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Junior】碳水化合物不是魔鬼 耐力型運動員能量泉源

【體路 X Junior】不同運動類型的運動員,每日的飲食餐單都有分別。上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爆發力」型運動員的每日餐單,今次《Junior》繼續請來香港體育學院高級運動營養主任蕭沛霖(Frankie),講解「耐力」型運動員的食譜。

【香港道路競走錦標賽】程小雅20公里輕鬆衛冕:以排名奪東奧資格相當樂觀
(圖:體路資料庫)

除了大家熟悉的馬拉松外,三項鐵人、公路單車等運動員都屬於「耐力」型。雖然這類型運動員的食材與「爆發力」型運動員相當類似,不過在份量上則各有不同,由於「耐力」型運動員每節的訓練時間較長,因此需要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讓他們有足夠的能量來源,以應付長時間的練習。不過Frankie亦提醒大家,以下餐單是為專業運動員而設,若普通人士以相同餐單進食而沒有足夠的運動量,有機會導致體重增加。

(圖:體路資料庫)

「耐力」型運動員的早餐與「爆發力」型運動員一樣,由麵包、果醬、蛋、粟米片及低脂奶組成,不過相比之下,「耐力」型的麵包份量會較多,讓運動員攝取更多的碳水化合物。Frankie解釋道:「碳水化合物是能量主要來源,容易讓身體利用並轉化為能量,因此耐力型運動員需要攝取較多的碳水化合物,為他們在長時間的運動過程中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的儲存量亦直接影響到他們的運動表現。」

(圖:體路資料庫)

由於「耐力」型運動員的訓練時間較長,過程中流失的水份都會較多,因此Frankie建議他們在訓練期間要飲用足夠的飲品,以補充水份。水份補充的目標是訓練後,體重不會少於訓練前體重的2%,即是一位60公斤的運動員,每次訓練後體重不會少於58.8公斤。此外,選擇運動飲品是因為可以同一時間補充運動員在訓練間流失的營養素─碳水化合物、水份和電解質。

(圖:體路資料庫)

同樣地,「耐力」型運動員亦應在上午訓練後盡快進食午餐,補充訓練流失的營養素,不過與「爆發力」型運動員相比,「耐力」型運動員的碳水化合物(飯)份量會較多,蛋白質(肉類)則會相對較少。除此之外,Frankie同樣建議「耐力」型運動員在下午訓練前補充一些營養素,相比起「爆發力」型運動員的1杯乳酪,還會額外多1個生果,確保運動員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應付訓練。

(圖:體路資料庫)

儘管蛋白質對於「耐力」型運動員相對上並非首要,但他們仍要吸收足夠的蛋白質,Frankie指:「除了幫助修補肌肉,蛋白質還可以幫助制造線粒體,讓細胞有更多能量。」因此,「耐力」型運動員的晚餐雖然白飯份量會減少,但仍會維持相同份量的肉類。宵夜方面,「耐力」型運動員則會減少1杯低脂奶,但麵包會多加1塊,以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為翌日的訓練作準備。

文:彭淬祺
原文刊登於Sportsroad Junior Issue#46

Sportsroad Junior

Sportsroad Junior》為全港首本月刊學界體育報,創刊號於2016年1月隆重出版,內容涵蓋全港各區學界體育賽事,現時派發據點超過全港200間中、小學。我們正陸續增加免費派發的學校數目,如學校有興趣訂閱本刊,請電郵至 junior@sportsroad.hk,或填寫網上訂閱表格,並留下負責老師、班級數目、所需訂閱數量等資料,我們會盡快回覆及安排,謝謝你對《Sportsroad Junior》的支持。

我們目前亦設有以下公眾派發點:油麻地Kubrick書店尖沙咀YMCA會員服務部修頓室內場館票務處麥花臣室內場館九龍灣Mega Ice元朗區體育會沙田體育會大埔體育會北區體育會荃灣球星羽毛球專門店,數量有限,派完即止。另外,我們亦有個人訂閱服務,詳情可按此瀏覽。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Junior】碳水化合物不是魔鬼 耐力型運動員能量泉源

Posted on

賽馬會家校幼兒體適能學堂啟動 疫下家居親子運動大放送

賽馬會家校幼兒體適能學堂,體適能

【體路專訊】世衛上月底就首次詳列5歲以下幼童的身體活動指引,闡述幼兒的基礎動作發展,並指出幼兒所需運動很適宜在家中以趣味親子形式進行。新一期「賽馬會家校幼兒體適能學堂」3年計劃亦於上周六(12日)正式啟動,培養幼兒在家中和父母一起親子運動的興趣。計劃預期有逾150間幼稚園,教師、小朋友和家長共3、4萬人受惠。

「賽馬會家校幼兒體適能學堂」計劃的網上開幕禮,顧問教練團隊與逾500名幼稚園校長、老師、家長代表及體適能教練,透過視像一同進行家居親子運動體驗。活動更特設「知識傳承工作坊」,分別為幼稚園老師及家長傳承有關親子及兒童體適能知識。體適能泛指進行各類型身體活動的能力,比起運動能力所涵蓋的範圍更廣。當中兒體適能以基礎動作發展為主,可分為3大類:(a)轉移身體能力(如跑、跳、爬)、(b)穩定技能(如平衡力)、(c)操作技能(如以手投擲、腳踢物件)。

賽馬會家校幼兒體適能學堂,體適能

根據調查,現時小學約有五分之一的學童有兒童肥胖問題,他們通常又會發展成青少年和成年肥胖。受到疫情影響,停課令斷斷續續已近一年,幼童甚少跑動,基礎動作技能發展機會大減,隨時錯失活動能力發展黃金期。要提升幼童的基礎動作發展表現,家長的參與尤其關鍵,不應只是陪伴,更應該同行。

除了推動家居親子運動體驗外,「賽馬會家校幼兒體適能學堂」的專家團隊還有一系列專業校本服務及獨立個案跟進服務,透過家校合作,提供全面的幼兒體適能配套。上一期計劃成功指導近100間幼稚園,並以跨學科模式、合乎幼兒體適能發展的教學為主,重新設計了一些以體育配合語文/數學教學的跨學科教案,會繼續延續相關工作。

新計劃將為幼稚園組織體適能同樂日,鼓勵家長一起落場。另設有為家長與幼兒而設的「親子體適能與健康介入課程」及「體適能與健康評估及分析」轉介服務等。

資料來源:公關提供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賽馬會家校幼兒體適能學堂啟動 疫下家居親子運動大放送

Posted on

ASICS SPORTSTYLE GEL-KAYANO 14經典復刻 重掀低調奢華復古風

【體路資訊】為迎接2021年的來臨,ASICS SPORTSTYLE為經典跑鞋GEL-KAYANO 14注入時尚休閒元素,全新形象兼容專業運動科技及型格外觀,讓每位時尚達人乘著復古風潮,穿出低調奢華風。

GEL-KAYANO 14為2008年風靡跑步界的鞋款,13年後復刻上市的GEL-KAYANO 14以「閃耀光芒」主題登場,為現今潮流時尚定下新指標。設計師山下秀則闡述其設計意念:「我對於『閃耀光芒』的想像,就如跑手跑出每一步時,後跟著地至腳尖離地的一連串動作所產生出的光軌。這次鞋款無論在選色、線條、材質、輪廓及觀感上也朝著這方向設計,與主題一脈相承。」

GEL-KAYANO 14不僅是一雙復古時尚單品,亦是一雙兼具功能性的潮鞋。山下先生亦表示在細節上著墨不少:「設計過程中我跟團隊討論最多的,是鞋跟部分GEL緩震膠所顯露出來的形狀,以及從鞋跟延伸至中掌部分的流線型線條。當中選擇以金屬色作點綴,完美配襯出一雙保護性極佳的復古穿搭款式。」

GEL-KAYANO 14分別以閃耀金、金屬紅及金屬藍三種配色登場。鞋款沿用GEL-KAYANO 14鞋跟的可視式GEL緩震膠,保留鞋款的專業運動功能,讓穿搭者踏出每一步都能享受選手級的舒適。旨在不破壞原版的基礎下充分利用它的精髓,鞋面的用料亦保留網狀結構的合成皮革材質,惟改良了其整體包裹性,並搭上全新配色,揉合打造出一雙集功能、經典與時尚於一身的全能時尚潮鞋,完美切合各位潮人的需要。

資料來源:公關提供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ASICS SPORTSTYLE GEL-KAYANO 14經典復刻 重掀低調奢華復古風

Posted on

【搖搖・專訪】傳統玩意「搖」到世界舞台 搖搖高手望更多人「舞動超速龍球」

搖搖, 陳文輝, 黃文健, 黃瑋傑, 林殷霆

【體路專訪】「舞動超速龍球,變做手中狂獸……」2002年在香港播映的《超速搖搖》是不少90後的童年回憶,更掀起短暫的搖搖熱潮,當年幾乎每個中、小學生都手執搖搖,玩出不同的花式。隨著這套動畫結束,搖搖再一次回到「傳統」、「懷舊」的行列,但其實香港仍有一群搖搖愛好者,堅持傳承這項人人皆知,但又不算普遍的傳統運動。

搖搖, 陳文輝, 黃文健, 黃瑋傑, 林殷霆

「在當年沒有電腦的年代,很多小朋友的娛樂都是走到街上玩,而搖搖就是我們其中一樣玩具……」不少80、90後都因一部日本動畫與搖搖初接觸,但對於搖搖年資長達40年、香港搖搖技術會創辦人兼名譽會長黃文健(Ken),搖搖早於「汽水公司」年代已經開始,「當年是汽水公司在香港推廣搖搖,屋邨士多不時舉辦比賽並以汽水為獎品,這些已經是小時候努力練習新招式的動力」在80、90年代,汽水公司每年都會邀請外國的「搖搖大王」來港獻技,Ken甚至會「追星」,跟隨一眾搖搖大王走訪不同地區,為的只是在沒有教學書、沒有影片的環境下,靠雙眼學習不同的花式。

自從92年搖搖公司最後一次與汽水公司合作推廣搖搖後,香港的搖搖好手連得到見工的機會都不容易。

在日子有功下,Ken的搖搖技術很快獲得「認證」,因經常贏得獎品而被士多拒諸門外,不過亦因他技術出眾,獲得國際羅素搖搖表演隊的青睞,邀請他隨隊出外表演,但在那個資訊科技仍未發展成熟的年代,所有表演都是由一封信開始,「從信件中收到機票及工作地點,其餘內容一無所知,而且自己一個出發,一去便是兩個月,說實話那時候有點怕,不過覺得這是一種光榮,所以沒想太多。」說到危險,Ken特別提到一次墨西哥之旅,「那時候我坐的車撞到其他車,結果對手持槍械走過來,確實有點嚇倒。」

搖搖, 陳文輝, 黃文健, 黃瑋傑, 林殷霆
(圖:受訪者提供)
搖搖, 陳文輝, 黃文健, 黃瑋傑, 林殷霆
(圖:受訪者提供)

多年來香港不乏搖搖好手,不過Ken已經是香港最後一代國際羅素搖搖表演隊的成員,而1992年則是關鍵的轉捩點,「要成為國際羅素搖搖表演隊的成員不是識人就可以,要經理來看過,覺得你有能力、他們有需要才有機會加入。自從92年搖搖公司最後一次與汽水公司合作推廣搖搖後,香港的搖搖好手連得到見工的機會都不容易。」話雖如此,但香港仍有搖搖好手獲邀到不同地方獻技,搖搖資歷達22年的陳文輝就是其中之一。這位香港搖搖技術會Team Yo Spinner隊長在2009至2011年贏得世界搖搖大賽指定花式冠軍,不過現在逐漸退居幕後,並視推廣搖搖為己任,「現在自己的技術未必很出色,但都希望用另一個身份幫助搖搖運動的發展。」為了有更多時間作推廣,陳文輝甚至選擇上夜班、隨時能放假的工作,一切都以推廣搖搖為首要。

花2萬元遠赴歐洲可能出賽只得30秒,但只要有機會可以證明自己的努力,一切都值得。

在香港這功利社會中,要推廣「高門檻低回報」的搖搖確實不容易,但現時仍是大學生的黃瑋傑(Jack)卻被搖搖的多變、觀賞性高所吸引。Jack接觸搖搖的初期正是本地搖搖規模最發達的時間,他與其他好手一樣都是以獎項為目標,希望到不同地方參賽,甚至渴望以搖搖成為自己的職業,但在香港要將興趣變成事業並不容易,隨著時間過去,搖搖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亦有所動搖,「以前好像熱戀期,不玩搖搖就渾身不舒服,但如今就像老夫老妻,每日都見,但感覺已經有點不同。」

搖搖, 陳文輝, 黃文健, 黃瑋傑, 林殷霆

搖搖, 陳文輝, 黃文健, 黃瑋傑, 林殷霆

身旁的林殷霆(Justin)與Jack一樣,起初渴望大舞台,即使要他花2萬元遠赴歐洲出賽30秒,他亦覺得「物有所值」,「世界賽的入圍賽每人只有30秒時間展示自己的技術,只要稍有失手已經鐵定無緣晉級。我們要自己準備機票、住宿、車費等,花費不少金錢,但只要有機會可以證明自己的努力,一切都值得。」

搖搖, 陳文輝, 黃文健, 黃瑋傑, 林殷霆
左起:林殷霆、陳文輝、黃瑋傑、黃文健
搖搖, 陳文輝, 黃文健, 黃瑋傑, 林殷霆
即使手指被繩造成深深的勒痕,仍難以消磨他們對搖搖的熱愛。

在搖搖界經歷長時間,4人對這玩意的熱愛已經非文字能夠形容,只要雙手閒著都會拿著搖搖把玩。在體驗各大小賽事後,4人現在的目標一致,就是希望將這玩意在香港推廣。不過,眾人面前卻有重重困難等他們挑戰,「因為動畫的出現,很多家長都慢慢接受搖搖,形象亦開始轉向正面。不過搖搖不受學校認可,在香港功利社會主義下,家長寧可讓子女花時間在音樂、精英運動等項目,令搖搖難以普及。」

搖搖, 陳文輝, 黃文健, 黃瑋傑, 林殷霆

搖搖, 陳文輝, 黃文健, 黃瑋傑, 林殷霆

搖搖近來再度回到大型商場,九龍城廣場在聖誕節期間以搖搖為主題舉行展覽,除了有Ken展示出過百款矜貴的搖搖外,亦有「打卡」區、搖搖聖誕樹,同時有陳文輝、Jack及Justin大顯身手。看到此展覽,Jack都不禁感嘆:「原來還有人重視搖搖運動,第一次看到這種大型的搖搖展覽。」作為搖搖愛好者,4人都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將搖搖這項傳統玩意傳承下去。

圖、文:彭淬祺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搖搖・專訪】傳統玩意「搖」到世界舞台 搖搖高手望更多人「舞動超速龍球」

Posted on

居家抗疫無礙運動 康文署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接受報名

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康文署

【體路專訊】留家抗疫,無損運動熱情!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於2021年1月至3月期間舉辦全新「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提供8項不同運動項目,滿足市民居家抗疫期間的運動需要。網上互動課程著重雙向教學,讓參加者可透過網上視像和教練進行互動交流。

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康文署

「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提供健體舞、徒手健體、身心伸展、親子健體、太極、兒童健體、健體瑜伽和嘻哈舞共8項活動,課程內容由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和香港太極總會設計,適合不同年齡人士參加。課程透過網上視像形式進行,參加者可以與教練互動交流,增添活動趣味,從而養成每日運動的良好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每個課程分別以兩節或三節形式進行,每節一小時。

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康文署
健體舞
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康文署
身心伸展
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康文署
健體瑜伽
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康文署
太極
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康文署
徒手健體

課程費用為港幣$20,市民可於活動報名首日上午8時30分起透過康體通網上服務(leisurelink.lcsd.gov.hk)報名,先到先得。如欲了解課程內容、時間表及報名方法,請瀏覽康文署網頁(lcsd.gov.hk/tc/visavis),或致電2414 5555查詢。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居家抗疫無礙運動 康文署網上互動體育訓練課程接受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