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乒乓球】乒總研討會 – 打波讀書無難度、精彩人生成功路 詳解「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

【體路專訊】2022乒總研討會周六(2日)早上透過網上視像會議的方式舉行,探討學生運動員如何在學業和運動兩方面取得平衡。是次研討會特別提到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在今年較早時候特別推出的「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詳細講解了背後的理念,旨在讓計劃成為運動員的強大後盾,鼓勵運動員作雙線發展。

是次題為「打波讀書無難度,精彩人生成功路」的研討會,共有560人報名參加,參與者包括有運動員、運動員家長及乒乓教練等。乒總特別邀請了幾位人士作嘉賓講者,在其專屬範疇作不同的分享,他們分別是: 香港體育學院院長李翠莎博士、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體育)王慶宜女士、2020東京奧運女團銅牌得主蘇慧音,前香港乒乓球代表、現職律師的趙頌熙,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學生發展處一級體育主任黃彩琪博士。此外,香港代表隊總教練陳江華、女隊教練李靜等亦有出席。

由教資會推出的「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是運動員的強大後盾,鼓勵年青學生運動員先成為全職運動員,透過運動去追尋夢想,取得運動成績後再讀書,作雙線發展。

香港乒乓總會主席、香港教練培訓委員會主席余國樑在研討會開首先明言他堅信「做運動和讀書並無衝突,更應相輔相承」這個信念,認為不論是學生讀書成績好,抑或是球員打球出色,對他們在另一範疇的表現都應該有所增長。

在研討會上,體院院長李翠莎博士強調,精英運動員的生活支援在他們的成長方面是尤為重要,當中除了住宿支援外,更包括極其重要的教育支援如教育資助和學業補習支援等。另外,體院亦與不少中學有夥伴學校計劃,甚至在本地大專院校的合作方面亦有所擴闊,其中受惠的就有香港女子乒乓球手蘇慧音,她早前透過教資會新推出的「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獲香港科技大學取錄為學生,主修物理學。這個計劃主要是在入讀門檻方面對運動員作出協助,令他們不會因為學術成績上的制肘,失去了繼續進修的機會。

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體育)王慶宜女士則表示,中、小學的體育課程本身就是讓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最好切入點,故教育局亦希望透過體育課程,讓學生們認識更多種類不同的體育活動,藉以培養一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令他們日後更容易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她說:「要推動體育發展是需要多管齊下,從教育的層面來說,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已經是我們一個重要的教學宗旨。全人發展對學生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當他們知悉自己的強項後,我們鼓勵家長、學校的配合和支持,讓他們向適當的方向進發。」

作為「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的其中一位受益運動員,蘇慧音(Minnie)透露自己在15歲時選擇暫停了學業,轉當全職運動員,期間在體院的幫助下以自修的方式學習,更因此培養了學習的興趣。Minnie又特別提到學生運動員如何在學業和運動方面得到平衡:「大學在課程上會容許我們拖長修畢課程的時間,另外科技上的進步亦使我們在外訓練或比賽時,仍可透過互聯網或影片進行溫習等,重點是自己在時間管理方面要做得好,但這是可行的。」

至於前港隊球員趙頌熙(Kenneth)就分享了自己由運動員變成現職律師的道路,他說:「其實無論是讀書抑或做運動員,箇中關鍵是你要有興趣和決心。」Kenneth又指出,從「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當中,可以見到今時今日對學生運動員的幫助是更加直接和全方位,認為對年輕一代運動員來說是絕對的好事。

最後,黃彩琪博士簡述這個由教資會提出的計劃。內容主要是向香港8間大專院校提供了1億港元的撥款,用於學習資援上。運動員學生在入讀後,校方可以利用資助去為運動員提供補習,從而確保他們可以慢慢在學業上追上校方的要求。在資格方面,學生運動員可以經由體院提名參加計劃,或現役的成年運動員只要是隸屬認可的體育總會,並且於成年組賽事達到精英評分表3分或以上的成績即可參加,當中香港所有項目的運動員都可以參與計劃,惟運動員在青少年組的成績將不作考慮。

在研討會的尾聲亦設有讓參與者留言提問的環節,當中有人問及參加計劃的運動員在面試時會被問及甚麼問題。黃彩琪博士提到,一般而言首先會嘗試暸解參加者的性格和長處,以較輕鬆的方式先讓他們更了解大學不同學科的課程內容,以幫助運動員完成適合他們的學業。她又指不同課程亦普遍會問及一些社會、學科問題,藉以知道參加者的看法。

由今年開始、為期三年的「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適用於8所教資會資助的大學,當中各間大學對學生運動員的入學要求各有不同,但對學生運動員的入讀年紀則無所限;詳情可瀏覽教資會的網頁

原文刊於香港乒乓總會網頁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乒乓球】乒總研討會 – 打波讀書無難度、精彩人生成功路 詳解「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

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無症狀或輕症新冠肺炎患者重返運動的建議

(Photo : Victor He@unsplash.com)

【體路專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暫未能預計疫情完結之日。本港疫情反覆,香港政府多次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港人已逐漸適應疫情下的新日常。為了配合社交距離措施,政府勒令關閉社區設施、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及健身室,這無疑大大降低了市民參與運動的機會,長遠來說對市民的健康必然有不良影響。

恆常運動 防疫有法

南韓醫學團隊於2021年7月發表了一項涵蓋 20 萬人的研究1。其結果顯示,有恆常運動習慣的人士在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症狀強度及死亡率都較低。由此可見,恆常運動能增強免疫力,除了有助預防感染新冠病毒外,亦能降低新冠病毒對身體所帶來的傷害,以及避免病情惡化。該研究亦指出,恆常運動能有效地提升心肺功能,從而減少患上新冠肺炎後對身體的負面影響。

另一項研究,調查了48,440位新冠肺炎患者,對受訪者過往的運動習慣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係作出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缺乏運動的患者與有恆常運動習慣的患者相比,其住院機率為恆常運動習慣患者的2.26倍,入住深切治療病房的比率為1.73倍,而死亡率為2.49倍。此研究結果證明了恆常運動習慣,能有效減低面對新冠病毒時的風險。

疫情下的運動指引

  • 一般健康人士的運動指引

雖然受到疫情及社交距離措施的限制,但適量運動仍是必須的。不同類別的運動能為我們身體帶來各種益處,進行有氧運動能增進心肺功能,重量訓練則可以強化肌肉力量,而伸展運動可提高關節活動的幅度。

我們可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的每星期體能運動量來分配運動時間,對5-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來說,如選擇進行中等至劇烈強度的帶氧運動,應平均每天累積進行最少60分鐘,而且每星期應有多於三天進行劇烈強度的帶氧運動,以及肌肉和骨骼的強化活動。

對成年人來說,如選擇中等強度的帶氧運動,每星期應進行不少於150分鐘;如選擇劇烈強度的帶氧運動,每星期應進行不少於75分鐘。我們亦可選擇進行相等時間的混合中等和劇烈強度的帶氧運動。此外,應維持每星期有兩天或以上鍛鍊各個主要肌肉群。

圖一:健康成年人每星期應進行的體能活動之相關建議)
(圖片來源︰https://www.chp.gov.hk/files/her/physical_activity_for_children_and_adolescents_tc.pdf )
  • 無症狀或輕症新冠肺炎患者的運動指引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所發表的文章4,確診者在沒有任何症狀及不適的前提下,若符合防止病毒傳播及自我隔離措施,實際上是可以進行低至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此文章亦建議患者在確診兩星期內,應盡量避免進行劇烈的體能活動。

雖然無症狀或輕症患者的身體情況較理想,但在運動時仍必須留意身體變化,若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前往求醫作跟進檢查。此外,有症狀的確診人士(如發燒、咳嗽或呼吸急促等等)應避免進行任何體能活動,並盡快向醫生求診。

曾經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在康復後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身體虛弱及疲勞等等的後遺症。有醫學研究人員表示3,新冠肺炎康復者在重投體能活動前,應確保身體狀況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體力活動。對於曾住院或入住深切治療病房的中至重症患者,應先作跟進檢查,包括心臟檢查,如心電圖(ECG或EKG)等,以確保身體狀態適合重返運動。

另一文獻建議5,新冠肺炎康復者在重投體能活動的首兩星期,可先進行低強度的體能活動(如伸展及呼吸訓練),並以不超過運動自覺強度評級(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的第十一級作為訓練強度試點。其後的第三及第四週的訓練內容,應以帶氧運動為主,如慢跑等,並以運動自覺強度評級(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的第十二至十四級作為訓練強度試點。我們應按照漸進式超負荷原則(progressive overloading principle)來持續訓練,讓身體慢慢適應並進步。

疫情下的運動策略

  1. 以日常體能活動為基礎

市民可按照「體能活動金字塔」的建議,每天應盡量增加日常體能活動,如步行、上落梯級及做家務等等,以提升熱量消耗。在家工作或自我隔離期間,市民應避免長期久坐,可於每休止狀態一小時後,便站起來走動五分鐘,並作少量伸展運動。

  1. 進行家居運動

因應運動康樂場地及設施關閉,市民如欲保持恆常運動的習慣,進行家居運動是不錯的選擇。自身體重訓練很適合作為家居運動訓練,其優點是不需要很大的活動空間及運動器材,便能進行帶氧運動、阻力訓練及伸展運動。

在一項於2022年2月發表的研究中6,分析了九個不同國家的市民在新冠疫情下,於家中隔離時透過視像參與網上實時運動訓練所帶來的影響。其結果發現,受試者分別在運動表現、睡眠質素及焦慮狀況都有所改善。

即使居家隔離,我們亦應持續鍛鍊身體,而透過視像參與網上實時運動訓練或進行家居運動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好選擇。

參考資料:

1. Lee SW, Lee J, Moon SY,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risk of SARS-CoV-2 infection, severe COVID-19 illness, and COVID-19 related mortality in South Korea: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22 July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203

2. 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1; 55: 1099-1105.

Elliott N, Martin R, Heron N, Elliott J, Grimstead D, Biswas A. Infographic. Graduated
return to play guidance following COVID-19 infection. Br J Sports Med2020; 54:1174-5. doi:10.1136/bjsports-2020-102637 pmid:32571796

Denay, Keri L. MD, FACSM1; Breslow, Rebecca G. MD2; Turner, Meredith N. MD3;
Nieman, David C. DrPH, FACSM4; Roberts, William O. MD, MS, FACSM5; Best, Thomas M. MD, PhD, FACSM6 ACSM Call to Action Statement: COVID-19 Considerations for Sports and Physical Activity, Current Sports Medicine Reports: August 2020 – Volume 19 – Issue 8 – p 326-328 doi: 10.1249/JSR.0000000000000739

5. Salman D, Vishnubala D, Le Feuvre P, Beaney T, Korgaonkar J, Majeed A et al. Returning to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covid-19 BMJ 2021; 372: m4721

6. Wilke J, Mohr L, Yuki G, et al. Train at home, but not alo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live-streamed tele-exercise during COVID-19-related lockdown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5 February 2022.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994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何永鏗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肌力與體適能委員會 委員 (2020-22年)
美國國家體能協會註冊體能教練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無症狀或輕症新冠肺炎患者重返運動的建議

Posted on

【東亞錦】內媒披露中國放棄主辦權 港足或到日韓作賽

【體路專訊】《北京青年報》今日(4日)報道,中國足協決定派U23國足參加7月舉行的東亞足球錦標賽以備戰杭州亞運,由香港轉代表中國的戴偉浚有機會「倒戈」,但同時亦引述官方消息指,中國已放棄今屆東亞錦的主辦權,港隊預料轉到日本或韓國作賽。

港足19年於韓國釜山出戰東亞錦。(圖:體路資料庫)

東亞足協早前開會決定,今屆東亞錦不設預賽並以世界排名決定第4支參加隊伍誰屬,結果港隊成功直入決賽週與中、日、韓爭冠。但東亞足協至今仍未公布決賽週舉行日期及地點,一度「官宣」的7月19日至27日日期其後又被撒回。

今屆決賽週原定輪到中國舉辦,不過內媒《北京青年報》今午引述消息指,中國足協因疫情影響已向東亞足協提出不能舉辦今屆賽事,但最終改到日本抑或上屆主辦國韓國舉行仍待商討。《北青》亦指中國足協考慮大國腳今年已無大賽,同時希望備戰9月杭州亞運,決定派U23國足參加東亞錦。同一報道亦稱,去年轉籍代表中國的戴偉浚將以適齡球員身份加入,有機會「倒戈」出生地香港。早前有報道指,日本會如上屆一樣,選用本土聯賽球員出戰,不過衛冕的韓國則有機會以較強陣容應戰。

在香港出生的戴偉浚近月成功為中國隊上陣,如國足最終派U23出戰,22歲的他仍合資格「倒戈」香港。(微博圖片)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東亞錦】內媒披露中國放棄主辦權 港足或到日韓作賽

Posted on

【體操世界盃】石偉雄第6名完成阿塞拜疆站決賽 結束4站世界盃之旅

【體路專訊】體操世界盃阿塞拜疆站今日(3日)上演決賽,上月確診新型肺炎後康復的港隊男子跳馬代表石偉雄,以兩跳平均14.033分奪得第6名,為一連4站的世界盃之旅劃上句號。

體操港隊自2月底起參加一連4站的世界盃,石偉雄及黃曉盈曾先後晉級決賽。阿塞拜疆站為石偉雄患上新型肺炎康復後的首項賽事,日前他在預賽以14.133分排第8名,取得最後一張決賽入場券,至於吳家祺以預賽第15名提前畢業,黃曉盈、李文軒亦在平衡木及男子自由體操預賽出局。

石偉雄在決賽未有以「李世光跳」應戰,他先用難度5.2分的動作應付首跳,加上8.966分執行分後,首跳以14.166分暫列第6名。第2跳他則選用動作相對較易的4.8分出戰,而在動作執行取得較首跳高的9.100分,合共取得13.900分。最終他在兩跳以平均14.033分列總成績第6位,至於19歲烏克蘭小將切普尼(Nazar Chepurnyi)則以15.016分奪得冠軍。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操世界盃】石偉雄第6名完成阿塞拜疆站決賽 結束4站世界盃之旅

Posted on

【體操世界盃】46歲「體操媽媽」再奪金  鎖定世錦賽入場券

(Credit : facebook@Azerbaijan Gymnastics Federation)

【體路專訊】46歲烏茲別克「體操媽媽」卓蘇維迪娜(Oksana Chusovitina)勇不可擋,繼上月在體操世界盃多哈站奪魁後,周六(2日)於巴庫站再顯實力,又一次擊敗18歲匈牙利小將Csenge Bacskay,勇摘女子跳馬金牌,並鎖定10月的世界錦標賽入場券。

(Credit : facebook@Azerbaijan Gymnastics Federation)

去年宣布退役的8屆奧運代表卓蘇維迪娜(Oksana Chusovitina),上月在多哈作復出第一擊,即力壓比自己年輕28歲的Csenge Bacskay拿下金牌,令人嘖嘖稱,奇。事隔一個月後,「體操媽媽」在世界盃巴庫站繼續保持上佳水平,雖然她只以預賽第3名晉級,不過進入決賽後狀態提升,第一跳選用5.0分難度分動作,動作執行上取得8.333分,第2跳難度分是較低的4.4分,但動作執行取得8.800高分,最終獲總分13.266分,與兩跳分別採4.6分及4.4分難度動作的Csenge Bacskay同分,但因卓蘇維迪娜第一跳的難度分較高,因此贏得金牌,Csenge Bacskay飲恨摘銀,27歲的斯洛文尼亞的Teja Belak以12.933分取得銅牌。

(Credit : facebook@Azerbaijan Gymnastics Federation)

卓蘇維迪娜在2022年體 操世界盃4個分站獨取兩站冠軍,因此也收獲10月在英國利物浦舉行的世界錦標賽參賽資格。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操世界盃】46歲「體操媽媽」再奪金  鎖定世錦賽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