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劍擊】港隊落實4人鬥資格賽 月底爭坐東奧尾班車

劍擊,東京奧運

【體路專訊】2020東京奧運劍擊項目的亞洲及大洋洲區資格賽將於2021年4月25及26日假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舉行。香港劍擊隊已落實4人名單,將由女花張楚瑩、男重何瑋桁、男佩羅浩天及女佩林衍蕙出戰,同為首度參加奧運資格賽的4位劍手將分別力爭坐上東奧尾班車。

亞洲及大洋洲區資格賽將以「泡泡」形式舉辦,由該項目中未有劍手取得東奧資格的國家或地區派出1人競逐,每個項目僅最終獲勝的1名劍手能入圍東奧。香港劍擊隊於男子花劍及女子重劍均已透過團體世界排名而獲得隊際賽及3個個人賽資格,故今次港隊僅有女子花劍、男子重劍及男女子佩劍參加終極資格賽。

女花方面,港隊由隊中世界排名最高,列56位的張楚瑩出戰。由於亞洲區的勁敵中、日、韓已分別憑排名入奧,張楚瑩在暫定參賽名單13人中排名為次高,預料最大對手將是排名54,坐擁主場之利的烏茲別克劍手Yana Alborova。值得一提的是,5年前連寶香正是於亞洲區資格賽中取下2016里約奧運參賽資格。

男重項目則由現時世界排名67的何瑋桁參賽,同樣在缺中、日、韓劍手參賽下,港將於參賽15人中世界排名為第二高,僅次於排名62的越南劍手阮進日。後者曾參加2012倫敦奧運,亦是2014仁川亞運個人銅牌得主、2019亞洲錦標賽銅牌得主。何瑋桁與阮進日唯一一次交手,正是於2019年亞錦賽8強以12:15落敗,無緣獎牌,今次或有望「復仇」。

佩劍方面,男子資格賽港隊將由世界排名68的羅浩天參賽。男佩賽事暫時只得8名劍手報名,羅浩天世界排名為8人中排第3,前面分別由世界排名50位內的科威特及越南強敵。女子佩劍港隊由排名78的林衍蕙,其排名於9名參賽劍手中僅次於64位的哈薩克Aigerim Sarybay。

資格賽將於4月25日率先進行男重、女花及男佩賽事,翌日則舉行女重、男花及女佩項目。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劍擊】港隊落實4人鬥資格賽 月底爭坐東奧尾班車

Posted on

【體路專欄】疫情下的體育消費市場

疫情下,跑手唯有參加線上跑步比賽(圖為筆者的紐約線上馬拉松完成獎牌)。

【體路專欄】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體育用品市場迎來2008年金融海嘯後第一次收縮,唯一例外的是中國市場,內地繼2015年至2019年複合年增長率達16.5%,疫情下繼續錄得增長,成為行業的增長引擎。McKinsey在《Sporting Goods 2021》報告中訪問了一班體育製造、品牌和零售商高管及WFSGI(World Federation of the Sporting Goods Industry)專家,受訪者指今年體育用品市場仍有不明朗因素,但對比去年市況有改善,會持審慎樂觀態度並積極尋求增長機會。

大眾在疫情之下對社交距離較為警覺,部分人甚或會減少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在「可行」情況下安步當車,路程略長的便採用如單車等代步工具。去年三月美國單車及單車儀器和維修服務銷售同比翻一倍,類似情況亦於德國、英國及法國出現。當然,踏單車並非僅為代步,它也是熱門運動之一,特別在室內運動場所暫停開放的日子,各單車路線都非常熱鬧。

跑步是另一熱門運動。報告指一般跑手的跑步頻率在疫情期間增加超過一倍,七成三跑手指他們將在疫後繼續跑步,而因疫情催生的新跑手之中,六成二表示會在疫後維持跑步習慣,因此相信跑步風氣將可持續。受惠跑步風氣,跑步鞋銷售去年錄得三成按年升幅,更有品牌錄得雙位、甚至三位數增幅。

疫情中許多室內和團體健身活動被逼取消或改為綫上進行,虛擬環境為參加者提供遙距及啟發性元素,與綫下健身發揮互補作用。健身及健康類別的應用程式,包括鍛鍊、健身追踪和戶外活動等三類應用程式的全球下載量四月至五月錄得明顯升幅,由疫情前平均每月700萬總下載量,急增300萬至超過1000萬,當中Peloton、Garmin和Komoot的升幅尤其可觀,跑步app RunKeeper去年春天註冊量更按年急增252%!

運動品牌的網上銷售佔比在疫情前已一直增加,疫情爆發後更大幅飆升,當中Lululemon尤為明顯,雖然網上零售不會完全取代實體店,但建立方便使用的網購平台無疑是致勝的一環。

無論是綫上綫下,不少體育品牌都會邀請運動員或KOLs出席活動或代言,原因是運動員的個人追隨者數目和互動率高,以巴西足球員Neymar為例,個人Instagram的追隨者和互動率較諸Nike和球會更高,能更有效地與消費者接觸。香港健身和美容KOL Emi Wong坐擁390萬YouTube訂閱者及62萬Instagram追隨者,獲不同品牌邀請合作或當健身活動導師。

女性、運動休閒和中國市場將會是市場未來三年最大的增長引擎,佔整體增長約三分之二,勢將成為競爭「新戰線」。女性的整體運動參與度一直遞增,去年女性在虛擬跑及綫下跑佔比分別為64%和55%,反映女性體育用品市場潛力龐大。運動休閒服飾在疫情前已是大趨勢,疫情進一步模糊了工作與空閒時間的界線,令越來越多人接受穿著運動休閒服飾上班。

國金證券研究所估算中國體育服飾零售市場規模將於2025年達到6352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近14%。回顧運動服飾股一年來的股價表現,以今年三月底股價計算,內地龍頭安踏和李寧股價分別按年升約155%和141%,遠勝Nike和Adidas的68%和44%,亦帶動相關製造商申洲的股價,一年股價升90%。

優越的潛在市場回報伴著而來的是更多競爭對手,時裝品牌希望分一杯羹,紛紛進入市場。體育品牌須迅速回應季節性及市場需要,建立靈活的供應鏈,結合採購本地化和自動化,以提升整體效率。最高市值的中國體育用品品牌安踏由研發新鞋款到推出市場,只需六個星期,較同行平均十五至十八個月為短,令品牌走得「更快更前」。

室內和團體運動及比賽有望逐漸放行,加上延續去年個人戶外及在家運動風氣,以及今年奧運及殘奧會等大型體育盛事運動熱潮,相信行業將會迎來新機遇。在競爭更為激烈的市場,體育品牌需要新主意,例如調查指三分之二的顧客傾向選購可持續的運動產品,公司可從可持續性、數碼化及產品創新等各方面出發為客人帶來新體驗。

文:張樹槐  達人傳訊董事總經理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疫情下的體育消費市場

Posted on

【東京奧運代表介紹】洛雅怡(Stephanie Norton)

圖:香港帆船運動總會

【體路專訊】洛雅怡(Stephanie Norton)

出生日期:2000年9月18日

身高:178公分

體重:65公斤

專項:帆船-激光雷射型

香港女子帆船運動員,當前世界排名187位(2021年3月),運動員生涯至今最高世界排名,為2020年3月的167位。現年20歲的洛雅怡早在8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接觸水上運動,正式接觸帆船運動則是在約12、13歲開始,從最初的Laser Optimist到之後的Laser 4.7,再到現在的激光雷射型(Laser Radial),亦即是Stephanie獲得2020東京奧運入場券的比賽項目。

多得其身為現任香港遊艇會副會長的父親David Norton,Stephanie及比她年長1年的哥哥Thomas Norton在年輕時已獲啟發對水上運動的興趣,David亦理所當然的承擔了兄妹倆這些年來在訓練方面的一切費用。

青少年時期的洛雅怡已經因為在帆船運動所顯露的潛質,在16歲時就被香港體育學院相中,以兼職運動員的身份加入受訓。及至2019年11月,18歲的Stephanie完成於澳洲國際學校的學業後,決定先暫緩讀大學的計劃,毅然加入香港體育學院的精英運動員行列,其決定亦得到父母的鼎力支持。為要獲得更多出賽的機會,以及代表香港參加國際性賽事如亞運會等,洛雅怡甚至在得到父親的同意下,放棄其本身持有的英國國籍,一心在運動生涯要闖出名堂。

擁有178公分的身高,加上強健的體魄,令洛雅怡特別適合激光雷射型的帆船運動。在父親的眼中,Stephanie冷靜、專注力強、醉心帆船運動,而且在比賽中的抗壓能力高。David不諱言,洛雅怡運動員生涯原本的第1個大型賽事計劃,是2022年在中國杭州舉行的亞運會。然而,原定在去年2月進行的東奧選拔賽延期後,令Stephanie平白多了1年時間去訓練和累積更多的比賽經驗,這終於成為了她獲取東奧入場券的其中一個關鍵。

在2021年4月上旬於阿曼穆薩納(Mussanah)舉行的2021年穆薩納公開錦標賽暨東奧亞洲及大洋洲區資格賽,洛雅怡憑藉穩定的演出,以47個罰分名列第3,順利以少2個罰分,壓倒總成績得第4的韓國選手Kim Jia,拿下前兩名亞洲帆手的身分喜奪奧運會參賽資格,成為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後的張美嫻及董春媚後,首位出戰奧運的香港帆船運動員。

數年前一手發掘Stephanie的香港帆船總會前會長唐裔盛指,洛雅怡接受專業正規的訓練雖然只有兩年多,但在香港本土賽事的表現和演出,已經勝過很多男運動員。唐裔盛指Stephanie的長處在於其專業精神,除了落力練習也勤於操練體能,令只得20歲的她已經擁有世界一級運動員的身型。唐又指,比對初初進入港隊的時候,洛雅怡在比賽方面變得越來越聰明,在技戰術的掌握和發揮有著最明顯的進步,是一位「食腦」的運動員。

今屆東京奧運達標詳情:

  • 2021年4月8日
    亞洲及大洋洲區資格賽第2名

相關報導:
【東京奧運】香港帆船選手重返奧運舞台 20歲洛雅怡獲參賽資格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東京奧運代表介紹】洛雅怡(Stephanie Norton)

Posted on

【敢動藝術】受疫情啟發 霍啟剛推動運動結合藝術散播正能量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敢動藝術策劃人霍啟剛

【體路專訪】「國泰航空2019年度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上周六(10日)在西九文化區圓滿舉行,同場由本地運動員及藝術家合作的「敢動藝術」主題展覽,亦是今屆傑運由灣仔會展移師至西九文化區的一大焦點。計劃透過10組運動員及藝術家組成「敢動伙伴」,共同以藝術作品形式呈現運動員的故事,並將是次經歷結集成書,以及在本地公開展覽。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暨敢動藝術策劃人霍啟剛表示,藝術展覽能成為公眾了解香港運動員經歷的開端,亦期望在疫情下散播正能量予社會各界。

港協暨奧委會今次與文化躍動聯合舉辦「敢動藝術」主題展覽,是通過體育和文化藝術的感動精神,促成涵蓋體育、藝術、出版的跨界別創作,並由新藝潮邀請藝術家參與創作。10組運動員及藝術家於去年底組成「敢動伙伴」,在指定範𤴆創作兩件藝術作品,將過程輯錄成書及影像訪問,繼而在上周六於西九文化區舉行主題展覽。另外在今個月起及7月分別於學校及書展舉行分享會,未來亦會在一新美術館舉辦展覽,向公眾展示一眾運動員及藝術家的心血結晶。

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出席展覽時稱,去年受到本地青年藝術家的展覽所啟發,促成舉辦今次的活動:「藝術靈感很多時取自生活,去年有一眾青年藝術家用作品表達疫情對藝術界的影響,以及個人心情,令我深受啟發。不少界別都需要正能量去面對疫情,我希望運動界能成為散播正能量的渠道,因此想以藝術形式去表達運動員的故事。」運動員與藝術家的形象一動一靜,但結合起來卻能擦出火花,最大原因或許是背後的堅持,成為了他們之間的共鳴,「在香港做運動員有很多挑戰,需要以年之計的堅持。藝術家也一樣,即使有宏大的理想,背後都需要很大付出才能熬出頭來,每一個故事都有各自的堅持。」

銅版畫藝術家洪詩雅與劍擊運動員江旻憓的作品——《期待》

霍啟剛希望今次展覽能展示不同類型作品,因此透過新藝潮邀請10位不同範𤴆的藝術家與運動員配對,「我們首先會詢問藝術家對哪項運動特別有興趣,或者從該項藝術的本質找出與運動的共通點,再與運動員作出配對。」他提到銅版畫金屬刻刀雕刻的工序,與劍擊突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為銅版畫藝術家洪詩雅與劍擊運動員江旻憓的合作帶來深層意義。創作的同時,藝術家亦受邀體驗各種運動項目,在「敢動伙伴」之間的交流中,促進了本地運動界與藝術界的溝通。

霍啟剛提到籌備今屆傑運與「敢動藝術」展覽的最大挑戰,同樣是來自疫情。即使未能像以往大規模舉辦活動,亦希望為運動員盡力帶來新體驗,他指藝術展覽能成為公眾了解香港運動員故事的開端,將來不排除有更多形式去呈現運動員的不同面向,以爭取社會各界對於香港體壇的關注及支持:「疫情影響各大比賽舉行,對於如何重啟這些盛事,除了靠政府支持,亦靠商界及其他界別的支持,現時需要的是吸引更多人關注。今日的活動是體育同藝術的結合,明日就將會是與教育、商業、科技等領域合作,亦值得香港人去投入其中。」

運動員與藝術家配對表
直立板運動員伍英麟:鍾大富(岩彩)
體操運動員石偉雄、黃曉盈:廖井梅(油畫)
攀石運動員游嘉俊:徐沛之(水墨)
女子足球運動員馬澤純:賴筠婷(工筆水墨)
壁球運動員李浩賢:風漸(素描)
武術運動員關寧慧:關舒文(混合媒體)
滑板運動員陸俊彥:朱詞權(混合媒介)
撐竿跳運動員張培賢:鍾凱霖(水墨設色)
山地單車運動員關旨君 :呂冠韜(裝置藝術)
劍擊運動員江旻憓:洪詩雅(版畫)

圖、文:李子正、彭淬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敢動藝術】受疫情啟發 霍啟剛推動運動結合藝術散播正能量

Posted on

【羽毛球・專訪】影遍羽壇40載 梁家樂笑看人生無悔走過攝影路

羽毛球, 梁家樂

【體路專訪】在羽毛球比賽舞台上,運動員往往是鎂光燈下的主角,而在場館的漆黑處無時無刻都會傳來接連不斷的快門聲,紀錄著運動員的英姿。年過花甲的梁家樂(Edwin)在羽壇攝影40載,為國際羽壇的貢獻獲國際羽聯(BWF)肯定,9年前獲頒授「最有價值服務獎」。在他的鏡頭下充滿許多熱血奮鬥故事,雖然身患絕症,但樂天知命的他仍笑看人生,只冀望在餘下時間能夠回饋本地羽毛球壇,為香港年青運動員記錄每個青春熱血時刻。

羽毛球, 梁家樂
即使身患絕症,但Edwin臉上總是精神奕奕、笑容滿臉,他亦笑言自己「呃得下人」。

在欣賞照片的時候,很多人熱愛那種使用慢快門、夾雜著各種鬼斧神工的作品,然而在Edwin的相片中,只是簡單地將一瞬間保留,但當中卻記錄著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國際賽場上每一張相片背後都有一個值得大家知道的故事,這些故事無形中推動我在過去40年堅持在現場拍攝。拍攝的過程自己是享受,每當發掘到不同的元素,用不同角度拍出新鮮的畫面,心靈上會得到很大滿足。」過去40載,無數的故事被Edwin用鏡頭記錄下來,每張相片都牽動著讀者的情緒,亦維繫著他與球手、裁判、工作人員之間的友誼。

拍攝的過程自己是享受,每次都會發掘不同的元素,當拍到一些別人拍不到的畫面,心靈上會得到很大滿足。

回想當年的攝影經歷,Edwin幾乎對於任何一個球手都能細數著他們的故事,每一幕在他腦海中仍記憶猶新,「很記得89年的中國公開賽,印尼男單球手阿迪(Ardy Bernardus Wiranata)在1分內兩次施一字馬救球,還要贏得那一分,最後過關斬將淘汰多名中國名將,包括當時兩屆世界冠軍楊陽,並在決賽擊敗熊國寶捧起那年冠軍。阿迪當年狀態十分神勇,如果要藥檢一定捉他去驗!」在Edwin多年的攝影生涯,深刻的當然不止這一幕,他鏡頭下還記錄著很多羽壇的經典時刻,「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神推鬼㧬』,2012年的倫敦奧運,當年因為痛風行不到,在記者室休息逾1小時動也沒動,突然有一刻覺得要出去球場,就看到國際羽聯的官員都神色凝重,就知道有事發生。」說到這裡,相信不少球迷都知道,Edwin所講的正是當年倫敦奧運女雙,中國、韓國及印度先後出現消極作賽事件,「不消一會,就看到副裁判長行出場警告球員,幾分鐘後到正裁判長步出,他走一步、我走一步……就拍下了他舉黑牌的一刻。」

羽毛球, 梁家樂
阿迪當年的表現,在Edwin腦海留下深刻印象。(圖:受訪者提供)

羽毛球, 梁家樂

羽毛球, 梁家樂
Edwin對國際羽壇貢獻多年,德國羽毛球總會的官方網頁上亦有關於他的一欄。(圖:德國羽毛球總會官方網頁截圖)

梁家樂活像羽壇大字典,從球場內到球場外,訴說著一個又一個故事。他鏡頭下留著不少經典瞬間,但他的攝影生涯亦留有遺憾,他自言其中一個深刻的遺憾,同樣因倫敦奧運女雙事件引起,「那時候國際羽聯新聞官知道我不舒服,當日拍攝後他叫停我,搶走我的記者證迫我休息,結果第2日看新聞,知道BWF開記者會,全世界的記者蜂擁而至,由於記者室空間有限,很多記者被迫在外面排隊,但我卻因記者證被收而錯過這一幕。」話雖如此,但臉上總帶著笑容的他並沒流露半點恨意,相信對方出於一片好心。

羽毛球, 梁家樂
Edwin與不少羽壇「天王巨星」都有交情,當中包括馬來西亞球手李宗偉,相中是這位傳奇球手首奪國際賽冠軍,Edwin亦在場見證。(圖:受訪者提供)
羽毛球, 梁家樂
Edwin見證不少球星崛起,當中包括現時世界「一哥」桃田賢斗。(圖:受訪者提供)

自80年代開始,Edwin在世界各地的國際賽場、亞運、奧運等地方都留下過足跡,自然結識五湖四海的朋友,不少羽壇「天王巨星」都與他有交情,當中要數到最有緣的,就是他口中的「賭王」、曾因參與非法賭博被禁賽的現今世界「一哥」桃田賢斗。「不是很多高手吸引我追影,但桃田每個眼神都很有氣勢。記得2016年的馬來西亞公開賽,以往初賽很少人去影,但那天又是『神推鬼㧬』去影了(桃田)兩張,結果當晚新聞就說他被召回日本,最後還被罰禁賽。」桃田及至2018年復出,他復出後首場國際賽以至首個國際賽冠軍Edwin都在場見證,但他兩人的緣份不止於此,「2018年在武漢的亞錦賽,當時我在會場樓梯失足向前仆,被胸前的相機撞裂3條肋骨,在醫院休息3日後出院,亞洲羽聯的職員不斷提醒我在看台觀賞賽事,好好休息、不要拍照,但看到他決賽擊敗諶龍,忍痛都要拿著長鏡在後台布簾的隙縫間影了幾張。」去年初桃田在馬來西亞奪冠後,翌日遇上交通意外受傷,Edwin亦在機場捕捉到他負傷回國的畫面,他自言見證著桃田從高峰低至谷底,再由深淵反彈,這就是兩人之間的不解之緣。

Out of focus is better than nothing

手執相機前,其實Edwin亦只是一個普通的羽毛球教練,不過正是他昔日的學生,讓他走上攝影這條「不歸路」,「當年作為教練帶學生打羽毛球,覺得打波的動作很優雅,所以就想為學生們拍照再送贈給他們。」Edwin就此展開他的攝影之旅,不過正所謂「萬事起頭難」,他的攝影路亦是從失敗中慢慢建立,「70年代手執相機是很奢侈的事,就連用傻瓜機影風景相都很少,更何況是羽毛球?當年用菲林機影,再去書局沖曬要等2日,第一次很興奮去收相,發覺全部『唔中焦』!」笑說當年的失敗,Edwin以其攝影啟蒙老師Louis Ross當年勉勵他的一句「Out of focus is better than nothing(不中焦總比甚麼都沒有好)」,鼓勵著他堅持走到現在。

羽毛球, 梁家樂
1989年6月4日的雅加達世錦賽,遠在北京天安門事件鬧得沸騰,而中國羽毛球隊則在印尼贏得4項冠軍,這次亦是Edwin首次與啟蒙老師Louis Ross相遇。(圖:受訪者提供)
羽毛球, 梁家樂
Edwin與他的攝影啟蒙老師Louis Ross。(圖:受訪者提供)

在多年的攝影路上遇過許多貴人,每次與好友見面的機會驅使他多年來自費四處奔波,當中他要感謝的人很多,但少不了必然是Louis Ross,「70年代羽毛球相片很罕有,是Louis慢慢令雜誌社開始有羽毛球相片,我都是看他寫的書學攝影!」及後兩人在1989年的世界錦標賽相遇更是一見如故,Edwin更多次到英國拜訪Louis,可惜這名英國攝影大師已於去年離世。

羽毛球, 梁家樂

除了用鏡頭記錄國際羽壇每個經典時刻,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Edwin同樣見證著香港羽毛球壇從冷門的貴族運動發展成如今已經普及化、精英化的運動項目,「70年代自己帶學生打羽毛球,當年一個質量較好的羽毛球要5元一個,波打剩幾條毛都繼續打練手感。那時候由於羽毛球很貴,所以沒很多人玩這項運動。」相比昔日,如今的小孩資源較豐富,每當球有一點殘破就要換球,Edwin直言「好折墮」。

見證香港羽毛球興起

直至陳念慈與陳智才這對混雙拍檔在1988年奧運摘銅開始,羽毛球的熱潮迅速興起,「1988及89年陳念慈與陳智才出戰香港羽毛球公開賽已經有很多觀眾入場支持,1990年他們贏得英聯邦運動會冠軍更吸引很多球迷去機場迎接他們,凱旋後兩人在香港不少中學舉行巡迴講座,那時候可算是香港羽毛球熱潮的頂峰。」除了這對混雙組合的佳績外,Edwin亦特別提到前銀禧體育中心(香港體育學院前身)羽毛球總教練盧梁碧聯,「當年盧太除了訓練運動員,亦要負責推廣羽毛球,她積極舉辦不同的訓練班及講座,讓本地中、小學認識羽毛球,更邀請外國的名教練來港培訓本地羽毛球教練,為日後香港羽毛球的進步奠定基礎。」自此羽毛球逐漸變成香港「全民運動」,過程中他見證不少「黃毛小子」蛻變成港隊主力,他與不少現役港隊成員亦相交甚歡,惟近年伍家朗及李卓耀先後在香港公開賽封王,他都未有在場見證,他遺憾地說:「全世界的比賽都允許觀眾在看台拍攝,唯獨香港會阻撓,很多朋友向我詢問,我亦曾向賽事裁判長反映,可是情況沒有半點改善,所以我不喜歡去紅館拍攝!」

羽毛球, 梁家樂
1988年的香港羽毛球公開賽,不少觀眾被陳念慈與陳智才這對混雙組合吸引入場,時任IBF(BWF前身)主席Ian Palmer(前排左三)亦有到場觀賞賽事。(圖:受訪者提供)
羽毛球, 梁家樂
自知人生逐漸步向終章,Edwin希望在尚餘時間能夠回饋香港羽毛球壇,為青年運動員留下青春熱血時刻。(圖:受訪者提供)

2019年初,梁家樂確診末期肺癌,他自知已經不能痊癒,然而面對未知何時降臨的死亡,他沒有半點畏懼,總是笑臉迎人。走到人生最後階段,他仍然希望盡自己所能,為香港羽毛球作出最後貢獻,「在最後的歲月,我依然享受在球場的每個時刻,很希望在餘下時間能夠回饋予本地羽毛球壇,為年青運動員及愛好者拍攝,讓他們留下美好回憶,當作一點支持的心意。」雖然身患絕症,身體容易感到疲倦,然而「開心」兩字,讓他甘願繼續拿起相機,為陌生的學生運動員留下揮灑熱血的時刻,「不要忘記,影到一張好的相片我會很開心,當運動員看到自然會開心,相對地我會更開心!」

圖、文:彭淬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羽毛球・專訪】影遍羽壇40載 梁家樂笑看人生無悔走過攝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