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新型肺炎】體院延長「封院令」 據悉建議運動員參與社區檢測

【體路專訊】自7月尾再度實施封閉集訓安排的香港體育學院「封院令」原定昨日(25日)屆滿,據了解體院決定再延長至暫定9月2日,並容許通過病毒檢測的運動員家居隔離14日後回歸。不過體院一改過往協助運動員檢測的做法,要求運動員參與政府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體院回應指因檢測費用涉及公帑,現時政府推出檢測計劃遂鼓勵參加以減少重覆使用公帑,強調運動員可自行到認可機構作檢測。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指自己已接受檢測,並呼顧市民踴躍參加社區檢測計劃。(林鄭月娥Facebook圖片)

 

體院因應本地新型肺炎第3波疫情於7月尾再度「封院」,並在8月先後3次延長措施至昨日,惟已決定會繼續封閉集訓至下月2日。體院同時容許現正在院外的運動員由今日起家居隔離14日,期間接受病毒檢測,結果為陰性的話可以在下月9日或10日回歸。不過據知體院連日來數次改變運動員領取樣本包的時間,最後更決定一改以往做法,要求運動員在家居隔離尾段參與政府推出的社區檢測計劃,並提供完成測試證明及確定並非陽性後方可回院。據了解,連同在院內的運動員及職員的病毒檢測一向由體院安排,後者收集深喉唾液樣本後交由香港中文大學及私人機構處理。有運動員擔心社區檢測計劃的私隱問題,亦有運動員對體院朝令夕改感無奈。

(圖:體路資料庫)

 

體院社區關係及市務總監李忠民回應指,由於疫情不斷演變,體院需及時應變並採用最能保障運動員及其餘人士健康安全的做法,當中包括將院內運動員的測試改成2星期一次等。至於要求院外運動員參加政府的檢測計劃,李忠民澄清指體院有接受政府資助,不能重覆使用公帑:「我們本身正準備讓更多運動員回來訓練,剛巧政府推出檢測計劃,我們也不能重覆使用公帑(做檢測),所以我們會鼓勵運動員參與計劃,不過當然也是自願性。」他指運動員可自行到認可機構做病毒檢測,強調體院的措施均希望保障所有人的安全。

文:麥景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新型肺炎】體院延長「封院令」 據悉建議運動員參與社區檢測

Posted on

香港手球代表謝永輝網誌:談法國手球(上)

香港運動員網誌,手球,謝永輝

【運動員網誌】最近跟一位手球大師兄交流,他希望我可以再分享多一點到法國打手球要注意的事項,還直接問了我幾條問題,可能這亦是大家心目中感興趣的話題。

法國聯賽有咩唔同?

法國聯賽分5級,法甲(即是巴黎聖日耳門)、法乙、National 1、National 2 和 National 3。National 3 之後還有一些預備組的聯賽及專為較大年紀球員而設的聯賽。我所屬的球隊屬於National 3,National 3有接近100支球隊,按全法國地區分組,每組有13隊,分主客制打雙循環共24賽場事,逢星期六晚上比賽。只要是主場出戰,附近的居民都會入場支持,球會亦會收取每人3歐元作入場費,每次主場約有100人觀戰。

此外,只有法甲及法乙是職業選手,其餘都是業餘,球員每天都是下班後再訓練。一直以為,這種模式是香港特色,亦覺得這是令水平一直無法提高的原因,但今次到法國就打臉了,他們雖是這樣生活,但依然保持出色的技術及能力。

需要球員註冊嗎?

絕對需要註冊,而且是國際性註冊。法國手協會要求你提供去年註冊的球員,如果去年有經受薪,便會被視為國際轉會,就像英超轉會一樣,不同的是,別人的轉會費是幾百萬歐元起計算,我則僅是2500歐元!但我沒有受薪,並非國際轉會,所以只需付註冊費就可以,盛惠300歐元,這是由球會代付。註冊過程需時,因為法國手協會發電郵到香港手總查詢我這名球員,來來回回都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最後成功註冊,當時心情都很興奮。

香港運動員網誌,手球,謝永輝

業餘球員用夾錢打波?

我記得開季時,球員們都會先付100至200歐元,實質數字我忘記了,但是大概用作球員註冊費。之後,所有比賽的開支,飲品交通住宿等等都是由球會負責。值得一提,剛剛提及的National 3 聯賽,如果取下勝利,該場所有球員都可以獲得大概70歐元作為獎金。這個制度無疑是一個鼓勵,除此之外,都與香港的沒有太大分別。

今次就先解答一些港、法聯賽上的分別,希望慢慢為大家揭開外國聯賽神秘面紗,同時讓有意外闖的球員先有心理準備。如果大家有甚麼好奇的地方,都可以留言給我,我會再找機會為大家解答。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手球代表謝永輝網誌:談法國手球(上)

Posted on

【女足・專訪】韋婉婷順其自然的闖歐路 夢圓後重新思考生活

女足,韋婉婷,香港女足

【體路專訪】斯庫台(Shkodër), 南歐小國阿爾巴尼亞第4大城市,相信全港745萬人中有744.9萬也從未聽過這名字,但兩個月前卻出現一個香港女子足球員的身影,更代表當地球隊贏取兩個冠軍。將足球當作生命的韋婉婷(韋婉)隻身到歐洲追夢,過著在香港感受不到的全職球員日子。回港隔離14日後,她與我們回到中學時生活的上水,談談十多年來的足球路,「有些事屬於你的就會是你,不過你自己也一定要準備好。」

女足,韋婉婷,香港女足

「我以前真的沒有想過自己會有一天出外踢波,其實由最初開始踢波到現在外流,一切事都從沒想過。」眼前的「韋婉」現時已是身披10號球衣的港隊主力,亦剛到過歐洲職業聯賽外闖,但十多年前的她卻只是一個因「戥腳」而開始接觸足球的小女孩。高小的「韋婉」因那時的校隊人數不足而參與足球隊,惟一直沒有把心思專注放在其中,「以前總會樣樣運動都參加吧,那時候排球和羽毛球都有客串過,而且家人當年更是出錢『投資』讓我到外地練水和乒乓球。但升中後可能有點懶惰,覺得到荃灣訓練很遙遠,之後便慢慢沒有練了。」少了游泳和乒乓球的正規訓練,取而代之的就是與同學放學後到足球場聚頭。

女足,韋婉婷,香港女足
穿上港隊球衣的「韋婉」回到成長地石湖墟球場,奈何球場當天仍因疫情關閉。

粉嶺到葵芳的距離 戰友成堅持動力

當時「韋婉」仍未跟隨球會訓練,直至開始在學界踢出表現吸引到球會教練聯絡,家住粉嶺的她又再次因路途遙遠而有點卻步,「初時都有去的,但一來去(葵芳)林士德真的很遠,二來我又不太認識那些隊友,感覺很陌生,所以之後都只是間中出席練習。」後來「韋婉」到美國升學,由高中到大學畢業的這十年就成為她足球路的其中一個轉捩點。「可能因為在香港時很容易見面,去完美國就很想踢波和見她們,所以到了那時才真正每次訓練都會想去。」

她口中的「她們」,就是一班由青訓年代已經認識的隊友兼好友,也是「韋婉」經歷在美國那段不太成功的日子後繼續被足球吸引的原因,「有人陪著一起練、練完又一起離開,而且大家也有共同目標,比起游泳和乒乓球等感覺更開心和好玩。沒有她們的話,我都未必會繼續行下去。」

女足,韋婉婷,香港女足
當年韋爸媽投放金錢讓「韋婉」操水和打乒乓球,她卻選擇走上足球路,「他們有出聲話我浪費金錢,不過我一向都『硬頸』,由得他們罵,之後應該『焗』了他們接受。」

近年女足發展開始變好,一年平均都有2、3次外出比賽,基本上沒有全職工作能讓你經常告假。

由美國回流後,「韋婉」加盟當時屬班霸級的公民女子隊,但一度經歷迷失、短暫退出港隊甚至球圈,同時亦嘗試過擔任文職工作,「不過我太坐不定了,上了班一星期已經『頂唔順』。之後我也試過想找些可以兼顧比賽的工作,不過近年女足發展開始變好,一年平均都有2、3次外出比賽,基本上沒有全職工作能讓你經常告假。」於是,重新歸隊的她除了繼續為公民和港隊征戰外,也開始出任校隊和興趣班等教練。

張煒琪(左)先後在日本和澳洲「落班」,是香港女足外流先驅之一,如今輪到韋婉婷(中)也寫下外流CV。(圖:體路資料庫)

追夢希望幾乎落空 感受未有過的日子

近年香港女子足球員到外國發展的例子比比皆是,日本的陳詠詩和劉夢瓊、澳洲的張煒琪和劉蕊澄、蘇格蘭的秦正行和鍾貝琪等等,比例上甚或比男足更多。「韋婉」去年曾到日本的五人足球聯賽試腳,雖然最終未有留效,但已令她大開眼界。到年中再受鍾貝琪的經驗啟發,電郵到多間歐洲球會毛遂自薦,可是經過半年有多仍然未有回音,「隔了一段時間就開始想,這件事會否就這樣完了?之後又再因為疫情與球會沒有聯絡,直到一天他們又突然問及我香港的疫情如何了。」

韋婉婷在阿爾巴尼亞攻入3球,包括這記左腳勁射。(Photo credit:Graeme Chan)

 

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41日內上陣9場、收穫3個入球與2個冠軍。

當年那個連葵芳也嫌遠的小妮子隻身前往8,728公里之遙、連國旗也未必知道顏色的國度,首次感受全職足球員的滋味。「在當地的時間很鬆動,又可以專注地做你想做的事,早上操練之後就可以放鬆一下,或自行加操,這就是與在香港時的最大分別。」因為要遷就有正職的球員,香港女足的訓練與比賽大部分都安排在平日晚上,女將們每每都要趕去練習或比賽,之後再趕車回家,「例如我在粉嶺去將軍澳已經要預留更多時間,所以在香港很難專心做這些事。但在阿爾巴尼亞住的地方與球場和健身室都很近,這樣就能節省很多時間,不會覺得太『趕頭趕命』般。」

歐洲球員的拼搏心態,是令韋婉婷最大開眼界的事之一。(Photo credit:Graeme Chan)

 

「韋婉」效力的Vllaznia是當地的絕對班霸,計及最新一季已連續7年成為聯賽盃賽「雙冠后」,但這並不代表一眾球員會就此「揸流灘」,「可能在香港時只為開心,一班人開開心心地踢波,但當你變成全職球員後,就不能只當興趣去踢,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心態決定高度,歐洲球員較多時間以體力、速度和身體質素壓制對手,動作未必如亞洲球員般細膩或靈活,但「韋婉」認為對方在場上的態度更值得學習:「追搶皮球或面對『五五波』的心態自問是比較『輸蝕』,她們即使到了90分鐘仍然會飛下去、不讓你控球,香港的確很少見。」

即使所有事重新再來,我也會去多一次的。

只是「韋婉」最後不能與球會續約,未能如願成為首名出戰女子歐聯的香港人。一個半月的旅程隨著一場盃賽決賽、在7月最後一天落幕,「時間的確有點短,但回望這個半月也真的有很不同的體會,亦是值得的。即使所有事情重新再來,我也會去多一次。」

Vllaznia在聯賽封后後,韋婉婷成為繼張煒琪後第2位在海外贏取錦標的女將。(Photo credit:Graeme Chan)

如果你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身邊的人見到就可能會義無反顧地去幫你。不過自己不去嘗試的話,也不能怪無人幫助你。

屈指一算,「韋婉」負笈過後至今只是5年光景,但已成為港隊常規正選兼外闖歸來,何況她更是升中後才「半途出家」,又一度放棄足球,「這十多年真的很有趣,因為總覺得不能計劃自己的未來,有些事屬於你的就會是你,不過你自己也一定要準備好。」她口中的「準備好」,首要的是先做好自己、努力爭取,然後事情就很容易會水到渠成,「如果你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身邊的人見到就可能會瘋狂地、義無反顧地去幫你。或許有時候未必一、兩次就成功,不過你自己不去嘗試的話,也不能怪沒有人幫助你。」坊間有一種名為「吸引力法則」的理論,簡單意思就是相信自己的願意並一直追求,正面能量就自然會互相吸引,從而令人心想事成。

女足,韋婉婷,香港女足

乘停擺闖盪後 重新思考生活

既然這樣的「吸引力法則」有機會令「韋婉」成功一次,自然可能令她成功第二次。有了今次的外闖經驗,再有機會的話自然就會做得更好。「我會再找機會試多一次的。不過換個角度想,未出去之前會很想、很想去試,然後將事業等完全置之不理,但現在就真的要考慮一下為之後的生活鋪路。」疫情令整個球圈停頓,「韋婉」剛好趁機到歐洲闖盪,但球場在她歸來之後仍未重開,所有教學工作亦繼續處於癱瘓狀態。「唉!現在真的不知怎辦,很迷茫。」

試過出去算是圓了少少心願,所以不能再這麼任性了

今次疫情令27歲的「韋婉」思考前路時又多一重考慮。皆因教練工作不太穩定,尤其糧期未必如一般工作般準確,連她自己也苦笑道,幸好並非靠她一個養家,「有時候想到自己都快要『3字頭』了,月薪也未必到一萬元真的不太行。未來除非有個較穩定的平台去教,否則都可能會減少些工作,但真的未想清楚。」然而她仍未關上再次外流的大門,只是再三強調要考慮得更周全,「試過出去算是圓了少少心願,所以不能再這麼任性了。」

韋婉婷現屬港隊主力,更披起10號球衣。(圖:體路資料庫)

成績vs資源 業餘運動員的老掉牙難關

說穿了又是同樣老掉牙的問題:在香港當運動員,尤其像女足般並非職業的所得到的保障少之又少。「韋婉」說過要找到一份能兼顧比賽的工作不容易,當年陳詠詩赴日落班幸獲老闆承諾再度聘用、張煒琪闖澳之前亦曾在上班時間較易調較的茶餐廳工作。「但如果有人是要這份薪金去養家或生活的話,基本上沒有選擇,一定要做全職而犧牲足球。」

香港所有資源都很珍貴,就要用成績去爭取,不過同時運動員在這個環境又很難生存。

雖然足總近年大力發展女足,身為球員的「韋婉」雖有感配套慢慢增加,但距離真正全職仍有十萬八千里般遙遠,甚至體育專員楊德強也明言本地職業女足聯賽發展條件未成熟。作為極少數經歷過全職球員生活的「韋婉」不諱言,資源與成績就像雞與蛋的問題,「外國有大量地皮,就算是一支成績差的球隊都可能隨便找到一塊草地做主場。但香港所有資源都很珍貴,就要用成績去爭取,不過同時運動員在這個環境又很難生存。」

執筆之時,又傳來其隊友吳卓蔚簽約台灣球會的消息,也許再次證明機會需靠自己雙手去爭取,亦說明一眾港足英雌在僅有的資源下仍竭力追夢之心。世界很大,就算經過苦澀都只會將你蛻變得更好;順利或跌盪都是命裡瑰寶。如韋婉婷所說,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女足,韋婉婷,香港女足
由阿爾巴尼亞帶回來的兩面獎牌,就是「韋婉」的「手信」,但她卻未有注意另一塊盃賽獎牌是銀色而非金色,「咦?係喎。」

 

圖、文:麥景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女足・專訪】韋婉婷順其自然的闖歐路 夢圓後重新思考生活

Posted on

心懷過去創造未來 HKLA建立香港棍網球歷史資料庫

香港棍網球,棍網球,hklacrosse

【體路專訊】香港棍網球總會(HKLA)近年一直致力推動香港的棍網球發展,希望吸引更多青少年接觸這項運動,以及培養更多精英球員。為讓下一代小將更了解本地棍網發展史,HKLA決定建立香港棍網球歷史資料庫,並呼籲大眾提供相關資料。

香港棍網水平日益提升,參與人數亦不斷擴張,能有這個成果,全賴過去3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球員、教練,以至熱心人士的付出。HKLA為答謝他們的貢獻,正籌備建立一個資料庫,紀錄香港棍網球的歷史,目前正收集不同的物件或資料,包括相片、影片、服裝及裝備等。HKLA深信,棍網球的未來是由眾人所建造的歷史而界定,必須心懷過去,才能邁步向前,這個資料庫能讓將來參與棍網球的人士,了解香港的棍網球歷史,從而創造「更好的香港棍網球」。

香港棍網球,棍網球,hklacrosse

假如大家願意捐贈屬於自己的香港棍網球生活資料,可電郵到此聯絡Kelvin。

資料來源:香港棍網球總會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心懷過去創造未來 HKLA建立香港棍網球歷史資料庫

Posted on

【新型肺炎】室外運動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周五重開

圖:體路資料庫

【體路專訊】特區政府今午(25日)宣布,將於周五(28日)起放寬部分防疫措施,除了放寬「口罩令」,容許進行室外運動及在郊野公園範圍無需配戴口罩外,亦將重開部分涉及較少身體接觸的活動的戶外運動場所,包括運動場跑道、網球場及高爾夫球場。

本港自7月初起爆發第3波疫情後,政府再度收緊限聚令,包括關閉康文署運動設施,且於7月尾強制市民在室外配戴口罩,做運動亦不獲豁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今午指出,由於過去一週每日新增確診數字有所回落,疫情亦將成為新常態,故政府在今周五起將放寬部分限制社交距離措施,包括容許表列署所中部分涉及較少身體接觸戶外運動場所重開。

政府續於晚上發新聞稿,指除非疫情出現突發性的逆轉,政會在本星期五前發出新指示及指明,在當天開始逐步有序放寬適用於包括戶外運動場所等的社交距離措施。當中提到將於周五重開的戶外運動場所包括:運動場的跑道、網球場和練習場、高爾夫球場、高爾夫練習場和練習草坪、草地滾球場、射擊場、射箭場、單車公園、騎術學校和無線電控制模型飛機場。

另外,實施近1個月的「口罩令」亦將稍為放寬,周五起將容許市民於郊野公園戶外範圍無需配戴口罩,且修訂第599I章《預防及控制疾病(佩戴口罩)規例》,室外做運動亦獲豁免戴口罩。政府新聞稿就此作出補充,指戶外運動的感染風險較在室內場所低,並有助保障身心健康,了解到很多市民在夏季炎熱情況下因未能佩戴口罩在戶外運動而停止運動的習慣,故將修訂相關法例,以訂明任何人在指明公眾地方(室內地方除外)進行相當消耗體力的體能活動包括運動,即屬在該處不佩戴口罩的合理辯解,鼓勵市民進行體能活動。

雖然「口罩令」等防疫措施稍為放寬,不過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今午記者會時仍然表示,希望市民能緊守防疫措施,在可以戴口罩的場合都盡量配戴,且避免不必要聚會。提及戶外運動時她則指,戴口罩會在劇烈運動時影響呼吸,但如果一群人在郊野公園行山,若不是太劇烈的情況,都可以盡量戴口罩。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新型肺炎】室外運動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周五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