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體路專欄】大賽後現象

【體路專欄】今年夏天,香港人集體經歷了一個「運動季節」。由奧運到殘奧,再到全國運動會;香港運動員的拚搏精神,透過螢光幕一一呈現出來,亦受到大家關注目,市民忽然「撐起港隊」;另一方面,有賴於社交媒體急速發展,加上電子傳媒不斷追蹤港隊賽事,甚至直播部份比賽,香港運動員似乎越來越受重視。

運動員表現成為學習榜樣

筆者除了是體育人,「正職」更是兩女之父。記得奧運期間又適逢暑假,既然受限於疫情未能外遊,收看電視直播成為了最佳娛樂,藉以增加小朋友對運動的興趣。其實為了小朋友健康著想,早半年前兩女已開始參加區內習泳班,希望從運動鍛鍊中帶來健康之餘,亦學會求生技能而已。當看罷何詩蓓在比賽裡出色的表現後,她們對游泳的投入程度似乎有增無減,就好像小時候收看「足球小將」或「男兒當入樽」之後,大伙邨童相約在球場追逐較量的情景……。

大賽之後參與體育訓練現象

在泳館等候她們期間,發現確實多了家長查詢訓練詳情,甚至索性報名參與。若不是因為在防疫條例所限,泳會需要嚴格控制參與人數,相信盛況更加一時無兩。習泳活動如斯風靡,劍擊、乒乓球等亦一樣忽然受到家長青睞,爭相替小朋友選報興趣班、恆常班;希望假以時日,在劍會、球會教練的栽培下,可以練出下一個何詩蓓、張家朗,又或者乒乓小花。由此可見,運動不只能夠凝聚人心,亦不僅於讓小孩建立自信,更可豐富了許多家長的夢。

亦有人會認為,大賽之後也造就了運動發展。即使學界比賽在過去一年多受困於疫情而停滯不前,但趁著香港運動員在比賽裡出色表現,相信能夠鼓勵更多學生投入參與,校內各項校隊應該越來越受家長重視。只要未來限制逐漸放寛,甚至可以除下口罩回復正常生活,也不用擔心缺乏學生參與吧……

上述現象和想法對全民參與體育運動抱有樂觀態度,但一切就如上述情況一一兌現,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體育運動?筆者從過往經驗所見似乎是言之過早,未必如此順利吧了。

香港家長對體藝活動的看法

多年前曾經聽過一位家長分享,寧願培養小朋友學習音樂,亦不想過於熱衷體育運動。因為即使小朋友在學業上了無成就,都可以透過音樂造詣作為討生活的技能,體育運動在香港實在難以糊口……由此可見,香港家長應該「最懂得」替小朋友規劃未來。

筆者都是家長,對上述顧慮亦有所感受。孩子除了在幼稚園階段還可以容許接觸不同運動外,當升讀小學開始,需要面對以考試導向的學習環境,運動似乎只可以成為消閒點綴,書本知識才是王道。雖然每逢奧運、世界盃等大型賽事之後,家長都樂於安排小朋友參加不同項目興趣班,但經歷了興趣班初步接觸,小朋友開始對運動「產生興趣」,小朋友亦只能適可而止,絕對不可以「沉迷」。因為在開學以後,將要面對排山倒海的功課測考,家長自然會由一星期兩、三天訓練,改為每周一次。平日功課經已令小朋友倍感吃力,倘若測考前夕更難以想像。試問小朋友在「點到即止」的訓練裡,又怎能練出一個奧運接班人?

一本值得向家長推薦的好書

「運動可以是興趣卻不能夠當飯食」,似乎是不少家長的金科玉律。那麼,喜愛運動可有出頭天?抑或只能偷偷摸摸,不能向爸爸媽媽坦白傾訴?筆者認為一切在於社會如何看待體育運動。最近跟小朋友到圖書館,從書架上偶然閱到一本值得分享的好書,叫做 “I’m good at SPORT what job can I get?”。書中介紹了許多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工作,如運動治療師、體適能教練、體育記者,甚至運動員經理人以致專項教練等,最後才介紹運動員。這些工作不僅要對體育運動具有一定認識,亦在工作裡經常接觸運動。可以想像一下,當小朋友對運動產生興趣,不但可以立此目標,促成工作,最終更能夠對社會作出貢獻,況且收入亦尚算滿意。試問若果我們的社會都存有如此多元觀念,孩子立志投身運動產業,豈會有家長反對?

 

體育人如何為學生築起運動產業之夢

在筆者的學校裡都有一些學業成績不太突出,但對運動非常投入的學生。有時在閒聊間也提及未來擇業出路的話題,他們對於一些運動產業或與相關的工作其實亦有感興趣。然而,在香港傳統家庭裡,父母對子女人生規劃觀念的確難以跟西方比較,因此,學校反而更具條件提供不同資訊,以彌補父母對體育產業認識不足。體育人可以從平日藉課堂向學生規劃目標,灌輸正確價值觀;有時除了邀請運動員到校作為嘉賓外,亦不妨找來其他運動產業的朋友作為周會講者,當學生知道體育運動也有多元化的出路後,肯定增加他們實現目標的動力。最終即使做不到運動精英,也能夠為社會培養出一位對運動產業有貢獻的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大賽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