊走世界各地。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醫學

礙於資源所限,一般只有大型賽事(如奧運會、亞運會)才有龐大的醫療團隊提供支援,而大多「隨隊軍醫」都是「one-man band」,不但需要時刻保持專注,更要眼觀四面、 耳聽八方,並隨時「飛撲」到出現緊急情況的位置。即使日曬雨淋或遇上「賽後無限加時」,我們仍堅守崗位,期望能盡一點綿力。有運動員的地方,就有我們!如果大家有興趣將來加入運動物理治療師的行列,在考獲物理治療師的資格後,可再進修運動醫學相關的碩士課程。

可喜的是,現時本港足球、籃球和欖球等港隊都有隨隊物理治療師,可謂運動醫學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了進一步推廣運動醫學在社區的重要性,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早前成立了「運動物理治療師委員會」,希望在往後的專欄裡,我們的學會成員有機會與大家分享更多隨隊支援時遇上的趣事和挑戰。另一方面,學會亦將會不定期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和教育講座,內容將涵蓋運動科學和預防受傷等主題,請密切留意學會網頁的更新。

最後,祝大家牛年快樂,身體健康!願新的一年,手腳聽話,傷患Bye bye!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醫學,黃學穎文:黃學穎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幹事、運動物理治療師委員會秘書 (2020-2022年)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兼職講師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認識「運動物理治療師」

Posted on

【體路專欄】根度簡照耀曼城 球隊豪取16連勝

體路專欄, 梁冠聰, 足球, 英超
(Photo Credit:Primer League Twitter)

【體路專欄】大年初三兼情人節之日,祝各位讀者新年進步、萬事如意、一帆風順!有情人終成卷熟,甜甜蜜蜜!昨晚英超上演兩場大戰,分別有利物浦作客挑戰李斯特城及榜首曼城主場迎戰熱刺,結果兩隊「藍戰士」分途在主場取得勝利,莫非牛年對藍色較為有利?

體路專欄, 梁冠聰, 足球, 英超

紅軍後防穿咗窿 李城反勝好輕鬆

利物浦今季諸事不順,屢次受到傷兵問題困擾直接影響球隊表現。昨晚雖然有費明奴超靚助攻俾沙拿先開紀錄,不過其後5分鐘內連失三球,令球隊自2014年11月後,再次嘗到英超三連敗,高普賽後直認衞冕之路相當難行。我經常都會說:「聯賽長途戰,穩定最關鍵。」球員要在季內長期保持高水準演出相當困難,紅軍球員過去兩至三年展示出無與倫比的高水平穩定性,關鍵在於目標及集中力,正所謂「揸緊信念好重要」!近期球隊後防接二連三出現失誤,昨晚小將卡巴臨危受命,在第二個失球與門將阿里遜出現嚴重溝通錯誤,從圖四當中可見卡巴並沒有留意阿里遜的位置,過程中只是枱頭注視皮球的軌跡,同時亦心知自己位置有所失利,因此嘗試第一時間解圍。然而,處於主動情況的阿里遜或許沒有足夠聲音示意自己正在嘗試解圍,最後導致出現尷尬的誤會。

圖3(網上截圖)

圖4(網上截圖)

曼城有個根度簡 16連勝好簡單

藍月亮今季輸在起跑線,季初開閘脫腳,眼以為爭標無望卻一場一場贏下來,各項賽事豪取十六連勝,聯賽踢少一場下領先第二位李斯特城七分。球隊季內曾經面對傷病困擾,數名主力曾確診新冠肺炎而缺陣,近期迪布尼受傷卻造就根度簡光芒四射,連同昨夜梅開二度,單計2021年已經射入九球,成為歐洲各大聯賽神射手!曼城過去一直注重團隊踢法,主要透過小組短傳再依賴迪布尼策動致命傳送,但近來領隊哥迪奧拿卻把攻擊點分散四周,以霍頓及史端寧作為第一攻擊點,前鋒加比爾捷西斯作為根度簡的掩護,在聲東擊西情況下,根度簡頻頻能夠後上殺入禁區得手,往往殺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如今球隊狀態如日方中,即管看看在歐聯回歸後,兵源短缺下球隊能否維持高水平穩定性?

圖5(網上截圖)

圖6(網上截圖)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根度簡照耀曼城 球隊豪取16連勝

Posted on

【體路專欄】體育人全人發展 蓄勢待發牛年向前衝

【體路專欄】踏入牛年,先祝大家身心如願,運動如常,流汗愉快!每次新年,我們都總說重新開始。過去一年,各位體育人經歷了的起伏,都不用贅述吧。與其猜想疫情的影響何時告一段落,不如期待一下我們或者可以蓄勢待發?

運動人,包括職業運動員其實很多才多藝,有不少運動以外的興趣和技能;最近機緣巧合下又知道多幾個例子。那天跟「小鳳姐」、空手道運動員杜小鳳小敍。大家或者都知道小鳳身形嬌小,但當然拳腳有力;她屢獲佳績,包括2019年亞錦賽團體銅牌;她的樣貌標緻,性格爽朗,但你知道她成為全職運動員前原來是工程師嗎?

今次相約,本來是想談談我當講師的新身分,因為她也有教書。後來說起,她的職業運動員生涯其實很晚才起步。她在讀大學時才重拾空手道,之後因為有成績,遇上成為職業運動員的機會,當年只有數千月薪,但仍想一博。到近年,她又涉獵教書範疇,再到最近,原來她重操故業,跟男友經營工程生意。見到小鳳去到現在的運動員生涯階段,原來跟我一樣過起了「slash」生活,大家更碰巧重疊於運動及教育界的圈子!讓我們一起加油,互相期待大家的發展吧。

另一個最近跟我「共享」運動外興趣的,是網球運動員伍曼瑩(Maggie)。有天我在Instagram限時動態分享正在看的中文書,一本作者以人、物件及地方切入關於這個城市,關於「家」的書,想不到Maggie回應我,那麼巧,她也在看。我喜歡手寫字,然後她說原來也很醉心寫書法,說那是她在網球以外另一個很享受的世界。我說有時朋友見到我喜歡寫字,又會跟我當「筆友」,Maggie興奮回應:「同我寫吖!」這個網球女生看上去可能有點「洋化」,原來內裡是都是愛中文字之人。好吧,讓我們以後多在文字找到自己,亦找到彼此。

常說一個人有多面,運動人有其他興趣及才能不足為奇。然而,當職業運動員多年來需要高度專注,很多運動員從小就集中於他們的項目及環境,要跟外面世界的圈子接軌,甚至成為當中一分子,未必是很直接或容易的一件事。不過隨著近年社交媒體普及,加上大家有不同方面的全人發展,見到愈來愈多運動人探索運動以外的其他方面。

踏入新一個農曆年了,雖說過年如過日,但也還是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希冀。說了我自己也多了一個分享體育和媒體的講師身分,接下來還有跟不同運動員和品牌合作的新企劃,當然也期盼早日可以重拾球桿,痛快打一場floorball(旱地冰球)!各位體育人,牛年,我們一起穩打穩紮,向前衝吧!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體育人全人發展 蓄勢待發牛年向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