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多哈青年賽】陳顥樺男單四強惜負 夥混雙「姚江配」摘季

【體路專訊】一連四日的「WTT多哈青少年挑戰賽」周一(30日)落幕,男單小將陳顥樺在4強激戰五局下僅負羅馬尼亞球手,無緣決賽,與混雙姚鈞濤/江芷林一同名列季席。

陳顥樺(圖:WTT)
姚鈞濤(圖:WTT)

港隊今站賽事僅派出2男2女出戰,U19男單小將陳顥樺在首圈輪空,16強直落三局淘汰意大利Giacomo Izzo晉級,8強在激戰5局下險勝羅馬尼亞Darius Movileanu。4強賽面對另一羅馬尼亞球手Eduard Ionescu,雙方梅花間竹各贏兩局(11:9、14:16、11:6、7:11),惜港將決勝局未能把握機會,輸6:11無緣決賽,摘下季軍。另一港將姚鈞濤則直落三局不敵Eduard Ionescu,16強止步。

黃凱彤(圖:WTT)

U19女單兩位港將江芷林及黃凱彤分別不敵韓國Kim Seongjin及羅馬尼亞Bianca Mei Rosu,同告8強止步。

江芷林(左)、姚鈞濤(圖:WTT)
陳顥樺(左)、黃凱彤(圖:WTT)

混雙方面,姚鈞濤/江芷林不失一區下先後淘汰烏茲別克及韓國對手連過兩關,4強對羅馬尼亞組合Darius Movileanu/Elena Zaharia,港將先贏兩局11:9、11:7,惜港將未能乘勝追擊,第三局「刁時」下輸10:12,氣勢受挫的港將再連輸兩局4:11、4:11無緣決賽,名列季席。在去年在亞青賽摘銅的陳顥樺/黃凱彤則直落三局不敵韓國Lee Daeun/Lee Hoyun,8強止步。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多哈青年賽】陳顥樺男單四強惜負 夥混雙「姚江配」摘季

Posted on

澳洲殘疾人射箭賽 危家銓複合弓個人賽奪銅

危家銓(右)贏得複合弓公開組個人賽銅牌。(圖: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體路專訊】2023澳洲殘疾人射箭錦標賽於1月29至30日在墨爾本舉行,港將危家銓在男子複合弓公開組個人賽摘下銅牌。

東京殘奧代表危家銓先在排名賽憑總分670分位列第四,再於八強賽以135:130淘汰澳洲箭手Kieran DINNERVILLE,可惜晉級四強後以140:144不敵澳洲選手Jonathon MILNE,最終轉戰銅牌戰就以140:124力克另一位東道主選手Craig MCMURDO,袋走銅牌。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澳洲殘疾人射箭賽 危家銓複合弓個人賽奪銅

Posted on

【一生只有一次精英・專訪】誓推高牆的姐妹兵 裘錦秋讓成績與感情傳承下去

【體路專訪】面對幾近無敵的對手,有人會選擇逃避,亦有人會嘗試硬拼,裘錦秋中學(葵涌)女籃相信是後者。這支來自葵青區的分區冠軍在「2022-2023年度NIKE全港學界精英籃球比賽」延續四強之勢,然而立即遇上爭取八連冠的霸主協恩中學,裘錦秋的一班姐妹兵仍沒有懼怕,汲取初賽領先過對方的經驗,大戰在即更加操練習致落淚,但用這一生只得一次的機會傳承師姐的感情與成績,縱辛苦亦值得。

韓芷澄

在學界籃球,裘錦秋不論男女隊都有過不俗成績,男隊曾在五年前成為季軍,女隊亦於近六屆有一半年份躋身四強,惟過去兩屆也只獲「梗頸四」。當年的裘錦秋有中鋒劉倩婷在籃底坐鎮,也有試過在四強獨取37分的何佩盈壓陣,自然會被捧成四強大熱之一。但疫情令精英賽止了三年,鎂光燈也早已離開這支葵青區勁旅,「雖然我們是分區冠軍,但好像還是沒太多人知道,成員也不像以前的師姐般很多人認識、叫得出名字。」主力之一但還是中四生的韓芷澄淡淡說道,再次殺入最後階段足以證明球隊付出努力,擁有打出葵青區的實力。

張韻漾

「全部人都說港九區很精彩云云,可能他們有三次報道,我們就只有兩個甚至一個報道。因為外界會覺得新界區不夠競爭性、觀賞性而不被重視,但其實我們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很想讓人知道。」隊長張韻漾說起來有點不是味兒,「今次四強組合證明,不一定港九的實力更強,好想對外界說我們都夠打。」

為了證明自己、推倒學界的高牆,裘錦秋自去年底已將訓練密度提高至每日至少一課,當中每周有三日晨操。校方又特意為球隊聘請體育教練、添置健身單車,務求將體能狀況提升至極致。剛過去的新年假還未完,球隊又再次入營集訓,「我們在營內三日九課,每個人都練到叫『救命』,出營前都辛苦到流淚。」不過,教練陳翊麟亦讚賞球員於訓練營完結前,大家都願意坐下分享感受,雖然流淚、雖然艱苦,「但始終捱了過來,總算對得起自己的承諾。」

外界會覺得新界區不夠競爭性、觀賞性而不被重視,但其實我們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很想讓人知道。

陳翊麟

橫跨多級迎接更好未來

正是想自我證明的信念,還有師姐所造出的好成績,不自覺地亦在張韻漾的肩上放下了無形壓力:「要傳承這個由師姐努力打出來的成績是有點壓力,始終今屆只有兩個中六生,數下去已經是07年(中四)球員,要帶起她們是一個難題,但我很慶幸我們做得到。」陳翊麟也不諱言,相比三、四年前的強陣,即使打法及陣式配搭相差無幾,今屆這隊裘錦秋女籃收成期也或許要等待明年甚至兩年後,「可能到時會見到更厲害的(中鋒)戴欣婷。」

(圖:體路資料庫)

當年的何佩瑩及劉倩婷早在中三已出戰過U16亞錦賽Division A,翌年也成為U18亞錦賽Division B的港隊成員。相反眼前這隊只有張韻漾是U18港隊隊員之一,「因為疫情令比賽減少,隊中又只有張韻漾曾代表香港,感覺以前的比賽經驗和判斷會好一點。」去年9月,張韻漾跟隨師姐的步伐出戰U18亞錦賽,以正選身份協助港隊第七名完成賽事。擁有國際賽經驗,加上是球隊隊長,隊友想必也會以她為馬首是瞻,「我一定要讓她們知道我對球隊、對比賽都有足夠信心,自己也不可以怕。我知道提點很重要,她們面對很多觀眾時有機會怯,所以要在場上出多點聲。」

我一定要讓她們知道我對球隊、對比賽都有足夠信心,自己也不可以怕。

韓芷熙

真・姐妹兵

裘錦秋主力雲集多個年級,同時陣容內也有另一特別之處。外界常形容一支感情要好的球隊為「兄弟班」、「姐妹兵」,她們今年正正有一對真正姐妹在陣。由小學在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開始,韓芷澄與韓芷熙便在球場上並肩至今。妹妹芷熙仍是中二,但已經成為球隊的第六、第七人,擔當家姐的有力替補。「最初因為姐姐打波識到很多朋友,我又喜歡跟著她,教練捉我去打時產生興趣,才發現其實我都喜歡打籃球的。」

近年籃壇不時出現兄弟組合,遠有蔡再懃與蔡再南先後在學界和甲一以不同身份相遇,近亦有徐氏兄弟(徐遠成及徐遠征)在職業軍合作,反而數到姐妹隊友或許只有馬丹琪及馬丹鳳算最有名。韓芷澄與韓芷熙的未來,有機會超越「前輩」嗎?「我想她在場上不要再怕,給自己多些信心,有空位就剷而不用只顧傳球。」姐姐先說,妹妹再補充:「我想自己能追到家姐的成績,要嘗試打足40分鐘甚至更多,多取些分。」兩姐妹的感情就是,合照時會尷尬地互相作弄,但卻又笑稱願意球場內外朝夕相對。。

我想自己能追到家姐的成績。

(圖:體路資料庫)

說到感情,陳翊麟對裘錦秋籃球隊的情同樣深厚。去年中帶領男隊在三人籃球賽奪冠後,這位教練就激動得流下男兒淚。「始終自己是舊生總有個情意結,很想為裘錦秋拿一個冠軍。隊內有很多球員都由小學開始教,對了不只六年,自己投放的感情也自然會多一點。」陳翊麟執教的裘錦秋與大輝同樣打入四強,可幸是剛好不用在準決賽相遇,有機會包攬決賽席位,但同時亦代表可能只會在季軍戰對碰。「當初教大輝時未想得太遠,但既然入了四強就一定是兩邊都想贏。」

(圖:體路資料庫)

然而要在決賽與「訓練拍檔」相遇,裘錦秋在四強就要先過協恩中學這難關。儘管協恩一直是女子組霸主,但兩隊在次階段分組賽相遇時,裘錦秋亦曾經領先半場,「她們最初真的沒太多信心,不過那場(分組賽)之後已經催眠了她們,很有信心很想贏。況且今次無論如何都不會退步,所以沒有壓力。」裘錦秋在精英賽史上曾兩奪冠軍,已是2001及03年的事。接著這20年,包括陳翊麟上任後的這一代,行得最遠一屆也只是殿軍,所以「占士」也說,只要贏一場就已經是進步。

況且今次無論如何都不會退步,所以沒有壓力。

(圖:體路資料庫)

教練想法如此,球員又是否有著同一信念?「我想贏 。」韓芷澄稍稍收起了笑臉,「我不知道隊友想甚麼,但我真的想盡自己努力去打,想贏的話是有機會贏到的。」張韻漾亦同樣堅定,「那場(分組賽(好有決心,全隊都不當對方是甚麼冠軍球隊,就是要打贏她們。經歷那次之後,我們更不會怕。」推倒高牆也許很難,但首先也要拿出勇氣,這樣才能找到牆身裂痕,然後將之擊碎。


「2022-2023NIKE全港學界精英籃球比賽」將於2月4及5日假荃灣體育館舉行四強及決賽賽事,Nike Hong Kong體路 FACEBOOK專頁將會一連兩日現場直播今次學界籃球最高盛事。事隔三年,各籃球迷敬請密切留意賽事實況,再凝聚一線為球員的精英夢打氣。

賽事直播時間如下:
2023年2月4日

女子組四強
09:00-10:45 協恩中學 vs 裘錦秋中學(葵涌)
11:15-13:00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vs 林大輝中學
男子組四強
13:30-15:15 喇沙書院 vs 聖若瑟書院
15:45-17:30 英華書院 vs 可藝中學

 

2023年2月5日

09:00-10:45 女子季軍戰
11:15-13:00 男子季軍戰
13:45-15:30 女子冠軍戰
16:15-18:00 男子冠軍戰
18:15 頒獎典禮

圖、文:麥景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一生只有一次精英・專訪】誓推高牆的姐妹兵 裘錦秋讓成績與感情傳承下去

Posted on

【渣打香港馬拉松・專訪】12屆千金小姐的故事 「美麗的誤會」開啟全馬之魂

【體路專訪】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就像潘朵拉的盒子,它會帶來憤怒,也會帶來轉變。陳佩珊(Peggy)因一個「美麗的誤會」而展開全馬之路,從此成就她12屆渣馬「千金小姐」的故事。今年已經踏入55歲,但Peggy依然未停下腳步,雖然自知受年齡所限,進步空間亦受限,惟她盼能繼續享受跑步,到耳順之年仍能「Sub 3」。

陳佩珊的全馬之路要從2005年說起,此前的她向來有參加10公里及半馬賽事,但42.195公里卻是她一直不敢接觸的距離。直到2005年一個「美麗的誤會」,令Peggy被迫參與人生初馬,「那一年如常去旅行,由朋友代為報名、領取選手包,到比賽前兩日自己拿到裝備才發現朋友幫她錯報全馬,而不是她本來想參加的半馬,即時聯絡田總也未能修改。」一個錯誤,讓Peggy要走更遠的路,後段的路更要在雨中完成,但卻意外為她打開另一扇窗,「那年沒為全馬練習過,後段又下雨,跑的過程埋怨多於一切,但結果3小時35分跑完,有點意外。如果不是朋友報錯,自己都不會跑馬拉松,平時10公里和半馬已經很辛苦,沒想過可以完成全馬。」

(圖:受訪者提供)
(圖:受訪者提供)

這次埋怨的旅程就像開啟了Peggy的全馬之魂,在短短幾個月後在朋友邀請下到廈門參加人生第二個馬拉松,在現場觀眾熱烈歡呼下,情緒高漲的她更以3小時26分鐘完成。2006年渣馬首次推出「千金小姐」獎勵(渣打香港馬拉松會向挑戰組完成時間在3小時30分內的女跑手,派發1,000港元奬金,故稱「千金」。),試過「Sub 330」的Peggy當然滿懷壯志,對這「千金」志在必得,但現實卻沒她想像中理想,「2006年未能拿到『千金』,翌年再試,結果都不成功」猶幸Peggy沒有被失敗打倒,懷著不甘的心情繼續鑽研,甚至透過書本重新認識跑步訓練,結果在2008年如願以償,「2007年的失敗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懂得訓練,及後參考書本的知識,根據自己的體能訂立訓練日程,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耐力,終於在2008年順利達標成千金小姐。」

一次的「千金小姐」,令從前熱愛潛水的Peggy決定「上水」跑步,因為她堅信這是一項「多勞多得」的運動,「上班就算多努力都未必可以升職,但跑步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成功後的Peggy繼續多勞,換來的固然是「多得」,至今12次成為渣馬「千金小姐」,在世界各地跑過73個馬拉松,她亦自言已經「跑上癮」。作為一個「朝95」的香港人,Peggy為了參與馬拉松賽事,甚至放無薪假遠赴歐洲,「長跑很好玩,去歐洲會去上癮。試過去歐洲旅行,一趟旅程參加3個馬拉松。記得2010年去巴黎馬拉松,沿途有很多香水味,天氣清涼所以有較好發揮,最後跑到PB。」

89年開始接觸跑步之今,Peggy的參賽距離由10公里跑到全馬,跑步已經不單是一個興趣,更甚像一個信仰,「跑步管束著我的生活,為了跑好而不喝酒、減少食煎炸食物,以前逛街的時間都換成練跑。為了比賽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亦會堅持有規律的練習及休息,跑步已經成為我的健康指標。」今年即將踏入55歲,Peggy坦承受年紀影響,進步空間自知有限,加上工作繁忙,對於今年的「萬金小姐」(為慶祝第25屆,渣馬特別將今屆奬金加至$10,000港元)亦未有太著緊,「鼓勵自己先完成賽事,有時不會要求自己太多,始終工作太忙,不會要求自己100分。」

到了今天,Peggy仍未願停下腳步,希望盡量注意跑姿,繼續「活到老跑到老」,「日本有個跑手60歲都可以『Sub 3』,希望可以跟隨她的步伐,老了都可以繼續跑。」對於未來,她更希望越跑越「長」,耐力型的她甚至希望超越42.195公里,參與UTMB的超馬賽事。

圖、文:彭淬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渣打香港馬拉松・專訪】12屆千金小姐的故事 「美麗的誤會」開啟全馬之魂

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員心電圖詮釋標準 與時並進

【體路專欄】港隊健將在近年多個國際體育賽事中連番報捷,全城歡騰的震撼畫面實在振奮人心,而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積極努力、永不言敗的拼勁亦令人動容。在獎牌與勝利背後,除了日以繼夜的堅持與汗水之外,還需要龐大的運動醫學與科學團隊默默在背後支援。作為協助政府執行精英體育培訓的機構,香港體育學院的專業團隊一直努力不懈,確保運動員擁有與時並進的訓練科技和疾病傷患管理模式作後盾,並為運動員提供國際級的運動醫學醫療支援,從疾病傷患預防到診斷治療,幫助運動員無後顧之憂地全力爭取佳績。

醫療團隊每年都會為精英運動員進行例行身體檢查,以篩查各種潛在疾病。其中,靜態心電圖是檢查項目之一。有意見認為使用靜態心電圖作為恒常手段,有助篩查各種導致運動員心源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的成因,包括先天性、結構性或電導性心臟病等等。然而,在過去十多年,國際醫學專家對相關靜態心電圖檢查的效果一直意見不一。

主張使用靜態心電圖的一方認為,2006年於意大利的大型研究清楚顯示,多達九成的心源性猝死個案因使用心電圖檢查而減少(1)。另一邊廂,有歐美專家則認為上述正面結果並沒有在往後的類似研究中重覆呈現,因而對此有所保留。同時,其假陽性率高達22-25%,加上存在無法透過靜態心電圖檢測而判斷的假陰性率(3) (4)等問題,亦令該檢查備受質疑。假陽性是指雖然檢測結果呈陽性,但病人實際上並沒有相關心臟病;而假陰性是指檢測結果呈陰性,但病人實際上卻有相關疾病。有鑑於假陽性和假陰性率高企,有專家認為心源性猝死的成因並未能夠透過靜態心電圖而有效地篩查,令相關檢查的成本效益過低,無法於大規模運動員體檢中使用。因此,在業界具份量的一些歐美醫學團體,例如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和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在2010年後推出的運動員檢測建議,並沒有將靜態心電圖列為必要項目當中。

運動員靜態心電圖高假陽性率的成因,主要是跟一些恒常訓練所導致的正常心臟系統生理變化,以一般心電圖醫學詮釋會被誤判為陽性有關(圖一)。

圖一:典型運動員靜態心電圖出現的竇性心搏過緩(Sinus Bradycardia)、ST節段上升和左心室肥厚電壓值(ST Elevation and Voltage Criteria for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自2010年以來,運動醫學及心臟學的國際專家一直希望在大幅減少假陽性率及假陰性率的前題下,找出一套專為運動員度身訂造的靜態心電圖詮釋標準。經過多個版本的改良(包括西雅圖標準)及反覆測試,《運動員心電圖詮釋國際標準共識聲明》(5) 正式於2017年的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刊登,及後具規模的群組研究測試亦進一步確認,其真陽性率及真陰性率分別高達八成六及九成九(6),結果顯示適合於大型運動員體檢中使用。

在接受國際奧委會舉辦的有關訓練後,本港運動醫學團隊於2019年亦開始使用此國際標準以詮釋體院運動員體檢的靜態心電圖(圖二)。在過去三年,體院運動醫學團隊根據新標準為運動員進行身體年檢,而心電圖診斷為陽性並需要心臟科專科覆檢的比率約3-5%,覆檢檢查包括超聲波心臟檢查、磁力共振及冠狀動脈造影等。運動員確診病例包括多種跟心源性猝死有關聯的心臟病,例如預激症候群、冠狀動脈疾病、心房中隔缺損、長QT綜合症及肥厚型心肌病等等,需要安排有關運動員長期覆檢、接受運動訓練醫學建議調整,甚至手術等,以根治問題,並將健康風險減到最低。

圖二:運動員心電圖詮釋國際標準共識聲明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ndards for ECG interpretation in athletes)

展望未來,希望更多本地及亞洲地區的有關診斷數據,能幫助學者和專家們在此詮釋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為亞洲運動員度身訂造更貼身的準則細節,並為身體檢測的內容作進一步的專業建議。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參考資料:

  1. Corado et al. (2006) Trends in sudden cardiovascular death in young competitive athletes JAMA, 296, 1593-1601
  2. Corado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pretation of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 in the athletes. Eur Heart J. 2010;31(2):243-59
  3. Sheikh et al. Clinical Profile of Athlete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CLINICAL PERSPECTIVE.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magine. 2015;8(7):e003454
  4. Priori et al. Low Penetrance in the Long –QT Syndrome. Clinical Impact. Circulation. 1999:99(4):529-533.
  5. Drezner JA, Sharma S, Baggish A, et al International criteria for electrocardiographic interpretation in athletes: Consensus statement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7;51:704-731.
  6. Malhotra A, Dhutia H, Yeo T, et al Accuracy of the 2017 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ians who interpret adolescent athletes’ ECGs: a cohort study of 11 168 British white and black soccer playe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0;54:739-745

 

 

 

 

 

 

 

 

文:劉少峯醫生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義務秘書 (2022-24年)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兼職講師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員心電圖詮釋標準 與時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