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攀石選手容易損手?

【體路專欄】年多前,筆者在本專欄也撰寫了一篇與攀石有關的文章,內文以解剖學的角度出發,淺淡攀石運動會運用到的前臂和手部肌肉, 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先重溫一下《攀石新手鍛鍊身手》一文,然後才細閱本文。

隨著近年抱石運動在香港興起,室內抱石場開遍全港十八區。作為物理治療師,筆者接觸到攀石相關的受傷案例都有所增加,臨床所見的傷患大多以上肢居多,與研究數據吻合,佔所有受傷七至八成。受傷後,攀爬者最關心的問題都離不開「我何時才復原呢?」或「我明天還可以繼續攀嗎?」等等。有見及此,筆者打算今回講解一下幾種常見上肢受傷的復康,以及重返運動 (Return-to-play) 的預期時間。

理所當然地, 手指受傷在上肢傷患中高據榜首 (40-50%), 其中手指滑車拉傷 (Pulley Injury)(12.3%)、腱鞘炎 (Tenosynovitis)(10.6%)和關節囊炎 (Capsulitis)(7.7%) 包辦了攀石運動所有受傷數字的前三甲位置。由於以上三種受傷的位置頗接近, 臨床病徵也有相似的地方, 一般人有機會混淆, 若有懷疑, 建議找醫生或醫護人員作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盡快正確處理傷患和安全地重返運動。

手指滑車拉傷 (Pulley Injury)

滑車拉傷通常都是急性的, 發生於攀爬者抓住摳點 (crimp)做爆發力較高的動作, 或是手在摳點上但身體突然失平衡「跣腳」, 手指肌腱拉力突然大幅增加所致。假如滑車只是拉傷而沒有斷裂的話, 一般不需要固定手指關節, 因為手指關節細小, 組織容易粘連, 讓手指可以自由屈伸也有助保持關節活動幅度。

圖一:食指A2滑車拉傷
圖片來源: https://lafabriqueverticale.com/en/finger-flexor-pulley-climber-injury/)

要留意的是,受傷滑車的位置要用運動貼布或醫用指環(見圖二)固定兩至四星期, 滑車一般會自然癒合。由於這段時間是保護期,建議患者暫時停止攀爬,讓傷口復原,待大概四至六星期後便可以重返運動, 並慢慢增加強度。傷後首三個月攀爬時,建議用運動貼布保護(H-tape方法, 詳情可參考以下連結,預防再次受傷。

圖二:手指滑車受傷專用的醫用指環
(圖片來源:https://ars.els-cdn.com/content/image/1-s2.0-S1080603215004779-gr2.jpg)

遇上單一滑車斷裂 (Rupture)的話, 保守治療 (Conservative Treatment)的處理方法與拉傷差不多, 但若痛楚和腫脹嚴重,可以嘗試固定關節最多五天,以控制炎症。而且,以指環固定的時間亦會較長,滑車斷裂所需的保護期大概六至八星期,六至十二星期後則可逐步重返運動。除了保守治療之外,單一滑車斷裂急性期(三個月內)也可選擇以手術處理,加上適當的復康治癒,可使手指維持較好的屈曲幅度和靈活性。另外,會以手術修補的情況包括:慢性期 (三個月後)仍然持續疼痛和影響發力、滑車斷裂後殘餘部分夾在指屈筋腱與指骨之間、或多於一個滑車斷裂等等。最後一種情況最為嚴重和複雜,需要四至六個月時間才能重返運動。

腱鞘炎 (Tenosynovitis)

除了滑車急性拉傷, 攀爬者出現慢性手指痛都十分常見。不少人都容易把滑車拉傷和腱鞘發炎兩者混淆, 因為痛的位置和傷及的組織十分接近, 而兩者也有機會一起發生。不過, 單純腱鞘發炎通常沒有明顯受傷的一刻,反而是因肌腱和滑車在高拉力的情況下重覆磨擦,沒有足夠休息和長期累積所致。另外,也有部份情況是患者突然增加攀爬強度, 手指組織未能及時適應引發。如果症狀輕微,腱鞘炎患者未必需要完全停止攀爬,但最好用H-tape保護並降低攀爬強度,例如選擇握點較大的線路攀爬、縮短一節的攀爬時間,或加長每次攀爬之間的休息等等,以上都有助控制疼痛和腫脹程度。然而,若情況較嚴重,如腫痛影響發力,就要休息一天至兩星期不等, 待症狀減退後才開始攀爬,並慢慢增加強度。我們可以痛感作為應否攀爬的指標,若十分為最痛,當痛感低於四分時就可以開始攀爬,當然痛感愈低或完全無痛更佳。 一般情況之下,患者不需要接受入侵性治療,約四星期就能康復。不過, 若徵狀持續多於六星期, 視乎情況則可能要考慮注射類固醇或衝擊波治療。

圖三:無名指腱鞘發炎和A2滑車拉傷
(圖片來源:https://www.biotic-artlab.com/blog/medical-illustration-in-sports-medicine)

關節囊炎 (Capsulitis)

另一種常見手指受傷是關節囊發炎。 密集又高強度地攀爬,會使指間關節軟骨磨損, 關節囊中的酵素活動增加, 引發不必要的炎症,導致關節慢性發炎。早期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減少攀爬量和強度, 跟腱鞘炎的處理相若,視乎腫痛程度,患者未必需要完全休息但要有限度攀爬。若症狀嚴重,就要休息一至十四天不等, 再加上消炎的治療和低強度的手指運動, 維持血液循環和關節活動幅度,兩至四星期內可以在運動貼布保護下(Figure 8方法, 詳情可參考以下連結,逐步增加攀爬強度, 四星期左右就會康復。康復後,手指關節有機會無痛但較肥大, 這是組織自然增新和適應, 只要無痛無腫, 能維持活動幅度就沒有問題。不過若發炎持續多於六星期,就可能要考慮其他治療方案。

圖四、五:關節囊發炎使指間關節腫脹
(圖片來源:https://www.biotic-artlab.com/blog/medical-illustration-in-sports-medicine
https://www.ukclimbing.com/articles/injuries/injury_management_and_prevention_fingers-6193)

下表總結了上述傷患保守治療下一般的復康時間:

  保護期 (完全不攀爬) 逐步重返運動 運動貼布手指紥法
滑車拉傷 第2-4星期 第4-6星期 H-tape (3個月)
單一滑車斷裂 第6-8星期 第8-12星期 H-tape (3個月)
腱鞘炎 第0-14天 第1-4星期 H-tape (時間視乎徵狀嚴重程度)
關節囊炎 第0-14天 第1-4星期 Figure 8 (時間視乎徵狀嚴重程度)

 

總括而言, 攀石選手並非如想像中那麼容易損手, 關鍵都是切忌太多、太急、太快。訓練不一定量多、強度高就會進步得快, 組織需要時間適應和重塑, 恢復都是訓練的一部分。不幸受傷的話, 只要有準確診斷和適當的處理, 加上(香港人不太有的)耐性, 「好返又一條好漢」,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再無痛、開心爬石。

參考資料:

  1. Lutter C, Tischer T, Hotfiel T, Frank L, Enz A, Simon M, et al. Current trends in sport climbing injuries after the inclusion into the Olympic program. Analysis of 633 injuries within the years 2017/18. Muscles Ligaments Tendons J. 2020;10(2):201–10.
  2. Schöffl V, Schöffl I, Frank L, Küpper T, Simon M, Lutter C. Tendon injuries in the hands in rock climb- ers: epidemiology, anatomy, biomechanics and treat- ment—an update. Muscles Ligaments Tendons J. 2020;10(2):233–43.
  3. Schöffl V, Hochholzer T, El-Sheikh Y, Lutter C. Hand and fingers. In: Schöffl V, Schöffl I, Hocholzer T, Lutter C, editors. Climbing medicine—a practical guide. 1. Heidelberg: Springer; 2022.

 

 

 

 

 

 

 

 

文:鄭穎儀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委員 (2022-24年)
註冊物理治療師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攀石選手容易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