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影片】體路學界月刊《Sportsroaad Junior》2021年4月號邀請到兩代欖球華將李卡度及袁健濠訪問。兩人不但大談疫情下開辦草飼牛店鋪Off The Hook的近況,更在Switch遊戲《瑪利歐&索尼克AT 2020東京奧運》上虛擬交手!到底是常與兒女打機練習的Andy勝出,還是Cado長江後浪推前浪呢?立即睇片!
如未能觀看影片,請按此。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有片】李卡度VS袁健濠 兩代欖球華將Switch虛擬對決」
【體路影片】體路學界月刊《Sportsroaad Junior》2021年4月號邀請到兩代欖球華將李卡度及袁健濠訪問。兩人不但大談疫情下開辦草飼牛店鋪Off The Hook的近況,更在Switch遊戲《瑪利歐&索尼克AT 2020東京奧運》上虛擬交手!到底是常與兒女打機練習的Andy勝出,還是Cado長江後浪推前浪呢?立即睇片!
如未能觀看影片,請按此。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有片】李卡度VS袁健濠 兩代欖球華將Switch虛擬對決」
【運動員網誌】2019年出發日本前,我用「superzoom」思考法推想:跑步總不能跑一輩子,我還可以做什麼呢?想到何不重拾跑步前的興趣 – 攀石。
當年由於我的攀友們要返工的關係,我只好轉玩個人運動,每年只攀爬一兩次,但覺得如果攀石都可以好似跑步咁有啲project幾好啊!
剛好2019年香港珠峰攀山隊成功登頂,雖則我暫時未有機會,但只要準備好自己就不怕錯過任何機會,所以選擇在香港最有代表性的地點 – 獅子山,實行這個計劃。
由於地利位置政治敏感,身邊好友紛紛都表達擔心,但我覺得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去體現『獅子山精神』,為疲憊的社會打打氣。
回想過去成長的階段,感恩身邊有很多良師益友及有心人幫忙,才能造就今天的我;現在有能力利用自己的運動天賦,實踐我的 #StrongerTogether 理念,貢獻世界。
一月份完成200山之後,鐵定《Lion Rock – Project Everest》於2月28號開始,在獅子山上累積攀爬珠穆朗瑪峰的高度8,848米,為母親的抉擇(Mother’s Choice)籌款,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更多機會。我希望透過挑戰,讓孩子明白#StrongerTogether的精神;透過攀石運動,提升解難及抗逆能力;透過練習,培養未來的社會棟樑。
【路線簡介】
得到Quest Adventures的阿竣幫忙設定和管理繩索,讓我可以專心攀爬,事前經過幾星期的實習和討論,團隊最後決定避免爬【鬼佬線】「塞車」情況,由東牆起步至中間一段橫移至凹槽,再直上獅子面,全長高度大概70米。
由於每天攀爬時間長,攀爬路線多轉角,而我又唔想麻煩別人,所以選擇用Fall Arrest 防墮器材 Fixed Rope Solo固定繩攀登,幸好得到RC Outfitters毅成户外用品公司贊助優質的攀石器材,令整個攀登過程更順暢舒適。
2月27號連同幾個好友協助下一同把所需裝備運送到基地,晚上食粒Melatonin 褪黑激素打算瞓一覺好的,點知28號起身頭痛又作嘔,不如所措之際下幸得高人指出是藥性的副作用,所以忍耐著不適步行上山,希望會有好轉。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超馬運動員黃浩輝網誌:Lion Rock – Project Everest(上)- 為疲憊的社會打打氣」
【體路專欄】對老一輩桌球迷來說,「桌球皇帝」亨特利和「白旋風」韋德都是青春回憶,他們那些年的世界賽經典對決,直至今天依然令人津津樂道。只是誰會想到,違暌23年之後,兩位桌壇傳奇竟可再度會師世界錦標賽,哪怕只是一場外圍賽,觸目程度卻不遜任何一場正賽賽事,抽籤出爐即掀起一片熱話。Hendry or White?一場110歲的懷舊大戰,香港時間4月6日凌晨2時30分一觸即發!
亨特利和韋德是上世紀90年代克魯斯堡一對宿敵,兩人由1988年至1998年期間共7次在世界錦標賽交手,除了一頭一尾吃敗,「亨哥」其餘5次都高奏凱歌,當中有4場更是在決賽報捷捧盃(下表),亦即是說,韋德那令人心疼的「六次世界亞軍」紀錄,有4次都拜後輩亨特利所賜。
「桌球皇帝」VS「白旋風」克魯斯堡對決:
1988年.次圈.韋德13:12勝亨特利
1990年.決賽.亨特利18:12勝韋德
1992年.決賽.亨特利18:14勝韋德
1993年.決賽.亨特利18:5勝韋德
1994年.決賽.亨特利18:17勝韋德
1995年.決賽.亨特利16:12勝韋德
1998年.首圈.韋德10:4勝亨特利
至於兩人最後一次在排名賽對壘,則是2010年英國錦標賽32強,當時亨特利以9:8險勝,很明顥,「白旋風」整個職業生涯都被「皇帝」「剋死」,其世界排名最高也「僅」登上第2位,絕對是體壇「千年老二」的鼻祖,難得他一直堅持,從未退役,時至今天已年屆58歲,依然拿著「外卡」在職業賽打滾,原因好簡單──係對桌球嘅愛呀!
儘管韋德從未問鼎世界冠軍,但2010年卻首度稱霸元老世錦賽,總算一圓世界冠軍夢,直至2019年二度摘冠,去年三登王座,其中於4強以4:2擊敗了亨特利,令後者四度衝冠不果,兩人命運有如風水輪流轉,真夠諷刺。
與「輸波變成習慣」的「白旋風」不同,曾經是長勝將軍的「桌球皇帝」承受不了狀態下沉、戰績崩壞的殘酷現實,講白一點就是「輸唔起」,結果在2012年世界賽8強不敵蘇格蘭老鄉麥佳亞後即時退役。沒料相隔8年後,他在去年9月因獲World Snooker Tour頒發一張至少參加兩季職業賽的「外卡」而宣布復出,震驚球壇。
受到疫情影響,加上自身尚未Ready,「皇帝」一拖再拖,終在上月初「歸來」,出戰直布羅陀公開賽,闊別9年後以52歲高齡再次亮相排名賽,雖在復出戰以1:4不敵Matthew Selt,不過第二局卻轟出一棒107度,亦是其職業生涯第776棒「破百」,足見寶刀未老。「亨哥」多次表白,回歸終極目標是再次躋身克魯斯堡(世界賽決賽周32強),但如今須從外圍賽打起的他,要連闖4關始能如願,非常困難。
2021年世界桌球賽於4月17至5月3日舉行,外圍賽先在4月5至14日假錫菲爾德英國體育學院上演,日前進行抽籤儀式,「桌球皇帝」和「白旋風」竟然在首圈重逢,戲劇性十足,也令本來不太受關注的外圍賽變得充滿話題性。嗱嗱嗱,世界桌球總會主席Jason Ferguson誓神劈願強調抽籤絕冇「造馬」。
其實這場雙方年齡合計達到110歲的懷舊大戰,不論是有心還是無意,也令球迷引頸以待,連「亨哥」本人亦甚表期待:「我們的生涯中,面對彼此經歷了一切,包括4次世界賽決賽,還有很多其他決賽。現在,我倆都今非昔比,巔峰時期早已過去,大家皆會感到焦慮不安,很可能不會打得很漂亮,但我還是十分期待。」
不會打得很漂亮,不等於沒有觀賞價值和意義,畢竟如今還可以在排名賽看到「桌球皇帝」VS「白旋風」這個經典戲碼,堪稱「有今生冇來世」。當然,沒有人會睇好他們當中一位可以連贏4場打入克魯斯堡,然而年過半百仍能在自己最愛的舞台上繼續打球,是幸運的、是幸福的、是無憾的,是早已超越了勝和負。不是嗎?
Let’s enjoy!
文:黃頴釧
(原文刊於Yahoo體育)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七言想說】超越勝負的對決」
【體路專訪】從社會運動到新型肺炎疫情爆發,過去兩年香港本地體壇幾乎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運動員出賽的機會寥寥無幾,教練又因場地被封導致收入銳減。在百物騰貴的香港,近兩年的時間對於自資的全職運動員可算是無盡的折磨,沒收入的同時亦沒有機會表現自己,然而即使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余顯華仍然無悔地堅持他心中的長跑路。
儘管資源已經較昔日豐裕,現時在香港當運動員依然是難以生存,但仍有人為著夢想,即使自資亦要走全職運動員這條路。早在2016年,余顯華已經是香港3000米障礙賽排名第一,不過他渴望更高的舞台,於是驀然辭去教學助理的工作,全心全意在跑步上發展,挑戰自己的極限,「當時在兼顧上班同時仍能夠跑到不錯的成績,比已經全職練習的朋友快,甚至能夠看到香港紀錄的影子,所以開始想『如果我有更多時間休息結果會是怎樣?會不會跑得更快,甚至打破香港紀錄?』」為了解答心中的疑問,余顯華用行動尋找答案,就此展開他的全職生涯。
這幾年間,余顯華在3000米障礙賽以外的項目亦有顯著進步,1500米、5000米、10000米、10公里等不同距離的項目都躋身過香港前3。不過運動員的路注定不容易,在成績穩步上揚之際,從2019年中旬起卻先後遇上社會運動及新型肺炎疫情襲港,令本地體壇幾乎全面停頓。作為自資的全職運動員,余顯華的收入來源全靠練習前後空餘時間教跑所得,惟在這段時間面對接連不斷的封場,令他的收入大減近9成,「社會運動期間已經接連停班,始終要保障學生安全,不知道甚麼時候會有混亂或封路。19年12月底情況慢慢好轉,但又遇上疫情,不少學生都要顧及家庭,所以自己都不建議大家出來練習。」及至運動場實施人數限制,余顯華為了在街坊使用的權利及自己教班中取得平衡,才開始恢復小班教學。
在收入嚴重受挫下,余顯華開始擔心衣食住行,為維持生活而苦惱,然而這段時間並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其實這段時間是『雙面刃』,雖然收入大減,但從運動員的角度出發,這反而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練習,可以改善以往忽略的細節,而且有更多時間休息。」對於疫情下的生活,余顯華會形容是多姿多彩:「疫情前只是專注比賽,沒心思處理贊助商的產品,疫情下反而有多些不同機會嘗試不同的用品。」不過余顯華認為運動員並不是KOL,因此他仍會以成績為首,獲得贊助商賞識只是額外獎勵。
人生總要為自己下決定,興幸自己能夠走自己喜歡的路。
談到贊助,余顯華提到早前有朋友主動為他尋找資金,更甚有人願意投資在他身上,但余顯華卻婉拒這份好意,「始終這是高風險的投資,正所謂『無功不受祿』,如果自己收錢但跑不出好成績,自己會感到不好意思。」資金往往是自資全職運動員憂心的因素,但相比起別人無條件資助,余顯華更希望透過成績來獲取別人的認同。
為了成績能夠更進一步,余顯華近年更開始與熟識的跑友組成訓練團隊,一同提升香港長跑的整體實力,「香港練長跑的條件較其他地方差,除了天氣外,跑手都是一個因素,因為大家都很少一起練習,大多各自為政,所以近年不斷邀請以不同距離為主項的跑手一起練習,全方位提升大家的長跑水平。」
在余顯華的生命中,跑步就如呼吸、飲食般的生活品,沒有賽事、團隊訓練的日子會感到空虛、寂寞,但即使面對這兩年不可抗力的環境,他亦無悔選擇全職運動員這條路,「人生總要為自己下決定,興幸自己能夠走自己喜歡的路。」以往的余顯華只放眼在本地賽的獎牌,但如今他已經將目光放得更遠,「現在追求更高層次的成就,香港甚少中長跑運動員能夠踏上亞洲級賽事,2018年亞運自己差一點未能達標,最後與資格失之交臂,但未來仍會不斷努力嘗試,期待有一天能夠在亞洲級賽事看到自己的名字。」
圖、文:彭淬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跑步・專訪】社運疫情嚴重影響收入 余顯華無悔堅持走全職路」
【體路專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幾乎每個人的生活也在某程度上受到影響,加上媒體日復一日的廣泛報道,令大眾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世紀傳染病上。不過,在奮力抗疫的同時,大家也不要忽視本地甚至全球均正面對另一個重大的健康挑戰—非傳染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5年全球五千多萬的死亡人數中,70%是由非傳染病引起的;在2016年,主要的本地非傳染病即癌症、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佔香港所有登記死亡人數的55%,可見非傳染慢性疾病已成為人類公共健康的重大威脅,並對個人、 家庭、社會及醫療系統均造成沉重及長遠的負擔。
疫情期間,在各類運動設施臨時關閉和限聚令之下,市民外出的機會減少,大多時間都留在家中抗疫。不知不覺間增加了在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生活模式亦變得靜態。而且,如果經常在家中進食零食,亦有機會建立不良的飲食習慣。因此,不論任何年紀的人士也可能自覺在疫情下體質變差、體能下降及出現體胖問題。更甚者,醫學界亦開始擔心新冠疫情對生活模式帶來的不良影響,會增加患上非傳染病的風險,例如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等。
罹患非傳染病的行為風險因素眾多,而體能活動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體能活動泛指任何由骨骼肌肉產生的身體動作,而過程中需要消耗能量,這包括所有體育運動和休閒活動,簡單如步行或踏單車,也是一種體能活動。值得留意的是,體能活動不足者的死亡風險會增加20%至30%,所以定期的體能活動或恆常運動對身體和精神有莫大裨益,包括有助預防和管理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非傳染病、預防高血壓及代謝綜合症(俗稱三高)、預防肥胖、改善心理健康、減少抑鬱和焦慮的情緒、加強思維學習和判斷能力,以及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公佈的全球建議, 成年人應每週進行至少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如步行)或至少75至150分鐘高強度(如跑步)的帶氧體能活動,或者中等和高強度活動綜合起來,達到等量的帶氧體能活動。除此之外,還應每週兩天或以上做涉及所有主要肌肉群的中等或更高程度增強肌肉的活動,例如器械健體、橡筋帶、水樽啞鈴輔助的阻力訓練、徒手肌肉訓練(包括掌上壓、半蹲、平板支撐)等等,並需要限制久坐不動的時間,建議用任何程度的體能活動取代久坐不動,即使是低強度的活動亦可(如站立或散步)。
2018年,本港推出《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期望減少非傳染病所造成的負擔,包括殘疾及早逝。而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降低香港青少年和成年人體能活動不足的情況。目前,鼓勵大眾進行體能活動或體育運動乃全球大趨勢,對促進人類公共健康帶來正面的影響。長遠而言,除了可預防及管控非傳染病風險,還可在抗疫期間為身心帶來正能量。運動對公共健康發揮的作用重大,希望讀者日後能堅持恆常運動。運動與公共健康看似是社會義務,但其實這亦關係到個人及家庭責任。試想想,假如患上心臟病或糖尿病,日後的生活會變成怎麼樣?疾病會對你和你的家人帶來不便及負擔嗎?
最後,相信不少忙碌的讀者會覺得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做運動,就此,筆者希望分享一句引文: “Those who think they have no time for bodily exercise will sooner or later have to find time for illness” (中譯:那些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做運動的人,遲早也要為疾病騰出時間。)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蕭明輝博士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副會長 (2020-22年)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及運動學分部主任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體育運動與公共健康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