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壁球】頭號種子何子樂輕取對手 湯芷穎挫師妹晉8強

【體路專訊】2022香港壁球錦標賽今日(2日)上演女子組次圈賽事,四位港隊代表分途出擊,頭場有頭號種子何子樂以局數3:0輕取對手。其餘三人湯芷穎、李嘉兒及陳善鈺均以3:0淨勝晉級。

何子樂

湯芷穎

何子樂於頭場迎戰林穎晞,在右肩輕傷影響下以11:6先取一局,之後兩局頗為輕鬆,分別以11:1和11:2再取兩局,晉級半準決賽。亞洲冠軍湯芷穎則對陣中學師妹張芷晴,以11:1、11:3和11:3晉級。另外兩位港隊代表李嘉兒及陳善鈺亦分別以局數3:0擊敗歐令瑜及鄭碧澄輕鬆晉級下一圈。

李嘉兒
陳善鈺

何子樂在賽後受訪時表示:「上星期拉傷右肩,希望不會影響之後的比賽,因為強度會漸漸增加,但現在情況還可以。」隨著幾位港隊師姐退役,何子樂亦成為了師姐,她表示感覺身份上沒有特別改變,希望隊員互相扶持,未來希望帶領壁球隊拿下更好成績。壁球港隊早前於海外集訓及比賽逾半年,5月才回港的何子樂認為在外地比賽太頻密:「半年內去了8個國家,打了16個比賽,最後幾個比賽心理上有點疲累,未能好好休息,回港後都放了一星期假。」

至於事隔一年再回港比賽的湯芷穎就指心情緊張:「太久未有在香港比賽,不論練習了多少次,總覺得會分心,來到比賽場地就要更加集中,對自己沒很大期望,平常心就可。」廖梓苓早前宣布退役,剛踏入30歲的湯芷穎成為港隊資歷最深的一員,不過她並沒有覺得自己帶領著壁球隊,亦暫未打算退疫:「以前望師姐覺得很遙遠,但現時一眾隊員似共同努力,多於由我帶領著她們,互相提點比管教她們更重要。我自己未有退役打算,反而拿了亞洲冠軍能推動自己進步。」原定今年9月展開的杭州亞運因疫情推遲一年,湯芷穎有望繼2014年後再戰亞運,她指以往會執著於能否出戰亞運,現在心態有所改變,「會執著於能否打出一個值得入選的水平。」

2022香港壁球錦標賽女子組8強將於周四(4日)晚上舉行。

圖、文:實習記者邱景煜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壁球】頭號種子何子樂輕取對手 湯芷穎挫師妹晉8強

Posted on

【乒乓球】香港乒乓總會推「師友計劃」望球員以自身經驗向後輩分享

【體路專訊】隨著香港乒乓球在本地普及地發展,越來越多本地年輕球員加入體院訓練,朝著職業球員之路邁進。為了讓這些年輕球員更容易適應有系統訓練以至體院生活,香港乒乓總會早年實行「師友計劃」,讓有經驗的球員為新加入的師弟師妹提供協助。 

陳顥樺(左)與吳柏男

香港乒乓球隊早於2018年起實行「師友計劃」,目的是讓隊內的師兄師姐與年輕球員建立師友關係,有經驗的球員將成長經驗分享予後輩,讓後者學習如何適應訓練量增加,由學生轉為半職球員的過渡、以及處理比賽壓力、學業、社交、家人時間分配等切身問題。現時計劃中有不少資深港隊成員參與,包括陳顥樺師承吳柏男、姚鈞濤師承林兆恒、鮑奕文師承江天一,以及女子隊的吳詠琳師承李皓晴。

吳詠琳(左)與李皓晴

「師承」港隊師兄吳柏男的17歲小將陳顥樺今年在國際舞台打出成績,5月先在西班牙青少年公開賽奪亞,及後轉戰成人組夥港乒「一哥」黃鎮廷出戰男雙,亦在斯洛文尼亞公開賽順利摘銅。對於吳柏男這位「師傅」,陳顥樺直言在他身上獲益良多:「我們教練不是住在體院,在生活或乒乓球上如遇有問題,他們未必能即時協助我們,但師兄們大部分時間都一起生活,可以隨時找他們幫忙。」陳顥樺指除了在乒乓球上,吳柏男亦會在生活上各方面給予意見,甚至在訓練以外的時間一起外出娛樂,釋放乒乓球上累積的壓力,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讓他十分適應全職球員生活。

至於吳詠琳則於2018年底開始「師承」港隊大師姐李皓晴,當年只得15歲的吳詠琳指「大師姐」雖然打球風格與自己不同,但反而讓她學到另類的得分技巧:「師姐在比賽時主要透過戰術得分,自己在場上卻只會衝,有時出手不合理、很多無謂失誤。師姐會為我提供意見,讓我認知到更多處理的辦法,有更多得分手段。」現年19歲的吳詠琳補充指平常大伙兒訓練時很難面對面隨便向師姐提問,這個計劃正好成為小將們與師兄師姐良好的溝通渠道。

隨著時間推移,兩人都開始換個身份擔起師兄師姐的角色,協助他們的後輩成長。兩人的「徒弟」14歲的邱鈞霆及13歲的麥明芯,其中陳顥樺和邱鈞霆均為左手球員。然而,邱鈞霆和麥明芯現時仍未住入體院,乒乓球上未算有太多交流機會,惟陳顥樺及吳詠琳都希望憑著現有的交流機會分享自己的經驗,先從心態上幫助後輩成長,吳詠琳指:「我給她的分享是說珍惜比賽的機會,因為自己正經歷轉戰成人組不上不下的階段,越打越發現勝利得來不易。希望她自小就珍惜每場比賽的機會,即使落敗都要總結弱點,從失敗中成長。」

其他新一代球員的「師友」配對包括姚鈞濤與羅嘉杰、鮑奕文與麥淞瑋。香港乒乓總會期望這個計劃可以為更多年青球員在成為職業球員之前打好根基,助他們在更好配套下走上國際乒乓舞台。

原文刊登於香港乒乓總會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乒乓球】香港乒乓總會推「師友計劃」望球員以自身經驗向後輩分享

Posted on

【田徑】林銘夫跳遠兩破PB 第8名闖U20世錦賽決賽成港隊首人

(圖:香港田徑總會Facebook)

【體路專訊】一連6日的世界U20田徑錦標賽周一(1日)於哥倫比亞卡利展開,香港跳遠小將林銘夫在首日賽事早上出戰跳遠資格賽,最終在兩度刷新個人最佳(PB)下,以7米62的成績於25名選手中名列第8位成績晉身決賽,成香港首位晉級U20世錦賽跳遠決賽的運動員。

(圖:香港田徑總會Facebook)

香港跳遠代表林銘夫5月先後4次在香港本地賽U20組封王,以及6月在香港田徑錦標賽奪金,這日他在U20世錦賽遠跳資格賽亮相。這位小將在第2跳造出7米54,已經打破其在5月田徑系統賽二做出的個人最佳7米49,及後他在第3跳更跳出7米62的成績,將PB再推前0.08米。最終港將在A組排名第4、總成績25名選手中名列第8位,順利跳入決賽,為香港跳遠歷史寫下新一頁。

(圖:香港田徑總會Facebook)

林銘夫將於香港時間周三(3日)早上5時16分出戰決賽,力爭獎牌。

資料來源:香港田徑總會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田徑】林銘夫跳遠兩破PB 第8名闖U20世錦賽決賽成港隊首人

Posted on

【體路專欄】Green Running 為環保出一分力

香港馬拉松所設的回收站。(圖:香港田徑總會)

【體路專欄】熱浪席捲全球,高溫持續破紀錄,對跑者來說是體能的考驗,加上近年酷熱日數比早年增加,不期然令人想到氣候變化以及全球暖化的問題—跑步如何可多行一步,為可持續發展盡一分力?瀏覽體育與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資訊,除了賽事的營運可推行各種綠色措施,作為跑者,也可由最基本的生活習慣開始做起。

在管理上,以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紐約馬拉松的主辦機構紐約路跑者(New York Road Runners, NYRR)為例,其於2019年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成為體育促進氣候行動框架(Sports for Climate Action Framework)的簽署者之一,銳意對緩減氣候變化肩負更大的責任,在舉辦賽事時須首要考慮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不同方面減低對氣候的影響,以及教育公眾推動可持續發展。

紐馬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馬拉松賽事,在2019年參加人數就達到53,627。作為主辦機構,NYRR一直皆有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部分更已實施超過十年,值得借鏡。

單在2019年,由紐約馬拉松所產生、原應運往堆填區的廢物之中,就有75%共339噸廢物經承辦商回收循環再用。於比賽前後、在賽場所留下剩餘的食物及飲品亦有機構專責處理、收集及捐贈,受惠人數達120萬。不少跑手在開賽前常會丟棄隨身的熱身衣物,於2019年,紐馬就回收了約55,682公斤衣物,由此計起過去七年總共收集得的衣物總量就超過455,000公斤之多!香港馬拉松亦有與非牟利機構合作,收集賽事的剩餘食物再轉贈有需要人士。

近年國際間亦流行「plogging」(有譯「環保慢跑」),那是來自瑞典語的「plocka upp」(執拾垃圾)加「jogging」(慢跑)結合而成,即一邊慢跑,一邊拾路邊的垃圾。NYRR亦曾在2019年的世界地球日舉辦「Get Out To Plog」。

在香港,2018年亦有環保組織曾舉辦HK Ploggers香港垃圾跑,寓環保於跑步,Plog是個不錯的選擇。如跑在山上,自己垃圾(如power gel的包裝)自己帶走是基本原則;如能一邊跑山,一邊Plogging則當然是「更上層樓」的美事。中國首個獲國際馬拉松與路跑協會(AIMS)頒發2019年度全球「綠色環保獎」的廈門馬拉松亦已在賽事中禁用即棄膠樽膠杯,並請義工在市內進行Plogging。

筆者在2017年第二次參加世界最多人参與的紐約馬拉松。

Plogging之餘,倫敦馬拉松在2017年首次引入有趣的「新猶」——以派發「水彈」作補給。這種名為「Ooho」的小水彈外衣由海藻製造,可食用及生物降解。在2019年倫馬,葡萄適Sport共派發盛有運動飲品的Ooho及可分解紙杯共36,000個以取代膠樽。此外,大會亦特別設計由循環再造物料製造、可輕便存放水樽的跑步腰帶(bottle belt)。700名參加者在賽事中試用後,發現用家比非用家平均減用膠樽量超過40%。由此連同其他減膠樽措施,2019年倫馬膠樽節省量達215,000個。

順道在此一提跑友在日常練習時也一起Green Running,減少使用即棄膠樽。用即棄膠樽飲水只短短數分鐘,但地球卻須要450至1,000年才能將之分解,因此,即棄膠樽確是可免則免,又或是盡可能把膠樽回收,以作循環再造。

另外,在選購跑鞋時,不妨可多留意相關產品是否選用循環再用的物料製造,例如ASICS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就指出,2021及2022年超過90%的新跑鞋皆加入了循環再用物料製造;自2017年起,所有Lululemon的羽絨亦達到「人道負責任羽絨標準」(Responsible Down Standard)認證。

精明購物之外,跑友亦可捐贈二手跑衣跑鞋以推動環保。香港田徑總會亦於香港馬拉松推行相關計劃,所收集的二手運動鞋送往非洲貝寧田徑會,以協助當地居民的跑步發展。

由內而外的Green Running貼士,亦可以由「跑素」開始。畜牧業,尤其是牛的排泄物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是加劇氣候變化的元兇之一。因此,如能多吃素,可減少碳足印,即使未能全素,也可考慮一星期食素一天,這對健康及環境亦有裨益,為緩減氣候變化出一分力!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文:張樹槐
達人傳訊董事總經理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Green Running 為環保出一分力

Posted on

【壁球】落實香港錦標賽後退役 李浩賢:遺憾但要接受

【體路專訊】2022香港壁球錦標賽今日(1日)上演男子組次圈賽事,象徵李浩賢職業生涯的「最後探戈」正式展開,這位落實將於今次比賽後退役的前港壁「一哥」次圈順利以3:0奏凱晉級。賽後談及退役決定,李浩賢坦言主因是身體難以再負荷高強度訓練及比賽,坦言有可惜與遺憾,「但沒有事情是完美的,都要學懂接受。」

現年34歲的李浩賢(Max)於2007年成為職業球員,15年間19度晉級世界巡迴賽分站決賽,贏得14項錦標,最高世界排名曾達12位。其於世巡賽令人最印象深刻的代表作為2016年香港公開賽上殺入4強,成為首位於四面玻璃牆獻技的本地球手。李浩賢代表港隊出賽亦取得不少成就,於2010年廣州亞運、2014年仁川亞運及2018年雅加達巨港亞運合共取得2銀3銅外,2017年更勇奪亞洲錦標賽冠軍及偕隊友歷史性贏得世界團體錦標賽銅牌。

近年疫情令港將失去不少比賽機會,Max更於2020年9月不幸遇上車禍致肋骨骨折及「爆肺」,尤幸於2021年5月能夠回歸球場。Max於去年隨港隊在海外遠征訓練及比賽,同時備戰原定今年9月舉行的杭州亞運,早前返港後公布以香港錦標賽作為其生涯的最後一項比賽。這位前港隊「一哥」今次比賽被列為3/4號種子,首圈輪空之下直接出戰次圈,今日以3:0(11:4、11:6、11:7)擊敗羅逸朗晉級周三的16強。

Max賽後指早於去年已計劃在杭州亞運後退役,故當時已開始為生涯倒數,主因是自覺身體未能再負荷高強度訓練及比賽:「年紀大、傷患及勞損都是事實,現在感覺自己是帶著1.5隻腳去比賽,身體會痛楚,部分強度的練習未能完成。我喜歡打壁球及練習,但要負荷去競爭這麼激烈、有身體接觸的高強度比賽就未必適合。」他指自己原本入選亞運港隊代表名單,惟杭州亞運在5月落實延期後需再選拔,在入境香港需隔離的情況下,如要保持狀態就需再於海外集訓及比賽8個月,衡量過身體狀況及與家人長時間分離的影響後,Max認為在這個時機退下雖然可惜,但未嘗不是好事。

回顧整個生涯,Max再度提到2016年香港公開賽是自己高峰,因為賽事見證其成長及達成目標:「香港公開賽是我打全職的原因,小時候當球童拿著毛巾抹牆抹地,看著出色的球手打比賽,望著玻璃場想如果有日自己可以在這裡打比賽就好。2016年就是那天,我不再從看台上望下來,而是在球場內望上看台。」當然Max也坦言生涯有遺憾,不過他淡然接受:「遺憾不是因為這個形式完結職業生涯,而是有些希望做到的事情未達到,例如打入top 10、贏一些比我出色的球手。做人一定有遺憾,沒有事情是完美的,但都要學懂接受。不過我評價自己的成就,都還可以吧!」

Max明言退役後會繼續打壁球及練習,並將轉任港隊球手的陪練員,希望陪伴年輕球手成長,長遠希望轉當教練。這位港隊大師兄亦鼓勵現役隊友及年輕球手繼續努力:「希望隊友不要小看自己,過往很多人曾小看香港壁球,覺得香港壁球曾經是『魚腩』,我也這樣被人講過。但要達成某些成就一定會辛苦,在各方面都要努力去推動自己,我相信他們能夠做到。」Max將於周三(3日)晚上8時15分再登場,與區立文爭入8強。

現任香港「一哥」葉梓豐因傷未參加今次賽事,梁子軒被列為今次賽事1號種子,今日次圈直落11:2、11:2、11:5擊敗方嘉良晉級;賽事2號種子的劉子均亦直落11:3、11:3、11:5擊敗吳嘉晉;與李浩賢同為3/4號種子的黃祉謙就以11:2、11:7、11:3擊敗余梓陶。2022香港壁球錦標賽周二(2日)將上演女子公開賽第二圈。

梁子軒
黃祉謙
劉子均

圖、文:何子淵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壁球】落實香港錦標賽後退役 李浩賢:遺憾但要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