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NIKE REACT VISION D/MS/X舒適腳感新探索

Nike React Vision D/MS/X

【體路資訊】Nike React Vision D/MS/X 使用了較上一代鞋款Nike React Element 87更多的React 緩震材質,並基於Nike React Element 87推出時呈現的未來主義和技術美學風格進行設計。

此次,Nike Sportswear繼續以Nike React技術展開實驗,為全天候穿著尋找完美的緩震解決方案。沿襲了Element系列的特點,Nike React Vision採用了造型誇張,帶有凸紋的鞋底,為每一步都提供了柔和有彈性的腳感。

Nike React Vision D/MS/X

Nike React Vision D/MS/X

Nike React Vision D/MS/X

Nike React Vision的鞋面設計融合了經典跑鞋——Air Span II 和 Internationalist,形成誇張的美學效果。加厚的鞋舌和輕質的網眼鞋面為腳部提供了舒適性。

Nike React Vision D/MS/X 已於5月14日起在Nike.com以及指定零售店點發售。

資料來源:公關提供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NIKE REACT VISION D/MS/X舒適腳感新探索

Posted on

【港超聯】南區委任列文成新主帥 郭嘉諾否認已有新東家

(南區提供圖片)

 

【體路專訊】港超聯球會冠忠南區今日(16日)宣布,委任效力球隊3年的巴基斯坦中堅列文為主教練,頂替3月離任的鄭兆聰,不過會方指仍未決定前者會掛靴還是兼任球員。

3月中與鄭兆聰結束近5年賓主關係的南區宣布,聘請2017年起效力球隊的列文為主教練。首次擔任球隊主帥的列文指,希望建立一種屬於南區的比賽風格:「我非常高興得到主席及副主席的信任,亦期待大家在互信關係之下,迎接未來挑戰。新型肺炎大流行收變了世界足球的格局,很多球隊在財政上都遇上限制,但是逆境總會帶來機遇,令我有機會帶領一支出色的球隊。在踢法上,我希望建立一種屬於南區的比賽風格,鼓勵球員無畏無懼地比賽,讓我們的球迷感到開心。」

列文(圖:體路資料庫)

 

南區指深信憑藉列文超過450場職業足球賽事及代表巴基斯坦國家隊經驗及擁有歐洲足協專業級教練牌照,絕對能做好新任務。於英格蘭出生的列文2004年在富咸出道,曾效力昆士柏流浪、巴拉福特及黑池等英格蘭球會。他於2010年尾轉投泰超的蒙通聯,兩年後首度來港加盟傑志,其後轉投馬超彭亨及英甲基寧咸,到2017年重回香港效力南區。南區月初已宣布由棄戰今季的飛馬簽入日援佐佐木周,但早前亦放棄4名外援查維斯、狄卡奧、迪亞高及文迪斯。

另外,早前有傳媒指前佳聯元朗主帥郭嘉諾與港隊門將教練范俊業一同轉投飛馬,前者昨日回覆《體路》查詢時表示,現時未有與任何球會簽約,其餘暫時不作回應。

郭嘉諾曾兩度執教元朗,以往亦曾於太陽飛馬擔任助教。(圖:體路資料庫)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港超聯】南區委任列文成新主帥 郭嘉諾否認已有新東家

Posted on

【眾籌撐醫護】直立板港將5日穿越香港180公里 勉勵港人Stand Up抗疫

【體路專訪】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香港人亦不能倖免。當以為守得雲開,香港連續23日「零本地感染」紀錄卻遭失守,使港人信心再度受挫。香港衝浪及直立板總會將在下周一(18日)發起為醫護界眾籌活動,並期望為香港人傳達積極正面的聲音和訊息。該會主席吳宇豐(Bryan)將與3位直立板港將伍英麟(Alan)、戴廣達(阿達)及黎紀賢(Edmund),在5日內划板穿越香港180公里,為緊守崗位的香港人打氣。

左起:戴廣達(阿達)、黎紀賢(Edmund)、吳宇豐(Bryan)、伍英麟(Alan)

總會主席兼前港將Bryan相信海洋有種讓人平靜放鬆的能力,並冀用直立板(Stand-up Paddle Board)勉勵港人要「Stand Up」抗疫:「我們想在這個時刻做點事鼓勵大家,人生與今次挑戰一樣有順流逆流,靠著互相扶持總能挺住。當大家在家工作、停課時,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卻不斷增加,因此想為他們加油,雖然錢未必很多,但也希望盡一點心意。」

180公里,從香港最西端的屯門划往最北端的吉澳,對於平日長距離比賽練習一般為8至18公里的港將們是一大考驗,5天內完成即平均每日要划36公里。以比賽的速度計算,18公里需划2小時多至3小時,估計每天會用5到6小時划板。今次路線大部分為外海,第1日由屯門到塘福,第2日由塘福到春坎角,第3日由舂坎角到滘西,第4日由滘西到吉澳,第5日再由吉澳到海下。每日都要面對強勁水流、逆風和側風等不定因素,對他們來說是一大挑戰。

踏出舒適圈 練到「懷疑人生」

「一向很熟悉訓練的水域,但今次很多地方都不熟,事前做了好多功課,否則在沒準備下挑戰大自然的威力,恐怕難以全身而退。」主項為200米衝刺賽的Alan與阿達為了今次挑戰,特意進行長距離特訓,甚至練到「懷疑人生」:「以往練一段6公里大概要40分鐘,那次全程要跟逆風鬥力,亦有湧浪影響前進方向,一有鬆懈就被風向後扯,最後要1個多小時才完成。」

阿達坦言一向不擅長應付長途賽事,甚至在心態上逃避,今次挑戰更讓他踏出舒適圈:「有些賽事要應付長、短距離,用平均分計總成績,所以有時都要玩,但自己本身有點抗拒。今次對我而言是突破,嘗試別被距離限制自己,透過訓練學會享受,不是因為要應付賽事而挑戰,而是為作出新嘗試,因此意義很大。」至於擅長10至15公里賽事的Edmund,認為最大挑戰是對意志力的堅持,「平時最多都是練廿幾公里,今次平均每日划36公里,不過有幾個人一齊,幾辛苦都堅持下去。」

賽事無限期停止 憂疫情持續至暑假

3位港將現時亦是直立板教練,也是受疫情影響生計的苦主。以往春季周末不時有為中學、國際學校及社區中心提供課堂,惟在疫情下只好取消,加上總會並非港協暨奧委會成員,因此總會教練不符合政府防疫抗疫基金的申請要求,唯有在配合「限聚令」下,以小班教學維持收入。另外連續23日「零本地感染」紀錄在近日斷纜,Edmund擔心疫情將持續到暑假旺季,進一步打擊收入及信心,「冇辦法,唯有睇下點改變教學模式。」

至於Alan每年在香港及外地出戰約15項賽事,並在3月起陸續開賽,但受疫情影響而一律煞停,包括每年一度的世錦賽,「本身以為疫情只會影響亞洲,曾計劃到亞洲以外國家比賽,後來疫情蔓延到全球,所有比賽都取消了。本來年初應公布詳情的世錦賽,更是音訊全無,所以已經做好今年不能比賽的最壞打算。」

疫情令世界節奏停頓,學會自勉或較容易找到出路。除了為香港人打氣,Alan亦冀以今趟長征磨練自我,鍛鍊勇敢面對未來的能力:「途中或會使人容易放棄,若然今次能成功克服,當將來訓練感覺辛苦、想放棄的時候,都可以回想這段5日經歷自我振作,為自己打支強心針。」

圖、文:李子正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眾籌撐醫護】直立板港將5日穿越香港180公里 勉勵港人Stand Up抗疫

Posted on

【提升表現】12種常見重量訓練方法一覽

【體路專欄】「重量訓練」(Weight Training) 對提升表現的重要性無容置疑。在運動科學層面,我們可把它細分成不同種類,按各者的獨特原理和優劣,配合至個人周期性訓練課表上。

以下根據文獻 <> 整合了坊間常見的12種訓練方法特點:

1. 自身體重動作 (Bodyweight Exercise)
2. 器械動作 (Machine-based Exercise)
3. 雙側動作(Bilateral Exercise)
4. 單側動作 (Unilateral Exercise)
5. 離心訓練 (Eccentric Training)
6. 可變式阻力 (Variable Resistance)
7. 增強式訓練 (Plymoetrics)
8. 奧林匹克式舉重衍生動作 (Olympic Weightlifting Derivatives)
9. 壺鈴訓練 (Kettlebell Training)
10. 彈振式訓練 (Ballistic Training)
11. 增強複合訓練 (Complex Training/ Potentiation Complexes)
12. 速度為本訓練法 (Velocity-based Training)

參考文獻: Suchomel et al. (2018), Sports Med.


撰文:Eric Poon(運動科學博士生,認可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運動生理學家 ACSM-EPC)
原文請按此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提升表現】12種常見重量訓練方法一覽

Posted on

【讀者投稿】在「新冠肺炎」下對學校推動運動文化的啟發

【讀者投稿】「新冠肺炎」這個詞,相信大家在這個月一點都不陌生,幾乎每人都驚惶萬狀,每天看著新聞公報當天的確診人數,實在令人擔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VID-19)在全球多國蔓延,由於疫情持續,在不同國家的確診個案不斷飆 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3月底的聲明,全世界有 185 國已經因 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停課,全球將近 90%的學生,受到停課影響而無法上學。高等教育亦首當其衝取消全部實體課程,把教室搬到網上,實施遠距授課,改為線上上課。這時候,一般科目改為線上上課還算容易處理,但不免對老師來說 需要在短時間內準備教材或轉換授課方式也是一大挑戰;可是相對體育老師來 說,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重大課題。有些學生更會嗆著說:「如果要進行線上 教學,是要集體在線上鬥牛嗎?還是集體線上看老師打球直播?」在這個嚴峻 的時刻,如果能在線上順利進行體育課,要在當下立馬實施確實困難,但假如我們推前的來想,若學生已經具備有運動習慣,學校在一貫的政策下也主張推 動運動,學生受到的影響會愈多。身為運動教育的一份子,最近最熱門的課題 莫過於身體素養,這個課題,大家都還在研究摸索當中,但在這概念裡面,我 們希望可以帶給學生一些什麼呢?很多時候體育老師需要推動新做法的時候, 背後必須要得到學校行政組、校長的支持,當然這個是要看長遠的發展,學校在整個學校的環境中推動運動的熱潮和氣氛,相信在校的學生也會設身於其 中,慢慢地喜歡上「運動」這回事,讓這片運動文化傳遞給每一位學生,也可 以從這裡開啟身體素養的旅程。

運動教育也是教育框架

教育不僅僅是書籍,測試和考試。
運動教育也是作為教育框架的一部分。

運動教育讓學生學習運動中帶給他們的意義是什麼?不只是「運動」,而是背後所帶來的領悟。青少年在學生階段正在發展整體運動能力和技能,不論是上體育課的學生,還是運動能力很高的校隊代表,我們都需要以更健康的方 式來參與運動,學校需要保持積極的體育文化,讓學生參加不同社團或校隊, 從練習到比賽使他們可以從中學習,沒有參與到比賽的同學,也能在比賽期間 去支持打氣,學生們需要在過程中參與不同的部分,藉此帶給學生多角度的學 習和經驗,將真實的遊戲情況作為教學機會而不是結果;因此,與其說讓孩子害怕遭受失敗,不如由老師、教練藉著比賽教孩子們接受失敗並學習如何應對 失敗,處理自己的勝利和失敗是孩子人生中的重要課題。

學校重視運動文化,從動機著手

學校重視運動教育,把運動文化重視並推廣,對培養學生的身體素養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學生長時間身處在學校環境當中,很多時候潛移默化地受著不同氛圍的影響,若學校希望培養學生的身體素養,學生在不熟悉的情況下便需要一同去協調提高學生對於運動的內在和外在的動機,不單只是專注於技能式的身體活動,更是要在情感和其他方面上有更深層次的加強。根據李咏吟 (1998)所說,動機是一種對目標的迎拒力,其隱藏於個體內部,驅使或引導 個體去做某種行為,它可能是由本能所驅動,亦可能是由理智的思考所策動,或者是以上兩者的混合。學生的動機會受著不同因素影響,要讓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把身體素養演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就要從動機開始著手且讓運動慢慢 內化成學生欣賞和喜歡的事情之一。我們希望學生喜歡體育課,愛上做運動,從不同角度去欣賞運動,培養運動的良好習慣,並不是為了獎罰或滿足學校和老師的要求而去做。林瑞芳、羅偉柏(2014)提出內化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個 人先了解原本靠外在動機推動的活動,找出活動與自己本身興趣貼近的地方 並嘗試把活動價值融入個人價值裡。如果活動被內化後,學生就會主動地去做 運動,不是因為表現,不是因為認同,而是受被內化了的人生價值取向所推 動,並不再是因為外在誘因而去做。

從圖 1 可以看到內化的程度會同步的影響到個人對事情動機的高低,也有大量 過去的研究顯示內化程度愈高,能直接影響外在動機的程度也會愈高,參考林 瑞芳、羅偉柏(2014)整理的資料:例如為了認同或為了人生的動機,愈能提 升學習投入感、學校成績、心理健康,減少輟學率,和達成高素質的學習

(Connell & Wellborn, 1990; Miserandino, 1996; Vallerand & Bissonnette, 1992; Grolnick, Deci, & Ryan, 1997)。

結語:推動運動文化,培養擁有「身體素養」的孩子

因此,應將體育作為一種文化認真對待,首先要在學校內廣泛地重新激發學生對運動的動機是關鍵,強調體育對社會整體的適應性和綜合性,把體育作為具有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社會領域來探索為發展目標。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同地區的運動文化都有著相同的部分,本意也是強調運動是一種讓人身心健康的 活動,同時對人的內在修為以及品德的培養也有很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在 運動文化之下,也正滲透著身體素養的氛圍,比如說:在運動過程中可以鍛練 到身體技能,在運動過程中可以代入以往的經驗,在情感和品德上學會理解並 運用,在運動中培養道德的習慣(瞿廣輝,2013)。某程度上,推動運動文化 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著健康的身心,讓他們生活有著全方位的發展,若學校內的運動文化能夠從保守中漸漸地開放,家長方面一定也能理解和接受,接著,社會上的風氣也會深受影響。

若學生能在學校裡感受和學習到運動文化,對培養學生的身體素養旅程有如推波助瀾,既能配合素養導向的路向,又可以令學生活在健康快樂又有活力的校 園之中,開創身體素養之門。

關鍵詞:新冠流感,運動文化,身體素養

參考資料:
Appleton, J. J., Christenson, S. L., & Furlong, M. J. (2008). Student engagement with school: Critical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the construc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5, 369-386.
Bernstein, A. & Blain, N. (Eds.) (2003) Sport, Media, Culture: Global and Local Dimensions. Frank Cass, London.
Connell, J. P., & Wellborn, J. G. (1990). Competence,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self-system processes. In M. R. Gunnar & L. A. Sroufe (Eds.), the Minnesota symposium on child psychology, (Vol. 22, pp. 43-77). Hillsdale, NJ: Erlbaum.
Grolnick, W. S., Deci, E. L., & Ryan, R. M. (1997). Internalization within the family: The self 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 In J. E. Grusec & L. Kuczynski (Eds.),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ation of values: A handbook of comtemporary theory (pp. 135-161). New York: Wiley.
Miserandino, M. (1996). Children who do well in schoo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autonomy in above-average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8, 203-214.
Vallerand, R. J., & Bissonnette, R. (1992). Intrinsic, extrinsic, and amotivational styles as predictors of behavior: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 599-620.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心理。
林瑞芳、羅偉柏 (2014)。讓你的學生投入學習。香港大學心理學系。 瞿廣輝(2013)。體育教學中的道德培養。科教創新,12。 敖謹峰(2013)。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新余學院學報,18(3)。

文:羅凱霖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讀者投稿】在「新冠肺炎」下對學校推動運動文化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