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體能之巔》的運動科學奧妙

【體路專欄】韓國真人實景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近日成為城中熱話。節目中一百位參加者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奧運國家運動員、特種部隊軍人、格鬥選手和健美運動員等。節目以找出「最強體格」為背景,參加者需要完成各種高難度的體能任務(例如懸吊、穿梭跑、搏擊、移動重物和拉繩等),從而競逐冠軍。這節目在網絡界引起熱烈討論,亦是個很好機會讓大眾認識體適能的奧妙。

韓國節目《體能之巔》劇照(圖片來源:Netflix)

體適能元素包含甚麼?

要完成各種高難度任務,參加者需要擁有優秀的「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在運動科學角度,體適能可介定為身體適應外界的能力,亦即個人有否足夠條件去應付所需工作或運動的體力要求。體適能可分為與生活健康較有關連的「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和與運動表現較為密切的「競技體適能」(Skill-Related) 兩個層次考慮:

「健康體適能」的組成指標包括身體成份、心肺耐力、柔軟度、肌力和肌耐力; 至於「競技體適能」則進一步涵括敏捷、平衡、速度、爆發力、反應時間和協調等元素。

體適能元素的組成指標

上述遊戲節目冠軍選手禹秦熔本身為混合健身 (CrossFit) 和單板滑雪國家隊代表,因此各項體適能能力也很平均,最終令他成功克服各大體能難關,在眾健兒中脫穎而出。但大家亦需要注意,不同競技運動的體適能素質要求不盡相同,我們往往很難定義出一個最完美、適合所有人的體格。反之,運動員其實更應鍛鍊出一個「最適合」其參與運動的素質。例如長跑選手着重心肺耐力和下肢肌耐力,籃球員講求全身肌力和爆發力,體操運動員則尤其需要柔軟度、平衡和協調。只有清楚了解各項運動要求的體適能因素,我們才能做針對性訓練,最有效提升運動表現。

節目冠軍選手禹秦熔(圖片來源: Instagram@jdsbx)

肌肉越大,體能越好?

節目另一個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不少身形魁梧健碩的參賽選手在早段落敗,打破不少人以為「肌肉爆棚」必然是最大力,甚至體能各方面皆最強的迷思。在運動科學角度,肌肉力量的輸出取決於兩大因素,包括肌肥大 (Hypertrophy)和神經肌肉控制 (Neuromuscular Control)。

提升肌肉力量的兩大因素

純粹看肌肉圍度並不代表體能最好、肌力最大,因為最終運動表現,還視乎神經系統控制與協調。例如鬥快拉動繩索時,身體需要大腦發信號到手部肌肉,才能發力拉起繩子。腦部能否募集到足夠運動神經元,協調手肌肉收縮發力,比起肌肉圍度大小其實更重要。因此,一些肌肉型的選手,如果協調能力一般,神經系統未能靈活地控制肌肉收縮,單用蠻力其實很浪費氣力,使他們無法在一些需要技巧的動作上有效施力,不利遊戲表現。

冠軍戰中的拉繩比賽(圖片來源:Netflix)

同樣道理亦可套用在專項運動上,如果一個羽毛球運動員單純透過重量訓練練得一身肌肉,卻忽略靈巧協調技巧,往往難以在場上敏捷移動,控制擊球位置和落點。這不但無助表現提升,更有機會因錯誤發力而增加受傷風險。因此要令體能訓練的效果最有效轉移至真正賽場上,我們應透過科學而系統化的訓練策略,力量與技巧兼備,才是正確競技訓練之本。 

參考文獻

  1. Haff, GG, and Triplett, NT. (2016).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4th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 Caspersen, CJ., Powell, KE., & Christenson, GM. (1985). Physical-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Fitness –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 (2), 126–131.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潘梓竣博士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運動科學及研究委員會委員(2022-24年)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體能之巔》的運動科學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