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世盃外】麥柏倫決選點兵 費蘭度迪高首入選 丹尼名落孫山

【體路專訊】足總今日(17日)公布出戰6月世界盃外圍賽的港足25人決選名單,全數效力中超或中甲的外流兵未能入選,不過梁興傑及顏樂楓等今季有好表現,以及費蘭度、迪高兩名新入籍的球員均有入選。然而這份事隔年半後的第一份名單仍有不少令人意外的選擇,當中丹尼的落選及部分老將的入選或會令球迷感到疑惑。

夏志明(左)成為護級組球隊唯一入選球員,但傑志左閘丹尼(右)名落孫山。(圖:體路資料庫)
李毅凱今季轉投中甲南通支雲。(圖:體路資料庫)

港足即將於6月遠赴巴林出戰世盃外,是球隊相隔年半再戰國際賽。今次主教練麥柏倫挑選的25人決選名單中,東方龍獅以9人成為大戶,榜首傑志則有7人入選,其餘包括6名理文球員及兩名天水圍飛馬球員。4支護級組隊伍中,只有冠忠南區的射手夏志明入選。

外流球員方面,4名效力中甲的中堅羅素、李毅凱、勞烈斯及梁諾恆,以及效力中超廣州城的中場陳俊樂不在名單之中。廣州城上月尾已在微博宣布經過與足總及陳俊樂溝通後,「樂仔」將不會代表港隊在今輪世盃外上陣。根據國際足協年初發出的指引,如果球員因參加國際賽而要接受多於5天的隔離期,球會就有權拒絕放行。

迪高(左二)(圖:體路資料庫)
費蘭度(圖:體路資料庫)

相比港足上一個比賽,即前年12月東亞足球錦標賽的名單,其中14名球員仍然入選,包括在球會淡出正選陣容的老將唐建文及港隊隊長黃洋等。唐建文今季所有賽事只曾正選上陣3次及後備落場4次,反觀幾乎全部聯賽賽事均有上陣的左閘丹尼則告落選。

新入籍的迪高及費蘭度首次獲召入港足名單,另亦有基頓重返大軍名單,辛祖及艾里奧也在陣中。另外,顏樂楓、安永佳及梁興傑等部分今季有好表現的球員亦入選,理文中堅余煒廉就首次入選決選名單,東方中場梁冠聰及理文右閘曾錦濤重返港隊。

羅拔圖(左)及唐建文(右)兩名傑志老將與辛祖(中)一同入選。(圖:體路資料庫)
梁興傑(中)憑今季好表現重返港隊。(圖:體路資料庫)
顏樂楓(左一)趕及傷癒入選,隊友徐宏傑(右)亦繼續在陣中。(圖:體路資料庫)

港隊會由25日起一連5日在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集訓,29日操練後出發出往巴林。一再改期的世盃外將於5月31日至6月15日舉行,港足身處的C組將由巴林主辦最後4輪賽事。港隊目前在C組5戰5分排第4位,落後榜首伊拉克6分,餘下3仗分別是6月3日對伊朗、11日對伊拉克及15日對巴林。

港足6月世界盃外圍賽25人決選名單:

守門員 葉鴻輝(東方龍獅)、袁皓俊(理文)、梁興傑(天水圍飛馬)
後衛 基頓、馮慶燁(東方龍獅)、羅拔圖、艾里奧、羅梓駿、唐建文(傑志)、曾錦濤、余煒廉、徐宏傑(理文)
中場 鍾偉強、黃威、梁冠聰、迪高(東方龍獅)、陳晉一、黃洋(傑志)、顏樂楓、鄭兆均(理文)
前鋒 安永佳(傑志),夏志明(冠忠南區)、孫銘謙(天水圍飛馬)、費蘭度、辛祖(東方龍獅)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世盃外】麥柏倫決選點兵 費蘭度迪高首入選 丹尼名落孫山

Posted on

【學界】D1籃球羽毛球改制 港九兩區2023起合併

學界籃球,學界羽毛球,學界排球

【體路專訊】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上周於網頁公布,經港九地域分會委員會3年間深入討論後,決定於2023-24學年起,把原本分為九龍區及港島區兩個地域舉行的D1與D2學界籃球、羽毛球及D2排球賽事分別合併為一區,賽制與D1足球、排球等統一,並在合併後四個學年間陸續把D1組隊伍從一開始的24隊縮減至12或16隊。

現時港九分會大部分學界比賽,如田徑、越野、游泳、沙灘排球、足球、手球等會按往年成績分配學校於D1、D2及D3組,而D1及D2組一般不分港島區及九龍區進行比賽。不過學界籃球及羽毛球就細分為九龍區D1、D2組及港島區D1、D2組,排球比賽D2組亦細分為兩區。學體會在文件中指,鑒於近年公共交通服務及運輸基建配套發展迅速,大大減少學校跨區比賽的時間,老師較容易組織學生到不同區域參賽,故經分區委員會多年深入討論後認為時機合適將港島區及九龍區的餘下比賽合併,統一相關賽制。

學界籃球,學界羽毛球,學界排球
學體會文件截圖

具體合併方案為,於2023-24學年起,學界籃球及羽毛球的港、九D1及D2組將分別合併,學界排球的港、九D2組亦將合併,D3組則維持不變,繼續分拆兩區或以上作賽。以籃球為例,學體會將根據2022-23學年該項目的團體總積分,把首12間港島區學校及12間九龍區學校共24隊分配到合併後的港九D1組,各區第13至24名的學校則會分配到合併後的港九D2組。同樣合併下,羽毛球的D1及D2組則分別有24間及28間學校,排球D2組將由24間學校組成。

學界籃球,學界羽毛球,學界排球
學體會文件截圖

雖然首年的港九D1組學界籃球賽事共24隊參賽,不過學體會將配合升降班制度,在之後四個學年陸續減少D1組參賽隊伍數量,至2026-27學年打後將維持16隊作賽,D2組則維持24隊不變。在改制前,港島、九龍兩區分別為D1組最後兩名降班,D2組首兩名升班。但在2023-24學年合併後,將會改為D1組最後六名降班,D2組首四名升班、最後六名降班,九龍D3組第一名升班,新設的港島D3女子組則首兩名升班。在如此「升四降六」的制度維持4個學年後,將達至2027-28學年的D1組16隊參賽、D2組24隊參賽,屆時升降班制度就會改為D1組最後兩名降班;D2組首兩名升班、最後四名降班。

學界籃球,學界羽毛球,學界排球
2023-24學年港九D1籃球合併,首年共24隊參賽,隨後「升四降六」下參賽隊伍每年減少兩隊,至2027-28學年起參賽隊伍將維持為16隊(學體會文件截圖)
學界籃球,學界羽毛球,學界排球
學體會文件截圖

羽毛球方面,合併後的港九D1組參賽隊伍將從2023-24學年的24隊陸續減至2026-27學年的12隊;D2組從28隊減至20隊。由於現時港島區D1組僅10間學校參賽,故2022-23學年將改為D1組最後兩名降班、D2組首四名升班,從而使2023-24學年起合併的港九D1組能有24間參賽學校。隨後每個學年則為D1組最後六名降班;D2組首兩升班、最後十一隊(2023-24、2024-25)或七隊(2025-26)降班;D3組每組首名升班。及至2026-27學年起,將改為D1組最後兩名降班,D2組首兩名升班、最後三名降班。

學界籃球,學界羽毛球,學界排球
羽毛球D1組參賽隊伍則會從24隊按年減少至2026-27學年的12隊(學體會文件截圖)

排球方面,學體會將在2023-24學年起增設港島區D3男、女子組及九龍區D3男子組,女子九龍區D3K1及D3K2維持不變。D2組合併後,每學年首兩名學校將升班D1,2023-24及2024-25學年最後四名(男子)及三至五名(女子)降班。及至2025-26學年D2組參賽隊伍為20隊後,則維持首兩名升班D1、最後兩名(男子)及三名(女子)降班。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12隊參賽的D1賽事一般分成兩小組、每組6隊進行小組賽,但籃球、羽毛球D1與D2組合併初期參賽隊伍達21至24隊時,將分為4個小組作賽;排球D2組達24隊時會分為六隊參賽,21至23隊分五組進行小組賽。精英賽名額方面,2023-24學年合併後的港九D1組,男子前六名及女子前七名將獲得精英賽入場券,D2組則各為冠、亞軍打入精英賽。羽毛球則會改為港九D1組前七名(2023-24)或前六名(2024-25打後)晉級精英賽。排球D2組精英賽資格為男子組四個、女子組三個。

學界籃球,學界羽毛球,學界排球
港九學界籃球精英賽資格名額分配(學體會文件截圖)
學界籃球,學界羽毛球,學界排球
港九學界羽毛球精英賽資格名額分配(學體會文件截圖)
學界籃球,學界羽毛球,學界排球
港九學界排球精英賽資格名額分配(學體會文件截圖)

資料來源:學體會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學界】D1籃球羽毛球改制 港九兩區2023起合併

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由治療到重回賽場的銜接階段

【體路專欄】在復康的過程中,治療的首要目標是為受傷的運動員舒緩痛楚、消除腫脹、恢復關節活動度,以及應付日常所需之基本肌力等等。站在運動員的角度而言,治療的最終目標當然是重新回到運動場上,但復康計劃的短期目標應集中在重建基礎動作功能,包括步態和姿勢轉換(例如從坐姿轉換到站姿)。由於這些功能往往最影響日常生活,如果運動員缺少這些基礎功能,我們便應優先處理和重建。

當恢復日常活動和基本動作功能,或具備適當的掌握能力時,運動員就可以開始訂立更高遠的目標,例如改善整體肌力、耐力和身體組成等等。在復康過程中,其中一個重點是恢復運動員有可能喪失的一般運動技能。此階段的復康過程需要涵蓋許多基礎元素,而且直接與後期的運動表現訓練相連結。

在這個以「功能性訓練」為主流的時代,除了注重個別功能訓練之外,也不能忽視整體的狀況。舉例說,在肩關節受傷後,若棒球運動員欲重拾投擲棒球的能力的話,在復康的首個階段就必須具備正確的關節面動作和關節活動,以及應付日常生活所需之基本肌力。在滿足了每項基本能力後,復康訓練才進入下一個階段。為了產生高階動作的能力或甚至完成多數的活動,就必需要整合身體各部位,雖然每個身體部位看似都是獨立的,但他們並非獨立作業,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何謂良好的復康過程?

到底怎樣才算是良好的復康過程呢?首先我們需要正確評估受傷組織和關節的狀況、探索人體力學及動作分析,以及設計合適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協助運動員重拾昔日的運動表現。全面的評估能提供正確的診斷,並且協助建立在復康過程中需要的參數。假如沒有完整的評估和準確的診斷結果,可能會讓治療團隊錯過關鍵資訊,對復康產生負面的影響。若復康計劃的設計中稍有不恰當的地方,例如過於側重處理痛楚而忽略其他復原訓練,就有機會無法達成目標。

為了確保有良好的復原狀態,受傷組織的癒合也是重要的一環。只有給予身體最佳的修復環境,才可促進受損組織良好地癒合,讓身體有能力承受在復康與體能練習中的負荷。若受損組織沒有好好癒合,運動員便急於重返賽場,就有很大機會再次受傷。因此,適當的評估與謹慎極為重要。

從一開始的受傷評估、到運動員復康,最後恢復到往日比賽的狀態,若在各個階段之間銜接不當,便有可能產生巨大的斷層。所以,復康計劃需要採取全面的策略,才能精準確認傷害的根源,並且透過進行合適的矯正工作,協助運動員恢復到與受傷前相同,甚至更高的水準,且擁有更持久的動作模式重新回到運動場上。

復康過程中的四大分類

在復康的過程中,醫療團隊必須好好處理疼痛的源頭、局部的動作練習、心理動作控制,以及體感控制等等醫療模型中的四大分類,才能幫助運動員建構運動表現。首要處理的是疼痛的源頭,疼痛會影響生物層面、心理層面、以至廣泛到其他層面,所以受傷後需立即優先處理疼痛,而其他的元素均可在復康過程中的任何階段進行。把重點放在疼痛的改善,能使身體系統回復到正常狀態,並且為運動表現模型的高階活動做好準備。而體感控制、基礎運動表現、基礎進階以及進階運動表現則是運動表現模式的一部份,是在基礎階段之後才建構的,並需要不時微調運動員的身體狀態。

神經系統是上述兩個模型(疼痛的源頭及體感控制)重疊的部份。當中,屬於傳入神經系統的體感控制是所有基礎的關鍵。當一個人出現疼痛、缺乏適當的活動度和穩定性,而身體控制能力不佳時,將很難建構全身性的肌肉力量與爆發力,增進運動動作和運動技能也將變得很困難。在協助運動員重新回到運動場之前,團隊需確保在復康過程中,以上所有元素都有被妥善處理。

運動表現訓練

運動表現訓練的重點在於改善運動員在不同角度、負荷和速度下做動作的表現,是重回運動場不可或缺的能力。很多時,運動員總會帶着某些期待來尋求協助,例如「我想提高第一步的速度」,但事實是,其髖關節的活動幅度十分有限,根本無法做出提高第一步速度所需的基礎姿勢。此時,可考慮先在初期階段恢復局部的運動,一旦局部的動作獲得改善,第一步的速度就會因而提高。

正進行復康治療的運動員,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開始轉換到運動表現訓練呢?老實說,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運動員可能正在做上肢傷患的復康,但也能在保護傷處的同時進行下肢的運動表現訓練,以減少肌肉萎縮,並且維持腿部的爆發力。

在運動醫學中,物理治療師會採取三個R的應用,分別為Realignment(力線調校), Restoration(重建回復)和Rehearse (技術演練)。應用 3R有助找回控制身體的能力,讓運動員重新駕馭自己的身體。

讓運動員重返賽場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將很多事情整合在一起,過程非常複雜。復康治療的目標就是讓有傷患的運動員回到受傷前的水準, 讓他們能夠在比賽場有更好的運動表現。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岑幸貞小姐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委員(2020-22年)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由治療到重回賽場的銜接階段

Posted on

【邨Jump!】沙角環擊擺脫英雄主義 從失敗中悟團結真諦

【體路專訪】沙角環擊由一班互不相識的小伙子組成,他們因《邨JUMP!》屋邨籃球聯賽走在一起,建軍初期用「烏合之眾」來形容他們亦絕不為過,隊伍間缺乏合作,球員經常希望透過英雄主義來獲取勝利。然而體驗過未能晉級金盃的滋味,球隊從落敗中領悟到團結的真諦,令沙角環擊從「一盤散沙」蛻變成講求團體的球隊,並在銀盃賽中力爭上游。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沙角環擊的隊名很特別,不說還以為是錯別字。原來球隊本來名為沙角還擊,意思是無論遭逢到多大的重擊,都必定會振作起來並狠狠的還以顏色!後來因為得知球隊的冠名贊助商太古可口可樂近年大力推動環境保育,因此球隊便將「還」改成「環」,藉此宣揚環保的理念。球隊的英文名為「Rebound」,除了解作反彈,也有「籃板」的意思,其中的「Re」亦代表著「Recycle」,是一個別具心思和意義的隊名!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沙角環擊教練余明峯。

每個踏上賽場的球員,對勝利都有一份執著,沙角環擊這群小伙子同樣渴望勝利,但隊中各人互不相識,最初甚至不能用「團隊」來形容他們。憶起球隊首次訓練,球隊教練余明峯(Bryant)苦笑道:「以前他們是『一盤散沙』,個個都以為自己球技了得,練習時每個人都很靜,不想與大家溝通,結果在比賽場上就知道與對手差很遠。」除了欠缺默契,隊中許多球員都不懂得面對逆境,每每落後就會一沉不起。沙角環擊在小組賽首4輪錄得1勝3負,即使最後兩場經調整後取得勝利,然而3勝3負的戰績只能讓他們在小組名列第3,未能晉級金盃賽,只能轉戰次一級的銀盃賽。回望沙角的3場敗仗,都是以幾分之微告負,或許這幾分,就是敗在他們的「英雄主義」之上。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何勁衡是沙角環擊隊中年紀最輕的球員。

憶起在小組賽的挫敗,隊中主力之一的譚焯橋臉上顯得有點失落,「當知道跌到銀盃賽的時候,全隊都很失望,感覺之前的付出都白費掉,我們很想打金盃賽,成為最強的12條邨之一。」談到小組賽的經歷,隊中年紀最輕、比較安靜的何勁衡亦忍不住道:「初初打小組賽的時候全隊都欠缺鬥心,體會過落敗的感覺,的確不好受。」雖說是一盤散沙,各人欠缺溝通,但心裡面大家都很清楚全隊上下都對勝利有渴求,未能晉級固然心有不甘。本以為沙角環擊在經歷失敗後會繼續沉淪,然而這次「降班」卻意外令這盤散沙凝聚起來,Bryant更見證著這支球隊的轉變:「自從上不到金盃賽開始,球員的態度有很大轉變,練習比以往更集中,因為他們明白到落敗是自己的問題,不改變就難以取得勝利。」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來到銀盃賽,沙角環擊顯然已經脫胎換骨,首3輪賽事錄得全勝,雖然第4場不敵彩盈武士,但他們仍在第2小組暫列榜首。現在回想起小組賽的失利,球隊副隊長王少龍反而認為這段經歷對球隊是好事:「體驗過落敗後才真正變成一支球隊,大家開始團結起來,互相溝通、勉勵,令每個人成長。」除了球技上進步,更重要是心態上的成長,沙角環擊體會過小組賽的慘痛經歷,令他們決心在銀盃賽走得更遠,王少龍更直言以決賽為目標:「大家都不想被人看低,所以每個人在銀盃賽都很努力,證明沙角是有能力。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進步,一起入決賽甚至贏得冠軍。」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沙角環擊副隊長王少龍。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訪問當日正是沙角環擊在銀賽盃首嘗敗績的日子,在面對彩盈武士的賽事中,作為主力的王少龍縱使腳部受傷患困擾,但他仍堅持上場,「因為想贏!即使做到的不多,但都盡量上場,為球隊貢獻。」惜王少龍未能為球隊扭轉劣勢,在比賽中後段更一度落後近20分,然而譚焯橋仍未有放棄,不斷積極進攻,將分差收窄,「因為我們嘗過太多落敗的經歷,看到大家都垂頭喪氣,就想盡力得分,『追得幾多得幾多』,讓大家重拾士氣。」雖然最終仍以8分告負,但這種在劣勢依然堅持,力拼到最後一刻的精神,相信是沙角環擊成軍初期不會看到的畫面。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石翹銘的學校沒有籃球隊,因此他更珍惜《邨Jump》的舞台。

從去年底成軍至今近半年,沙角環擊已經從一盤散沙蛻變成一支講求團體的球隊,在譚焯橋眼中,沙角環擊甚至已經成為一個「歡樂大家庭」,「大家一起經歷、一起成長,慢慢變得有講有笑,而且有副隊長這個開心果,沙角環擊絕對是歡樂大家庭!」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在球場上的一點一滴都是這群小伙子青春的足印,無論結果是勝是負,都印證著他們成長的過程,因此各人都十分珍惜《邨JUMP!》這舞台,特別是學校沒有籃球隊的石翹銘,「以前經常不開心,很多負面情緒,幸好在《邨JUMP!》有大家鼓勵,令自己心態上有所成長。可能因為學校沒有籃球隊,所以會更珍惜《邨JUMP!》每次比賽的機會!」

籃球, 邨Jump, 沙角環擊
左至右:王少龍、石翹銘、何勁衡、譚焯橋

《邨JUMP!》除了提供一個機會讓年輕人表現自己外,還希望透過籃球培育未來一代。沙角環擊正正利用這個機會,讓球隊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並重新振作、繼續揮灑青春熱血,將隊中的每個「我」連結起來,形成一支頑強的球隊,在球場上用行動,證明每個人的成長。

如欲緊貼《邨JUMP!》最新戰況,歡迎瀏覽welldunk.inspiringhk.org或追蹤凝動Instagram(@IHKSports)。

圖、文:彭淬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邨Jump!】沙角環擊擺脫英雄主義 從失敗中悟團結真諦

Posted on

越野跑教練分享上山心得:水帶逾2公升會變負擔

【體路專訊】香港首個大型網上策略行山賽「香港百峯行2021」將於6月12日至7月11日舉行,為了讓參賽者在安全的情況下參賽,大會在賽前請來專業越野跑及體能教練陸卓廷講解攀升的技巧,並提醒行山「新手」一些應注意的事項。

香港百峯行

在疫情下,很多香港人選擇上山遠離人多的鬧市,但卻不時傳出行山人士遇險的新聞。陸卓廷指出在行山熱潮下,很多人都忽略不少行山細節,行山鞋就是其中之一:「行麥理浩徑著波鞋都可以,但如果行一些講求技巧的山路,行山鞋就很重要,它可以增強抓地力,減少滑倒的機會。」陸卓廷認為香港人愛「課金」,感覺會有安全感,而哨子就是較好的裝備,讓行山人士受傷時可以找途人協助。

香港百峯行

香港百峯行

無論任何時候,水都是行山人士必備的用品,特別是炎炎夏日,水除了可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份,更可以讓身體降溫,不過不是帶得越多越好,陸卓廷指:「水最多帶兩公升就足夠,最多會變負擔。在行山前應規劃好路線,找一些補給站,補充水或食物。」不過陸卓廷強調,流汗時除了帶走水份,還有其他身體所需的元素,因此相比起清水,一些合適的運動飲料更能補充身體運動時所需的元素。

香港百峯行
陸卓廷指上斜時上身要向前傾,並要跨大步。
香港百峯行
上樓梯時盡量斜行利用樓梯的闊度,有助減少體力消耗。

至於技巧方面,陸卓廷指在上斜路段要注意步履盡量跨大步,而且要用腳跟落地,同時上身向前傾,有助減少上斜時保持平衡及減少體力消耗。陸卓廷強調在上山時盡量避免用小腿發力,如果能用髖關節協助效果會更好:「大部分香港人在辦公室坐得多,不懂得用髖關節,只顧用四頭肌發力,容易出現抽筋的情況。如果可以用髖關節協助上山,有助減輕四頭肌的負擔,而且應要盡量避免讓小腿參與上山的過程。」

香港百峯行

香港百峯行
落山時踩在石與石之間的平路會較安全。

與一般鬥快的越野跑賽事不同,「香港百峯行2021」的參賽者只要在賽事期間攀升各自組別的高度(百峯精英組4000米、繽紛組602米、親子組同員合共344米),即可完成,而攀升高度最多的前12名亦有額外獎勵。由於賽事沒指地路線、時間等限制,因此陸卓廷認為此賽事講求計劃及策略:「由於這個賽事是鬥攀升而不是鬥距離,所以在運動場不斷繞圈的成績都只是零,反而運動場看台的樓梯卻是不錯的選擇。在路線的選擇上,最好不要選技巧太高的路段,多樓梯會是比較好的路線。」在累積攀升的前題下,陸卓廷會推薦青山及沈雲山兩條路線,前者在2.2公里的距離能夠有500米攀升,而後者則位於主區中,方便之餘亦有不錯的攀升高度。

圖、文:彭淬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越野跑教練分享上山心得:水帶逾2公升會變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