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劍擊】冀助下一代培養運動習慣 江旻憓心痛小孩被家長說話所傷

【體路專訊】剛在挑戰盃劍擊賽輕鬆封后的重劍東奧代表江旻憓(Vivian)今日(21日)到灣仔出席贊助商活動,與過百名中、小學生分享經驗及玩遊戲。經常笑容滿面的Vivian指自己鍾情出席有小朋友的活動,「每次見到他們開心,我都很開心」,希望宣揚做運動員的樂趣及快樂,但透露近期收到不少小朋友來信,分享與父母間的不愉快經歷,「我好心痛,希望大家都可以互相體諒對方」。

Vivian在周日的挑戰盃決賽擊敗何廸琳封后,完成2021年最後一場比賽。相隔一日,這名現時世界排名第6的東京奧運香港代表今日到灣仔修頓場館出席贊助商安排的見面會,向過百名中、小學生分享經驗。不少學生對Vivian在場內場外的樂觀心態感好奇,亦有人問及她學業及運動兼優的秘訣。提到碩士及博士課程選讀法律的原因,她直言是希望可以伸張正義:「我覺得法律與體育精神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很相似,亦有種爭取的感覺,加上讀碩士時剛經歷重傷正在康復,生活很悶,想找些事挑戰自己。」

除了分享經驗,Vivian在活動中亦帶領一班學生玩劍擊小遊戲,其中一班中學生更有機會以拳頭「刺」向「劍后」的肩膊,有人亦害羞得用同學幫忙「出手」。相比中學生,一班小學生就更熱情好動,Vivian亦不諱言喜歡出席能與小朋友交流的活動:「每次見到他們開心,我都很開心。因為小朋友最適合做運動,在這年紀培養活動習慣好重要,我也想帶給他們更多做運動的快樂。」

她透露近期收到不少聖誕卡,特別有小朋友分享家人的說話令他們難受及不開心,令她非常心痛:「他們很在意家長的說話,有時溝通得不好,矛盾就會愈來愈深,希望大家都可以互相體諒對方,家長也可以鼓勵和支持他們。」Vivian經常笑言媽媽在運動路上「拖後腿」,但明白對方只是為自己好、心痛自己,「只是有時候家長不了解小朋友想要或者在想甚麼」。

東奧後一眾港將人氣急升,頻頻出席商業活動令曝光率大增。曾質疑自己「無貢獻」的Vivian亦指運動員的價值不只計較於輸贏:「很感恩有傳媒報道,大家又想知道我們的近況,希望用這個身份將運動員精神和正能量傳遞給大家,讓大家多點關心自己健康,又或者推廣我們重視的事。」

重劍隊下月底將出發到海外出戰多哈大獎賽、世界盃巴塞隆拿站及布達佩斯大獎賽等,或要待年中才能回港。Vivian坦言過往少有長時間離港,擔心很快會掛念家人,「不過為了劍擊,我可以的!」她稱會趁聖誕新年假期好好留在家中,親自下廚予家人品嚐。

林嘉緯、余煒廉(後排右一、二)、劉子禮、梁民熊及梁嘉顯(前排左二、三、四)等同一贊助商的運動員亦有出席活動。

圖、文:麥景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劍擊】冀助下一代培養運動習慣 江旻憓心痛小孩被家長說話所傷

Posted on

【空手道亞錦賽】劉慕裳躋身4強坐銅爭闖金牌戰  鄧宇軒U21稱王

【體路專訊】2021亞洲空手道錦標賽周六(19日)在哈薩克揭開戰幔,出戰女子個人形的東京奧運銅牌得主劉慕裳(Grace),順利躋身4強,在不設季軍戰的情況下肯定獲得獎牌,她明日將出戰4強戰,力爭殺入金牌戰。


30歲的劉慕裳今夏東奧摘銅後回港休息,趁機治療大腿肌肉舊患,9月尾重返美國邁亞密訓練,上月再次揚威世界錦標賽,連續2屆贏取獎牌。Grace稍作調整後今月參加2021年最後一項賽事-亞洲錦標賽。女子個人形共16位選手出戰,劉慕裳首圈排第2組亮相,打出24.4分,屈居於做出25.34分的應屆世錦賽亞軍、日本代表小野Hikaru,以小組次名晉級第二圈(8強)。

次圈賽事,Grace再與小野Hikaru同組,港將以24.92分完成,後者則打出25.68分名列首位,劉慕裳以第2名出線明日的4強戰,爭闖周三的金牌戰,由於比賽不設季軍戰,若Grace落敗就會獲得銅牌。劉慕裳曾於2015及2018年打入金牌戰,惟兩次都不敵日本名將清水希容袋走銀牌。

鄧宇軒(左)為港奪首面亞青金牌。(圖:香港空手道總會)
鄧宇軒(左)及羅心汶(右)在U21個人形分別獲得金牌及銅牌。(圖:香港空手道總會)

至於角逐青年及少年組賽事的香港小將亦有好成績,當中鄧宇軒在男子U21個人形封王,為港贏得首面亞青金牌,女子U21個人形的羅心汶就拿下銅牌;此外,青年組的郭灝謙(男子個人形)、蔣先怡(女子個人形)、少年組的曾栢賢(男子個人形)及李藝怡(女子個人形)都獲得銅牌。

港隊在青年及少年組男、女子個人形共奪4面銅牌。(圖:香港空手道總會)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空手道亞錦賽】劉慕裳躋身4強坐銅爭闖金牌戰  鄧宇軒U21稱王

Posted on

【短池世錦賽】女子4×200米自接力刷新港績 第8名入決賽

 

游泳, 世界游泳錦標賽, 何詩蓓, 施幸余, 歐鎧淳【體路專訊】2021世界游泳錦標賽(短池)周一(20日)進行第五天、亦即尾二一天的賽事,由鄧采淋、施幸余、鄭渝及歐鎧淳組成的香港隊,在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游出破香港紀錄的時間,將原本的紀錄推前逾5秒半,並以總第8名游入今晚舉行的決賽。

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是周一上午一節賽事尾二的比賽項目,在今屆世錦賽首天即以破世界紀錄時間贏得200自金牌的何詩蓓(Siobhan)未有上陣,港隊派出鄧采淋、施幸余、鄭渝及歐鎧淳應戰。港隊由年僅20歲的鄧采淋打頭陣,她以1分58秒31完成首200米賽事,這個分段時間已經比港隊在三年前的短池世錦賽所造出的原本香港紀錄(8分01秒24)、其時由施幸余所造出的分段時間(1分59秒16)要快。

港隊的第二棒由「大師姐」施幸余接手,她完成第二個200米之後,港隊所錄得的時間已經比在2018年杭州世錦賽的分段時間快足足5秒。經過由17歲小將鄭渝負責的第三棒後,港隊的分段時間為5分55秒92,比原香港紀錄快6秒44。最後一棒由另一位「大師姐」歐鎧淳上陣,港隊最終游出7分55秒48的時間,刷新4×200自接力的香港紀錄,這個時間比原香港紀錄快5秒76。港隊亦憑藉這個時間,以總第8名躋身今晚深夜舉行的決賽。

其餘香港泳手成績:

運動員 項目 成績 名次
劉紹宇、吳欣鍵
伍棹然、何甄陶
男子4×50米混合泳接力 1分36秒36 11
鄭渝 女子200米混合泳 2分12秒70 22
陳健樂 女子100米蝶泳 59秒46 26
卓銘浩 男子100米自由泳 49秒39 48
譚凱琳 女子50米自由泳 24秒99 26
吳欣鍵 男子50米蛙泳 27秒73 29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短池世錦賽】女子4×200米自接力刷新港績 第8名入決賽

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拗柴」過程逐步睇

【體路專欄】足踝扭傷,俗稱「拗柴」,一般是指足踝關節外側韌帶拉傷或撕裂,嚴重的話有可能造成骨折或關節脫位。「拗柴」是很常見的運動創傷,例如在足球、籃球、持拍類運動和中長跑等等運動中也很常見。有研究發現,每六位因運動而「拗柴」的香港人中,只有一位會向急症室、普通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求醫,而當中「拗柴」超過五次的患者較容易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的問題。若處理不慎,長遠有可能導致軟骨磨損及關節炎,最終有可能需要進行關節融合手術或全關節置換手術,讓關節回復穩定。

拗柴」的成因及過程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要預防「拗柴」,可以先了解其成因和過程。有文獻指出,體重過重、單腳站立平衡能力較差、走路時足底重心往外側偏移等,都跟「拗柴」有密切的關係。「拗柴」問題始於著地角度不正確,其成因及過程如下 (可參考圖一):

  • 首先,如著地時關節輕微向內翻轉,地面反作用力會在腳的外側;如做轉向動作返回中央位置,地面反作用力便會指向身體內側。
  • 地面反作用力指向身體內側而沒有穿過關節中心,因而產生了一個力臂。
  • 力臂加上地面反作用力造成突然而龐大的扭力,導致關節被急速扭轉。
  • 急速的向內扭轉令關節外側韌帶突然被拉長,由於韌帶有黏彈性,慢速拉力能伸展韌帶,但急速的拉力則可能使韌帶受傷或撕裂。
    圖一:「拗柴」的過程,詳細描述請參照內文

     

除了著地角度不正確之外,還要配合另一個因素才會導致「拗柴」,就是小腿外側的腓骨肌反應遲緩。腓骨肌的作用是令踝關節向外翻,與「拗柴」的扭轉方向相反。「拗柴」的過程由著地到向內翻至最大角度約需時40-50亳秒,而腓骨肌的反應時間一般需時至少60毫秒,所產生的對抗扭力及動作分別需時大約135及176毫秒,所以一般人在「拗柴」開始發生時都來不及反應制止。

防止「拗柴」的曙光

市面上有多款為足踝關節穩定而設計的高筒運動鞋,讀者可能會好奇,到底穿著功能性的運動鞋能夠預防「拗柴」嗎?有研究指出,這類運動鞋有助運動員以較垂直的角度著地,從而減低力臂的出現和往後的扭轉動作。不過在踝關節出現扭轉動作後,這些高筒運動鞋很多時卻未能提供外力防止「拗柴」的發生。相反,筆者認為長期習慣穿著運動鞋會令大眾更容易「拗柴」,因此筆者於2019年荷蘭舉辦的國際足踝學會學術大會發表了以下觀點:

跑步時,一般人習慣以足部後跟著地,同時伸展膝關節及放鬆膝踝關節肌肉,完全依賴運動鞋所提供的避震功能。人類的跑步姿勢與動物不同,動物一般只以腳趾及前腳掌著地,足後跟一般不會著地,膝踝關節保持屈曲並繃緊肌肉,令整個肢體如彈簧般,以達到避震的效果。而我們因為有運動鞋的幫助,長久下來習慣了不會在著地時繃緊足踝關節小腿腓骨肌肉,一旦「拗柴」時,腓骨肌一般處於放鬆狀態,所以會來不及反應制止。另外,當穿上運動鞋時,鞋底的寬度一定會比本來腳掌的寬度為長,所以地面反作用力會作用在離關節中心更遠的距離,假如加上鞋底有氣墊或加厚鞋底的話,力臂會更長,所產生的扭力也會更大。

那麼,運用赤腳跑來刺激腓骨肌能否解決以上問題呢?首先,由於已長久習慣了穿鞋跑步,我們會因不適應而初期會感到很疲累。有習慣赤腳跑的馬拉松選手表示赤腳跑步方式需要循序漸進的訓練和適應期,當適應赤腳跑後便能減少「拗柴」的機會,因為腓骨肌在著地時必須呈繃緊狀態,所以即使出現著地重心不穩的情況也能保持踝關節繃緊以避免扭傷。不過,運動鞋除了提供避震功能外,也能避免用家因誤踏障礙或雜物而受傷。兩害相衡取其輕,赤腳跑還是較難被廣泛接受。

筆者從事足踝扭傷機制及預防的研究十七年,致力於有關儀器及技術的發展。筆者以減少「拗柴」為目標設計了一個傳感器,此傳感器能監測足踝關節有否出現突然急速的轉向動作,並在20毫秒內利用外在電刺激腓骨肌馬上制止動作。筆者目前正設計另一個用於訓練的儀器,此儀器可應用於各款式的運動鞋,讓用家在運動過程中訓練腓骨肌收縮,並逐步習慣著地時輕微繃緊腓骨肌,以準備隨時制止「拗柴」動作。希望筆者能在不久將來整理出有關數據,以證明此儀器能否有效預防「拗柴」,令大眾獲益。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方迪培博士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院士、運動科學及研究委員會委員 (2020-22年)
英國拉夫堡大學運動健康科學學院運動醫學及生物力學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骨科)客座副教授
國際足踝學會會員委員會主席(2020-22年)
運動生物力學(Sports Biomechanics) 期刊主編(自2014年起)
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學會院士、副會長(2012-14年)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拗柴」過程逐步睇

Posted on

香港挑戰盃合球賽終極對決 「高鋒」再挫「霸」奪魁

【體路專訊】2021香港挑戰盃合球賽周日(19日)上演終極決賽,負方出線的最終「高鋒」繼上仗後再挫力爭衛冕的「霸」,勇奪冠軍。

「霸」今屆衛冕之路不容再失,以最強陣容應戰,球員開局顯得比較急躁,周家軒及馬家俊各領一面黃牌,反觀「高鋒」開局強勢,謝崇彬、葉志誠、黃雅愉合力攻入4球,領先4:0完第一節。「霸」隊黃子傑雖然在第2節連入2球追近,但「高鋒」林子穎遠投得手、黃雅愉中距離回敬,仍保持4球分差6:2完上半場。

易邊後第3節,「高鋒」出現失誤比較多未有進賬。「霸」隊黃子傑、譚珮文兩個遠投戰術成功,4:6落後2分進入第四節。最後一節兩隊展開拉鋸 ,合共製造8個入球。可惜「霸」隊連番傳球失誤未能把握更多進攻機會。最後以8:10不敵「高鋒」,衛冕失敗。

賽後「高鋒」隊長謝崇彬表示:「感謝隊友的努力,雖然比賽中段出現低潮,全憑大家齊心、盡快改善,才可連續2場取勝這支實力強勁的「霸」隊。」和誠元美則為今屆挑戰盃合賽的季軍。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挑戰盃合球賽終極對決 「高鋒」再挫「霸」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