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柔道世錦賽】神話再現!「阿部兄妹」事隔5年再次同日奪金

(圖:Team Japan twitter)

【體路專訊】日本柔道「阿部兄妹」延續神話!正在多哈舉行的2023年世界柔道錦標賽周一(8日)進行男子66公斤級及女子52公斤級賽事,結果哥哥阿部一二三力壓最強勁敵丸山城志郎蟬聯,妹妹阿部詩亦以「一本」技壓烏茲別克的Diyora Keldiyorova,強勢衛冕,兩兄妹攜手四奪世界冠軍銜頭,亦是繼2017年東京大滿貫、2018年世錦賽及2020東京奧運後,第四次在大賽中同日奪金。

哥哥阿部一二三從7歲開始練習柔道,起初是受到電視上的比賽所吸引,年少成名,2014年拿下青年奧運會金牌,同年在東京大滿貫賽上以17歲之齡成為史上最年輕大滿貫得主,2017首登世界錦標賽王座(-66公斤級)。年輕2歲的妹妹阿部詩,受到哥哥影響,5歲接觸柔道,用她的說話就是「一見鍾情」,15歲那年稱后杜塞爾夫大獎賽(-52公斤級),成為史上最年輕國際柔道聯合會世界級賽事冠軍。

阿部詩(右)在東京奧運決賽險勝法國選手奪金。(圖:體路資料庫/日本奧委會twitter)

2017年東京大滿貫賽,阿部兄妹首次「神同步」,齊登同一賽事頒獎台最高位置,翌年在阿塞科彊的世界錦標賽再雙雙摘冠,前年9月21日東京奧運,二人成為日本在夏季及冬季奧運首對兄妹同時封王稱后,再次寫下歷史。不過「阿部郎話」尚未完結,本周一的多哈世錦賽,女子52公斤級的阿部詩從32強上陣,先後擊敗克羅地亞及瑞士選手,8強面對東奧決賽對手、法國的Amandine Buchard,她以「大外刈」取得「一本」晉級,4強藉「背負投」再以寢技獲得「一本」,戰勝東奧48公斤級金牌得主、科索沃代表Distria Krasniqi。愈戰愈勇的阿部詩在決賽硬撼兩屆亞錦賽冠軍烏茲別克的Diyora Keldiyorova,阿部詩再以寢技取得「一本」,5場比賽全部以「一本」獲勝,以無敵姿態連續兩年、第4次登上世界之巔,如無意外將可穩奪2024巴黎奧運入場券。

阿部一二三東奧封王。(圖:體路資料庫/日本奧委會twitter)

男子66公斤級方面,兩位大熱選手阿部一二三及丸山城志郎毫無懸念地晉級決賽,二人上演第11次對決,在4分鐘內仍然未能分出勝負,直到延長的第6分14秒,一二三獲得最終勝利,與妹妹一樣也是連續兩年、四度奪魁,兩兄妹事隔5年再次同日獲得世界冠軍。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柔道世錦賽】神話再現!「阿部兄妹」事隔5年再次同日奪金

Posted on

【羽毛球】殘疾港將林芷煖自爆被退隊 下周代表澳洲出戰巴林賽

【體路專訊】曾奪2018年亞殘運女單銅牌的香港殘疾羽毛球運動員林芷煖(Calista),周四(11日)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由2019年起一直受到傷患困擾,影響訓練,已有一段時間沒代表香港隊「比賽偏偏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代表隊資格被取消了。」這位近期的IG大紅人又透露,下周將代表澳洲隊出戰巴林舉行的殘疾羽毛球賽事。

現年28歲的林芷煖10歲時左肩患上骨癌,經過多年治療並換上金屬骨,後被認證為殘疾運動員,2018年加入香港傷殘羽毛球隊,同年10月出戰雅加達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奪取SU5級女單銅牌,成為首位獲亞殘運獎牌的香港女子羽毛球手。惟林芷煖在杜拜賽事中不慎受傷,令左膝十字韌帶斷裂,自此一直受傷患困擾,暫停訓練,至近年頻頻出席多個商業活動及接拍廣告,因而受到外界關注,近期更因參與ViuTV節目《One Day 約會實況》而人氣急升。

林芷煖(圖:體路資料庫/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林芷煖(後排右二)(圖:體路資料庫/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林芷煖昨晚在fb發文,表示「已經一段時間沒有代表香港殘疾羽毛球隊,但依然在努力練習,相信很多人都有問號:『是不是退役了?』等了很久,是時候正式向大家說:下星期我會代表澳洲,出賽巴林殘疾羽毛球的賽事。」她又提及過去3年受傷期間的心路歷程,重申「殘疾運動員的訓練不是玩玩下,不是參加興趣班。」付出的汗水並沒有比健全運動員少,傷殘運動員也應該得到平等的待遇。

「我不怕辛苦,也不怕痛。偏偏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代表隊資格被取消了。對於這個決定,我當然很失望,也感覺幾年的努力並沒有被尊重。」惟林芷煖在帖文中並未有透露被退出港隊的原因,但就表示下周將轉披澳洲戰衣參加巴林殘疾人羽賽,並寫下「即使代表的是澳洲隊,我的家依然在香港。」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羽毛球】殘疾港將林芷煖自爆被退隊 下周代表澳洲出戰巴林賽

Posted on

【全能跳繩賽】何柱霆力壓劉盼晞 「Battle對決」封王

何柱霆

【體路專訊】「Battle賽比正統比賽的觀賞性更高!」兩位男子個人跳繩世界冠軍何柱霆和劉盼晞,在「香港個人全能跳繩公開賽2023」合演扣人心弦的「夢幻決賽」後,不約而同地對「Battle對決賽」形式讚賞有加,同樣有份越洋出戰的澳門和日本選手,亦表示很享受比賽的氣氛,明年定必再度參賽。


今屆「香港個人全能跳繩公開賽2023」重回荃灣愉景新城舉行,是2019年後再次於商場舉辦賽事,今年更突意加入全新的燈光,營造更盛大的舞台效果,一連兩日(4月29、30日)更吸引逾千人圍觀。因傷缺席比賽大半年的「Gag Lau」劉盼晞,傷癒後首度復出,即在1999年或以前男子挑戰組憑「30秒速度跳」、「2分鐘速度耐力跳」、「自選花式」連下三城奪冠,在總成績力壓「老對手」何柱霆封王。在16歲或以上男子組的「Battle對決賽」,兩人於決賽階段再度碰頭,即使劉盼晞使出「內轉後空膝後交叉跳」,仍不敵何柱霆力量和難度兼備的流暢表現,後者繼2019年後重奪「Battle對決賽」冠軍。

何柱霆
劉盼晞

賽後何柱霆表示:「2019年在愉景新城舉行過同樣比賽,我覺得今次氣氛比4年前更好,觀眾們更投入。加上商場人流多,會加深家長對花式跳繩的認識和興趣」劉盼晞亦指出:「相比正統比賽,Battle賽的觀賞性更高、更型、更好玩。」兩人補充,由於Battle賽沒正統比賽般那麼追求難度,相對而言不會太單一,選手可以嘗試很多創新的花式動作。劉盼晞更笑言:「我知道柱霆做不到『內轉後空膝後交叉跳』,其實我賽前沒練習過,但決賽時氣氛太好,那一刻我已沒理會勝負,只是一心想把這套動作做出來。」

至於15歲或以下男子組的「Battle對決賽」,由「過江龍」澳門代表黃嘉豪勝出,其澳門隊教練兼「Adventure澳門繩閣跳繩工作室」創辦人譚志恆坦言,今次帶隊參賽獲益不少,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在澳門舉辦同類型比賽。黃嘉豪就透露:「比賽氣氛真的一流,我很滿意比賽環境,觀眾和燈光都令我很激動,特別是Battle對決賽時,那些燈光令我覺得自己是隆重出場。」而嬴得2000-2004年男子挑戰組總成績冠軍的日本代表 Kan Takemura直言:「日本沒有大型商場比賽,而且跳繩圈子很窄,今次我見識到很多很厲害的選手,希望明年可以繼續參賽。」

資料來源:香港專業花式跳繩學校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全能跳繩賽】何柱霆力壓劉盼晞 「Battle對決」封王

Posted on

【動感校園小記者】採訪前單車港將梁愷樺|寶血會思源學校

【體路 X Junior】由精英運動員慈善基金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精英運動員慈善基金賽馬會動感校園小記者培訓計劃」今個學年會有四堂工作坊,由專業傳媒人導師教授新聞寫作、運動攝影、新聞 影片拍攝及體育評述,讓同學全面認識體育傳媒工作。香港運動員更會到訪學校接受同學訪問,表現出色的同學更有機會親身採訪香港體育比賽,接受大考驗!早前《體路》導師團隊就到過寶血會思源學校,一齊來看看各小記者當天的上課表現!

思源學校的工作坊由前香港單車代表梁愷樺及手球港將謝永輝擔任嘉賓,同學在四堂課堂都十分投入,更有機會一邊跟隨謝永輝學習打手球的基本技巧,一邊嘗試運用課堂所學的拍攝技巧,拍出一張好相片!

學生作品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01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14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13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12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11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10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09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08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07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06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05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04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03
sportsroadjunior68_SiYuan_output_20230511_002

文穎心 6A

「賽馬會動感校園小記者培訓計劃」今天在寶血會思源學校舉行,共有25位學生參加,計劃由來自星島日報的體育版編輯郭思華任教。課堂教授體育新聞寫作技巧,讓學生學習做記者,學生都認為在課程中獲益良多,老師也十分幽默,令全班同學都捧腹大笑。

 

黃梓瑩 4A

今天,我們寶血會思源學校請了一位香港單車運動員參與小記者班課堂,我們要採訪她,她就是梁愷樺。她很年輕也很漂亮,簡直就是單車迷。我們做了很多準備,有的同學做主持人,有的同學做攝影師,有的同學做燈光師,分工合作順利完成訪問。


「精英運動員慈善基金賽馬會動感校園計劃」的目標,是透過推廣富趣味性的體育活動,為校園注入活力及正能量。計劃的宗旨是「承諾培養我們的孩子能夠在一個開心快樂的環境下成長」,希望透過全港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廣泛參與,共同為香港每一位小朋友建立充滿活力及健康的成長環境。

有意加入「精英運動員慈善基金賽馬會動感校園計劃」的學校,可電郵至info@hkelite.org申請。

原文刊登於Sportsroad Junior Issue#68

Sportsroad Junior

Sportsroad Junior》為全港首本月刊學界體育報,創刊號於2016年1月隆重出版,內容涵蓋全港各區學界體育賽事,現時派發據點超過全港200間中、小學。我們正陸續增加免費派發的學校數目,如學校有興趣訂閱本刊,請電郵至 junior@sportsroad.hk,或填寫網上訂閱表格,並留下負責老師、班級數目、所需訂閱數量等資料,我們會盡快回覆及安排,謝謝你對《Sportsroad Junior》的支持。

我們目前亦設有以下公眾派發點: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太子閱讀時代書店尖沙咀YMCA會員服務部修頓室內場館票務處麥花臣室內場館九龍灣Mega Ice元朗區體育會沙田體育會大埔體育會北區體育會荃灣球星羽毛球專門店,數量有限,派完即止。另外,我們亦有個人訂閱服務,詳情可按此瀏覽。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動感校園小記者】採訪前單車港將梁愷樺|寶血會思源學校

Posted on

【體路專欄】滿月英移所見所聞

【體路 X Junior】準備了好一段時間後,終於離開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原來心情並不複雜與難過。一方面仍有許多事情待著處理,忙到沒有時間去體會這個城市的風景,另一方面身邊兩位小朋友反而在過程中顯得非常雀躍,期待接下來一切新經歷,亦沖淡了對未知的忐忑不安……從她們身上也能有所領會:與其因為移居一個新地方而帶來擔心,倒不如視今次為人生旅行,當中可能發現更多值得探索的事情。

香港畢竟曾經受英國管治,無論教育制度、道路系統,以致城市規劃等都非常相似,因而在英國的日常生活其實不難適應。然而,由亞洲一處彈丸之地,經常面對「土地問題」的國際都會,直到飛越近萬公里歐洲西岸,在歷史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之下,目睹的每件事物亦非常新鮮,值得分享。

筆者選擇居住的並非近年港人主流選擇「落腳」城市,而是南部一個港口城鎮。繁華程度雖然有所不及,但勝在生活純樸寧靜,把節奏徐徐放慢卻是適合不過。從觀察所見,普遍英國人都熱愛運動,足球固然是佼佼者。惟與香港不同,這裡青少年對踢波非常隨意,無論男生或女生,即使技術與裝備參差不齊,都在公園、空地附近切磋。男生好動固然不難理解,女生愛上足球可能受到英格蘭女足去年勇奪歐洲國家盃所帶動。無論如何,只要用眼睛去感受下,大概可以明白為何英國和足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若是單憑土地面積來衡量,香港當然不能與英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但純粹觀察社區內的康樂設施卻大概可以了解到政府對體育運動的態度。

對英式遊樂場設施大開眼界

透過鄰居分享,知道家居附近有個兒童遊樂場,天氣雖仍然寒冷,亦趁陽光普照的下午與家中兩位小朋友到那裡探索一下。原來那公園除了設有兒童遊樂設施外,更吸引眼睛的是旁邊一遍綠草如茵,像大坑東遊樂場般大小的草地。草地亦劃上了球類運動界線,相信是為了方便隨時可以進行球賽活動;草地質素頗高,起碼沒有呈現鬆散、光禿或泥坑。如此優質場地,原來居民可隨意使用,既不用網上訂場,亦沒有圍欄上鎖,甚或依賴場地職員監管,總之一切在於合作自律而已。

除了那遍綠油油草地外,附近還設有籃球場,和一個弧形滑板練習場,當日雖然未見有人使用,但夏季來臨時,這些場地肯定非常熱鬧。

至於筆者兩位小朋友似乎對兒童遊樂場更感興趣,一早已穿梭在各種設施上玩得不亦樂乎。細看之下,其中一項設施外型卻與眾不同,旁邊閃爍著紅、綠色的小燈,讓小朋友在限定時間內,拍打隨機閃亮的燈掣,越拍得多、拍得快、拍得準,分數越高;既可以個人嘗樂,亦可以二人互相較勁。想一想,這豈不是與近年同業們在學校普遍使用的「運動反應燈」裝置相似?原來香港學校用以訓練學生反應、觀察和協調力的設備,在英國的遊樂場已經可供居民任意使用,若將它擺放在香港的遊樂場,肯定吸引大批小朋友排隊參與。

在獅子山下生活了許多個十年,亦習慣了現代化,高效率的生活脈搏;毅然搬到英倫卻不過一個多月,所見所聞自然倍覺新鮮也不難理解。然而,亦不一定「外國月亮份外圓」,當中亦有許多生活鎖碎事情有待慢慢適應。與其凡事擔心抱怨,不如像小朋友一樣學會享受,視每天都是一份學習,當中自然感到有所得著。

文:張勇(前體育老師)
原文刊登於Sportsroad Junior Issue #68

Sportsroad Junior

Sportsroad Junior》為全港首本月刊學界體育報,創刊號於2016年1月隆重出版,內容涵蓋全港各區學界體育賽事,現時派發據點超過全港200間中、小學。我們正陸續增加免費派發的學校數目,如學校有興趣訂閱本刊,請電郵至 junior@sportsroad.hk,或填寫網上訂閱表格,並留下負責老師、班級數目、所需訂閱數量等資料,我們會盡快回覆及安排,謝謝你對《Sportsroad Junior》的支持。

我們目前亦設有以下公眾派發點: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太子閱讀時代書店尖沙咀YMCA會員服務部修頓室內場館票務處麥花臣室內場館九龍灣Mega Ice元朗區體育會沙田體育會大埔體育會北區體育會荃灣球星羽毛球專門店,數量有限,派完即止。另外,我們亦有個人訂閱服務,詳情可按此瀏覽。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滿月英移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