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體路專欄】醫者跑手心

體路專欄, 張樹槐, 跑步
筆者張樹槐(中)曾參與醫管局新春長跑

【體路專欄】新冠疫情令世界各地的醫療系統百上加斤,雖然不少城市已開始為居民接種疫苗,但相信疫情還需一段時間才能穩定。醫生護士除了面對更高風險的工作環境,還有龐大的工作壓力,他們又是如何在疫下減壓?

Dr. Anthony Fauci成為時代雜誌(Time)2020年Guardians of the Year之一,亦當選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位人物,華爾街形容他為“The most influential man in the American public health”。他位居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超過36年,是7位(包括新上任Joe Biden)美國總統的顧問,曾受Donald Trump的支持者炮轟,家人亦受到波及,遭死亡威脅。

身為大忙人的Dr. Fauci被傳媒形容為「狂熱跑手」,因為無論在八、九十年代對抗愛滋病(AIDS),還是去年抵禦新冠疫情,他面對的壓力甚重且工時極長,但總會擠出時間跑步,更在1984年Marine Corps Marathon跑出最佳個人時間(PB)3: 37。

Dr. Fauci形容跑步為“stress-reliever”,覺得日間到室外享受大自然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亦有助減壓。AIDS初爆發時,即使每天馬拉松式工作達15小時,仍會在午飯時間跑7英里(約11.2公里),一星期跑5至6次。他現年80歲,因新冠疫情忙得喘不過氣,甚至傳聞每天工作19小時,跑步習慣依然不變,只是減少至每天3.5英里(約5.6公里)。

原來香港有不少醫療團隊的領導也是熱血跑手!高拔陞醫生(Tony)2019年接任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身負重任仍保持每週練跑2次,每次約10公里的習慣,即差不多每週完成一個半馬。跑齡近廿年的Tony人生第一次參加跑步比賽為10公里賽事,翌年更報名全馬,惜因沒有特別備戰下,未能在限時內完成賽事,由大會巴士接走。那次經歷並沒有令他灰心,反而激起鬥志,用一年時間積極鑽研及自我訓練,第二年再接再厲挑戰全馬,最後僅花4個多小時成功完成人生第一個全馬。

在2005年完成首個全馬賽事後,Tony每年都會參賽,但他追求的不是時間上的突破,而是希望每次都能夠順利完成。雖然一次因路面事故,以致他未能完成賽事,再次由大會黃巴士接走,他卻不再感到挫敗,因為他明白外在環境會影響跑手最後能否完成賽事。至今,他已參加渣打馬拉松5次,亦曾到澳門及台灣出賽。

Tony認為要更好的照顧病人,首先要有健康的體魄。醫管局每年都會舉辦各式各樣的運動比賽,他會「親身上場」參加長跑,藉此鼓勵同事參與。雖然去年的長跑比賽因疫情暫停,醫管局計劃今年舉行虛擬跑,鼓勵同事抗疫之餘繼續鍛鍊身體,與病魔打持久戰。

體路專欄, 張樹槐, 跑步
馮康醫生每週跑最少20公里

另外,由馬會撥款捐13億元支持興建的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上月終於正式投入服務,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亦是跑步健將。他早在2000年完成人生首個全馬,於2010年飛到荷蘭Rotterdam跑全馬,及後專攻半馬賽事,至今已完成11個全馬及42個半馬。

既是醫院高層又是中大教授的他,在2014年開始參與中大醫院的前期規劃工作,身兼數職仍抽空跑步,平衡身心健康。他平日會在gym room練跑,星期日在寶雲道或跑馬地馬場練長跑(我也曾目睹他的跑姿),亦會間中跑沙田城門河和吐露港,維持夏季每週跑20公里,跑步旺季則每週練25至30公里。

疫情已持續一年,令人感到抗疫疲勞,但回想這一年醫護的努力和無私精神,大眾向他們致敬之餘亦應盡一分力。為保護自己和他人,嚴守社交距離,並多運動以增強免疫力。

文:張樹槐  達人傳訊董事總經理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醫者跑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