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劍擊】港將下周復操備戰新季 世青冠軍鄭鐵男短期以學業為重

【體路專訊】目前正在休假的香港劍擊隊成員,下周起將會復操備戰新季賽事。一眾港隊成員包括吳諾弘、朱嘉望、何思朗,以及應屆世青冠軍鄭鐵男等隊員今日(7日)出席運動品牌活動,其中升上中六的鄭鐵男指為了應付DSE,將會投放更多時間予學業上,並期望先取得大學學位後才考慮轉投全職運動員行列。

吳諾弘(左)

香港劍擊總會今日起與運動品牌合作,接受不同系列的隊服贊助,其中香港劍擊總會主席楊穎新及一眾港隊成員出席合作儀式。經歷1年的賽季後,港隊成員亦獲得1個月的休假,並在下周中秋節假期後陸續復操。其中東京奧運男花團體賽成員吳諾弘及應屆男花世青冠軍鄭鐵男,下月將赴科威特出戰U23亞錦賽,作為新季首項賽事。提到在來年將同時兼顧爭奪巴黎奧運積分及應付杭州亞運,吳諾弘表示不擔心緊接而來的大賽:「無論甚麼比賽都好,每個比賽都要認真對待,不會因為比賽重叠而擔心,因為基本上每季都很辛苦,只要有充份準備就有信心。」

吳諾弘在新學年透過運動員入學計劃,入讀香港大學工商管理1年級。由於要應付全職訓練,因此現時會以視像形式上課,他表示訓練節數或會隨時有變,因此亦有機會能回校上實體課。雖然未能正式體驗校園生活,但吳諾弘亦能在劍擊以外感受另一種生活:「運動員除了在練習外,其實有不少空閒時間,生活過於單調會太悶。教練也鼓勵我們找到自己的興趣,對我而言上學是一個好選擇。」

鄭鐵男

至於17歲世青冠軍鄭鐵男今月起升上中六,並為了應付DSE而調整在學業和劍擊的平衡。他指10月戰畢U23亞錦賽後,將視乎香港的隔離政策再決定會否再出國參賽,鄭鐵男期望面對比自己更成熟的對手時,仍能發揮應有的水平,但同時不想太早給予自己太大的壓力。

鄭鐵男曾期望追隨張家朗及吳諾弘的步伐,提早休學轉投全職運動員,但與父母討論後決定,先以爭取大學學位為主:「之前都有問過父母,想嘗試提早休學或在DSE後做全職運動員,但他們較希望我先取得大學學位以達到一定保障。我都理解他們的想法,而且大學亦可能有計劃能夠延長畢業年期,因此暫時可能仍以兼職為主。」不過在競爭較大的男子花劍隊之中,鄭鐵男亦期望能爭取亞運席位,因此不論是本地賽或國際賽均會傾盡全力應付,提高成為亞運代表的機會。

朱嘉望

重劍女將朱嘉望在上季則經歷各種逆境,包括在7月世錦賽因染疫憾別個人賽,讓她重新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除了擔心比賽表現還要憂慮疫情,我不幸地在世錦賽前確診,咳了大概10日,幸好最後能趕及出戰團體賽。這次經驗教導我要如何面對突如其來變化,不要只在埋怨,也要知道很多事都不在我控制範圍內,同時要一直反省自己就能有進步。」她另稱由於已有東京奧運的經驗,因此更期待再次衝擊奧運,希望自己與隊友在新一季共同爭取更好成績。

何思朗(右)

港隊上季曾於男佩世界盃團體賽打入16強,再升上新高的世界排名第12位。主力之一的何思朗坦言成績反映出努力的成果,他亦希望未來趁著在外地訓練,提高集中性有助練習,目標是在新季能打進國際賽的32強或更前,以累積分數衝擊巴黎奧運資格。

圖、文:李子正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劍擊】港將下周復操備戰新季 世青冠軍鄭鐵男短期以學業為重

Posted on

【港足】緬甸足總爆來港踢兩場友賽 香港足總:正積極與政府部門聯繫

【體路專訊】香港球迷有望時隔近三年,再在主場為港足打氣。緬甸足總昨日(6日)率先公布,將於本月21日及24日與港足上演兩場友誼賽,當中24日星期六一仗會開放讓球迷入場。如果最終成事,將是港足自2019年11月19日後的第一場主場比賽。足總指正積極與相關政府部門聯繫,待有關防疫規定落實後將盡快公佈詳情。

香港足總行政總裁譚秋朗上月底曾透露,港足很大機會於本月下旬的國際賽期在主場踢友誼賽,預計對手為緬甸。不過經過近兩星期後,足總仍未有確實消息。直至昨日,緬甸足總在官方網頁宣布,將於21日及24日與港足「拍跳」兩場,當中21日星期三的第一場會閉門舉行,3日後的第二場就會開放予觀眾入場。然而換言之,譚秋朗當日透露正聯絡另一支亞洲以外國家隊來港的計劃最終未能落實。

足總則回應指,有關9月份的國際友誼賽,足總正積極與相關政府部門聯繫,待有關防疫規定落實後將盡快公佈詳情。

(圖:體路資料庫)

港足上一場在主場比賽,已要數到2019年11月19日的世界盃外圍賽,當時港隊以2:0擊敗柬埔寨。因疫情關係,其後的世界盃外圍賽及亞洲盃外圍賽均無緣在主場上演,世盃外改到巴林舉行賽會制賽事,亞盃外則移師印度。港隊2015年曾在主場與緬甸踢友誼賽,當時淨勝五球。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港足】緬甸足總爆來港踢兩場友賽 香港足總:正積極與政府部門聯繫

Posted on

霹靂舞港隊選拔賽第二站月底奧海城上演

【體路專訊】香港體育舞蹈總會霹靂舞分部繼6月中旬舉行「2022香港霹靂舞代表隊選拔賽第一站」後,將於本月24-25日續於奧海城舉行第二站賽事。本月中奧海城亦有不同的體驗活動,加深市民對霹靂舞的認識。

(圖:公關提供)

「香港霹靂舞代表隊選拔賽-第二站」將於本月24-25日舉行,屆時奧海城主題中庭將會化身為街頭霹靂舞比賽場地,讓各組別入選之參賽者於舞台上隨着節拍以舞步對戰。經過第一站選拔賽後,選手們定必施展渾身解數,以熱血鑄造出通往成為香港代表的台階,定必激戰連場。

選拔賽以「1on1」形式,按歲數及性別劃成不同組別對戰。B-Boy 13歲以下組別、B-Boy13至17歲組別、B-Girl 13歲以下組別、B-Girl 13至17歲組別,一共4組參賽者將於2022年9月24日(星期六)決一高下。B-Boy 18歲或以上組別以及B-Girl18歲或以上組別兩組參賽者將於2022月9月25日(星期日)進行對戰。三輪選拔賽中累計積分排名第1至16位運動員,可連同公開大獎賽預選之16強舞者,一同參與本年公開大獎賽,競逐港隊預備隊資格。市民可以近距離欣賞本地霹靂舞運動員比賽,現場感受霹靂舞的熾熱型格之餘,亦可為運動員進行評分,投選心目中出色的運動員。

(圖:公關提供)

除了選拔賽外,奧海城亦將於2022年9月17、18日(星期六、日)舉行霹靂舞、Beatbox、塗鴉體驗班,全部由專業人士教授小朋友基本技巧,讓他們輕鬆接觸街頭藝術與運動,引發他們潛質,讓他們成為最新一代的B-Boy與B-Girl。

香港體育舞蹈總會霹靂舞分部主席、本港國際認可裁判B-Boy Fishball(圖:公關提供)

香港體育舞蹈總會霹靂舞分部主席、本港國際認可裁判B-Boy Fishball表示,霹靂舞正式成為奧運項目,對霹靂舞者十分鼓舞及興奮,香港霹靂舞運動員是十分有潛力,亦希望香港能夠代表可以出戰2024巴黎奧運,雖然過程並不容易,但香港運動員精神就是永不放棄,會朝著「Road To Paris」目標一起努力。雖然霹靂舞在香港已經紮根超過二十年,但大眾對霹靂舞的認知不深,普及度不高,希望可以藉著奧運,提高大眾對霹靂舞的關注度,對未來霹靂舞界發展有顯著的催化作用。

資料來源:公關提供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霹靂舞港隊選拔賽第二站月底奧海城上演

Posted on

【體路專欄】從宏觀角度看綠色運動發展

啟德體育園佔地28公頃,是一個大型綜合體育及休閒娛樂新地標。

【體路專欄】繼上月在這裏探討「綠色跑步」的小貼士後,今次從宏觀角度看看綠色運動的發展。

推行可持續發展現已成為運動界的「主潮流」之一。早在2018年於波蘭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中,已提出邀請運動界的組織及持份者加入簽署體育促進氣候行動框架(Sports for Climate Action Framework),超過250個運動相關組織,當中包括國際奧委會、國際足球總會(FIFA) 等。簽署的組織同時亦意味着簽署了「奔向零碳」(Race to Zero) 運動,承諾在2030年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在2040年(已更新,原為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現時已有超過1,000個城市 簽署Race to Zero,香港亦為其中之一。

將這課題再進一步深入研究,諸如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設有運動與可持續發展中心、美國的西雅圖大學亦有開辦運動可持續發展領袖的證書課程 ,內容由運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到於運動設施管理、相關的公共政策、運動上的可持續發展市場推廣等,並要考獲「能源與環境先導設計」(LEED)的其中一項證書,以深入了解綠色建築最佳的策略及實踐理念。

綠色建築雖看似與運動相距甚遠,但運動場館的設計卻塑造着綠色運動的發展。以現正密鑼緊鼓興建、全港最大的體育及休閒地標啟德體育園為例,其在設計上亦積極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並獲 LEED 金獎、中國綠色建築三星設計,以及綠建環評(BEAM Plus)鉑金級認證,在節能系統、區域供冷系統等方面減少整體能源消耗;在園區設計亦採用高透光設計、安裝太陽能板等節能措施。

啟德體育園是昔日啟德機場舊址重新發展計劃的一部份,能夠飽覽整個維港夜景。
啟德體育園主場館的設計理念來自「東方之珠」,南看台配有偌大的玻璃幕牆,盡顯一覽無遺的維多利亞港景色。

即使在興建的過程中,園區亦有多項措施以減少碳足印,當中包括引入「淨能櫃」儲電,以代替用柴油發電機,為地盤各種機械設備供電等。體育園在多方面將運動與環保結合,期待2024年開幕後,能到綠意盎然的園區跑一趟,親身感受綠色的社區規劃。相信到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舉辦之時,部分賽事亦會在這園內的場館中進行,為香港的體育發展譜寫新的一章!

除了硬件的設施以可持續發展為本,在軟件的管理上,可持續發展亦備受重視。國際奧委會早在2014年已通過《奧林匹克2020議程》,提出三大支柱,包括提高公信力、可持續發展,以及吸引青年 。

現時不少大型的運動賽事,亦以「碳中和」為目標。例如剛於上月結束的英聯邦運動會就以達到碳中和為目標,藉翻新現有運動場,鼓勵觀眾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以租用指示牌以取代購置等方法減少碳足印 。在活動結束後,大會亦捐贈為賽事購置的體育設備,如單車、地墊、拳套等予當地社區或體育會 ,以回饋社會。

至於將在杭州舉行的亞運會,雖然原定在9月開幕,但卻因疫情延期,其亦以「綠色」為辦會的首要理念,及以「碳中和」為目標,在亞運史上首次以綠色能源營運所有運動場館 ,藉計算碳足印,捐贈碳配額、碳信用等,並以綠色場館、綠色交通等措施減少籌辦過程中的碳排放 。

啟德體育園首次展出1比400園區模型,並由總經理(市場策劃及傳訊)夏麗姬小姐(左一)詳解。

可持續發展的推行既有聯合國及多個大型運動組織推動,在地方上不同城市的政府亦作出承諾,攜手參與其中,不論是場館建築商及其他供應鏈上的機構,亦須為達到相關的環保標準而出一分力,可見可持續發展的推行,已超出運動產業,並已成為各界共同付出、一起邁向的理想。

素有「馬拉松之神」之稱、曾創下人類歷史,在少於兩小時完成全馬,以及曾兩度奪得奧運馬拉松金牌 的Eliud Kipchoge上月再在傳媒中呼籲全球運動員一起應對氣候變化,並分享他所成立的基金在環保及教育上的工作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問題,令這位農民出身的馬拉松一哥有更深的感受,對於他這份無私的付出與熱情,亦令我感到肅然起敬,自覺亦要為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

文:張樹槐  達人傳訊董事總經理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從宏觀角度看綠色運動發展

Posted on

YMCA支援計劃助運動員面對傷患 跑手冀減輕負擔專注訓練

【體路專訊】傷患往往是令運動員停滯不前的絆腳石,但香港運動員就正正缺乏治療及傷患支援方面的良好配套。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專職醫療護理部希望透過「運動員支援計劃」,以優惠價為青年運動員提供專業醫學訓練及支援,減輕運動員負擔,及以目標「Analysis.Prehab.Performance」幫助運動員改善傷患情況。三名香港長跑好手梁德洋﹑陳偉聰及余顯華形容,計劃能幫助自己提升成績。

蘇文浩

作為今次計劃的物理治療師之一,本身是長跑好手的蘇文浩(Marco)與一眾香港運動員感同身受,明白坊間昂貴的物理治療費用確實難以負擔。因此,他希望以自己的專業發起此計劃去幫助一眾年青運動員,透過此計劃幫助他們從改善運動姿勢及肌肉弱點等根源入手,減低運動受傷令表現下降的機會。他直言:「傷過就會明白,受傷後的治療會令訓練停滯不前,希望透過『Prehab』令運動員明白預防的重要性,幫助運動員突破 「樽頸位」。」他表示計劃主要在學校推廣及宣傳,希望更多學生運動員受惠。

余顯華

三名香港長跑好手梁德洋﹑陳偉聰及余顯華率先參與計劃,當中全職教練、男子U20 15 公里紀錄保持者余顯華直言:「自己跑了這麼多年,很明白香港運動員的苦處。香港運動員要達精英級才有支援,計劃的推出令我們受惠。」數年前他曾因訓練量及強度過高,而受傷患困擾,經坊間運動體能訓練教練調整後得以改善,但未來亦希望接受專業治療及受傷預防運動改善跑姿及跑步能力,他認為此計劃能有效地幫助他未來穩定地提升成績。

陳偉聰
梁德洋

多年來受足底筋膜炎影響的10公里及半馬拉松運動員陳偉聰,坦言坊間物理治療收費高昂,正職為教練的自己難以負擔長期治療費用。他認為此計劃能幫助他長遠根治傷患,減低對訓練的影響,亦指計劃彈性及效用高:「自己作為教練,時間較鬆動,計劃亦可配合我的時間作彈性預約。而當中治療令我更加清楚傷患情況及有效舒緩炎症。」

所幸無太受傷患困擾的男子 U20 半馬拉松及3000 米障礙賽紀錄保持者梁德洋希望透過科學化分析, 減低受傷風險,以及改善跑姿以提升表現。他直言:「運動成績的提升需要良好的培養環境,即使自己沒有傷患,亦希望得到像此計劃的專業協助。」

今次「運動員支援計劃」的治療團隊由註冊物理治療師及運動治療師共同主理,透過動作分析將學生分流為受傷或非受傷運動員。非受傷運動員可進入預防階段,透過預防性治療改善運動能力弱點,減低受傷風險;受傷運動員則需先進入物理治療及運動復康 (Rehab) 階段,再接受預防性治療。最後於提升 (Performance) 階段,治療師會為運動員計劃完整訓練課表,協助運動員提升練習質素及比賽成績。 詳情可到YMCA網頁瀏覽。

治療第一目標是「Analysis」—動作分析及改善,透過科學化數據及肉眼分析,兩方面確保運動員動作改善,互補不足。以下為分析示範:

1. 基礎動作協調分析:弓步加抬腿

  • 測試跑步時推蹬力量及重心轉移是能否移前

2. 專項動作分析:跑姿分析

  • 全面分析基礎動作協調與專項動作之間關係

3. 基礎動作協調分析:落地平衡力測試

  • 檢查運動員有否足夠能力以及關節控制做好落地動作,因落地平衡及控制對跑步傷患影響十分大。

第二目標是「Prehab」,即受傷前預健。透過動作、力量、關節幅度等分析,因為如果從預防性治療入手,便可改善運動能力弱點,大大降低受傷風險,傷患前的復健比傷後治療遠為重要。以下為預健示範:

1. 腳掌控制訓練

  • 訓練用以提升運動員腳掌控制,因跳躍或跑步觸地時,腳掌控制較差會容易導致腳掌以及小腿繃緊,增加足部及小腿受傷風險。

2. 推蹬訓練

  • 以橡筋帶模仿跑步推蹬動作,增加臀部肌肉運用,提升跑步動作效率。

第三大目標是「Performance」體能優化,治療師會為運動員計劃完整訓練課表,協助運動員提升練習質素及比賽成績。

1. 弓步轉身

  • 強化下肢力量及增加運動員旋轉穩定性,確保下肢肌肉能在多角度發力。

2. 單腳企划船

  • 增加下肢平衡能力及加強上下肢協調,令身體更符合運動本身所需的多關節協調能力。

3. 換腳跳躍

  • 增加雙腳配合以及移動速度。因除了訓練肌力以及動作協調,肢體移動速度及靈活性是運動員所需的重要元素。

 

圖、文:實習記者郭詠琳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YMCA支援計劃助運動員面對傷患 跑手冀減輕負擔專注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