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足球・專訪】我們都是大埔Lulu? 許賢的港足迷思:要將港人眼球放回這裡

【體路專訪】世事真的變化得太快。做這個訪問時還是歐國盃期間,但因為奧運臨近而未有時間落筆,也沒有空間刊登。過了才不足兩個月,這個鬍鬚和頭髮也長長的許賢,已經搖身一變成為有了派台歌的「MC KidNey」,還預備與《試當真》同伴踏上台板。但想深一層,也許這也能為我這個足球(比喻)員訪問賺來多點瀏覽次數,或許拖延正是好東西?

先「利申」一下,我是「認真毛」之一,這訪問或多或少都有點私心。不過許賢與足球的關係也並非完全切割,曾經拍過《我們都是大埔Lulu》這有關本地波的短片、個人YouTube頻道不時上載練波片段、平日又經常用足球比喻人生,就連足總公關在上季港超聯煞科戰也邀請他入場。「那次的氣氛很好,大家都好像再次投入足球熱情。完場後都很多人找我拍照,但我估有人其實不認識我,只是因為氣氛好好,見有人影便先一起影,當影吉祥物般。」

球場上的主角當然是丹恩奴域、巴爾拿等傑志球員,但在看台上就連哪個明星或KOL有入場都成為焦點之一。那次傑志對東方龍獅的大戰,以7802人打破港超聯的入場紀錄,「疫情後我覺得港超聯很厲害,因為比英超更早開放給觀眾入場,入場人數超越了英超。」港超超越英超?講出口也像癡人說夢話。但《試當真》只用了不夠一年就得到超過27萬人訂閱,一週年表演也有13人用10000元購票入場,又為何不可?

許賢及阿Gi等YouTuber獲邀入場觀看傑志對東方的冠軍戰。(圖:體路資料庫)

足球場上悟人生道理

許賢、蘇致豪和游學修去年創立《試當真》,10 個月製作至少150條短片,累積超過3600萬觀看次數。3人之中又以游學修和許賢更愛足球,前者是美斯死忠,後者則是曾經亮相英超官方Facebook的阿仙奴球迷。「由中一、二開始越看越多,中學生涯就與足球劃上等號,足球就似是記載我的成長,而且對足球的看法變化也不小。」許賢自稱是「足球(比喻)員」,因為經常利用足球去比喻人生,有看他們頻道每周直播的觀眾聽得不少,創辦《試當真》後也製作過經典之作《無力感你想點?》「可能因為我對世上有興趣的事物不多,就是足球和說故事真的有濃厚興趣,所以會將這些事連結在一起。」有興趣還不特止,最厲害的是能隨口就說出一個個足球比喻,「愈認識得多足球,就愈來愈覺得足球場上如何運作其實與人生都很相似。」

未接觸許賢真身之前,每次看直播都感覺他是個可愛的男人:發言前會先舉手,又經常主動詢問其他成員意見,有時覺得他就像派路一樣,有自己主意之餘也會不斷派話題給其他人。親身聽過許賢的足球比喻,才發現這個人是何等深藏不露,「慢慢長大就發現很多事的好,其實是看不到的,有些事你察覺不到好好就是很好。」原本還在說公園的潔淨是因為清潔工的默默打掃,話鋒下一秒又突然轉到足球場上,「球場上沒有事發生可能是緣自很多人的努力,後衛、龍門等等。這些可能很多觀眾都看不到,但當你看到、懂得欣賞後衛企位時就會覺得很厲害。」

有很多觀眾都覺得『得啖笑』,我覺得他們會『哎呀這個黐線佬又講足球了』這樣看我。

「又或者原來翼鋒不能亂入中間,因為會令分工不清晰。小時候會很想觸球,但其實不入中路是拉開後防,原來很多事都是千絲萬縷,原來緊守崗位都是貢獻之一。」許賢一口氣說了兩個足球比喻,歷時差不多5分鐘。不過這些足球比喻也非人人受落,有時甚至會被報以「走先喇係咁先啦」的回應,「因為不是個個都踢波,女仔又聽不明白,甚至有很多觀眾都覺得『得啖笑』,我覺得他們會『哎呀這個黐線佬又講足球了』這樣看我。」

拍檔蘇豪在《大埔Lulu》自稱許賢,令不少人早期會誤認二人,「因為豪哥在香港,飾演我會方便點。」至於片名取自「大埔Lulu」,「純粹商業考慮,可以吸引眼球。」(《我們都是大埔Lulu》截圖)

其實早在《CapTV》年代,「豪腎」二人已不時以足球作為影片主題。不只是《尼馬我問你答》、《朗尼的十種形態》和《留住爺爺吧》這些有關「歐洲波」的短片,當年陳偉豪從港隊退役亦有短片致敬,甚至在6年前「港中大戰」前,還是港聞記者的我就曾訪問排隊購票的許賢(訪問中途看到《CapTV》的「咪牌」,才知道是甚麼一回事⋯⋯)。但在更早的2014年,許賢的YouTube頻道已出現《我們都是大埔Lulu》的偽紀錄片,問了各位一句「熱愛足球既你,最鍾意係邊隊波?」

究竟我是否很奇怪呢?我又並非不喜歡香港足球,例如看港隊時都會覺得很有歸屬感⋯⋯

「當時在外國交流的波蘭同學好奇怪我為何喜歡阿仙奴,我都突然『叮』一聲想起,究竟我是否很奇怪呢?我又並非不喜歡香港足球,例如看港隊時都會覺得很有歸屬感,所以感受很深、很想用來做拍片題材。」最後拍檔蘇豪和阿發將在香港拍的偽訪問,加上許賢在歐洲睇波的短片剪成《大埔Lulu》參加紀錄片比賽。比賽最終沒有得獎,不過作品獲花式足球員施寶盛分享,令一行人誤打誤撞獲當年《CapTV》老闆「Cap盾」譚小龍賞識,邀請加盟,「最慶幸這條短片令我找到工作,找到繼續拍片的方式,也慶幸為各位可以帶出一個問題。」

我們不只是大埔Lulu

《大埔Lulu》中段提出「點解香港唔可以咁(球迷落力為球隊打氣)呢?」的問題,到結尾呼籲由球迷做起,入場撐香港波。「7年前提出這個疑問,7年後開始覺得有點眉目,其實是很多東西可以配合,但就沒有配合到。」港足如何可以發展得更蓬勃這個死結,基本上是球迷間的年經、月經甚至日經話題。有人說是「老闆足球」的後果、有人覺得是政府政策的問題、有人認為是足總無能的寫照。不過許賢說,訪問過的劉榮業和梁能仁兩名球壇前輩,卻認為是球員不似以往專注,也是足總沒有讓更多本地華人入選港隊。「但我沒有心淡,只是知道答案並非這麼簡單,因為很多事都沒有配合,才令這項全世界都受歡迎的運動在香港像不太受歡迎。」

幾個月前,許賢的拍檔游學修與前輩爭論香港電影是否已死,引起廣泛討論。究竟香港足球是否已死,其實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疑問。「我對香港足球沒有心淡,是因為我自己仍能用網絡這方式拍片,而且有觀眾,所以我覺得香港人都想看香港事。香港足球的出路是有,但要找,我相信會找到。」不只Channel需要橋,港足也需要橋,許賢又覺得大家可以如何支持香港足球?

其實我們就是香港足球,如何支持自己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覺得這是個迷思,究竟甚麼才是香港足球?」明明是我問問題,許賢卻又用他一貫誠懇的語氣反問過來。「其實我們就是香港足球,如何支持自己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我拍片的話就嘗試找個方法,在成本許可下拍出更好的足球,這個是我能做亦是想做的事。當部分香港人的眼球放在這裡,我就希望可以傳染出去,將更多香港人的眼球放回這裡,這個就是我的盼望。」許賢可能錯,但沒有人能斷言這是不可能。

訪問尾聲,我忍不住要問一條想問已久的問題,應該如何用足球比喻香港足球?「經過兩場歐國盃,我覺得『波真係圓』,不要放棄。」當天正好是瑞士在歐國盃反勝淘汰法國翌日,許賢就地取材以這場3:3的經典一役回敬,「強如法國都有脆弱的時候,可能你把握到別人一個錯誤就能夠翻身。不是說笑,剛才我說港超入座率比英超高,說不定有一天再看不到英超或他們水準跌至新低,此時我們的水準也不可以太差,不可以放棄。」想起他在《無力感你想點?》的最後兩句,「力嘅嘢你而家無,但你將來會有」,個世界從來就是這樣。

許賢早前拍攝《公園伯伯練波計劃》以訓練自己控球,其後亦不時在辦公室露兩腳。(許賢Instagram截圖)

圖、文:麥景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足球・專訪】我們都是大埔Lulu? 許賢的港足迷思:要將港人眼球放回這裡

Posted on

Red Bull Half Court 3人籃球賽開打 甲一劉子禮率D.Twelve闖決賽

【體路專訊】「Red Bull Half Court三人籃球賽」周日(15日)展開,香港甲一球員劉子禮率領的”D.Twelve”及另外3支隊伍”212”、”心籃”、”Beneath No One”率先取得9月4日的決賽日席位。周六(8月21日)舉行的第2天初賽將移師屯門兆禧運動場,32支參賽隊伍將爭奪10個決賽席位。

為體現街頭籃球精神,「Red Bull Half Court三人籃球賽」在多個基滙資本民坊旗下、別具特色的屋邨球場舉行。

為體現街頭籃球精神,「Red Bull Half Court三人籃球賽」在多個基滙資本民坊旗下、別具特色的屋邨球場舉行。男子組23個決賽日名額由3天初賽日產生,今日的首天初賽在將軍澳明德運動場舉行,共有18支參賽隊爭奪6個決賽席位。參賽隊伍分成3個組別進行單循環賽,每組首兩名隊伍取得決賽日資格。由於天雨影響,今日最後一組C組的賽事將延期至8月28的最後一天初賽日,在九龍灣啟業運動場進行,當日將另有24支隊伍爭奪7個決賽日席位。決賽日定於9月4日假屯門H.A.N.D.S籃球場舉行,23支初賽日晉級球隊將與上屆冠軍,爭奪男子組錦標,同日將進行女子組賽事,參賽隊伍共12支,男、女子組冠軍球隊將獲港幣20,000元獎金。

劉子禮率領”D.Twelve”以全勝姿態贏得小組首名取得決賽日資格。
”D.Twelve”的楊子豐(白衫)在「Red Bull Half Court三人籃球賽」的小組賽中,被對手夾擊下上籃。

在將軍澳明德運動場舉行的首天初賽,香港甲一球員劉子禮效力的”D.Twelve”在5場小組賽大獲全勝,以B組首名的成績取得決賽日資格。同組的”Beneath No One”則4勝1負以次名出線。A組賽事競爭較為激烈,”212”、”心籃”及”Playhard B”三隊以4勝1負同得20分,然而”212” 在小組賽是總得分合計最高分的球隊,可以額外獲得6分的Own the Court獎勵積分,最終以小組首名出線。至於”心籃”及”Playhard B”則以雙方對賽成績分高下,”心籃”因此險勝晉級決賽日。

資料來源:Red Bull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Red Bull Half Court 3人籃球賽開打 甲一劉子禮率D.Twelve闖決賽

Posted on

【足球】「轟炸機」梅拿辭世 享年75歲

足球, 德國, 拜仁慕尼黑, 梅拿

【體路專訊】傳奇德國及拜仁慕尼黑前鋒、綽號「轟炸機」的梅拿在周日(15日)早上與世長辭,享年75歲。

(YouTube影片截圖)

梅拿在球員生涯贏過不少錦標,包括1972年歐洲國家盃、1974年世界盃,他也贏過世界冠軍球會盃、3次歐冠盃(歐聯前身)、1次歐洲盃賽冠軍盃、另有4次德甲和4次德國盃;梅拿亦曾經在1970年贏過金球獎,是其時第一位奪得這個人獎項的德國球員。

梅拿在1979年離開效力15載的拜仁,他生涯在德甲上陣427場攻入365球,至今仍然是一個紀錄,現役球員最接近他的只有波蘭神鋒羅拔利雲度夫斯基,但兩人的入球數字亦相去甚遠,羅拔仔至今上陣351場,共取得278個入球。

(Photo Credit:Bundesliga)

德甲班霸拜仁的行政總裁、前德國國家隊門將簡尼在官方聲明中表示:「梅拿辭世的消息對我們影響至深,他是拜仁隊史上其中一位最偉大的傳奇球員,其成就至今亦無與倫比,他永遠都會是拜仁和德國足球偉大歷史的一部分。」

(Photo Credit:Bundesliga)

球員時期的梅拿在兩屆世界盃共取得14個入球,當中最重要的一球非1974世盃決賽莫屬,梅拿以其招牌式轉身快射,助西德射入奠勝球,以2:1反勝有球王告魯夫押陣的荷蘭;該詳比賽亦是梅拿最後一次代表西德在國際賽上陣。梅拿在1966至1974年間,共替西德上陣62場、射入68球,這個德國的國際賽入球紀錄,要到2014年才被高路斯所打破。更加誇張的是,梅拿在1972年代表球會和國家隊上陣60場射入85球的紀錄,要到40年後的2012年,才由阿根廷的美斯打破,美斯當年單季替球會和國家隊射入91球。

梅拿在1979年離開拜仁後,於美國多踢了兩年,並在1981年退休。他退休後曾經酗酒,其後克服了酒癮。梅拿在2010年左右確診患上腦退化,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已經是2013年的事;梅拿在2019年4月獲選入德國足球名人堂亦未有現身領獎,只是由其昔日西德國家隊隊友、在1974世盃決賽替球隊射入另一球的後衛畢列拿代為領獎。

資料來源:綜合外媒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足球】「轟炸機」梅拿辭世 享年75歲

Posted on

【羽毛球】台北羽賽連續2年取消 「鄧謝配」10月征丹麥東奧後首戰

【體路專訊】因新型肺炎影響,暌違一年的台北羽毛球公開賽原定於今年9月復辦,然而因全球疫情尚未趨緩,最終世界羽聯(BWF)昨日(14日)宣布決定取消這項屬於超級300的賽事。至於港羽混雙左手配鄧俊文/謝影雪則選定以10月丹麥公開賽作為東京奧運後的第一項賽事,重返「福地」爭佳績。

儘管國際羽壇在今年1月重啟,先後舉行3站泰國賽事,以及3月的全英賽和部分歐洲賽站,東京奧運也如期舉行,不過2021年BWF巡迴賽賽程依然被疫情搞亂,世界羽聯繼上周三(11日)宣布取消韓國公開賽(8月31至9月5日)及澳門公開賽(11月2至7日)後,周六(14日)再於官網上宣布,在考量國際疫情因素及賽事安全維護的可行性後,與中華羽協、教育部體育署研議後,決定取消原定9月7至12日舉行的台北公開賽,這亦是賽事連續2年停辦。

王齊麟/李洋贏得東奧男雙金牌為台灣羽壇創做歷史。(圖:體路攝影組)
戴資穎(圖:體路資料庫)

根據BWF最新賽程,最快舉行的比賽是9月26日至10月3日假芬蘭Vantaa上演的蘇迪曼盃總決賽,剛在東京奧運歷史性摘下男雙金牌的李洋/王齊麟,以及女單銀牌的戴資穎,雖然無緣主場獻技,但三人率領寶島羽隊就首次與印尼被列為蘇迪曼盃3號種子,衝擊史上首個冠軍寶座。中國及日本則分列首2號種子。蘇迪曼盃將於8月25日進行抽籤,16隊分4組進行單循環賽,每組前兩名晉級8強淘汰賽。每場賽事都由男單、女單、男雙、女雙及混雙5個項目所組成。

鄧俊文(右)、謝影雪(左)(圖:體路資料庫)

至於歷史性打入東京奧運4強的香港首席混雙組合鄧俊文/謝影雪,近日已回到體院復操,將出戰10月19至24日的超級1000丹麥公開賽,以及10月26至31日的超級750法國公開賽。「鄧謝配」曾於2017年稱霸丹麥公開賽,贏得兩人合作以來首項頂級超級賽冠軍。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羽毛球】台北羽賽連續2年取消 「鄧謝配」10月征丹麥東奧後首戰

Posted on

【日日都有Live】當女車神遇上美人魚 由說笑到網絡欺凌

【體路專訊】東京奧運本月8日落幕後,不少港隊代表回港後在隔離中都相繼開Live,今晚輪到兩位炙手可熱的女將「牛下女車神」兼東奧爭先賽銅牌得主李慧詩(Sarah)及「美人魚」歐鎧淳(Stephanie),她們一個在深圳為全運會隔離中、一個已完成香港隔離回家,二人在一小時的Live有說笑有嚴肅,Sarah不時以張小「偷」取笑男花「大師兄」張小倫,認為他是自己心目中的東奧開幕禮「持旗手」,「四朝元老」Stephanie大爆自己在東奧100米背泳跳水一刻也驚到「窒步」,當談到網絡欺凌這話題,Sarah不禁為近日因失去奧運資格而疑似自殺的新西蘭場地單車代表Olivia Podmore感到惋惜。

IG 截圖

今次已不是二人一齊開Live,不同是她們不約而同帶着東奧吉祥物上場,Sarah那個還是半電動,十分有趣;她 們以「元老級」展開話題,Sarah還譚教長上身,亦一直叫張小倫做張小「偷」(小倫日前在Live中跟男花隊友們互爆花名,他原來在一次抽獎活動上,大會打錯他的「倫」做「偷」),34歲 的Sarah說:「其實我23歲開始已不記得自己幾多歲,記者問我年齡時,我都會問他們我幾多歲,好似譚教長(歌手譚詠麟)年年廿五歲。」

Sarah在本月8日在東奧閉幕禮當天早上,為香港奪得女子爭先賽銅牌,賽後留日幾天後,就直飛深圳隔離,今日是她第二天在當地隔離,準備參加下月陝西全運會,Stephanie參加完東奧後亦已於83日回港,亦已完成7天酒店隔離。

29歲的Stephanie坦言年紀越大,備戰上是越覺辛苦,但慶幸泳隊中有33歲大師姐施幸余仍然堅持泳手路,亦多得Sarah以獎牌戰勝年齡,她說:「有施幸余同你,令我可以放心繼續行運動員這條路。」未知Sarah會否出戰明年杭州亞運會,但Stephanie肯定會參加,她提到自己在東奧的100米背泳比賽時跳水一刻驚到『窒』了一下:「雖然今屆已是我第四屆奧運,但可能上屆里約奧運,我游不到個人項目(只有接力賽),今屆游100米背泳時,我跳水那一刻真的好驚,我跳那一刻真的『窒了窒』,真的控制不到的驚,所以明年去亞運前,我一定要努力去 強大自己的心理素質。」她不忘大讚Sarah:「要好似你一樣,臨出發前在機場跟記者講:『我一定會有牌。』」

談到年紀,36歲的張小倫是今屆東奧代表隊最年長的運動員,Sarah坦言,她心目中的持旗手正是他:「當初大家猜測誰做開幕禮持旗手時,我覺得應該是張小『偷』做旗手,因為我們年紀相約,看着不少人不斷離開體院,發展不同事業,留下來的,有好多熱誠在裡面,亦克服好多不同障礙。」

 

說笑過後,二人開始談到網絡欺凌,Stephanie由2016年里約奧運出任開幕禮持旗手後,人生變得多姿多彩,不少人認為她像半隻腳踏入娛樂圈,對游泳事業不專心,她在娛圈的一舉一動都都記載於各媒體的報導上,Sarah替她不值的說:「網絡的世界好似是讀者的全部,你甫甚麼出來,讀者就是看到這些,或者你應該叫贊助商贊助你一個可以影游水的電話。」

Stephanie有點無可奈何的表示:「或者我不識玩(網絡)這遊戲,或者我不屈服於這東西,我運動員的本質一直都在,我沒忘記過自己是運動員,2019年在新加坡世界盃達完東奧100米背泳A標後,我覺得我仍有進步空間,所以之後去了澳洲練水,去提高我自己,我知道我有需要去證明自己這件事,我更加相信成績可以講說話。」

Sarah坦言自己很少在網絡上分享一些單車以外的事情,原來閒時她也會唱唱歌、跳跳舞:「我不甫這些出來,因為我最勁是單車,所以日日都是甫單車出來。」她表示看到Stephanie不時被網友指駡對游泳不專心時,質疑大家是否有真正留意Stephanie在游泳的努力及付出,更替對方游泳東奧A標感到十分開心:「我都見不到東奧金牌張家朗練劍,莫非見不到等如他沒練嗎?好似大家不會看到歐鎧淳在泳池練水一樣。」

社交媒體( social media)已經是跟每個人每日息息相關、離不開的事,究竟對運動員帶來是壓力還是動力,Stephanie表示:「social media是讓我們跟市民緊密連繫的途徑,東奧之後這段日子是個好好時機,大家都想多一點認識運動員,我認為現今的運動員可以有好多不同的樣子呈現在大家面前。」還是那句,運動員也是人,除了運動外,也像大家一樣,都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歐鎧淳
2020東京奧運, 游泳, 歐鎧淳, 女子100米背泳
(圖:體路資料庫)

Sarah最後提到最近一則有關新西蘭場地單車手疑似自殺的新聞,這位年僅24歲 的車手Olivia Podmore,曾是2016里約奧運代表,跟Sarah的項目相同,她今屆原本拿了奧運入場券,但失落國內選拔賽而無緣東奧,最後新西蘭一位車手Ellesse Andrews奪得東奧女子凱林賽銀牌,Sarah表示:「可能這面銀牌也對Olivia帶來壓力,而我們對於她的去世感到好難過,好多時運動會對我們好重要,外界人未必知道,運動會是我們生命中好重要,好多時都想將這種壓力告知傳媒,但都因為社會上會充斥著:『運動員是好正面的』,所以運動員會對住人歡笑,背住人會不開心,我自己因為好有經驗,會找體院心理導師開解,但對年輕的運動員不太敢找心理專家,但要他們面對傳媒的評擊及網絡上的輿論,都會加重他們負擔。」

Olivia是於本月9日被發現離世,她去世前曾在Ig宣洩道:「比賽就是一場戰爭,當你贏得比賽時,感覺與眾不同,但當你輸了,即使獲得資格也沒有被選中,當你沒有達到社會的期望,這都是因為你為這項運動付出的一切,這種感覺也是興眾不同。」Sarah說得很對,大部份運動員都是從校園轉做全職運動員,完全未曾踏足過社會,要面對網絡及傳媒的輿論,不是人人能招架得住,這問題值得大家三思。

文:阿徐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日日都有Live】當女車神遇上美人魚 由說笑到網絡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