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泰國羽賽】伍家朗反勝周天成 決戰安賽龍爭2021首冠

伍家朗(圖:體路資料庫)

【體路專訊】泰國羽毛球超級1000分系列賽今(16日)晚爆發港、台「一哥」大戰,7號種子伍家朗在先失一局劣勢下憑凌勵後勁成功逆轉,以局數2:1反勝世界排名第2位的周天成,事隔10個月重返國際賽舞台第一擊即勇闖決賽,明日(17日)將與前世界冠軍、丹麥球手安賽龍(Viktor Axelsen)爭奪2021年首項錦標。

伍家朗與周天成是球圈老對手,自2014年起雙方曾16度交鋒,後者以10勝6負稍佔優勢,但最近一次對壘、即一年前的馬來西亞大師賽次圈賽事,伍家朗就以直落2局取勝。雖然羽壇在去年3月全英賽後停擺,但周天成10月曾出戰丹麥超級750賽,最終於4強不敵東道主球手Anders Antonsen,無緣決賽,至於伍家朗則參加過全港公開賽,同樣4強止步。

伍家朗(左)與周天成(右)是羽壇老對手。( 電視圖片)

今次泰國首站超級1000賽,伍、周二人狀態不俗,首3輪賽事都只丟失一局,今晚會師準決賽,由於太熟悉對方球路,再次展開激烈爭奪。周天成接戰後迅速入局,全面主導了比賽節奏,4:3後連取11分,領先15:3、19:9後以21:17先拔頭籌,第2局初段亦勢如破竹,一度拋開6分波(13:7),不過伍家朗卻及時回勇,逐分追近,並於後程發力,18:18平手後連贏3分,以21:18扳成平手。

進入決勝局,周天成先發制人,但伍家朗不甘示弱,落後5:7時一口氣拿下6分反超11:7,之後愈戰愈勇,一直壓住對手,最終以21:15定勝局,首次殺入頂級超級賽決賽,將與安賽龍爭登王座,後者在另一場準決賽同樣要打足3局才以2:1(21:19、13:21、21:13)報捷。

伍家朗(圖:體路資料庫)
安賽龍(圖:體路資料庫)

女單方面,世界「一姐」台北「天后」戴資穎以局數2:0(21:8、23:21)淘汰丹麥的美亞(Mia Blichfeldt),強勢殺決入決賽,火併三屆世界冠界兼里奧金牌得主、西班牙名將馬蓮(Carolina Marin),爭奪后冠。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泰國羽賽】伍家朗反勝周天成 決戰安賽龍爭2021首冠

Posted on

【攀登】挑戰逾三百米高樓 黎志偉堅持十小時遇強風中止

【體路專訊】香港前「包山王」、攀石運動員黎志偉今日(16日)挑戰攀登318.8米高的荃灣如心廣場,為脊髓傷患者籌款。經過上星期因天氣延期後,黎志偉今早10時再次挑戰成為世上首個攀登建築物的輪椅使用者。但經過逾10小時的攀爬到超過250米的高度後,於晚上8時半因遇上時速近50公里的風速,最終大會宣布考慮黎志偉的身體狀況後決定中止攀登。

黎志偉起步前接受大會直播訪問。
黎志偉起步前於空中與地面的觀眾自拍。

約10年前遇上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的黎志偉,繼2016年在友人協助下成功攀上獅子山後,今次再挑戰攀登上高逾318米的荃灣如心廣場。這場挑戰原定安排於上星期六舉行,但因預計風勢極有可能超出「城市攀登300+」活動的安全標準,在活動前一日宣布延期。備戰多一星期後,黎志偉今早再到如心廣場預備挑戰,先由約100米處游繩下降到離地20多米的空中起步位置,於上午10時15分正式起步。今次挑戰預計需時7至8小時,黎志偉開始表示會分3段攀登,當中首段的速度會較快。

起步約一小時後,黎志偉已攀登約50米,及後到中午時分高度再增加50米,並完成首階段攀登在高120米的31樓隔火層休息。他接受大會的直播訪問時表示比想像中更累:「大風得條靜態繩也彈下彈下,就像玩笨豬跳一樣,我雙手也開始有水泡。」黎志偉休息約1小時後於1時半再次在工作人員協助下出發,不過風勢在此時開始加劇,令他不時要倚靠大廈外牆避風,亦多次在空中打轉。黎志偉在強風下花個多小時才由31樓攀升至42樓。攀登至約180米時黎志偉於社交網站開直播,談及風勢時指自己幾近失控,幾條繩又纏在一起,顯得開始有點吃力。

有市民在地面圍觀。

經過7個多小時後,黎志偉於下午5時半抵達約225米高、65樓的隔火層,完成首兩階段攀登並再次休息。工作人員隨即為他披上羽絨保暖,又有物理治療師幫助他舒緩疲勞。黎志偉接受大會訪問時指繩頭及繩尾均纏了幾圈,特別在42樓前爬得較慢:「幸好有專業隊伍幫助,我自己又能保持冷靜才解得開。不過我的手指到大約50樓時已經抽筋,也比想像中辛苦。」他當時透露感覺在天黑前登頂的目標有難度,希望能在晚上7時前完成。休息一小時後,黎志偉在天色全黑的情況下再次出發。

到晚上7時半,黎志偉已攀上約250米的高度。但風勢在入夜後愈吹愈大,令協助黎志偉攀登的3條繩不斷打結,加上在時速42公里的風速下懸空近1小時,他的體能狀況開始急速下降。最終大會於8時半決定中止攀登挑戰,在約75層的高度將黎志偉垂降回65層隔火層,同時有兩名工作人員下降到他身邊協助解繩。

大會直播截圖

 

圖、文:麥景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攀登】挑戰逾三百米高樓 黎志偉堅持十小時遇強風中止

Posted on

【新型肺炎】日本暫禁外國運動員入境 東奧前景日益嚴峻

新型肺炎, 2020東京奧運, 2020東京殘疾人奧運, 國際奧委會
(Photo Credit:tokyo2020.org)

【體路專訊】日本疫情持續蔓延,日本政府繼向東京、埼玉、千葉和神奈川一都三縣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後,再宣布暫停體育特例措施,非日本居民的外國運動員被禁止入境進行訓練及比賽。東京奧運會前景日益嚴峻,美國媒體直指有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停辦奧運會。

根據日本頒布的最新規例,直至緊急事態宣言在2月7日結束前,都不允許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外國運動員人入境,身在海外的日本選手仍可返國,但不再享有免隔離特例,入境後同樣需要接受14天隔離,在此期間不得訓練和比賽。體育特例措施暫停後,參加日本體育聯賽的外援及外籍教練一樣不能進入日本境內。按照東京奧組委會的計劃,奧運測試賽將於3月4日重啟,遍及日本全國的奧運火炬傳遞則於3月底展開,然而受到疫情影響,屆時能否如期舉行存在很大疑問。

美國《紐約時報》周五(15日)報導指,疫情在日本、美國及歐洲等國持續燃燒,國際奧委會(IOC)開始出現無法安全舉辦奧運的聲音,引用了IOC資深委會龐德(Dick Pound)的「東京奧運不一定能舉行」言論,認為今夏東奧前景甚不樂觀,奧運會有機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停辦。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新型肺炎】日本暫禁外國運動員入境 東奧前景日益嚴峻

Posted on

【賽車】港將區天駿再戰杜拜24小時耐力賽劍指組別冠軍

區天駿將駕駛93號保時捷911 GT3 R出戰。

【體路專訊】香港車手區天駿(Antares)將會在本周末駕駛Herberth Motorsport的93號保時捷911 GT3 R戰車,出戰2021杜拜24小時耐力賽。這場每年在年初舉行的經典耐力賽事,一向都吸引不少香港車手參賽,然而今年因受疫情影響,令不少來自亞洲的車手難以成行,故區天駿成為今賽的唯一港將,目標鎖定組別冠軍

區天駿將會與隊友Steffen Görig、Daniel Lloyd與及Ian Loggie合作出戰GT3-AM組別。賽事1月14至16日在杜拜賽道舉行,共有52部戰車參賽,其中17部將會參與GT3組別。經過激烈的排位賽後,93號保時捷團隊將會在組別第4,全場第11的位置起跑。他們將於今日(1月15日,星期五) 當地時間下午3時( 香港時間晚上7時)開始比賽。

區天駿是杜拜24小時耐力賽的常客,之前4年他都和另外3位香港車手,包括許建德、謝榮鍵和余嘯峰,以港隊名義參與比賽。然而今次因為疫情的影響,區天駿就變成香港唯一的車手。他表示:「我很高興能夠參加今年的杜拜24小時耐力賽。經過3日在Dubai Autodrome的練習,我們車隊幾位車手都有很好的實力和速度。排位賽中我們的銀級車手Dan Lloyd展現出非常出色的表現,速度不遜於金級職業車手。他的圈速令我們可以在組別第4,全場第11的位置起步。我們已經準備就緒出賽!」

區天駿2017和2018年在GT4組取得三甲成績,今年冀憑去年參與GT3組的經驗挑戰組別冠軍。他在2020年與香港賽車代表隊出戰比賽時,一度在組別領先。然而賽事卻因為杜拜罕見的暴雨而受影響,港隊最終在這場只跑了7小時的比賽中獲得組別第5名(全場第14名)。

資料來源:公關提供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賽車】港將區天駿再戰杜拜24小時耐力賽劍指組別冠軍

Posted on

【體路專欄】提升EQ的「21天挑戰」

【體路專欄】有說21天,夠堅持的話可以用來養成一個習慣。可是現正經歷的21天,對我來說比培養習慣更複雜。
本來想繼續跟大家分享荷蘭的事情,但此刻已回港並正進行21天強制檢疫;也本來想低調地過,21天後又是一條好漢,但一直有朋友問我隔離的情況,也鼓勵我多分享第一身經歷,讓大家了解隔離生活,以及一起關注隔離下的心理健康。所以今次就寫一下這如此「難得」的經歷。放心,荷蘭的所見所聞,還是會陸續分享的。

「21日?!」許多朋友如是問。是的,許多人也以為從外地回港的人士只需隔離14日,我出發荷蘭時回港檢疫日數仍是14天,但後來政府收緊政策,由去年12月25日凌晨零時起,所有到達香港當天或之前21天曾在中國以外地區逗留的抵港人士均需要在指定的檢疫酒店強制檢疫21天。基於要回港工作,我只好硬著頭皮回港接受這「21天挑戰」。

這樣說吧,要防疫及防止變種病毒散播的考量是可以理解的。然而,21天的隔離生活,縱使回港前有心理準備,身處當中又是另一種體驗。

我今次入住的大概是名單中的中價酒店,由於當初需要預訂有取消政策的酒店,選擇也不多。陰差陽錯下,我暫時入住的房間是只有磨砂玻璃的窗戶,對於本身抗拒在幽閉空間長時間逗留的我來說挑戰更大(執筆時在等待能否有換房的安排)。要強調的,其實在房間內一點也不悶!可以工作、運動、看書、寫作、整理荷蘭的相片及東西、跟家人朋友聊天等,也承蒙好友厚愛,送來可以堆成小山的物資。倒是在同一空間內,被逼足不出戶,有日光時感覺還好,到日落後,有時情緒就有如過山車,上上落落。特別大家可以想像,運動人平時好動,如今在散步空間也不足,又未能直接接觸陽光的室內環境下連日逗留,確實需要適應。


由於尚有時差影響,有時睡不夠幾小時就醒來。酒店會派三餐,如果有食物或東西送來,職員會敲幾下門,把袋子放在門外的凳上,然後離開,住客可以戴口罩開門領取。「居家抗疫」程式會偶爾彈出要求你掃描手帶,亦試過有天有人員敲門請我出示身分證核對。由我落機通過流程,到酒店check in,甚至到入住後有天收到門外派來衛生署的通告,一而再再而三被提醒絕對不可在沒有酒店指示的情況下離開房間,走出走廊亦不可以⋯⋯如此種種,理解歸理解,也難免有「貼錢買難受」的慨嘆。

這樣的21天強制檢疫無疑是頗「辣」的。我有朋友原本也打算從歐洲回港,但知道政策改成21天後便馬上被嚇退。防疫的考量是實在的,但接受檢疫人士難捱亦是事實。我在想像,如果有長期病患,或者情緒問題嚴重的人士,或者長者又會如何呢?檢疫中會不會有更好的措施,令隔離人士身心健康可以獲得更多照顧呢?延伸去說,在這場長期戰「疫」,大家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起伏及轉變,且適應且調整,心態及做法上還能怎樣做去跟疫情共存呢?又好像香港體育學院「封城」,沒有離院的運動員亦要在內作封閉式訓練,還有其他因往返不同地方而要進行隔離的運動員,一班運動人心態又會如何?

我的「21天挑戰」才過了三分一,尤幸有事可忙,像現在寫文章,還有整理荷蘭的所見所聞,以後又可以跟大家分享;亦收到很多運動員朋友的打氣,互勉;更有不少朋友在社交媒體回應,希望討論隔離下的身心健康等。我在動腦筋,是不是可以再寫多一點,或拍多一點,跟一些專家朋友,譬如心理學家、營養師、體能教練等做live跟大家一起延伸研究?不知道大家認為如何?

在這個時期,同理心很重要。我也已經答應將要回港接受檢疫的朋友,屆時會多陪她聊天及為她多送東西。我太了解當中的狀況了。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但我的習慣及熱衷的事情已經足夠,倒是這個21天,可能會讓我練成一個心態,甚至另一個境界。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提升EQ的「21天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