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體路專欄】吸引球迷全靠賀歲盃

體記隨筆, 賀歲盃, 足球
賀歲盃檔期走入球場欣賞球星,本地偶像李健和永遠不會令球迷失望。

【體路專欄】踏入牛年,在此先祝願各位《體路》讀者新年進步,身體健康,大家一起期待踢走疫情的日子來到。尚有4天,本地職業足球比賽重新開始,先由2月20日的菁英盃起步,期望球圈新一年事事順境,不再因為疫情被逼停賽。以往農曆新年檔期都是賀歲盃的日子,只是去年及今年都未有賽事上演,如今唯有回味過去,再期待虎年再有盛事到來。

體記隨筆, 賀歲盃, 足球
2015年羊年賀歲盃,魯爾隨著紐約宇宙隊訪港,簽名合照從不抗拒。

環顧全世界,賀歲盃是香港獨有的農曆新年賽事,傳統在年初一及年初四有比賽,通常是4隊分兩日踢4場賽事角逐錦標。在1982年之前,賀歲盃足球賽多數是年初一至年初三起連續三日上演,分別由香港代表隊、香港選手隊和香港聯賽選手隊踢頭關或者第二關,華聯守尾關。當年的本地聯賽球員都以入選隊伍踢賀歲盃為榮,足總也利用這三日賽事增加庫房收入,以應付全年開支。

體記隨筆, 賀歲盃, 足球
2016年猴年賀歲盃,香港元老隊登場。
體記隨筆, 賀歲盃, 足球
2016年猴年賀歲盃,香港經典外援隊鬥香港元老隊。

及至1983年起,賀歲盃引入商業贊助,鐵達時、愛迪達及嘉士伯都曾經做過主贊助商,邀請來的球隊有歐洲球會、各大洲國家隊,不少80後童年時或者都看過嘉士伯盃的精采廣告及比賽,聽過「阿叔」林尚義的過癮評述,這些好回憶的確是千金難買。

體記隨筆, 賀歲盃, 足球
2019年豬年賀歲盃,托利斯來港與陳肇麒(陳韋拿)一起開香檳預祝賽事順利舉行。

來到近10年,賀歲盃的聲勢是一蟹不如一蟹,最近更是連續兩年沒有舉辦,的確教不少球迷感到失落。在對上十年間,比較熱鬧的幾屆有2014公民昆卡聯隊(主隊捧盃),昆卡獅子王中場法索迪固然搶鏡,公民也有沈國強決賽入波爭氣;2015年紐約宇宙對南華,魯爾來港玩足7天非常親民,主辦單位頭場更加安排了一眾香港隊名宿元老大鬥法,讓球迷在新正頭看到劉榮業、梁帥榮等名將獻技,綽頭十足之餘,更加令到2016年的賀歲盃也找來一眾元老在旺角場出賽,繼續令球迷歡喜。

體記隨筆, 賀歲盃, 足球
托利斯球迷極多,圖為女球迷帶同紙牌支持。

再數下去,已經是2019年費蘭度托利斯來港,單是一個托利斯已經揹起票房,大批球迷蜂擁而來,最後兩日比賽共有72,290位觀眾入場,可見球迷在賀歲盃檔期除了享受新春走入球場行大運之外,另外最想做的事情當然是做個追星族入場搶簽名,又或者近距離欣賞偶像比賽。

體記隨筆, 賀歲盃, 足球
唯有賀歲盃,方可吸引新老球迷入場支持。

入行多年,自己最期待的賽事永遠是賀歲盃及省港盃,前者是新春檔期大家一起感受熱鬧的好日子,同時也是社會大眾真正和球圈連結的日子;後者則是香港隊和最接近的對手較量,看看大家的足球水平變化的一把尺。因為時勢改變,兩大賽事停了兩年,虎年是否會崔護重來,讓大家欣賞香港隊、香港球會與海外對手交鋒的精采?

體記隨筆, 賀歲盃, 足球
也許,虎年賀歲盃會再在大球場上演,大家可以除罩入場欣賞盛事。

凡事都要有計劃,趁牛年之初部署虎年,永遠不是壞事。拉遠一點去看,普羅社會大眾對於哪一支球隊拿到本地聯賽冠軍、盃賽冠軍其實並不上心,唯有賀歲盃、省港盃等一年一度的賽事方可以引起大家興趣,想走入球場支持兼且行個大運。足總諸君及球圈老闆如果可以認真籌謀,也許復興本地球壇就由虎年的賀歲盃開始。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吸引球迷全靠賀歲盃

Posted on

【體路專欄】Clubhouse催生素人明星 運動員推廣個人形象新渠道

【體路專欄】社交媒體「移民潮」 今年1月在香港出現,大部份人呼籲由Facebook轉會到MeWe,及由WhatsApp轉會到Signal。轉會主因,除了政治立場原因外,個人私隱是一般人最重視的問題。

即使本身不想作網絡移民,需要透過社交媒體去維持顧客關係的品牌,或為品牌策劃的公關也必定要順應潮流,被迫使用新科技,以免市場佔有率及顧客接觸率受到影響。

筆者有試用過MeWe,但感覺到功能及版面上依然未夠穩定,而且連「加朋友」這個功能都按不了,用用下無癮便丟棄一旁了。

轉去其他新平台如MeWe,真的能確保私隱不會被平台當作搖錢樹嗎?如果涉及私隱,上載大合照,Tag其他朋友的名字某程度上也是未經朋友同意下已侵犯他人私隱,又或者玩一些非Facebook開發的占卜遊戲,也不經不覺將你個人資料及朋友清單無聲分享。

所有東西一上載至網上,就幾乎代表永遠不會被毁滅,這個道理似乎不夠深入民心。最諷刺是,大家希望離開Facebook時,卻幾乎絕口不提Instagram,可能是忘記了Facebook在2012年以10億美金成功收購Instagram吧。

網上圖片

正正因為這個原因,當初Clubhouse 推出時,我是頗為冷感的,如果一個社交媒體app只是照抄Facebook或Instagram,即使大家因為一時情緒而轉會,便會因功能不夠好而用回舊工具。

老友Anson十日前不斷告訴我Clubhouse很好用,可以短時間內認識到不同新朋友,亦有利個人形象推廣,一個曾一起在同一環境拚搏兩年多的戰友這樣sell你,好難拒絕。(對,轉會最大誘因,就是朋輩壓力)

當我試玩後感受到很大衝擊,這個新app透過科技讓大家重回以前無時無刻講電話的年代,而且可以同時間多人對話,相當過癮。

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iMessage多個apps盛行後讓人厭於講電話,頂多是Voice Message;即使讓觀眾可以留言(文字)的直播,也僅是半單向式的交流。

Clubhouse簡單直接,個人資料只可上載一張個人相片外及撰寫個人介紹,也相當聰明地只連接到twitter及Instagram,擺明迎合Facebook的朋友。

Emil一開Clubhouse,吸引不少朋友收聽。
Emil Clubhouse,以和運動員傾談為大方向。

人人可自定主題,沒有時間限制,如NBA評述員兼《體壇無極限》主持張存華(Emil)一開始的主題是「愛的呼喚」,斯斯文文的他竟然定下這個主題,令被封為愛情運動公關的我,也忍不住想聽他分享(大笑)。

我很同意Emil所說,香港運動員不太愛宣傳自己,Club House亦是一種渠道讓更多朋友認識 運動員的日常,如他在2月16號晚晚上8時半邀請了足球員夏志明及滾軸溜冰運動員王蘊妮和大家閒談,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

簡單總結一下,Clubhouse將會產生更多素人明星,任何人包括運動員也可透過Clubhouse增加曝光率,或許有意想不到的合作機會。

筆者(左)對上一次和Emil(中)見面已是2019年6月,當時安排場地給他拍攝雜誌封面,旁為健身場地負責人James。
筆者Clubhouse日後會分享更多健身界消息及創業趣聞。

文:愛情運動公關gor邱益忠(AASFP運動公關、NBA專欄作家)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Clubhouse催生素人明星 運動員推廣個人形象新渠道

Posted on

【行山・專訪】獨自紀錄近百路線資訊 《山上行》創辦人盼記載山野之美

《山上行》網站創辦人Horace。

【體路專訪】疫情下的新年假期,行山或者是最好的消遣方法,打開網站,大量行山資訊立即展現眼前。回想起10年前仍然靠行山書的時候,Horace曾因為擔心準備不足而在出發前一晚失眠,因此便一手一腳開設《山上行》網站介紹路線資訊。10年之後,Horace沒有跟著潮流成為行山KOL,反而除了路線資訊以外,他選擇繼續用最原始的文字和配圖表達對山野之愛,達至倡議保育環境的作用。

《山上行》網站主頁。

10年前任職網頁設計的Horace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決定走上山野拋開繁囂,重新找到自我。當時仍是新手的他認為,籌備路線的難度不低,因此萌生設計網站去介紹行山路線:「以前的網上資訊很有限,連Google Map都未有街景,所以最初我也是帶住行山書、指南針出發,中途亦試過迷路。後來開始有人在Blog和論壇分享資訊,但內容仍然不多,因此我想為新手設計一個有綜合性資訊的行山路線,最重要是有地圖功能。」離職後他用了1年時間,從構思、介面設計、美術、製作等一手包辦成立《山上行》,「最大挑戰是介面設計,當時希望以直覺化的方式展示重要資訊,同時亦不會悶,例如用引導性文字去吸引讀者,而且增加在搜尋引擎的曝光率。」

不同感受體驗獅子山

除了地圖以外,Horace亦會紀錄每條路線的交通資訊,並拍下山徑的出入口,再用文字表達注意事項及難度。他笑言自己在網站營運上有點「佛系」,10年來也僅收錄了98條路線,不過某些路段則會事隔數年後重走一次,有助他更新網站,「間中有朋友約行山,便會藉此更新網站。始終數年前和數年後行的路況未必一樣,或者心境也有不同,行第2次或會看到更多東西。」

獅子山(圖:漁農自然護理署)

其中一座Horace登上過最多次的是獅子山,他每次上山均有不同感觸:「它是這個地方和香港人的象徵,對於新舊世代都有共鳴。最初我完全不知獅子山是可以行上去,覺得危險的同時亦很刺激,登頂後居高臨下的感覺,令我發現其實香港很渺小。」重遊獅子山之時正值香港變天,連串的社會事件讓他即使走到山上亦逃不過負面氛圍,無從卸下重擔之餘更觸景傷情,「10年前、3年前及昨日去行都有不同感受,近年香港經歷這麼多風雨,已經覺得這裡變了。恰巧第2、3次上山都遇上煙霞,看到山下的風景時更覺得迷茫,也不知前路何從。」

香港人行山愛走馬看花,只喜歡拍照,我都試過這樣。

或許是都市人壓力太大所致,近年有更多人享受山野之美,加上去年疫情展開,讓行山成為香港人的僅餘娛樂,亦再度掀起行山熱潮。「香港人行山愛走馬看花,只喜歡拍照,我都試過這樣。我覺得除了『打卡』以外,行山還有更多得著,可以觀察大自然四季變化、了解香港最原始的一面。不過熱衷『打卡』的同時,好像未必會用同等的態度去保護山野。」Horace表示行山文化令年輕一代的保育意識提高許多,但另一方面仍有不少人亂拋垃圾,導致兩極化的現象。教育是改變現狀的根本,但Horace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們需了解自身與大自然的關係,才會真正珍惜山野:「沒有大自然,人類不會生存到的定律不會變,同時很多人覺得大自然資源是任人採用,用之不竭,但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相信若大家了解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及規律後,會增加保育意識,始終牽連到自我利益。」

冀沿用文字表達原始感受

在《山上行》營運方面,Horace希望早日突破100條路線的大關,雖然要兼顧全職工作,亦冀未來有更多時間去整理資訊。問及他會否在社交平台成立專頁,與山友再作更多互動,Horace則笑著婉拒表示:「可能做過網頁設計,現在都不想花太多時間在手機、電腦上。平時我都很怕覆WhatsApp,更不想時時刻刻特別要開Post,所以最多只在網站加了最傳統的留言板,等我有時間才慢慢回覆。」宣傳行山資訊的同時,Horace也希望繼續以文字表達保育訊息,「但盡量不直接地說,而是想讀者透過我的所見所聞,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妙從而去珍惜它,可能這個想法很天真,但如果100人有1人被影響,1萬人就有100人,而且大家之間會互相影響,只要鍾意便會想辦法去保護它。」正如重臨獅子山頂的Horace,都會在每段稿的總結中,表露無遺地描繪山野景色,如何與他的內心感受互相襯映。

「俯瞰山下,宛如一線牽引,穿過歷史長廊,重回舊日活色生香的光輝歲月,照亮獅子的臉容。月缺月圓,廿年於茲,山下的煙霞,為逝去的風景蓋上一抹過季殘花的落寞,令人唏噓。唯有在垂死掙扎中重生希望的花朵,尋回失去的光芒與幽香,才是那獅子的存在與尊嚴之應有詮釋。」

圖、文:李子正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行山・專訪】獨自紀錄近百路線資訊 《山上行》創辦人盼記載山野之美

Posted on

【HK4TUC】50小時內完成四徑 梁俊強狂破大會紀錄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梁俊強完成賽事後做出親吻綠色郵筒的指定動作(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體路專訊】在大年初一(12日)開跑的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經過賽會預定的72小時cut off時限後,終於在周一(15日)圓滿結束。今屆賽事共有18名精英跑手參賽,有11人完成,其中梁俊強(Jacky)更以破大會紀錄的時間完賽,成為賽事史上首位做出「breaking50」的跑手。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梁俊強以49小時26分鐘15秒的時間,打破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的大會紀錄(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始於2012年,跑手需要不眠不休完走香港四大山徑,即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總長度為298公里,總攀升則為14,500米;能夠在60小時內完賽的稱為Finisher,在72小時內完成的則是Survivor。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今年賽事共有18名精英跑手參加,最終梁俊強跑出絕強成績,以49小時26分鐘15秒完成298公里的賽事,成為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史上首位在50小時內完成比賽的跑手。Jacky去年亦有參賽,當時他已經獲取了Finisher的稱號,以58小時31分鐘完成比賽,今年他更上一層樓,完賽時間比去年成績快超過9小時。梁俊強今年的成績,亦令他輕鬆打破Tom Robertshaw在2017年所創的53小時賽事紀錄。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亞軍跑手Solomon Wettstein(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劉俊文以58小時55分鐘11秒完成賽事,為今年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6位Finisher之一(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2021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最終共有6名Finisher,當中包括獲得亞軍、來自瑞士的Salomon Wettstein,他以51小時53分鐘45秒完成,比Jacky慢2小時27分鐘30秒,至於另一香港跑手劉俊文則以58小時55分鐘11秒的時間得第3名;今年賽事另有5名跑手在72小時內完賽,獲得Survivor的 稱號。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曾小強(Photo Credit:The North Face Adventure Team Facebook)

在7位退賽的跑手當中,最為人熟悉的要數曾小強(Stone),他因為膝部痛楚難當的關係,無奈作出退賽的決定。曾小強在港島徑起步時狀態仍然甚佳,惟膝部的痛楚在龍脊上、落斜的路段再次來襲,即使數次服用止痛藥仍無補於事,最終Stone無奈退賽。按大會紀錄,曾小強今年參賽的成績截至完成衛奕信徑後,其時他錄得的時間為28小時1分鐘25秒。

跑步, 越野跑, 四大山徑超級挑戰賽, HK4TUC, 曾小強
曾小強(Photo Credit:HK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 Instagram)

曾小強賽後表示:「即使要慢跑完成,我也打算完成賽事的,但我知道還有鳳凰徑和超過100公里的賽事尚待完成,這個想法是不設實際的。我清楚知道自己身體的極限,我為比賽準備了這麼長的時間,且一直感覺良好,這實在是有點難接受。」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HK4TUC】50小時內完成四徑 梁俊強狂破大會紀錄

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認識「運動物理治療師」

【體路專欄】對於本港註冊物理治療師的工作,筆者相信各位讀者也有一定的認識。一般而言,剛畢業的物理治療師會先到公立醫院工作,為不同醫學專科的患者提供骨關節康復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及心肺康復治療、中風康復治療、手術前後的治療及紓緩治療等等。除了公立醫院外,本港亦有部分物理治療師於私家醫院、診所、護老院舍或非牟利機構工作。

然而,就「運動物理治療師」(Sports Physiotherapist)而言,市民大眾則可能較為陌生。顧名思義,運動物理治療師除了是「運動迷」和物理治療師的混合體之外,我們也經常跳出固定工作場所的框框,並遊走於不同的運動場地提供醫療服務。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醫學

除了在醫院或診所內提供專業的運動創傷諮詢、臨床檢查及相關的治療外,我們亦不辜負「運動」二字,經常肩負重任到各大運動場地為不同的運動隊伍提供臨場支援,例如為運動員提供賽前準備、賽後恢復,以及在賽事期間處理他們的新傷舊患等等,務求令運動員可在場上能無後顧之憂地投入比賽,可謂運動場上的「保姆」。

有時候,運動物理治療師也要「堅離地」,意即隨運動隊伍離港作賽或訓練。此時,我們左手提着叮噹八寶袋(on-field bag) 、右手拖着放滿醫療用品的行李箱,再揹着治療用的摺床,儼如「隨隊軍醫」,跟隨各隊遊走世界各地。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醫學

礙於資源所限,一般只有大型賽事(如奧運會、亞運會)才有龐大的醫療團隊提供支援,而大多「隨隊軍醫」都是「one-man band」,不但需要時刻保持專注,更要眼觀四面、 耳聽八方,並隨時「飛撲」到出現緊急情況的位置。即使日曬雨淋或遇上「賽後無限加時」,我們仍堅守崗位,期望能盡一點綿力。有運動員的地方,就有我們!如果大家有興趣將來加入運動物理治療師的行列,在考獲物理治療師的資格後,可再進修運動醫學相關的碩士課程。

可喜的是,現時本港足球、籃球和欖球等港隊都有隨隊物理治療師,可謂運動醫學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了進一步推廣運動醫學在社區的重要性,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早前成立了「運動物理治療師委員會」,希望在往後的專欄裡,我們的學會成員有機會與大家分享更多隨隊支援時遇上的趣事和挑戰。另一方面,學會亦將會不定期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和教育講座,內容將涵蓋運動科學和預防受傷等主題,請密切留意學會網頁的更新。

最後,祝大家牛年快樂,身體健康!願新的一年,手腳聽話,傷患Bye bye!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醫學,黃學穎文:黃學穎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幹事、運動物理治療師委員會秘書 (2020-2022年)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兼職講師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認識「運動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