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香港手球代表謝永輝網誌:前人種樹,後人願意乘「涼」嗎?

【運動員網誌】在開始談論今次話題之前,我要先為自己帶帶頭盔。我的經驗及年資未必令我能夠宏觀地去討論這個話題。如果有任何不足及我忽略的地方,請各位前輩多多包涵,多多指導。

香港手球正在進步,與職業隊的差距收窄,甚至取下勝利,全靠團隊走動,默契,多人配合,這是青訓多年的結果。青訓對近年香港隊成績是最具影響的一環,一班香港年輕球員絕對有能力與國際選手媲美,只是未有更有效方法幫助他們盡快成長。我不知不覺成了老球員,我們現役中這班老球員,都是由8年前開始一起訓練,有些甚至10年,第一次代表香港是2010年新加坡國際邀請賽。而在上屆全運會擔鋼定海神針角色的老大哥,他們亦都是一班由青訓開始配合了起碼10年的班底。默契,打法,溝通都非常好,換來球場上的配合及信任,慢慢取得成績。青訓效果顯著,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早幾天,在網上讀到一系列關於港足青訓球的文章,當中提及的幾個原因,我認為同樣出現在手球圈中,文中提及這幾個原因。

各家各派 沒有統一風格

每間學校都有各自的手球世界,耍著各自的功夫。往往一些在校隊表現優秀的球員,到代表隊訓練後,表現判若兩人。原因是離開校隊體系後便沒有方向,不知道如何配合,觀察,甚至對香港隊體系完全沒有概念,就像不懂手球一樣。在香港隊訓練時,就要重新為新隊員灌輸新的體系。變相耽誤訓練進度。看看日本韓國,所有學校的打法都相同,不同的是按球隊需要,例如傳統,主力球員,而作出調齊,不會完全設計另一種風格。因此各球員都知道如何耍這套功夫,在代表隊訓練時只需要微調配合,即使短時間訓練也像已經配合了很多年的老隊友一樣。

「即食」文化 爭標大於培訓

比賽要爭標是在所難免,加上普遍訓練時間不足。為了取得錦標,就要走「捷徑」而欠缺了基本功訓練,甚至只能不斷強化球員強項,而忽略改善弱點。即使奪標,亦不代表能打一手好球。當在代表隊訓練時,才發現基本功不足,會耽誤訓練進度。代表隊訓練應該是球隊配合磨合,戰術及體系訓練,而不是個人基本功訓練。

塘水混塘魚 做「山塞王」

國際賽與本地賽的打法完全不同,即使能夠在本地賽事如魚得水,當踏上國際場時,你就會發現天外有天,比你更快的有,比你身體條件好的有,比你更大力量的有,才會發現到自己的渺少,才發現原來自己有不足的空間。可能在香港訓練時,教練或長輩已經提醒要改善,可是忠言逆耳,很難去接受意見,教練有意見都是為球員好,希望你進步,而不是眼紅你在本地賽無人能及而故意雞蛋裡挑骨頭。如果愈早能夠接受教練意見,就不用每次都要從國際賽吸取教訓然後回去砍掉重練等下一次國際賽,直接就能在國際賽表現出來。香港水平不高,即使在香港最高水平球員,到外國都只是一粒微塵,所以要自行想象將要面對的國際對手,有很多時是親眼見到才會相信有這些人存在。相反,我正身處的法國都是塘水混塘魚,大多數人都未曾出國見識,但水平很高,因為他們的水塘是世界最大的,當然不用去另一個水塘掙扎見識。

朋輩文化及資訊科技的發達

發現在年輕一代,他們都比較喜歡用球星,最什麼最什麼去互相吹捧大家,加上資訊科技發展,不難在社交媒體中找到自己的英姿。互相吹捧並沒有問題的,更是尊重對方的稱呼。但是不要有絕對的認同,飄飄然的感覺,因為上面已經說了,我們離開香港後只是一粒微塵,隨便找一個三線球員都能KO自己。我們應該分清自己的長處短處,而不是無限放大自己,要用平常心去對待。另外, 日韓成為我們模彷的對象, 那些動作對他們來說就如食生菜一樣輕鬆,背後他們對這個動作訓練不下一萬次, 肌肉力量已經好足夠去支找身體進行這個動作。 若果我們只是模彷其誇張動作,而沒有深究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不但不能運用在球場上, 甚至有機會令自己受傷。

當然,要解決青訓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校,球會,教練都受好多不同的壓力及制肘,當中亦有很多因素我不知道,絕對需要時間去慢慢協調解決。但我作為球員出身,我認為球員自己都可以未雨綢繆,先裝備好自己,減低青訓問題的影響。

擴闊國際視野

當然最好是到外地訓練,直接親身體驗,有比人KO的感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這個機會。現時資訊發達,在Youtube隨便都找到外國手球影片,觀賞球場同時分析別人打法意識,作為參考,到自己訓練時嘗試一下。若果成人組太厲害,就看青年組,看男子組,看女子姐,看一些你能力所及的,一步一步,當你明白固中原因,你就會在球場做出來。

了解香港手球體系

主動去接觸一下香港隊體系,明白香港隊體系對入選的幫助很大。網上影片,選拔,身邊朋友,主動去了解一下,在自己球隊未必適用,但如果有心有目標要代表香港隊,這是必須的。

不斷覆盤 進行檢討

不斷檢討自己不足,為自己找進步空間。最直接方法是問身邊隊友,教練,前輩,這些批評比起稱讚的說話更能夠幫助自己,但有心壓準備這些說話比想像中更難接受,被稱讚的方面繼續保持,不足的就去練習改善。觀賞自己比賽亦可以,但比起入球,更要看自己的失誤,思考一下比賽中再遇到相同情況要如何應對。

思考比訓練重要

當我們認識到新動作時應該要先思考分析動作的要點, 例如在什麼事情下使用, 自己的肌肉力量能否支持身體去進行這個動作等等, 然後就不斷練習成為自己的利刀,而不是盲目運用。

今次文章比較長篇,以上全是我自己的一些體驗及看法。多謝大家能夠有耐性讀到最後,如果有任何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在此亦借機會去鼓勵年輕球員, 這個「涼」是比前輩們更多資源, 走少更多冤枉路, 並不代表輕鬆, 不要誤會真是乘涼嘆世界。 共勉之。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手球代表謝永輝網誌:前人種樹,後人願意乘「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