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讓學童動起來!

【體路專欄】相信眾多家長及教師都希望學生在上課時能保持安靜,可是身體長期太「靜」,或對學童健康有長遠影響。靜態行為泛指以坐著,倚靠或躺著的姿勢進行的低能量消耗(不超過基礎代謝率的1.5倍)活動,其中包括使用電子屏幕和其他非使用電子屏幕的活動(例如坐著做功課或聊天)。據全球統計數據顯示,兒童平均每日累積的靜態行為長達八小時,佔非睡眠時間的一半。此外,於「2018香港健康活力兒童─ 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的評級中,本港兒童及青少年在靜態行為的評分為C-,即僅約四成半兒童和青少年能達到每日使用屏幕不超過兩小時的標準(娛樂性質)。過多的靜態行為會妨礙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對學習造成負面影響。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最新建議,應限制5-17歲兒童和青少年的久坐時間,尤其是娛樂性質的電子屏幕時間。

(圖一:2018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 – 靜態行為)
圖片來源︰https://www.activehealthykidshongkong.com.hk/en/index.asp

學校相關靜態行為建議

過往發表的靜態行為指南多重點討論學童於休閒時間使用電子用品,以消閒娛樂的用途為主。然而, 近年電子產品被廣泛應用於教學,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網上教學更成為主流的學習模式。因此,學校應多關注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對學童健康的長遠影響。有鑑於此,靜態行為研究網絡(Sedentary Behaviour Research Network, SBRN)於2020年底成立一個了專家小組,此小組由不同國家的學者及各持份者組成,負責制定和發布「學校相關靜態行為建議」,旨在為學童在校期間(例如課堂及課間休息)或校外學習時間(如功課及分配給學生的學習任務)的靜態行為提供指引。經過一年半的籌備,「學校相關靜態行為建議」於2022年4月正式發布。此建議適用於學齡期兒童及青少年。以下為「學校相關靜態行為建議」的內容,一個健康的學校日應包括:

1)學校應適時(包括定時及不定時)安排學童進行各種體力活動,間歇中斷學童長時間的靜態行為。在5-11歲的學童群組,應最少每30分鐘進行一次體力活動。而在12-18歲的學童群組,應最少每小時進行一次體能活動。學校可考慮進行不同強度和持續時間的體力活動,例如站立、進行伸展活動、步行至另一間教室、動態學習方式或動態休息方式等等

2)學校應盡量將不同類型及強度的體力活動(如移動任何身體部位的低強度活動,及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融入到功課中,並將靜態的做功課時間限制在每學級每天不超過10分鐘。

3)無論是面授課程或電子學習,學校應周詳考慮及確保在教學時使用電子屏幕產品,能更切合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及提升學習效能。在實際應用電子屏幕產品時,學校應善用不同類型的學習方式,例如配合動態教學。當必須使用電子屏幕產品進行與學習相關的活動時:

    • 應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尤其是5-11歲的學童。
    • 每使用電子屏幕產品30分鐘,應最少休息一次。
    • 鼓勵學童在課堂和做功課時,避免同時使用多於一種的電子屏幕產品或在非電子學習時間內,使用電子屏幕產品。
    • 避免在睡前一小時內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做功課

4)爲了進一步促進學童的健康和福祉,應以動態的學習活動(包括站立)代替靜態的學習活動,以使用非電子屏幕的學習活動(例如戶外課程)代替使用電子屏幕的學習活動。

(圖三:學校相關靜態活動指引)
圖片來源︰https://www.sedentarybehaviour.org/school-related-sedentary-behaviour-recommendations/

除此之外,此建議還提出,教育工作者、學校行政人員、政策制定者、家長或監護人、看護者、醫生和醫療保健提供者可以根據四個M的原則來實施這些建議 (詳情請參閱SBRN網站)。同時,在執行這些建議時,學校應針對不同學童的優勢、需求和興趣而進行調整。

(圖四:學校相關靜態活動指引)
圖片來源︰https://www.sedentarybehaviour.org/school-related-sedentary-behaviour-recommendations/

總括而言,「學校相關靜態行為建議」綜合了現有的數據,並且歸納了各方專家和持份者的意見,筆者希望業界及相關人士能參考建議內容,為學童提供適切幫助,使他們可受益於全面均衡的多元化學習活動,包括室內和室外,以及各種靜態和動態活動。在政府發佈的策略文件《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當中,列明了在2025年或之前須實現的9項本地目標,而其中一項目標是將青少年和成年人體能活動不足的普遍率降低一成。「學校相關靜態行為建議」有助推行及實踐上述的計劃及行動,協助學校開展介入措施,例如加強教育相關的電子屏幕使用及監管,和推動代替長時間靜態學習活動的有效學習方法等等。

參考資料:

  1. Huang, W.Y., Wong, S.H.S., Sit, C.H.P., Wong, M.C.S., Sum, R.K.W., Wong, S.W.S., Yu, J.J. (2019) Results of the Hong Kong’s 2018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 17(1): 14-19.
  2. Saunders, T. J., Rollo, S., Kuzik, N., Demchenko, I., Bélanger, S., Brisson-Boivin, K., Carson, V., da Costa, B. G., Davis, M., Hornby, S., Huang, W. Y., Law, B., Ponti, M., Markham, C., Salmon, J., Tomasone, J. R., Van Rooij, A. J., Wachira, L.-J., Wijndaele, K., & Tremblay, M. S. (2022). International School-related sedentary behaviour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19(1). https://doi.org/10.1186/s12966-022-01259-3
  3. Kuzik, N., Da Costa, B. G., Hwang, Y., Verswijveren, S. J., Rollo, S., Tremblay, M. S., Bélanger, S., Carson, V., Davis, M., Hornby, S., Huang, W. Y., Law, B., Salmon, J., Tomasone, J. R., Wachira, L., Wijndaele, K., & Saunders, T. J. (2022). School-related sedentary behaviours and indicators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among children and youth: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19(1). https://doi.org/10.1186/s12966-022-01258-4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王香生 教授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幹事 (2020-22年)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 主編 (2017至今)
香港中文大學 體育運動科學系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教育研究所 所長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讓學童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