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法甲】球場激鬥變為全武行 尼斯馬賽比賽腰斬


【體路專訊】法甲周日(22日)馬賽作客尼斯的聯賽,賽事進行至下半場中後段,因為主隊球迷與客隊球員爆發衝突,幾經擾攘下在馬賽球員拒絕繼續作賽的情況下未能繼續,只能腰斬告終。

根據報道,衝突事件在74分鐘左右發生,當時馬賽得到角球,中場皮耶正準備處理,惟有主隊球迷突然用膠水樽扔向準備開出角球的皮耶,後者亦拾起水樽還擊扔向球迷,觸發部分尼斯球迷衝入球場,場面相當混亂,部分馬賽球員如中場古安杜斯等更打算加入戰團,即使中堅丹迪等尼斯球員前去安撫雙方亦無濟於事,兩隊球球員更一度出現碰撞。事件發生後,兩隊球員退入球員通道,比賽暫停了超過一小時。尼斯會長利維爾勸喻球迷冷靜,主隊球員亦返回場上準備繼續比賽,但馬賽方面未有任何球員重回球場。

(Photo Credit:Goal Twitter)
直播截圖

馬賽會長朗哥利亞表示,儘管賽會決定比賽應該繼續,但球隊方面拒絕重回球場。他說:「我們決定不要比賽是因為我方球員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證,這已經是第2次發生同類事情了。」馬賽在今季首周賽事的尾段作客擊敗蒙彼利埃的賽事,有主隊球迷向球場扔膠水樽,惟當時主隊球迷跟馬賽球員當時並沒有發生嚴重衝突,賽事亦在稍作停頓後得以完成。

然而,尼斯會長利維爾則指控馬賽職球員令事件發酵:「我們不能否認有球迷扔出膠水樽,但衝突變得嚴重的原因,是因為有兩位馬賽球員還擊,及後更有馬賽保安球員衝入球場,毆打我們的球員,這真是糟透。」

根據報道,馬賽後衛盧安柏利斯,以及中場古安杜斯都在衝突中受了輕傷;尼斯在衝突發生時,憑藉多爾貝治的入球領先1:0。

(Photo Credit:International Champions Cup Twitter)
(Photo Credit:International Champions Cup Twitter)

資料來源: 綜合外媒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法甲】球場激鬥變為全武行 尼斯馬賽比賽腰斬

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全面化的肌肉訓練

【體路專欄】 相信大家都知道,運動或體能活動能夠為人體健康帶來好處。然而,世界衛生組織(世衛)在2020年一份關於身體活動的報告指出,全球大約有80%以上青少年和25%成年人的身體活動不足,更未能達到世衛建議的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量不足,有機會影響健康,長遠而言更會造成公共衛生問題。為了協助身體活動不足的人士(下稱學員)提升活動量,私人健身教練及體能教練(下稱教練)可以如何發揮作用呢?而教練又應該如何訓練學員的肌肉的「質」與「量」呢?

有學者曾在2001年發表一項為期三年的縱向研究報告,發現隨著年齡增加,肌力下降的速度比肌肉萎縮快,而肌肉質量的變化只能局部解釋肌力下滑的原因。後來有其他學者發現,維持肌肉量並不能有效防止與年齡相關之力量流失。從以上的肌肉量與力量的相關研究可見,在提升肌肉質量的訓練上,仍有改善的空間。

肌肉量與力量的衰退

肌肉量和肌力也會隨年紀增長而衰退。「肌少症」一般定義為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衰退,即肌肉量及肌力持續減少,較常見於長者。雖然醫學界尚未有一套診斷標準和共識,但整體而言,若肌肉量與同齡標準相比少15-50%,手握力量比正常低,使相關的活動能力變差等等,都屬於肌少症的診斷指標。

另一方面,「力弱症」 一般是指與年齡相關的肌肉「力量」衰退(即肌肉的收縮特性或神經功能的改變),有學者提出了 “Dynapenia”一字 (Clark, 2012),“Dyna”是指「力量」,“penia”是指「貧困」。肌肉力量通常可以使用測力設備,如握力器來測量。

近年有不少研究集中在預防肌少症上,但關於力弱症的研究並不多。相關研究顯示,一般人的力量流失比肌肉萎縮快兩倍至五倍,由此可推斷,力弱症可能比肌少症產生更大的健康風險。更嚴峻的是,力弱的問題不僅局限於長者,也見於年輕人身上。在不同的調查中發現,肌力下降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與上一代相比,現時青年人比較無力,動作相對緩慢。肌力變差會直接影響正常活動,令日常活動變得困難,亦會增加受傷及罹患慢性病的機會。

提升肌肉的「質」和「量」

隨着運動科學的進步,教練在提升運動能力、改善運動效能,以及提升公眾整體健康的角色上逐漸明顯。在這專業領域中,除了需要從各種分析和評估中掌握客觀的科學數據外,教練亦需要選擇最適合的訓練方法,改善學員的功能動作。所以,增加肌肉質量不應視為最終的訓練目標,而是教練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訓練,能在最大程度下,將訓練效果轉移到所需動作之中,改善功能,這樣的訓練才能真正提升肌肉的「質」和「量」。

如欲增加個人運動能力和改善力弱症的訓練,應該留意以下要點:

  • 由發展個別肌肉、關節的訓練模式,轉為識別動作瑕疵或缺陷作起點,並作出相對修補及加強;
  • 訓練階段先後次序:首先訓練身體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肌肉間的互相平衡,然後掌握正確動作。一般出現的問題是過於追求高難度及高強度的訓練,而往往忽略動作執行的準確性。為了掌握正確技術,有時候可能需要降至退階訓練;
  • 掌握正確技術後,才考慮增加訓練負荷;
  • 當以上基礎奠定後,才實施提高運動表現的相關訓練。
掌握正確動作後,應該循序漸進地提升訓練負荷。

如欲提升運動效能和改善協調能力,訓練特點應包括:

  • 從單平面方式轉為三維立體訓練​
  • 反應性神經肌肉訓練​​
  • 增添感覺運動系統挑戰​
改善協調能力的體能訓練。

不同的縱向研究顯示,個人的運動能力與身體活動量、活動勝任能力(movement competency),以及健康相關體適能三者互相有緊密的關聯。在教練的訓練工作中,希望了解和制定有助學員提升身體活動量的一套「運動能力」方案,以改善運動效能。訓練的方案沒有一套通用的藍本,反而需要透過從學員的諮詢和功能動作評估,而制定一套具獨特性和針對性的訓練計劃。

在平衡訓練「質」與「量」的問題中,教練需要不斷尋找最有效的訓練方法,提升肌肉「量」的同時,並能兼顧動作「質」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增加運動效能,同時降低活動局限性,改善功能動作表現,透過運動促進學員整體的個人健康。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文:梁達強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肌力與體適能委員會 委員(2020-2022年)
香港大學運動中心 健康及體能訓練主任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全面化的肌肉訓練

Posted on

【意甲】C朗補時食詐糊兼領黃 祖記首戰痛失兩分

【體路專訊】整個夏天都是轉會傳聞滿天飛的祖雲達斯前鋒基斯坦奴朗拿度(C朗),周日(22日)在新一季意甲首戰作客烏甸尼斯未有在正選之列,儘管這名葡萄牙國家隊隊長在下半場中段前入替,惟他在補時階段以為替球隊頂入奠勝球正瘋狂慶祝之際,不但遭球證出示黃牌警告,復再傳來惡耗 – 視像裁判系統(VAR)指他入球前已經越位,判入球無效,令他和祖記球迷空歡喜一場;祖雲達斯最後在領先兩球的情況下,遭烏甸尼斯連追兩球逼和2:2,痛失兩分。

(Photo Credit:Juventus FC Twitter)
(Photo Credit:Juventus FC Twitter)

去季聯賽僅得第4的祖記,今仗上半場先後有保羅戴巴拿及古達度先後建功領先2:0。主隊在易邊後6分鐘博得12碼,極刑由曾效力「斑馬兵團」的羅拔圖佩雷拉操刀得手,追至較接近的比數1:2。戰至83分鐘,客隊門將施捷斯尼打「高章波」犯錯,迪路菲奧把握機會射入追平2:2。補時階段,C朗接應費達歷高基艾沙精準的傳送頭槌破門,他入球後脫下球衣忘我慶祝,不過隨後VAR指C朗越位在先,入球被判無效,加上C朗脫下球衣慶祝遭黃牌警告,可謂受了雙重打擊。

(Photo Credit:Juventus FC Twitter)

關於C朗今仗不在正選之列,儘管賽前已有報道指這是他主動要求,希望在未來數天內釐清有關轉會他投的事宜。惟祖記方面「統一口徑」,球會副會長、捷克名宿尼維特在賽前表示C朗擔任後備是雙方共同的決定,又強調他「一定會留隊」。今季重返都靈再次執教的教練艾基利在賽後亦僅以「官腔」回應:「C朗感覺很好,我在賽前跟他談過,告知他會先任後備。他最後有上陣,上場後的表現也很好。」

整個夏天都盛傳離隊的C朗,上周曾狠批外界的傳聞對他「毫不尊重」,但當時未有表明自己會留效祖記。西班牙媒體則報道C朗有機會重返皇家馬德里,但球隊教練安察洛堤就馬上劃清界線。

(Photo Credit:AS Roma Twitter)
譚美阿巴謙(Photo Credit:AS Roma Twitter)
摩連奴(Photo Credit:AS Roma Twitter)

同日意甲亦有「首都狼」羅馬主場大戰「紫百合」費倫天拿,焦點落在羅馬新帥摩連奴首次帶隊出戰聯賽。在新兵譚美阿巴謙貢獻兩個助攻下,以3:1輕取對手。根據《Opta》的數據,摩佬成為自1994/95賽季聯賽採用3分制以來,在意甲最快累積得50場勝仗的主帥(77場);他同時亦是英超(63場)和西甲(62場)史上最快達到50場勝仗的教頭。

資料來源:綜合外媒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意甲】C朗補時食詐糊兼領黃 祖記首戰痛失兩分

Posted on

【殘奧懶人包.游泳】縱橫16屆的傳統大項 今屆決出146面金牌

【體路資訊】作為傳統運動大項,游泳自1960年羅馬舉行的首屆殘疾人奧運會,就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至今,今屆東京殘奧亦有146項游泳賽事。游泳是一項鍛鍊全身肌肉的運動,適合各類殘疾人士參加,其中智障、視障和肢體傷殘運動員亦能夠出戰殘奧。至於香港共有4位運動員獲得東京殘奧參賽資格,包括陳睿琳、張可盈、許家俊及鄧韋樂。

鄧韋樂(圖: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許家俊(圖: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陳睿琳(圖: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張可盈(圖: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東京殘奧游泳香港代表:
鄧韋樂(男子S14級100米蝶泳、200米自由泳、SM14級200米混合泳、混合S14級4×100米自由泳接力)
許家俊(男子S14級100米背泳)
陳睿琳(女子S14 級100米背泳、100米蝶泳、200米自由泳、SB14級100米蛙泳、SM14級200米混合泳、混合S14級4×100米自由泳接力)
張可盈(女子S14級100米蝶泳、SM14級200米混合泳、混合S14級4×100米自由泳接力)

東京殘奧游泳項目:

項目 男子組 女子組 混合組
50米自由泳 S3-5,7,9-11,13 S4,6,8,10,11,13 /
100米自由泳 S4,5,6,8,10,12 S3,5,7,9-12 /
200米自由泳 S2-5, S14* S5, S14* /
400米自由泳 S6-11, S13 S6-11, S13 /
50米背泳 S1-5 S2-5 /
100米背泳 S1-2, S6-13, S14* S2, S6-13, S14* /
50米蛙泳 SB2-3 SB3 /
100米蛙泳 SB4-9, SB11-14 SB4-9, SB11-13, SB14* /
50米蝶泳 S5-7 S5-7 /
100米蝶泳 S8-13, S14* S8-10, S13, S14* /
150米個人混合泳 SM3-4 SM4 /
200米個人混合泳 SM6-11, SM13, SM14* SM5-11, SM13, SM14* /
4 x 100米自由泳 34分# 34分# S14*, 49分#
4 x 100米混合泳 34分# 34分#
4 x 50米自由泳 / / 20分#

#四名出賽運動員殘障級別分數總和(如1級=1分,14級=14分)。
^混合接力隊必須由兩男兩女運動員組成。
*香港運動員參賽項目

(Photo Credit: World Para Swimming)

級別鑑定:
游泳項目的分級主要分為智障、視障和肢體傷殘三類。視障運動員以視力喪失程度分為11、12和13級,智障運動員為14級。肢體傷殘運動員以綜合功能分級,分為S1至S10 級(自由泳、背泳、蝶泳);SB1至SB9級(蛙泳);SM1至SM10級(混合泳)。數目越大表示殘障程度越低。

(Photo Credit: World Para Swimming)
(Photo Credit: World Para Swimming)

比賽:
泳手在每次比賽只可選擇於跳台或在水中以一手觸池壁出發。全失明運動員在比賽中接近池壁時(準備轉身或衝終點),可由引導員利用提示棒(竹竿一端綁上海綿)輕輕敲擊運動員背部提示。比賽按分級設有男、女子各泳式單項賽事、接力賽和混合泳。比賽項目距離最長為400米、最短為50米。

於2020東京殘奧之中,智障組共設11個比賽項目,包括男女子200米自由泳、100米背泳、100米蛙泳、100米蝶泳、200米個人混合四式及接力。

註:參考更多有關資料,按此瀏覽國際殘疾人奧委會游泳網頁
資料來源: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提供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殘奧懶人包.游泳】縱橫16屆的傳統大項 今屆決出146面金牌

Posted on

【滑浪風帆】回港後隔離21日 iQFOiL港將望政府設「氣泡」保持訓練

【體路專訊】荷李活女星妮高潔曼(Nicole Kidman)被揭發日前從澳洲悉尼抵港獲豁免檢疫,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也質疑做法不妥,連東奧代表回港也要接受7日檢疫,現正在瑞士帶隊參加iQFOiL世界錦標賽的香港滑浪風帆隊總教練陳敬然(阿英),期望特區政府為出外比賽的香港代表隊設立「隔離氣泡」,令他們回港後的隔離日子也可以點對點進行訓練,他說:「我們不是要Nicole Kidman的特別待遇,亦知道香港防疫的重要性,只是希望在21日的隔離中,運動員可以『氣泡』形式保持每天落水訓練,明年9月就是亞運會,香港每一個賽項的選手都需要不斷出外比賽或集訓,每次出外後回港隔離21日,如何為港創造佳績呢?」

總教練陳敬然(左)上月底在東京奧運會指導陳晞文(右)。

阿英在今年8月初帶完東奧隊後,83日從東京飛到瑞士帶領iQFOiL世界錦標賽,同行還有男子隊教練鄭國輝,本月20日瑞士由中風險提升至高風險地區,返港後須於檢疫酒店隔離21天;以滑浪風帆為例,他們下一個比賽是10月法國的歐洲錦標賽,以及一系列的在歐、美舉行的世界盃,阿英說:「我們在過去18個月因疫情與世隔絕,沒出外比賽及集訓,2024巴黎奧運的資格賽明年將展開,加上iQFOiL是全新的奧運板種,運動員要到歐洲跟高水平選手交量及訓練才能提升。」他們將於9月25日從瑞士抵港,若隔離21日後,如何夠時間備戰10月歐錦賽呢?

「東京奧運前,特區政府曾為個別奧運項目安排『氣泡』隔離,令他們在隔離期間也可以點對點到賽場保持訓練,希望此種安排在東奧後可以繼續執行。」阿英表示港隊今次以「旅遊氣泡」形式參加瑞士世錦賽,大會確保每人病毒呈「陰性」才可參賽,港隊全部人亦接種了疫苗,他不介意隔離,但希望至少返港後可維持訓練。

右起馬君正、魏瑋恩、鄭清然、楊樂、何允輝、歐令揚(圖:Thomas Cheng)

香港滑浪風帆會今次派出42女參加瑞士iQFOiL世界錦標賽,本月31日將24歲生日的女子組代表馬君正,今仗前因疫情已超過18個月沒參加國際賽,在瑞士比賽中得知跟世界水平越拉越遠:「其實我們好需要出外集訓及比賽,過去一年多靠在香港練習真的不夠,香港風偏細,很難練到大風,而瑞士世錦賽大部份開每小時15浬以上的偏大風,對我們很不利,歐洲選手去年開始參加iQFOiL的比賽,更顯得我們的水平落後很多。」

周日(22日)完成首屆iQFOiL世界錦標賽所有比賽,女子組在4天共進行了17場比賽,包括周日2場賽事,馬君正在扣除個人3場最差成績後,以339分最終列女子組總排名第33名,隊友魏瑋恩以467分列總排名第48名。馬君正續稱:「iQFOiL十分注重體重,若回港後要隔離21日,很難在酒店內保持肌肉,無疑將以往辛苦練來的付諸流水,隔離後出來等如從頭開始。」她亦希望採「隔離氣泡」,讓風帆隊可繼續訓練。

馬君正(圖:Thomas Cheng)

男子組在4天共進行了18場比賽包括周日2場,年僅22歲的鄭清然以389分位列男子A組總排名第53位,何允輝以459分位列第64名,歐令揚以461分位列第66位,而在B組比賽的楊樂,4天共參加了13場比賽,以453.8分位列第37名。

對於返港後要隔離21日,鄭清然表示:「我們在瑞士都看到新聞,知道政府准許Nicole Kidman可豁免隔離,都希望政府能給我們香港運動員採寛鬆一點的措施,我不是要像Nicole Kidman完全不隔離,我們明白政府防疫的難處,但是否可以容許我們在酒店隔離7日,再『氣泡』式的送我們去training camp維持每日落水訓練,或者點對點專車接去訓練,這些都希望政府可以考慮。」

事實上,東奧6面獎牌的亮麗成績過後,不少奧運代表已投入下一個比賽,男子花劍隊包括東奧金牌的張家朗、爭先賽銅牌的「女車神」李慧詩將參加下月全運會、乒球隊下月出戰多哈亞錦賽、羽毛球混雙組合鄧俊文、謝影雪及男單伍家朗十月中參加丹麥及法國公開賽、劍擊從11月亦展開新一季的世界排名計分賽,還有即將於下周二(824日)在東京開幕的殘奧會,大部份回港選手都要接受21日酒店隔離,影響訓練及備戰,相信政府也不希望東奧6牌現象只是「一次性」,大家都希望香港運動員陸續為港爭光,是時候為港將製訂一套兩全其美的檢疫方案。

文:阿徐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滑浪風帆】回港後隔離21日 iQFOiL港將望政府設「氣泡」保持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