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路專訊】「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日前落幕,今屆賽事由粵、港、澳聯合主辦,促成多項三地合作。其中在香港哥爾夫球會粉嶺球場舉辦的高球項目,裁判團隊由合共34位來自本地及內地的裁判組成,為歷來規模最大的兩地裁判合作,擔任全運會高球項目副裁判長的袁軒雲分享到兩地裁判合作之道。
袁軒雲最初因熱愛高球運動而成為裁判,希望帶更多人認識球例和享受高爾夫球,「我最初參加中國香港職業高爾夫球協會的計劃開始學習裁判,課程完成後都只是多懂一些規例。後來見到球友打比賽,因不熟悉規例而遭判罰,為了替他們『抱不平』,我便不斷深入學習,最終赴蘇格蘭聖安德魯斯考取了『Level 3』裁判資格(裁判中最高級的考試)。如今球友有任何疑問,我都能為他們解答。」
至今已有五年裁判經驗的袁軒雲,曾參與「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香港業餘公開賽」等大型賽事,亦曾赴重慶擔任「全國高爾夫球錦標賽」裁判,並協助LIV Golf。他同時身兼高球教練,於教學過程中亦積極傳授規例知識。

在今屆全運會上,袁軒雲擔任重要角色,除了是項目的副裁判長,更獲委以重任,在開幕禮上代表全體裁判宣誓。今次全運會高爾夫球項目的裁判團隊共有34人,其中20多位裁判來自內地,香港則派出10多人參與,形成歷來規模最大的兩地裁判合作。首次有如此龐大的團隊共同執法,統一判罰標準是其中一項前期的核心工作,確保執法一致。
裁判執法另一項挑戰來自語言差異。由於香港團隊中有只懂英文的外籍裁判,場上特別安排懂普通話的巡場裁判在附近,有需要時協助裁判和球員之間的溝通。會議期間,香港團隊亦兼任翻譯角色,進一步保障交流無礙。袁軒雲指出,裁判之間會進一步加深交流,例如香港裁判會分享在粉嶺球場的執裁經驗與知識,讓內地裁判能提前掌握比賽中常見的情況與問題。全賴這些前期交流與部署,賽事最終得以順利進行,甚至未曾出現任何爭議。
袁軒雲補充,香港團隊亦從內地團隊身上獲益良多:「他們在管理方面,包括會議細節、文件準備及交通安排,都規劃得十分清楚細緻。日後我們的工作是否可以更標準化、更高效率,文件處理是否可以更準確?這些工作模式都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粵港澳全運|高爾夫球兩地裁判歷來最大規模合作 統一判罰標準成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