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是慢性痛症的良方?

【體路專欄】在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緩和後,身邊很多親朋戚友都趁着社交隔離措施放寬的時間相聚。有不少長輩及年輕朋友,在言談間亦提及身上各種痛症彷彿因疫情而加劇了。有研究數據的結果與一般人的看法相似,由於新冠肺炎讓體能活動下降,不但會導致各種健康問題,亦有機會引起或加劇慢性疼痛,情況值得關注。

無論在西醫、中醫或物理治療等,都有各種治療疼痛的傳統方案,甚至在各大社交媒體上,都經常出現五花八門治療頑固痛症的宣傳廣告,慢性疼痛的棘手可見一斑。雷雄德博士曾在今年年初的報紙專欄中,推廣「運動是良藥」,及「以運動作為促進身體的鍛鍊,並且作為預防、減低及治療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慢性疾病」。那麼運動如何成為慢性疼痛的良藥呢?

甚麼是慢性疼痛呢?

相信疼痛對大家來說絕不陌生,一般認知是由身體受損或疾病而引起的不適感覺。若痛症持續超過3至6個月,而患者缺乏客觀的症狀(需由專業人士診斷),則被視為慢性疼痛。部份慢性疼痛也可以是一種獨立的問題而不需伴隨其他疾病或損傷。

慢性疼痛是常見、複雜和令人困擾的問題,為社會和個人帶來重大的影響。根據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的研究,疼痛或相關引起的疾病是該年全球殘疾及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部份研究指出緊張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頸痛和腰痛等都是全球的長期痛症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慢性痛症困擾,例如部份病人無故出現腰背痛,幸好沒有影響神經系統。經過檢查及治療後,情況雖然好轉但未能完全康復。當腰部隱隱作痛超過三個月,便形成了慢性腰背痛。另外,長者亦常患上膝關節痛症,以至雙膝空虛無力,步行及活動能力下降。

慢性疼痛是複雜的問題,並不能單靠服用止痛藥來解決。它可以由單一或多重事件引起,當中有不少風險因素會影響痛症的持續時間、強度,並且對身體、心理、社交和情緒都帶來負面影響。

風險因素一般被分類為「不可改變」和「可改變」兩類。由於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等),並不在患者的控制範圍內。因此管理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才是預防和減少慢性疼痛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的有效方法。而其中一個可改變因素就是參與運動和體能活動,研究指出運動和體能活動對緩解慢性疼痛有積極作用,有助改善生活質量和身體機能,減輕疼痛嚴重程度,更重要的是這個因素並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

在詳細探討運動和體能活動對身體的益處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身體應對慢性疼痛的方法。從生物角度來說,痛楚是一個訊號,能反映身體狀況,讓我們避免或防止身體進一步受傷,令受損部位得到治療及休息。在面對一般痛症的時候,我們的自然反應是盡一切能力減輕痛症,或避免觸發痛楚,因此身體會盡量嘗試處於休息及放鬆的狀態。然而當痛症持續,過量的休息卻會使肌肉萎縮,造成肌力下降。另一方面,慢性疼痛會使附近肌肉長期繃緊,減低關節活動度,進而引起不良姿勢,更甚導致睡眠困擾,及引發情緒問題等等,反而使身體不能完全休息康復。為了盡量避免造成疼痛,患者或會產生恐懼,以至避開該部位的活動(fear avoidance),形成惡性循環,倒果成因,導致身體機能衰退,引致殘疾及加劇痛楚。

如上文所提及,不少人患有慢性腰背痛。對大部份人來說,「大陣」就是脊椎,腰椎受傷是嚴重問題。事實上,「大陣」確是我們人體活動的核心。若在缺乏指導下重投活動,很難完全不牽動腰背、觸發腰痛。即使疼痛程度並不嚴重,患者仍會心存疑慮,擔心腰部活動會影響神經系統及加劇疼痛。久而久之,部份慢性痛症患者會嘗試避免觸發痛症的動作,例如減少劇烈運動(如球類活動或跑步)。當疼痛程度加劇,甚至連輕鬆的步行或伸展運動亦盡量避免,因而墮入了惡性循環。

運動與體能活動的益處

有研究顯示,運動與體能活動對健康有莫大益處,包括促進大腦健康、體重管理、減輕疾病負擔,以及增強骨骼和肌肉機能。此外,保持活躍的生活方式有助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某部份癌症以及肥胖相關的疾病等。

對於患上慢性疼痛的患者來說,運動及體能活動有助管理慢性疼痛。如上文所述,運動能恢復及增強肌肉力量和關節柔韌度,有助保持或改善身體姿勢。另外,體能活動亦可減輕疲勞和炎症,以及降低疼痛敏感性,改善睡眠質素,從而緩解慢性疼痛。除此之外,運動能刺激釋放阻礙疼痛訊號傳遞至大腦的化學物質,以及調節免疫系統分泌可以促進組織癒合的抗炎細胞因子。此外,不同的研究亦證實運動可以減輕抑鬱和焦慮,進而改善因慢性疼痛而引起的情緒問題。

從何做起?

既然運動對慢性疼痛患者有這麼多好處,患者應該從何做起呢?根據現有的研究,帶氧運動和肌力強化運動已被證實能有效減輕或控制疼痛。但醫學界就不同慢性疼痛狀況的運動建議,仍未能達至統一的意見。其共識是不論運動是如何輕鬆,都是可取的。而最重要的是培養及堅持體能活動或運動的習慣,並在建立最適合自己的運動習慣前,保持活躍的生活方式。

在過去的研究中,亦證實了不同運動項目對改善慢性疼痛的成效。舉例來說,在監督下進行的帶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可以減輕纖維肌痛 (fibromyalgia)患者的疼痛;太極拳運動則有助減輕關節炎疼痛方面的情況。有研究亦指出,瑜伽運動亦可以改善慢性疼痛。此外,水中運動可以改善慢性腰背痛及身體機能,亦有助管理其他慢性痛症,如上述所提及的膝關節痛。不少長者因體重增加,以致膝關節承受痛楚。水中運動不但有益身心,亦可以減輕體重。另外,水的浮力及阻力亦可以為下肢活動能力較差的患者提供適當的運動。

太極拳運動有助減輕關節炎疼痛方面的情況

不少慢性疼痛患者質疑體能活動會增加身體損傷,繼而加劇疼痛。無論在心理或生理上,都成為參與體能運動的障礙。因此除了讓患者瞭解運動的益處外,亦要遵從以下四項措施以確保運動安全:

1. 減少跌倒風險
2. 確保姿勢正確
3. 在不增加疼痛的範圍內進行運動
4. 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慢性疼痛患者在進行體能訓練時,一般可以利用平日疼痛的感覺作為運動強度的指標,嘗試在該疼痛範圍內進行適量運動,避免用力過度,或持續時間過長。尤其是在患者剛開始恢復少量運動,在身體狀態變好但肌肉協調缺乏控制的情況下,反而容易導致過分勞累,甚或加劇疼痛。因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運動策略便更為重要。即使患者在進行運動後感覺身體狀況良好,亦不適宜太急進增加運動強度或時間。舉例來說,慢性腰背痛患者在運動初期,應以較穩固及負重較少的姿勢進行運動,如在仰臥位置開始進行輕鬆腰部關節活動,亦可以慢慢加強核心肌群訓練,逐步加強運動強度及關節活動幅度,再慢慢增加其他全身運動(如游泳、步行、踏單車等)。

在進行運動前,患者可以使用身體活動準備問卷PAR-Q來查看當前的健康狀況及活動水平,以確保自己準備就緒。此外,建議開始或重投體能活動的患者,可先向醫護專家尋求協助。雖然一般的運動指引,建議成人應進行每週5天每天30分鐘的體能運動,但研究亦顯示將訓練時間分成每10分鐘的小段落,亦有相同的健康效益。另外,亦有研究顯示,每周兩至三次適當的運動可以減輕疼痛和抑鬱。因此患者可按個人需要及體能狀態,在一般建議上進行適當的調節。

最後,不妨將日常活動及家務融入運動,並且按個人喜好選擇運動類型。同時鼓勵家人和朋友一同參與,成為彼此的推動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章:

1. 雷雄德博士. (2022) 專欄-運動是健康良藥. 頭條日報 3/2/2022.
2. Ambrose KR & Golightly YM. (2015). Physical exercise as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Why and when.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29(1), 120–130.
3. Belavy DL, Van Oosterwijck J, Clarkson M, et al. (2021). Pain sensitivity is reduced by exercise training: 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120, 100–108.
4. Bredin SS, Gledhill N, Jamnik VK, & et al. (2013). PAR-Q+ and ePARmed-X+: new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clearance strategy for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alike.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Medecin de Famille Canadien, 59(3), 273–277.
5. Breivik H, Borchgrevink PC, Allen SM, et al. (2008). Assessment of pain.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1(1), 17–24.
6. Dueñas M, Ojeda B, Salazar A, et al. (2016). A review of chronic pain impact on patients, their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health care system. Journal of Pain Research, 9, 457–467.
7. Geneen LJ, Moore RA, Clarke C, et al. (2017)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for chronic pain in adults: an overview of Cochrane Review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Issue 4. Art. No.: CD011279.
8. Grady PA, & Gough LL. (2014). Self-management: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ndi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4(8), e25–e31.
9.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14). Get on your feet: 8 creative ways to avoid too much sitting. Harvard Women’s Health Watch.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get-on-your-feet-8-creative-waysto-avoid-too-much-sitting
10.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12). Do you need to see a doctor before starting your exercise program?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Healthbeat.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healthbeat/do-you-need-to-see-a-doctorbefore-starting-your-exercise-program
11.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18). Rethinking the 30-minute workout.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Harvard Men’s Health Watch.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rethinkingthe-30-minute-workout
12. Law LF, & Sluka KA. (2017). How does physical activity modulate pain? Pain, 158(3), 369–370.
13. Loos H, Sulzer SH & Atismé K. (n.d.). Exercise tips for chronic pain management. Utah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 @https://extension.usu.edu/heart/files/exercisetipsforchronicpainmanagement.pdf
14. Mackichan F, Adamson J, & Gooberman-Hill R. (2013). Living within your limits: Activity restriction in older people experiencing chronic pain. Age and Ageing, 42(6), 702–708.
15. Mills SE.E, Nicolson KP & Smith BH. (2019). Chronic Pain: a review of its epidemiology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British Journal of Anesthesia, 123(2): e273-283.
16.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Branch,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2021). Physical Inactivit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ncd_watch_august_2021.pdf
17. Rall LC & Roubenoff R. (2011). Benefits of exercise for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Nutrition in Clinical Care, 3(4), 209–215.
18. Treede RD, Rief W, Barke A, et al. (2015). A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pain for ICD-11. Pain, 156(6), 1003–1007.
19. University of Iowa Hospitals and Clinics. (2018, March). Exercise to treat chronic pain [Video]. YouTube. https://uihc.org/health-topics/exercise-treat-chronic-pain
20. Warburton D, Jamnik VK, Bredin SD, et al. (2011). Evidence-based risk 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clearance: An introduction.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36(S1), S1–S2.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秦漪華小姐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運動物理治療師委員會 委員(2020-2022)
註冊物理治療師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是慢性痛症的良方?

Posted on

【法網】拿度祖高域輕鬆過關 大坂直美偕上屆冠軍首圈爆冷出局

【體路專訊】法國網球公開賽周一(23日)繼續上演首圈賽事,拿度、拉度簡奴、「一姐」絲維雅迪克及衛冕男單的祖高域等多名前列球手均順利晉級,不過上屆女單冠軍姬莉絲高娃、5號種子干達維特及四屆大滿貫得主大坂直美則遭遇一輪遊。

祖高域(Roland Garros Facebook)

法網男單首圈,衛冕的祖高域(Novak Djokovic)面對世界排名99的日本球手西岡良仁,只花了不足兩小時就直落3盤贏6:3、6:1及6:0輕鬆晉級。年初澳網因疫苗問題而缺陣後,今次是祖高域自去年9月的美國網球公開賽後首次出戰大滿貫賽事,次圈將會面對斯洛伐克的蒙爾簡(Alex Molcan)或阿根廷的哥利亞(Federico Coria)。

拿度(Roland Garros Twitter)

一老一嫩的西班牙球手拿度(Rafael Nadal)及艾卡拿斯(Carlos Alcaraz)同樣順利晉級。受腳傷困擾的拿度首圈面對澳洲的湯臣(Jordan Thompson)第一盤先贏6:2,即使腳部第二盤一度出現輕微問題,但無阻他之後再贏兩盤6:2,取得生涯第106場法網勝仗。他賽後指在這裡有很多歷史,將會付出所有爭取第14次奪冠。新星艾卡拿斯早一日面對阿根廷的倫迪路(Juan Ignacio Londero)就更加輕鬆,在沒有讓對手有機會破發下直落6:4、6:2及6:0贏出。

絲維雅迪克(Roland Garros Facebook)
拉度簡奴(Roland Garros Facebook)

女單方面,「一姐」絲維雅迪克(Iga Swiatek)首圈面對烏克蘭球手蘇倫高(Lesia Tsurenko)只用了54分鐘,便輕鬆贏6:2及6:0晉級,並將個人連勝紀錄增至29場。同樣首圈過關的還有英國19歲美少女拉度簡奴(Emma Raducanu),面對再年輕兩歲的捷克球手盧絲高娃(Linda Noskova)先失一盤6:7。盧絲高娃第二盤繼續強勢,不過拉度簡奴在關鍵的第8局破發,及時回勇以7:5扳平盤數。拉度簡奴在決勝局乘對手表現下滑兼單局有12個無壓力犯錯,以6:1再贏一盤晉級。

安妮絲莫娃(右)淘汰大坂直美。(Roland Garros Facebook)

不過姬莉絲高娃(Barbora Krejcikova)、干達維特(Anett Kontaveit)及大坂直美就要遭遇一輪遊。近期受傷患困擾的姬莉絲高娃面對法國的帕莉(Diane Parry)雖然首盤輕取6:1,但全場共有45次無壓力犯錯下連輸2:6及3:6無緣繼續爭取衛冕。上屆途中退賽的大坂直美今年再戰法網,首圈面對美國的安妮絲莫娃(Amanda Anisimova)。大坂首盤一度領先5:4,但錯失3個破發分後反輸5:7,全場第1發球成功率只得48%下第二盤再輸4:6出局。干達維特就直落兩盤6:7及5:7不敵澳洲球手湯美雅洛域(Ajla Tomljanovic),成為第4位首圈出局的女子前10球手。

帕莉(Roland Garros Facebook)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法網】拿度祖高域輕鬆過關 大坂直美偕上屆冠軍首圈爆冷出局

Posted on

【渣打香港馬拉松.專訪】應援不再是明星專利 魏賡獲女友「偶像級應援」奮力追夢

【體路專訪】很多情侶的拍拖活動不外乎行街、睇戲、吃飯,近年可能還多了Staycation,但今次渣馬故事的一對主角,第一次的拍拖活動就是去跑步,跑的還是長跑聞名的青公。魏賡和女友Sumsum(沈鈺梅)拍拖兩年多,兩人在跑步路上互相扶持,本身為鏡粉的Sumsum,沒有把魏賡變成「前夫」,反而為他提供偶像級應援,製作手幅也會飯拍,讓更多人與她一同支持男友追夢。

兩人最初是在社交媒體上知道對方,Sumsum早知魏賡是實力跑手,Sumsum也不時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跑步動向,有天魏賡在Sumsum的Instagram Story上留言,情芽就於當時悄悄種下,由網上對話到間中在跑步活動上碰面,至第一次約會,兩人的約會活動竟選了跑青公。Sumsum說著:「其實自己跑得不快,那時又有膝傷,但他仍說會陪我慢跑,我便豁出去了。」結果跑到深井,Sumsum的腳痛加劇,無法完成全程,兩人要行路返回荃灣。現在說起來,Sumsum形容「其實那次很不好意思。」然而,身旁的魏賡卻只是笑著回憶那次約會:「原來當日行咗咁遠,哈!」

有人說,情侶之間最好有共同興趣,但又要和而不同,一凹一凸,魏賡和Sumsum正好是這個組合。兩人有跑步的共同興趣,Sumsum為人外向好動,身為「鏡粉」也有不少狂迷行為;相對上魏賡性格較為內斂:「我不習慣與太多人分享私人事和感受,朋友都是透過跑步認識,訓練以外甚少交際,希望生活越簡單越好。」這個組合無損Sumsum成為魏賡的「粉」,而且幫他的粉絲起了名字,叫「賡班」。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偶像級支持當然不只是個名字,Sumsum會為魏賡製作手幅,在跑步活動中與魏賡的學生成為「賡班」一齊做應援,內向的魏賡的反應也如Sumsum預料一樣「驚喜又尷尬」,但她說「我想認真做傻事,那樣才好玩,也想他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支持。」這位首席「賡班」每次魏賡去比賽時,她便會出動「飯拍」(由粉絲拍攝的相片),為他捕捉在賽道上的英姿。

Sumsum在去年渣馬為魏賡記錄衝線一刻。(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對跑步情侶除了在跑步上互相扶持,在工作上也同樣全力支持對方。之前Sumsum曾因工作壓力大思考應否辭工轉行,魏賡的一句「工作不應大於生活」,令她選擇了如今能兼顧興趣和作息、在運動品牌公司的工作。同時間,魏賡的跑班曾因疫情而收入大減,魏賡也曾考慮轉找一份有穩定收入的政府部門工作,但因Sumsum鼓勵他繼續追夢,才沒有為金錢放棄夢想。

現時,魏賡的跑班人數約維持在70人,為了平衡訓練和教學質素,向來不作公開招生,魏賡也婉拒了女友想為他的跑班開設社交專頁的好意,不想太高調。「成立跑班的目的是想平衡生活成本,自己也要兼顧日常訓練,現在輕鬆的營運模式較適合我,會較自在。」Sumsum亦很尊重魏賡的選擇。

愛情故事總是細水長流才能愛得長久,Sumsum花盡心思支持對方實現夢想,她笑說唯一要求的回報是:「下次出外比賽,可以資助我旅費去影他就夠了。」即使男友專注訓練,兩人未必能經常見面,Sumsum也不介意,只希望成為最佳「賡班」。

魏賡7月初將會出戰澳洲黃金海岸馬拉松,目標想打破2019年在柏林馬拉松所創的最佳個人時間(2小時26分15秒),之後再全力為延期後的杭州亞運鋪路。作為全職運動員魏賡感激女友諒解其生活模式,給予他空間去做喜歡的事,感謝女友和「賡班」給他的支持。

圖、文:李子正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渣打香港馬拉松.專訪】應援不再是明星專利 魏賡獲女友「偶像級應援」奮力追夢

Posted on

【運動攀登】「包山后」黃嘉欣葵涌開設抱石場 冀發掘新血享受攀爬樂

【體路專訊】曾奪5屆「包山后」的黃嘉欣(Angel)於去年退役後,著手與團隊籌備開設抱石場。經過大半年的努力,「Urban Stone Climbing Gym」今日(23日)正式在葵涌開幕,並邀得香港單車名將黃金寶作為開幕嘉賓。Angel表示藉著東京奧運的熱潮進一步在港推廣運動攀登,並希望香港日後能培養出奧運選手。

曾經5度奪得長洲搶包山比賽女子組后座的黃嘉欣,去年退役後與3位拍檔合資近400萬創業。佔地4000多呎的「Urban Stone Climbing Gym」設有抱石區、領繩攀登區等設施,Angel坦言開設抱石場是一直以來的心願,至於疫情及找舖位則是最大挑戰:「其實退役前一早已有開場的想法,然後東京奧運後正是推廣運動的最好機會。由於我與不少攀石友都是在葵涌結緣,因此都想在同區開抱石場,要在租金、舖位面積及交通便式上平衡也有難度,年初的疫情亦使運輸和裝潢成本上漲,但慶幸今日終於順利開張。」

一直有兼任教練的Angel,以往曾經指導小朋友及不同團體,甚至視障人士接觸運動攀登,她指場地不足的運動發展的一大難題:「不少小朋友及視障人士跟我分享,認為攀石比想像中好玩,但是對於視障人士可試玩的場地限制較大,以往要預訂場地就更困難。將來這裡亦會舉辦各種課程予不同類型的新手,讓大家感受攀石的樂趣。」接觸運動攀登多年,Angel坦言兒時透過運動來獲得表達自己的勇氣,從中亦訓練到解難能力,因此希望有更多新一代接觸運動攀登,甚至在日後代表香港出戰奧運等大賽。至於近月越來越多抱石場相繼落成,Angel認為是百花齊放的現象,而且每個場地均各有特色,不擔心會造成惡性競爭。

Angel與黃金寶在開幕儀式上合力取下牆上的「平安包」。

Angel在今日亦邀得香港單車名將黃金寶作為開幕嘉賓,原因是Angel在去年退役時,參加了香港運動員就業及教育計劃的「星星伴轉型」計劃,並成為黃金寶的學員之一。Angel在籌備期間亦諮詢黃金寶的意見,後者則樂見Angel夢想成真,祝願她在人生新階段取得成功,「退役運動員對於發展事業和興趣有想法當然是好事,Angel就是其中一位。我亦與她一同分析,雖然我在做生意沒太多經驗,本身我都擔心她獨自處理的話會很大壓力,但原來她背後有不少朋友一同分擔責任和壓力,所以我對她就更有信心,希望他們能取得成功。」經歷退役一事上,作為過來人的Angel也表示要做好心理及實際準備,「當認定要退下來時,就需要變得義無反顧,詳細定下退役時間表給自己。以及要明白一個人能力有限,正如我也需要團隊力量才能開設抱石場。」

Urban Stone Climbing Gym
地址:葵涌葵豐街38號大鴻輝(葵涌)中心二期地下2號舖
場地網站

圖、文:李子正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運動攀登】「包山后」黃嘉欣葵涌開設抱石場 冀發掘新血享受攀爬樂

Posted on

adidas推出歐洲四大勁旅下季主場球衣

【體路資訊】adidas推出皇家馬德里、阿仙奴、祖雲達斯及拜仁慕尼黑四支球會的2022/23 賽季主場球衣。新球衣續以100% 再生環保物料製成,貫徹adidas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球員版及球迷版球衣分別搭載HEAT.RDY透氣科技及AEROREADY吸汗物料,時刻保持乾爽舒適,助球員發揮最佳表現。

皇家馬德里2022/23賽季主場球衣

© Roberto Garver

以球隊120年的輝煌歷史為靈感,全新2022/23賽季主場球衣延續永恆經典的純白配色,並飾以徽章與紫色細節,向球隊90年代的經典球衣設計致敬。面料中融入球隊徽章,低調細緻地貫穿球衣,鈕扣polo衣領設計綴以紫色細節,肩膊位飾以紫色三間,展現俐落高雅美學。衣領內側印上 “120 años”標誌,慶祝球隊成立120週年。

皇家馬德里2022/23賽季主場球衣將於6月2日起於adidas香港官方網上商店發售,建議零售價為HK$1,099(球員版)、HK$699(球迷版)。

阿仙奴2022/23賽季主場球衣

阿仙奴新主場球衣以球隊經典的紅色為主調,配搭白色的衣領與衣袖,polo衣領設計散發90年代復古氣息,白色衣領飾以紅色閃電圖案,後領口的Arsenal字樣標誌呼應酋長球場外棱角分明的雕塑。

阿仙奴2022/23賽季主場球衣由即日起於adidas香港官方網上商店發售,建議零售價為HK$1,099(球員版)、HK$699(球迷版)。

祖雲達斯2022/23賽季主場球衣

新主場球衣以2011年起啟用的意大利都靈安聯球場(Allianz Stadium)為設計靈感,沿用經典的黑白配色,採用簡潔圓領設計,領口與袖口飾以黑色細節。球衣巧妙地以獨特的幾何圖案組成間條紋理,呼應球場建築結構中的三角形元素,展示球隊與球迷視之為家的安聯球場的獨有魅力,讓祖雲達斯大家庭的每一員穿上球衣時都感受到自豪與歸屬感。

祖雲達斯2022/23賽季主場球衣將於5月25日起於adidas香港官方網上商店發售,建議零售價為HK$1,099(球員版)、HK$699(球迷版)。

拜仁慕尼黑2022/23賽季主場球衣

新球衣採用經典的球隊紅色調,結合現代美學設計,以粗幼不一的白色橫紋貫穿球衣正面。球衣採用簡潔圓領設計,領口與袖口飾以白色細節,後領口印上球隊格言 “Mia san Mia”,展現球隊的自信與堅定鬥志。

拜仁慕尼黑2022/23賽季主場球衣由即日起於adidas香港官方網上商店發售,建議零售價為HK$1,099(球員版)、HK$699(球迷版)。

資料來源:公關提供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adidas推出歐洲四大勁旅下季主場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