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是慢性痛症的良方?

【體路專欄】在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緩和後,身邊很多親朋戚友都趁着社交隔離措施放寬的時間相聚。有不少長輩及年輕朋友,在言談間亦提及身上各種痛症彷彿因疫情而加劇了。有研究數據的結果與一般人的看法相似,由於新冠肺炎讓體能活動下降,不但會導致各種健康問題,亦有機會引起或加劇慢性疼痛,情況值得關注。

無論在西醫、中醫或物理治療等,都有各種治療疼痛的傳統方案,甚至在各大社交媒體上,都經常出現五花八門治療頑固痛症的宣傳廣告,慢性疼痛的棘手可見一斑。雷雄德博士曾在今年年初的報紙專欄中,推廣「運動是良藥」,及「以運動作為促進身體的鍛鍊,並且作為預防、減低及治療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慢性疾病」。那麼運動如何成為慢性疼痛的良藥呢?

甚麼是慢性疼痛呢?

相信疼痛對大家來說絕不陌生,一般認知是由身體受損或疾病而引起的不適感覺。若痛症持續超過3至6個月,而患者缺乏客觀的症狀(需由專業人士診斷),則被視為慢性疼痛。部份慢性疼痛也可以是一種獨立的問題而不需伴隨其他疾病或損傷。

慢性疼痛是常見、複雜和令人困擾的問題,為社會和個人帶來重大的影響。根據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的研究,疼痛或相關引起的疾病是該年全球殘疾及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部份研究指出緊張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頸痛和腰痛等都是全球的長期痛症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慢性痛症困擾,例如部份病人無故出現腰背痛,幸好沒有影響神經系統。經過檢查及治療後,情況雖然好轉但未能完全康復。當腰部隱隱作痛超過三個月,便形成了慢性腰背痛。另外,長者亦常患上膝關節痛症,以至雙膝空虛無力,步行及活動能力下降。

慢性疼痛是複雜的問題,並不能單靠服用止痛藥來解決。它可以由單一或多重事件引起,當中有不少風險因素會影響痛症的持續時間、強度,並且對身體、心理、社交和情緒都帶來負面影響。

風險因素一般被分類為「不可改變」和「可改變」兩類。由於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等),並不在患者的控制範圍內。因此管理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才是預防和減少慢性疼痛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的有效方法。而其中一個可改變因素就是參與運動和體能活動,研究指出運動和體能活動對緩解慢性疼痛有積極作用,有助改善生活質量和身體機能,減輕疼痛嚴重程度,更重要的是這個因素並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

在詳細探討運動和體能活動對身體的益處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身體應對慢性疼痛的方法。從生物角度來說,痛楚是一個訊號,能反映身體狀況,讓我們避免或防止身體進一步受傷,令受損部位得到治療及休息。在面對一般痛症的時候,我們的自然反應是盡一切能力減輕痛症,或避免觸發痛楚,因此身體會盡量嘗試處於休息及放鬆的狀態。然而當痛症持續,過量的休息卻會使肌肉萎縮,造成肌力下降。另一方面,慢性疼痛會使附近肌肉長期繃緊,減低關節活動度,進而引起不良姿勢,更甚導致睡眠困擾,及引發情緒問題等等,反而使身體不能完全休息康復。為了盡量避免造成疼痛,患者或會產生恐懼,以至避開該部位的活動(fear avoidance),形成惡性循環,倒果成因,導致身體機能衰退,引致殘疾及加劇痛楚。

如上文所提及,不少人患有慢性腰背痛。對大部份人來說,「大陣」就是脊椎,腰椎受傷是嚴重問題。事實上,「大陣」確是我們人體活動的核心。若在缺乏指導下重投活動,很難完全不牽動腰背、觸發腰痛。即使疼痛程度並不嚴重,患者仍會心存疑慮,擔心腰部活動會影響神經系統及加劇疼痛。久而久之,部份慢性痛症患者會嘗試避免觸發痛症的動作,例如減少劇烈運動(如球類活動或跑步)。當疼痛程度加劇,甚至連輕鬆的步行或伸展運動亦盡量避免,因而墮入了惡性循環。

運動與體能活動的益處

有研究顯示,運動與體能活動對健康有莫大益處,包括促進大腦健康、體重管理、減輕疾病負擔,以及增強骨骼和肌肉機能。此外,保持活躍的生活方式有助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某部份癌症以及肥胖相關的疾病等。

對於患上慢性疼痛的患者來說,運動及體能活動有助管理慢性疼痛。如上文所述,運動能恢復及增強肌肉力量和關節柔韌度,有助保持或改善身體姿勢。另外,體能活動亦可減輕疲勞和炎症,以及降低疼痛敏感性,改善睡眠質素,從而緩解慢性疼痛。除此之外,運動能刺激釋放阻礙疼痛訊號傳遞至大腦的化學物質,以及調節免疫系統分泌可以促進組織癒合的抗炎細胞因子。此外,不同的研究亦證實運動可以減輕抑鬱和焦慮,進而改善因慢性疼痛而引起的情緒問題。

從何做起?

既然運動對慢性疼痛患者有這麼多好處,患者應該從何做起呢?根據現有的研究,帶氧運動和肌力強化運動已被證實能有效減輕或控制疼痛。但醫學界就不同慢性疼痛狀況的運動建議,仍未能達至統一的意見。其共識是不論運動是如何輕鬆,都是可取的。而最重要的是培養及堅持體能活動或運動的習慣,並在建立最適合自己的運動習慣前,保持活躍的生活方式。

在過去的研究中,亦證實了不同運動項目對改善慢性疼痛的成效。舉例來說,在監督下進行的帶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可以減輕纖維肌痛 (fibromyalgia)患者的疼痛;太極拳運動則有助減輕關節炎疼痛方面的情況。有研究亦指出,瑜伽運動亦可以改善慢性疼痛。此外,水中運動可以改善慢性腰背痛及身體機能,亦有助管理其他慢性痛症,如上述所提及的膝關節痛。不少長者因體重增加,以致膝關節承受痛楚。水中運動不但有益身心,亦可以減輕體重。另外,水的浮力及阻力亦可以為下肢活動能力較差的患者提供適當的運動。

太極拳運動有助減輕關節炎疼痛方面的情況

不少慢性疼痛患者質疑體能活動會增加身體損傷,繼而加劇疼痛。無論在心理或生理上,都成為參與體能運動的障礙。因此除了讓患者瞭解運動的益處外,亦要遵從以下四項措施以確保運動安全:

1. 減少跌倒風險
2. 確保姿勢正確
3. 在不增加疼痛的範圍內進行運動
4. 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慢性疼痛患者在進行體能訓練時,一般可以利用平日疼痛的感覺作為運動強度的指標,嘗試在該疼痛範圍內進行適量運動,避免用力過度,或持續時間過長。尤其是在患者剛開始恢復少量運動,在身體狀態變好但肌肉協調缺乏控制的情況下,反而容易導致過分勞累,甚或加劇疼痛。因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運動策略便更為重要。即使患者在進行運動後感覺身體狀況良好,亦不適宜太急進增加運動強度或時間。舉例來說,慢性腰背痛患者在運動初期,應以較穩固及負重較少的姿勢進行運動,如在仰臥位置開始進行輕鬆腰部關節活動,亦可以慢慢加強核心肌群訓練,逐步加強運動強度及關節活動幅度,再慢慢增加其他全身運動(如游泳、步行、踏單車等)。

在進行運動前,患者可以使用身體活動準備問卷PAR-Q來查看當前的健康狀況及活動水平,以確保自己準備就緒。此外,建議開始或重投體能活動的患者,可先向醫護專家尋求協助。雖然一般的運動指引,建議成人應進行每週5天每天30分鐘的體能運動,但研究亦顯示將訓練時間分成每10分鐘的小段落,亦有相同的健康效益。另外,亦有研究顯示,每周兩至三次適當的運動可以減輕疼痛和抑鬱。因此患者可按個人需要及體能狀態,在一般建議上進行適當的調節。

最後,不妨將日常活動及家務融入運動,並且按個人喜好選擇運動類型。同時鼓勵家人和朋友一同參與,成為彼此的推動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章:

1. 雷雄德博士. (2022) 專欄-運動是健康良藥. 頭條日報 3/2/2022.
2. Ambrose KR & Golightly YM. (2015). Physical exercise as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Why and when.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29(1), 120–130.
3. Belavy DL, Van Oosterwijck J, Clarkson M, et al. (2021). Pain sensitivity is reduced by exercise training: 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120, 100–108.
4. Bredin SS, Gledhill N, Jamnik VK, & et al. (2013). PAR-Q+ and ePARmed-X+: new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clearance strategy for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alike.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Medecin de Famille Canadien, 59(3), 273–277.
5. Breivik H, Borchgrevink PC, Allen SM, et al. (2008). Assessment of pain.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1(1), 17–24.
6. Dueñas M, Ojeda B, Salazar A, et al. (2016). A review of chronic pain impact on patients, their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health care system. Journal of Pain Research, 9, 457–467.
7. Geneen LJ, Moore RA, Clarke C, et al. (2017)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for chronic pain in adults: an overview of Cochrane Review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Issue 4. Art. No.: CD011279.
8. Grady PA, & Gough LL. (2014). Self-management: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ndi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4(8), e25–e31.
9.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14). Get on your feet: 8 creative ways to avoid too much sitting. Harvard Women’s Health Watch.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get-on-your-feet-8-creative-waysto-avoid-too-much-sitting
10.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12). Do you need to see a doctor before starting your exercise program?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Healthbeat.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healthbeat/do-you-need-to-see-a-doctorbefore-starting-your-exercise-program
11.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18). Rethinking the 30-minute workout.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Harvard Men’s Health Watch.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rethinkingthe-30-minute-workout
12. Law LF, & Sluka KA. (2017). How does physical activity modulate pain? Pain, 158(3), 369–370.
13. Loos H, Sulzer SH & Atismé K. (n.d.). Exercise tips for chronic pain management. Utah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 @https://extension.usu.edu/heart/files/exercisetipsforchronicpainmanagement.pdf
14. Mackichan F, Adamson J, & Gooberman-Hill R. (2013). Living within your limits: Activity restriction in older people experiencing chronic pain. Age and Ageing, 42(6), 702–708.
15. Mills SE.E, Nicolson KP & Smith BH. (2019). Chronic Pain: a review of its epidemiology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British Journal of Anesthesia, 123(2): e273-283.
16.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Branch,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2021). Physical Inactivit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ncd_watch_august_2021.pdf
17. Rall LC & Roubenoff R. (2011). Benefits of exercise for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Nutrition in Clinical Care, 3(4), 209–215.
18. Treede RD, Rief W, Barke A, et al. (2015). A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pain for ICD-11. Pain, 156(6), 1003–1007.
19. University of Iowa Hospitals and Clinics. (2018, March). Exercise to treat chronic pain [Video]. YouTube. https://uihc.org/health-topics/exercise-treat-chronic-pain
20. Warburton D, Jamnik VK, Bredin SD, et al. (2011). Evidence-based risk 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clearance: An introduction.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36(S1), S1–S2.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秦漪華小姐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運動物理治療師委員會 委員(2020-2022)
註冊物理治療師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是慢性痛症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