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北京冬奧】羽生結弦賽前唯一練習:4A很難,但會爭取完成

(圖:奥林匹克運動會微博)

【體路專訊】作為2022北京冬奧最受注目的明星,日本花滑王子羽生結弦今日(7日)現身首都體育館花滑訓練館,進行賽前唯一的冰上訓練,這位兩屆冬奧兩金得主在1小時的練習中嘗試了4A(空中旋轉四周半),但未能完成,他之後接受採訪時坦言「4A很難」,但仍會盡力爭取在北京冬奧上完成。

羽生結弦昨(6日)午飛抵北京備戰生涯第3次冬奧會,他今天下午2時來到首體花滑訓練館練習,以適應場地及作最後備戰,他的首個跳躍動作就是4A,可惜未能完成。訓練結束後,羽生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對冰面情況感到滿意:「 開始時還是有點緊張,後來做了調整,還不錯。」

(圖:奥林匹克運動會微博)
(圖:奥林匹克運動會微博)

談到他自己終極挑戰的目標-4A,羽生透露全日錦標賽後一直努力嘗試,雖然目前還沒有成功,但整體感覺不錯:「 4A練習很多次了,真的很難,但這是我無論如何都想要達成的目標,而且我認為在這屆冬奧上要戰勝別人,這是必須的,所以我會努力。」力爭史無前例實現冬奧三連霸的他又說:「這些年我一直都在努力訓練,希望這次能夠有所進步。冬奧會的氣氛總是特別緊張,不過我會盡快適應。」

(圖:奥林匹克運動會微博)

北京冬奧男子單人滑短節目周二(8日)早上9時15分開始,按照出場順序,羽生結弦將排第21位(第4組第3個)出場,比賽時間約為下午12點20分。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北京冬奧】羽生結弦賽前唯一練習:4A很難,但會爭取完成

Posted on

【北京冬奧】中國入籍兵朱易連番「滑」倒成績墊底  網友狠批「假愛國」

【體路專訊】美國出生、入籍中國的花樣滑冰女將朱易(Beverly Zu),昨日(6日)在2022年北京冬奧團體賽女子單人滑短節目中兩度跌倒,拉低中國隊名次,事後遭到大量中國網友嘲笑謾罵「假愛國」、「丟人丟到家」,更引來微博刪除相關討論文章。然而朱易今日在自由滑中再度失手,最終主隊只能以第5名完成團體賽。

19歲的朱易在洛杉磯出生,雙親均來自中國,家庭背景顯赫,其父朱松純為電腦視覺專家,曾獲該領域最高榮譽之一的Marr Prize,曾在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任職。朱易7歲開始學花滑,2018年放棄美籍,代表中國出賽不過去年名列大獎賽意大利站第9的她,今年1月在隊內選拔賽排名第1,擊退勁敵陳虹伊及林珊,踏上冬奧尾班車。

朱易2018年入籍中國。(朱易微博圖片)

可惜朱易在奧運處子戰表現遜色,她周日在團體預賽女單短節目只得47.03分「包尾」,使中國隊名次從原本第3名跌到第5名,驚險晉級。「我很沮喪也有些尷尬。」朱易賽後忍不住流淚,自認壓力太大。惟大量中國網友並不買帳,繼續在社交媒體砲轟朱易,微博上「朱易跌倒」的標籤有超過2.3億次點擊,但該標籤隨後遭停用。另一個標籤「朱易搞砸」,點擊亦達逾8,000萬次,至於一則「丟人丟到家」的留言更獲得1.2萬人按讚。部分網友又痛批朱易「假愛國」,在談愛國之前,應先學好中文;也有網友質疑她是靠父親關係才得以加入中國隊。

今日舉行的決賽,中國的彭程/金楊在雙人自由滑以131.75分獲第3名,之後的冰舞自由舞,王詩玥/柳鑫宇則以107.18分排第4,中國在總成績仍列第5。直至最後的女子單人自由滑,朱易又兩度失誤跌倒,最後只得91.41分,在決賽5人中敬陪末席。最終,中國象以總成績50分以第5名「包尾」完成,俄羅斯隊就大熱摘金,美國隊及日本隊分獲銀牌及銅牌。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北京冬奧】中國入籍兵朱易連番「滑」倒成績墊底  網友狠批「假愛國」

Posted on

【北京冬奧】彭帥受訪再否認指控遭性侵 稱外界關注源於「莫大誤會」

冬季奧運, 2022北京冬季奧運, 網球, 彭帥, 國際奧委會

【體路專訊】法國《隊報》(L’Equipe)周一(7日)刊登在2022北京冬季奧運期間與中國網球手彭帥的專訪,她在訪問中再次強調從來沒有指控別人曾性侵自己,又謂外界對自己的關注,實在是源於「莫大的誤會」。

冬季奧運, 2022北京冬季奧運, 網球, 彭帥, 國際奧委會
(Photo Credit:L’Equipe)

法國《隊報》是在周日(6日)透過中國奧委會的安排,在北京一間酒店與彭帥進行了長約一小時的訪問。《隊報》在訪問前先行提交了問題予中國奧委會一方審閱,中國奧委會的人員在訪問期間全程陪同,並且將彭帥以普通話回答的答案,即場翻譯成法文予《隊報》的記者;中國奧委會亦規定《隊報》必須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逐字刊登訪問,據報這亦是《隊報》這次能訪問彭帥的先決條件。

彭帥去年11月初於其微博帳戶公開指控中國國務院前副總理張高麗性侵,該帖文在微博上僅留存30分鐘,彭的帳號其後亦被禁言。彭帥在披露醜聞後旋即音訊全無,有一段長時間沒有公開露面,再出現時亦是出席一些官方安排的宣傳活動。

彭帥(圖:體路資料庫)

《隊報》是自彭帥在互聯網作出指控後,首間能夠訪問她的外國非中文媒體。被問到上述有關自己曾遭性侵的微博帖文時,彭帥矢口否認曾經指控張高麗性侵自己。她說:「性侵?我從來沒有說過任何人強迫我發生性行為。」被問到為何該長篇帖文很快就在她的微博帳戶上消失時,彭帥僅回答「因為我刪除了」,原因是「我想這樣做」。

彭帥在訪問中亦未有直接回答自從發出帖文後是否有來自中國當局的麻煩,她表示:「首先我想說明情感、體育和政治是三樣完全沒有關連的事,我的情史與私生活,也不應和體育及政治混為一談。」

冬季奧運, 2022北京冬季奧運, 網球, 彭帥, 國際奧委會
在冬奧記者會上彭帥風波亦成為傳媒提問的目標(Photo Credit:Twitter)

現年36歲的彭帥亦確認她將會從職業網壇退下來,她說:「考慮到我的年紀和多次的手術,以及新型肺炎疫情逼使我長時間沒有再打球,我認為要重拾我的體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彭帥對上一次比賽,已經是2020年2月的卡塔爾網球賽。

另一方面,在事件中一直未有發表任何意見,僅強調相信「安靜的外交」(silent diplomacy)是處理這類事件、讓事情找到解決辦法最佳方法的國際奧委會(IOC),其會長巴赫(Thomas Bach)上周六(5日)夥同IOC委員Kirsty Coventry與彭帥一同晚餐,其後亦進場觀看了中國對挪威的冰壺賽事。根據IOC的聲明,三人在晚餐期間只談及了各人在運動員生涯出席奧運的經驗,巴赫亦邀請彭帥在疫情過後前往瑞士洛桑訪問IOC,和參觀奧林匹克博物館。

資料來源:綜合外媒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北京冬奧】彭帥受訪再否認指控遭性侵 稱外界關注源於「莫大誤會」

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以科學化方式來制定預防受傷策略

【體路專欄】人生中難免會遇上幾次運動創傷,究竟是一「閃」即「傷」,還是可以提早一步預防受傷呢?要預防運動創傷,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運動員的狀態水平。運動訓練的目的在於提高運動表現,讓運動員在安全的情況下,接受最高強度的訓練,通過鍛煉體能達至訓練要求,而心理質素在訓練刺激下得到提升。那麼,運動員如何透過訓練來預防受傷呢?

運動創傷風險

在90年代初,已經有學者提出運動創傷的因果關係,當中最為大眾熟悉的應該是Meeuwisse於1994年提出的運動創傷風險因素與引發事件之間的相互作用1(圖一A)。

(圖一A) 1994年的運動創傷風險因素與引發事件之間的相互作用(黑色虛線範圍);
B) 2007年修改後的運動創傷風險因素與引發事件之間的動態遞迴模型(紅色虛線範圍))

運動員除了面對內在風險因素(包括年齡、運動水平和傷患歷史等)之外,亦需要面對各種外在風險因素(如運動種類、競爭水平和運動場地的影響)。當運動員遇上特定的運動事件時,如持續練習或球賽中被攔截,便有可能受傷。

當一個中年周末戰士在假日的足球賽中,全場跑上跑落,肌肉拉傷的機會固然較職業球員大。試想像,如果他在球賽中不幸受傷,除了傷癒後身體要重新適應,更可能要暫別球場;但假如他毫髮無損地完成了球賽,則有助他掌握比賽節奏和累積經驗,從而改變了受傷風險。因此,無論中年朋友在比賽期間有否受傷,這次經驗都會改變他的內在因素,増加或減少了他的受傷風險。

Meeuwisse於2007年為他的運動創傷因果關係加上了動態的遞迴概念(Dynamic Recursive Concept)2(圖一B),意思是經過特定的運動事件後,運動員的受傷風險會再次受到影響。當中有一個重要訊息,便是運動員的內在風險因素是有可改變與不可改變兩種。因此透過針對性的訓練,讓運動員適應訓練刺激,便能減低運動員自身的受傷風險。

如何制定預防受傷計劃

「預防勝於治療」,運動創傷預防計劃(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me)應該如何制定呢?澳洲學者Caroline Finch根據過往學者的意見,於2006年提出了轉移研究成果於運動受傷預防計劃(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Injury Prevention Practice, TRIPP model)的六個階段3。如果要制定和評估運動受傷預防策略的成效,首要條件就是訂立運動損傷監測系統(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s)來了解所參與運動項目的傷患數據,繼而制定策略及評估成效,並應用到現實環境中4。運動損傷監測系統讓我們了解訓練隊伍及該運動項目的受傷情況,從而讓我們掌握當中的潛在受傷模式、分佈和機制等。

在美國大學學生運動聯賽 (NCAA)長達16年的紀錄中5,超過五成為下肢受傷,而足踝關節扭傷最普遍,佔15%。另外,上肢受傷約佔18至22%,其餘的受傷部位包括頭、頸和身體軀幹。季前練習的受傷機率比季中及季末的練習分別高於2.9倍及4.7倍,而比賽中受傷的機率一般是練習的3倍。為了提高數據的質素,對運動創傷有清晰的定義,如必須有醫護人員參與診斷或運動員受傷患影響曾最少缺席訓練一次等。這些資料有助教練或研究人員設計相應的運動受傷預防策略。

筆者是一位研究人員,在管理大專運動隊伍中會紀錄運動員在練習時的受傷報告。以一間本港大學36支運動隊伍在2021年第四季的受傷報告為例,其傷患數據與NCAA的紀錄一致,在 48宗受傷報告當中,下肢傷患佔36宗,主要是關節扭傷,其中大腿肌肉拉傷佔3宗、膝關節扭傷佔13宗,而足踝關節扭傷多達20宗。運動員未比賽已受傷,由此可見預防運動創傷計劃的重要性。

預防受傷

FIFA 11+

FIFA 11+ 是大眾較熟悉的足球運動受傷預防計劃,這個熱身運動有3個部分,分別是跑動、肌力、跳動及平衡訓練和跑動衝刺6,合共 15個動作。專家小組分析了各種足球傷患及實戰情況後,制定針對性的熱身訓練來減少受傷,其中包括單肢平衡練習、膕繩肌的離心收縮訓練及空中碰撞後的落地訓練。自2014年至今,已有30篇關於FIFA 11+ 的綜合回顧。

FIFA 11+的訓練對象由14歲或以上的足球員,擴展至覆蓋7至13歲的兒童。除了針對下肢受傷外,亦延伸至針對球員的肩膀傷患,為球證及守門員等不同球場位置提供相應的部署,有研究結果顯示FIFA 11+ 能有效地減少30% 的受傷。

雖然國際足協已全面推行FIFA 11+多年,,但FIFA 11+ 仍然未能普及地應用。此問題便呼應了Caroline Finch在 TRIPP model的第5及6階段的考慮,如何有效地轉移研究結果到實際的環境及如何持續執行。由於在實際的訓練環境下,教練需要處理的問題較實驗階段時複雜。因此,持續執行既定的訓練計劃,教練的參與和專業判斷便是整個計劃的關鍵。在短短的2至3 小時的訓練中,教練既要提升運動表現,又要控制傷患問題,這真的是難為了教練!

慢跑和靜態伸展仍然是現今大小運動訓練常見的熱身運動,有部分教練或運動員會把遊戲加到熱身運動中來增加趣味,如在專項訓練前踢一場小型足球賽,熱一熱身。對於熱身和伸展在傷患防治的效用,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找出結論7

除了FIFA 11 +外,不少的運動項目亦有系統性的預防受傷計劃,包括針對手球員膝關節扭傷8的神經肌肉控制訓練和由挪威奧斯陸體育創傷研究中心(OSTRC)針對肩關節勞損9而設計的肩部創傷預防計劃。

積極參與

總括而言,要落實有系統的訓練方案,有賴運動教練及體能教練的積極參與。原定由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肌力與體適能委員會於2022年1月舉行的「體能訓練工作坊」便是針對「預防受傷訓練如何有助提升運動表現?」為主題,透過與大專學界運動教練及運動員互相交換意見,從實踐中找出各種可行辦法。可惜活動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延期,希望疫情過後,我們可以再在這課題上與不同的持分者互相交流。

參考資料

  1. Meeuwisse, W. H. (1994). Assessing causation in sport injury: A multifactorial model.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4(3), 166–170. https://doi.org/10.1097/00042752-199407000-00004
  2. Meeuwisse, W. H., Tyreman, H., Hagel, B., & Emery, C. (2007). A dynamic model of etiology in sport injury: The Recursive Nature of Risk and Causation.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17(3), 215–219. https://doi.org/10.1097/JSM.0b013e3180592a48
  3. Finch, C. (2006). A new framework for research leading to sports injury preventio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9(1), 3–9. https://doi.org/10.1016/j.jsams.2006.02.009
  4. Ekegren, C. L., Gabbe, B. J., & Finch, C. F. (2016). Sports 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s: A Review of Methods and Data Quality. Sports medicine (Auckland, N.Z.), 46(1), 49–65. https://doi.org/10.1007/s40279-015-0410-z
  5. Hootman, J. M., Dick, R., & Agel, J. (2007). Epidemiology of collegiate injuries for 15 sports: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njury prevention initiative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42(2), 311–319. https://www.proquest.com/scholarly-journals/epidemiology-collegiate-injuries-15-sports/docview/206652447/se-2?accountid=11441.
  6.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 (2011). The “11+” Manual: A Complete Warm-up Programme to Prevent Injuries. Zurich, Switzerland: FIFA Medical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Centre.
  7. Fradkin, A. J., Gabbe, B. J., & Cameron, P. A. (2006). Does warming up prevent injury in sport? The evidence fro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9(3), 214–220. https://doi.org/10.1016/j.jsams.2006.03.026
  8. Achenbach, L., Krutsch, V., Weber, J., Nerlich, M., Luig, P., Loose, O., Angele, P., & Krutsch, W. (2018). Neuromuscular exercises prevent severe knee injury in adolescent team handball players.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SSKA, 26(7), 1901–1908. https://doi.org/10.1007/s00167-017-4758-5
  9. Andersson, S. H., Bahr, R., Clarsen, B., & Myklebust, G. (2017). Preventing overuse shoulder injuries among throwing athletes: a cluster-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660 elite handball playe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1(14), 1073–1080. https://doi.org/10.1136/bjsports-2016-096226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周志清博士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肌力與體適能委員會 委員 (2020–22年)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 助理教授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以科學化方式來制定預防受傷策略

Posted on

【單車】李海恩心念家庭決定退役 好友梁寶儀談相識趣事:我們都愛吃!

單車, 場地單車, 李海恩, 梁寶儀

【體路專訊】香港單車代表李海恩(Jessica)日前在個人社交媒體宣布正式退役決定,結束5年全職運動員的生涯。她接受訪問時談到作出這個決定的最艱難之處,在於要離開因為單車這項運動而結緣的一班朋友,又談到家庭對自己的重要性,遂在權衡下作出了退役的決定。

李海恩(圖:體路資料庫)

Jessica表示,作出退役決定的其中一個艱難之處,在於要放下自己真正鍾愛、且知道自己仍能付出和有所進步的一項運動,但她亦承認家庭在心目中同樣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陝西全運後一直待在家中的這段日子,令我知道家庭對我來說是有多重要,同時我這般長時間不在家中,對他們而言也是很難捱的,因為根本都不知道我們甚麼時候可以見面。」李海恩續指在新型肺炎疫情前一切都比較容易,因為未婚夫Pete仍可以自行去到她比賽的地方見面和支持,但這一切在疫情肆虐下都不再可行,Jessica說「當中未知的部分是最艱難的。」

現年31歲的李海恩亦談到,最困難的是要離開她因為單車這項運動而認識的所有人:「我愛單車,也愛這項運動所給予我的機會,但也不及我因為這項運動所認識的人,從每一位記者們到香港體育學院的職員,然後還有單車隊和其他項目的運動員,他們每一位都是這幅美麗圖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能夠逐一向他們道謝的話,我絕對會這樣做。」

單車, 場地單車, 李海恩, 梁寶儀
(運動員提供照片)

與Jessica份屬好友的其中一位運動員,正是香港單車隊的梁寶儀(Boey),她憶述兩人認識以後的第一句對話,是Jessica在泰國舉行的場地亞洲盃借用公路單車,兩人事隔多時後談起借車的緣由,Jessica透露她初入隊時就有人對她說,「Boey是很nice的人,有甚麼問題就只管問她吧」。

梁寶儀提到,由於她與Jessica同樣愛吃,故在2017年的昆明冬訓正是兩人友誼萌芽之時:「那時練習後沒事可做,我們會一起焗麵包蛋糕,總之是不停弄吃的。」Boey又指,真正和李海恩熟絡後,除了知道Jessica見多識廣外,也知道她是個可靠和可以信任的人,而且她有醫護工作背景,故「自己有任何頭暈身㷫第一個想到和會找的人都是Jessica」。

單車, 場地單車, 李海恩, 梁寶儀
(運動員提供照片)

談到兩人認識多年之間的真正難忘事,Boey憶述自己當年意外斷手後只能踩單車機的日子,即使李海恩休息、無須訓練的日子,也會專程前往單車機的房間和自己聊天、打氣。梁寶儀說:「到我知道自己手術失敗要再開刀的日子,不巧Jessica也在那段期間經歷兩次斷骨,我倆在那段難捱的日子互相支持,大家有類似經歷,為奧運資格而努力,做同一件事的感覺很好。」

Boey續道:「到我獲取奧運資格後,我跟她說時也有哭出來。去奧運是我們各自的目標,能夠和好朋友一同去奧運,真的很emotional。全運後我知道她要離開也哭了出來,但我是替她開心的。因為Jessica來香港就是為了奧運,她達標了,如今可以在家中和未婚夫、愛狗一起,而且還有了自己全新的career,聽了真的很高興。其實我們雖然不再經常碰面,但還會每星期抽時間談一次電話,互相更新生活近況,到她結婚那天,我也會去找她的。」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單車】李海恩心念家庭決定退役 好友梁寶儀談相識趣事:我們都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