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港超聯】流浪增兵戰新盃賽 南區簽澳門足球先生

(圖:流浪FB/球員IG)

【體路專訊】第一屆港超聯賽會盃即將於本月28日舉行,標準流浪宣布,有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金牌經歷的J3守將林堂真(Rindo Makoto),與及尼日利亞前鋒盧美菲亞(Umeofia John Bosco Nzube)今晨已歸隊,兩人將會在聯賽會盃初試啼聲。此外,冠忠南區為增強人腳迎接下半季,亦計劃簽下3料澳門足球先生、巴西前鋒積遜(Jackson Franklim de Sousa)。

(圖:流浪FB)
(圖:fb)

首度成立的聯賽會盃將由上年度港超聯排名首4位球隊角逐,賽制有別於本地賽事,不設外援球員限制,並容許球隊邀請不多於6名個別外地或本地援將,以增加球隊實力同埋賽事嘅可觀性。賽事分3日於旺角大球場進行,4支參賽隊伍包括傑志、理文、標準流浪及東方,將會於周四(28日)及周五(29日)碰頭,周一(1日)會在同一場地以雙料娛樂形式進行季軍戰及決賽。賽會並宣布,首兩日賽事門票為港幣80元(成人)及30元(特惠票);明年1月1日的雙料娛樂收費則為為港幣100元(成人)、及40元(特惠票),同樣不設劃位。

(圖:流浪FB)

首圈對理文的流浪,今日先有日本後衛林堂真及尼日利亞前鋒盧美菲亞加盟,並即日投入訓練。兩名球員此前同樣於日本球隊效力,林堂真在J2、J3聯賽共上陣超過300場,亦為J1球隊出戰過天皇盃、聯賽盃。這位於2011年以主力身份協助日本取得世大運足球金牌的中堅,2022年為J3球隊富山勝利錄得8個入球,年末當選J3聯賽最佳十一人。

(圖:流浪FB)

34歲的林堂真身高1米78,能勝任中堅及右後衛,他接受球會訪問時承認自己年紀非輕,就算有日本球會給予聘約也打算掛靴,惟對於有外地球隊招手卻深感興趣,故此暫緩退役一事:「我期待跟來自世界各地的球員交流,香港聯賽有來自非洲、南美洲、歐洲的球員,即使是流浪的隊友也具備不同文化背景,這將是有趣的經歷。」

(圖:流浪FB)

以聯賽神射手身份協助日本北信越聯賽球隊SR Komatsu升班的盧美菲亞,現年25歲,身高1米84,他早在日本已認識伊巴謙。雖然獲原屬球會留用,但盧美菲亞為了尋求新挑戰,決定轉戰港超:「我相信每位球員都有自己的夢想並追求成長,逐步邁向更高層次,加盟流浪將是我球員生涯的新一章。」他又說會調整生活習慣,儘快適應香港足球環境,並相信會與伊巴謙能成為好拍檔:「伊巴謙知道我的踢法、特點,他對我的能力有信心,相信我們會合作愉快。」本地球迷周四入場便可見證「黑雙煞」的威力。至於其餘3支參賽球隊,對這項盃賽反應最積極的傑志,會重召部分外借友會的球員歸隊助陣;理文及東方都沒打算增援出戰。

(圖:球員IG)
(圖:球員IG)

此外,部分港超球會也打算增兵迎戰下半季賽事,剛升上聯賽榜第3位的冠忠南區,將獲應屆澳門聯賽3料足球先生積遜加盟。這位巴西前鋒現年32歲,身高1米75,在最佳教練譚又新麾下,積遜全季為蒙地卡羅取得26個入球當選金靴,季尾更入選最佳11人,及連續兩屆當選足球先生(上屆與鄒北記射手艾美達並列)。

(圖:球員IG)
積遜IG已追隨新球會及隊友。(圖:球員IG)

文:文森特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港超聯】流浪增兵戰新盃賽 南區簽澳門足球先生

Posted on

【巴黎奧運】香港4月主辦三人籃球資格賽 港隊撼勁旅爭入場券

【體路專訊】國際籃球總會(FIBA)日前公布,2024巴黎奧運3×3籃球第一輪資格賽將於2024年4月在香港主辦,男、女子港隊將與另外7支隊伍爭奪一張奧運入場券。

巴黎奧運三人籃球賽事男、女子組各有8個參賽名額,其中3個名額已在2023年11月透過世界排名決定,其餘5個名額則會分三個資格賽決出。FIBA早前公布,第一項資格賽將於明年4月在香港舉行,具體日期待定,而香港作為主辦城市可派隊與男、女子組各7個國家或地區競逐各一張奧運入場券。男子組參賽隊伍包括荷蘭、蒙古、拉脫維亞、奧地利、瑞士、埃及和紐西蘭;女子組參賽隊伍則為匈牙利、荷蘭、阿塞拜疆、波蘭、埃及、蒙古與智利。

香港過去兩年於維園舉辦「FIBA 3×3世界巡迴賽香港大師賽」,未知奧運資格賽會否再次於維園舉行

巴黎奧運三人籃球第二個資格賽將於5月3至5日在日本宇都宮市舉行,同樣決出一個名額,最後一項資格賽則會5月23至26日於匈牙利舉行,將決定男、女子組三個入圍名額。現時已透過世界排名獲得巴黎奧運資格的包括男子組的塞爾維亞、美國、中國,以及女子組的中國及美國。法國女子隊則以主辦國名額獲得資格。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巴黎奧運】香港4月主辦三人籃球資格賽 港隊撼勁旅爭入場券

Posted on

【2023體壇回顧】陳善鈺主場奪亞洲冠軍 趙詠賢卸任港隊教練 壁球落實入奧

【體路專題】2023年,世界已走過疫倩陰霾重上軌道,亞運會、亞洲殘疾人運動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東亞青年運動會等國際大型綜合運動會都在今年舉行,港將不僅在大型運動會碩果累累,今年出戰多項賽事皆有大豐收。壁球界今年好成績不斷,在好成績外亦有教練趙詠賢退隊的消息,但最震撼的莫過於期待多年後壁球終於「入奧」,落實成為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競賽項目。

陳善鈺主場奪亞洲冠軍

香港今年繼2000年後再次主辦亞洲個人錦標賽,一眾港將6月於主場出擊力爭佳績,最終陳善鈺過關斬將殺入決賽,在主場球迷打氣下以3:2險勝馬來西亞的斯華(Sivasangari Subramaniam),首度奪得亞洲冠軍,成為繼2013年歐詠芝及2021年湯芷穎後第三位封后的香港女將。港隊另有何子樂及梁子軒奪得銅牌。

杭州亞運首設混雙港壁奪2銀4銅 趙詠賢結束12年執教港隊生涯

因疫情而延期一年的2022杭州亞運首度增設混雙項目,港隊有黃祉謙/李嘉兒歷史性摘下銅牌。單打方面,陳善鈺於決賽再度與馬來西亞斯華交手,今次就以2:3飲恨首奪銀牌,何子樂及梁子軒同樣奪銅而回。團體賽方面,男子港隊於4強止步奪得銅牌,女子港隊則在決賽反負馬來西亞摘銀,未能衛冕。杭州亞運結束後,港隊女隊教練趙詠賢隨即在社交媒體上宣布結束12年港隊執教生涯,轉到屈臣氏集團出任社區關係經理。

黃祉謙/李嘉兒

洛杉磯奧運落實5大新項目 壁球首度入奧

杭州亞運結束後不久,國際奧委會就宣布將於2028年洛杉磯奧運新增5個運動項目,包括壁球、棒/壘球、六人棍網球、奪旗式美式足球及板球,其中壁球是首次成為奧運項目。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指這5個新項目可向世界展示美國的運動文化,同時將一些國際運動引進美國本土。

香港壁球公開賽首於戲曲中心舉行 保高爾夏瑪妮奪冠

作為每年的本地壁球大賽,「二〇二三 TTI Milwaukee 香港壁球公開賽」於11月27至12月3日上演,其中四強及決賽首度移師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文化廣場搭建的四面玻璃場舉行,是賽事時隔10年後再於戶外上演四強及決賽。最終紐西蘭的保高爾(Paul Coll)奮戰五局後以3:2擊敗埃及的世界第一的費華域(Ali Farag)奪冠,女子組決賽就在美國蘇曼達(Amanda Sobhy)初段因傷及阿基里斯腱退賽下,由埃及夏瑪妮(Hania El Hammamy)衛冕。

夏瑪妮(圖:中國香港壁球總會提供)
保高爾(圖:中國香港壁球總會提供)

港隊方面,首次出戰香港公開賽的陳善鈺先擊敗隊友何子樂及英格蘭的曉頓(Jasmine Hutton)兩位排名較自己高的對手,再於16強激戰五局2:3不敵世界排名第一的埃及舒雅賓妮(Nour El Sherbini),雖無緣8強仍贏盡主場球迷掌聲。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2023體壇回顧】陳善鈺主場奪亞洲冠軍 趙詠賢卸任港隊教練 壁球落實入奧

Posted on

【2023體壇回顧】採訪手記flash back-記憶深刻的,是人

【體路專題】體育記者與運動員一樣,生涯每四年為一個週期,因為四年間總會遇上一次亞 、奧運。幸運地,短短幾年已親身經歷過一次奧運、第二次亞運。記憶最深刻的, 始終是人。

也許是長大了,今次的我比以前更放膽與其他記者交流。游泳比賽首日,由於未知攝影安排,我選擇坐頭班接駁車到游泳館視察環境,同車的只有一位韓國攝記。那朝,我客串了他和攝影經理之間的翻譯。怎料往後在各個場館,我多次重遇這位樣貌很有典型韓國人感覺的攝記。到閉幕禮當日,與香港外家在新聞中心拍完大合照,竟又再遇到他。這次,我們終於互換了徽章和社交帳號,總算是交了個朋友。

同樣深刻的,也是人。五年前在雅加達,目睹了呂麗瑤摘銅一幕,又與她在當地做了專訪。自此之後,我們做了朋友(希望她也如此想吧),偶爾在通訊軟件聊幾句,公私事也有過交流,今屆賽前也特意再找她做個訪問。在「大蓮花」望著呂麗瑤賽後的表情變化,我由看台攝影位衝到採訪區的那分多鐘間也鼻頭一酸。翌日又在同一地方見證我兩年前做過教練移民專訪的跳遠隊創下歷史,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或許這就是前輩形容的,體記與運動員的連結?

圖、文:麥景智

(原文刊於Sportsroad Junior #75)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2023體壇回顧】採訪手記flash back-記憶深刻的,是人

Posted on

【2023體壇回顧】採訪手記flash back-沒有奇蹟 只有累積

【體路專題】20天杭州採訪之行,印象最深刻的是乒乓球港將黃鎮廷。「阿廷」今屆第三度出戰亞運,終於在男單摘下銅牌,亦是港乒繼2006年多哈亞運上李靜的銅牌後,再次有球手在男單奪牌。

小記採訪了兩屆亞運,碰巧都有機會拍攝「阿廷」的男單8強賽事,記得5年前在雅加達一屆,被寄予厚望的「阿廷」在先勝一局下連失四局反負伊朗球手,與獎牌擦身而過,當時我們腼腆訪問「阿廷」的畫面仍歷歷在目。

(圖:體路資料庫)

5年後在杭州再次走到8強,今次「阿廷」激戰七局後以4:3取勝、鎖定獎牌,受訪時被問及是否5年前的敗仗成就今天的獎牌,32歲迎來生涯首面亞運獎牌的他說:「我也是這樣積極跟自己講。我記得有人曾講過,每個人的時間點都不同,有人可能20歲就擁有所有,有人可能50歲才開始,我希望今日是自己的起點。」

(圖:體路資料庫)

許多長跑運動員喜歡引用「沒有奇蹟,只有累積」這一句話,提醒自己每天努力累積哩數,才能跑得快、跑得遠。筆者認為這番話適用於所有運動員,而每人累積的其實不止是努力,還有經驗——每次失利、落敗的經驗,也會讓人成長與進步。「阿廷」經歷過成功,也克服了不少挫敗,才走到今天站上亞運會的頒獎台。或許「阿廷」的這段經歷,可以給予我們一點啟示,從怎樣的角度看待失敗這回事?

圖、文:何子淵

(原文刊於Sportsroad Junior #75)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2023體壇回顧】採訪手記flash back-沒有奇蹟 只有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