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員心電圖詮釋標準 與時並進

【體路專欄】港隊健將在近年多個國際體育賽事中連番報捷,全城歡騰的震撼畫面實在振奮人心,而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積極努力、永不言敗的拼勁亦令人動容。在獎牌與勝利背後,除了日以繼夜的堅持與汗水之外,還需要龐大的運動醫學與科學團隊默默在背後支援。作為協助政府執行精英體育培訓的機構,香港體育學院的專業團隊一直努力不懈,確保運動員擁有與時並進的訓練科技和疾病傷患管理模式作後盾,並為運動員提供國際級的運動醫學醫療支援,從疾病傷患預防到診斷治療,幫助運動員無後顧之憂地全力爭取佳績。

醫療團隊每年都會為精英運動員進行例行身體檢查,以篩查各種潛在疾病。其中,靜態心電圖是檢查項目之一。有意見認為使用靜態心電圖作為恒常手段,有助篩查各種導致運動員心源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的成因,包括先天性、結構性或電導性心臟病等等。然而,在過去十多年,國際醫學專家對相關靜態心電圖檢查的效果一直意見不一。

主張使用靜態心電圖的一方認為,2006年於意大利的大型研究清楚顯示,多達九成的心源性猝死個案因使用心電圖檢查而減少(1)。另一邊廂,有歐美專家則認為上述正面結果並沒有在往後的類似研究中重覆呈現,因而對此有所保留。同時,其假陽性率高達22-25%,加上存在無法透過靜態心電圖檢測而判斷的假陰性率(3) (4)等問題,亦令該檢查備受質疑。假陽性是指雖然檢測結果呈陽性,但病人實際上並沒有相關心臟病;而假陰性是指檢測結果呈陰性,但病人實際上卻有相關疾病。有鑑於假陽性和假陰性率高企,有專家認為心源性猝死的成因並未能夠透過靜態心電圖而有效地篩查,令相關檢查的成本效益過低,無法於大規模運動員體檢中使用。因此,在業界具份量的一些歐美醫學團體,例如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和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在2010年後推出的運動員檢測建議,並沒有將靜態心電圖列為必要項目當中。

運動員靜態心電圖高假陽性率的成因,主要是跟一些恒常訓練所導致的正常心臟系統生理變化,以一般心電圖醫學詮釋會被誤判為陽性有關(圖一)。

圖一:典型運動員靜態心電圖出現的竇性心搏過緩(Sinus Bradycardia)、ST節段上升和左心室肥厚電壓值(ST Elevation and Voltage Criteria for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自2010年以來,運動醫學及心臟學的國際專家一直希望在大幅減少假陽性率及假陰性率的前題下,找出一套專為運動員度身訂造的靜態心電圖詮釋標準。經過多個版本的改良(包括西雅圖標準)及反覆測試,《運動員心電圖詮釋國際標準共識聲明》(5) 正式於2017年的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刊登,及後具規模的群組研究測試亦進一步確認,其真陽性率及真陰性率分別高達八成六及九成九(6),結果顯示適合於大型運動員體檢中使用。

在接受國際奧委會舉辦的有關訓練後,本港運動醫學團隊於2019年亦開始使用此國際標準以詮釋體院運動員體檢的靜態心電圖(圖二)。在過去三年,體院運動醫學團隊根據新標準為運動員進行身體年檢,而心電圖診斷為陽性並需要心臟科專科覆檢的比率約3-5%,覆檢檢查包括超聲波心臟檢查、磁力共振及冠狀動脈造影等。運動員確診病例包括多種跟心源性猝死有關聯的心臟病,例如預激症候群、冠狀動脈疾病、心房中隔缺損、長QT綜合症及肥厚型心肌病等等,需要安排有關運動員長期覆檢、接受運動訓練醫學建議調整,甚至手術等,以根治問題,並將健康風險減到最低。

圖二:運動員心電圖詮釋國際標準共識聲明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ndards for ECG interpretation in athletes)

展望未來,希望更多本地及亞洲地區的有關診斷數據,能幫助學者和專家們在此詮釋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為亞洲運動員度身訂造更貼身的準則細節,並為身體檢測的內容作進一步的專業建議。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參考資料:

  1. Corado et al. (2006) Trends in sudden cardiovascular death in young competitive athletes JAMA, 296, 1593-1601
  2. Corado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pretation of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 in the athletes. Eur Heart J. 2010;31(2):243-59
  3. Sheikh et al. Clinical Profile of Athlete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CLINICAL PERSPECTIVE.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magine. 2015;8(7):e003454
  4. Priori et al. Low Penetrance in the Long –QT Syndrome. Clinical Impact. Circulation. 1999:99(4):529-533.
  5. Drezner JA, Sharma S, Baggish A, et al International criteria for electrocardiographic interpretation in athletes: Consensus statement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7;51:704-731.
  6. Malhotra A, Dhutia H, Yeo T, et al Accuracy of the 2017 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ians who interpret adolescent athletes’ ECGs: a cohort study of 11 168 British white and black soccer playe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0;54:739-745

 

 

 

 

 

 

 

 

文:劉少峯醫生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義務秘書 (2022-24年)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兼職講師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員心電圖詮釋標準 與時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