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追風逐浪】因賽艇而瘋狂的明日之星-許詠淇

【體路專欄】踏入年尾,又是香港遊艇會對一眾運動員頒發各個獎項的時間,以表揚他們在這一年內,在其主項運動上的成就。今次,帆妹先向大家介紹賽艇運動明日之星─許詠淇。

許詠淇這個名稱在會內毫不陌生。她既是港隊賽艇運動員,又是香港遊艇會最活躍的賽艇運動員之一。簡單而言,只要有賽艇的地方,不論是在城門河划奧運賽艇,抑或是在維港的海岸賽艇,都會見到許的影蹤。帆妹想想,香港遊艇會每年的兩場海岸賽艇大賽─「賽艇香港環島大賽」(環島賽) 及「維港賽艇賽」,許亦絕不欺場。以環島賽為例,許已連續三年出戰賽事,今年更夥拍賽艇「一哥」趙顯臻參賽。

許今年夥拍賽艇「一哥」趙顯臻參加環島賽。
許詠淇今年完成比賽後,立即約定趙顯臻明年一同再戰環島賽。

環島賽當日,趙在雙人艇上負責發號司令及計劃路線及方向,許則為需與趙配合,聽從指令及帶領節奏。二人雖然首次一同以「拍擋」的形式出戰環島賽,不過由於日常在港隊訓練時已合作多時,加上二人狀態大勇,在比賽開端已掌握節奏,即使到達大風大浪的石澳卻無阻二人向前,最終以3小時38分10秒完成比賽,亦成為整場賽事,首過終點的隊伍,更於組別稱雄。

我更知道,許為了保持其賽艇運動技術水平,即使自己有正職在身,仍堅持每天清晨五時到城門河練習奧運賽艇,練習梳洗後便趕上班。如果這還不算是對賽艇運動的熱誠及堅持,那是什麼呢?認識她的賽艇運動員,無不不受其熱誠打動,大家都變得相當積極投入。

許詠淇榮獲本年度的「Samantha Kelly
Memorial Award」。

因此,香港遊艇會作為本地的水上運動體育會,為了表揚許在賽艇運動上的投入與付出,特意於11月17日頒發「Samantha Kelly Memorial Award」予許。帆妹知道,當晚會方亦頒發了多個獎項予本年度的傑出帆船及賽艇運動員,以嘉許他們其主項運動的成就。下期再與大家分享帆船運動的明日之星吧!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追風逐浪】因賽艇而瘋狂的明日之星-許詠淇

Posted on

【籃球】甲一聯賽門票加價 籃總或試行網上售票

【體路專訊】男子甲一組籃球聯賽將於本周四開鑼,籃總今日(29日)於官網公佈新賽季門票價格,與往年相比,所有門票一律加價10元,例如常規賽成人門票價格由50元加至60元,籃總解釋加價全因營運成本上漲,並透露本年度賽事或試行網上售票措施。

甲一聯賽闊別兩年多終開鑼,籃總今日公佈新球季門票細節,所有成人及特惠門票將一律加價加價10元,常規賽成人門票售60元、學生與長者特惠則為40元;季後賽正價門票改為90元,特惠為60元。本地籃球賽票價維持多年未變,籃總指因固有及營運成本上漲,才會調整票價。

此外,籃總於通告中透露本年度賽事會「嘗試添加網上賣票等措施」,惟未詳列細節,總會職員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暫時計劃會找些場數嘗試」,稍後會再公佈詳情。假如籃總推行網上購票制,未來大賽前夕球迷毋用提早半日於修頓門外排隊輪候,購票定更方便。

今屆甲一聯賽將於12月2日假修頓室內場開鑼,出爐銀牌賽冠軍南華會於晚上7時舉行的頭場對南青,8時40分開賽的尾場則有滿貫對安保漢友。

籃總今日發通告公佈新球季門票價格。(圖:網上截圖)
南華將於甲一開鑼戰鬥南青。(圖:體路資料庫)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籃球】甲一聯賽門票加價 籃總或試行網上售票

Posted on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安全Share & Care

【體路專欄】東京奧運和殘奧所掀起的運動熱潮席捲全城,引起市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無論本身是否喜歡運動,當人人都在積極做運動和保持健康時,少不免也會想開始參與體能活動,才能與其他人建立共同話題。

隨著參與運動的整體人數增加,不論你選擇哪一項運動,都不能忽視運動安全的重要性,以減少在運動中受傷的機會。筆者因工作緣故,在醫務所或運動場上都接觸到不同運動界別和各種技術水平的運動人士,因此,希望藉此機會分享「誰是運動安全的關鍵人物」的一些觀點。

關鍵人物:球員或運動員

職業運動員對於自己所參與運動項目通常都有深厚的認識,也知道如何透過技術和體能表現獲得佳績,但對於運動本身對身體帶來的壓力和傷害,卻所知甚少。如果在賽場上只顧追求佳績,卻未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及體能限制的話,便很容易因做運動而受傷。因此,不少運動員往往都要經歷各種痛苦的受傷和康復過程,並逐步從中獲得相關知識,在「將運動表現推至極致」和「避免超越身體能承受的極限」之間取得平衡。

即使在正規訓練及充足的保護裝備下,職業運動員亦有機會受傷。在朋輩或社交媒體的影響下,不少人為了在Instagram與朋友分享炫耀而急於追求運動表現,或在未有了解清楚自己體能的狀況下,隨意參與一些運動,因而引致受傷。舉例而言,有不少缺乏危險意識的花式滑板新手,在訓練和保護裝備不足情況下受傷,常見的問題是手腕骨折;而不少間中才跑到球場上化身美斯或高比的「周末戰士」,則有機會遇上阿基里斯氏肌腱(Achilles tendon)受傷或前十字韌帶(ACL)撕裂的問題;此外,亦有跑手因過度操練和肌肉康復不理想,而患上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或脛痛症候群(Shin Splints)等等。因此,在缺乏足夠訓練的情況下,有機會增加受傷風險。

打個比喻,駕駛的首要條件是需要考取駕駛執照,而賽車手除了擁有專業賽車資格外,亦必須對車輛性能有深入的認識。同様地,進行任何體育活動時,運動參與者亦有責任主動學習有關個人體能和所参與運動的技術要求,了解該運動的常見受傷成因,減低受傷的風險。

在2018 年於以色列舉行的世界棍網球錦標賽 ,香港以15-5擊敗匈牙利。

關鍵人物:醫護人員

如運動員因受傷而停止運動,大多會向物理治療師、跌打中醫、脊醫、骨科醫生或家庭醫生等專業人士求助。不論是哪一類型的醫護人員,當接收到因傷求醫的運動員時,都應持有正確的基本心態。

除了對自己所屬的本科醫學專業有紮實的知識之外,如果醫護人員對運動項目本身有一定的認識,便能更有效地運用專業知識提供治療方案,並能針對受傷成因的核心,評估受傷原因是純屬意外、體能問題、裝備不足,還是訓練不足等等。相反地,假如對運動項目的認識不足,不但未能向傷者提供最合適的建議,而運動員也會對醫護人員能否就安全運動提供指導而存疑。

作為醫護人員,我們需要了解受傷運動員的心態。有些運動員希望儘快重新回到運動場上,而有些運動員則害怕再次受傷而不再參與該項運動。對於缺乏耐性的傷者,我們有責任提醒他們保持耐心,强調需要按步執行復康計劃;對於那些過分憂慮的傷者,則要給予他們信心,讓他們明白只要正確處理傷患就能再次重投運動。因此,了解傷者的心態有助他們更好地配合復康計劃並再次運動。

治療運動創傷雖具備一定基本框架守則,不過就沒有「一本天書走天涯」。即使面對同一種傷患,在不同情況下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處理。

攝於2018 年於以色列舉行的世界棍網球錦標(左起  Mike Bender、Kyle Robinson、總教練Scott Browning、 Bert Marshall、隊醫袁劭謙)

關鍵人物:教練

無論是隊際或個人訓練、高級競賽類或業餘休閒運動,教練的責任其實比想像中要大。教練不僅要教授學員所有關於該項運動的必要技巧知識,還需要在執行訓練時避免運動員受傷。而作爲獎牌賽和爭冠賽代表的教練,在其職業生涯中經常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包括如何令運動員發揮最佳表現而又不超越其體能極限,以及如何幫助及處理受傷運動員面對出賽時的巨大壓力等等。

同樣地,教練與運動員一樣都需要深入了解個人體能的限制和有關運動項目的風險,並要清楚訓練對運動員身體所帶來的影響。另外,教練應對團隊醫護人員的建議時刻保持開放的態度,這樣不僅有助於管理受傷的運動員,亦有利於避免運動員在進行常規訓練時受傷。

關鍵人物:體育運動監管組織

談及運動安全,尤其是有身體接觸的運動,很自然涉及運動規則。在制定比賽規則時,除了要確保公平作賽外,亦必須把運動員的安全考慮在内,而裁判員和球證則需要確保參與者遵守比賽規則,以減低參與者受傷的風險。

除了規則外,另一點經常被忽略的就是比賽日程及時間表,相關安排對運動員的體能狀况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比賽的日程安排時常需要考慮場地的、海外團隊、運動員抵達時間及財政預算等問題。為了省錢及方便執行,所以一般賽程安排緊湊,但卻會增添運動員的壓力,最終增加了他們受傷的風險。就現今的體育專業醫療知識水平來說,雖然我們不會以受傷個案數目作為成功舉辦比賽的指標,但至少也應被視為其中一個關鍵的參考因素。

關鍵人物:媒體/社交平台/互聯網

 大多數運動參與者都在社交媒體上非常活躍,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網上時常充斥大量資訊。爲了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及引起公衆討論,這些資訊常以奪目的圖片或透過KOL運動員示範如何「華麗轉身」的帖文搶like,但對於一些沒有太大吸引力的題材,例如如何安全有序地做運動,則相對較少被提及。

社交媒體有如一把雙刃劍,有助推廣體育運動、推廣健康生活方式,亦提供機會讓筆者在此向大眾推廣運動醫學。然而,很多時候媒體只展示事實的片面,使讀者只能看到體育運動精彩出眾的一面,卻忽略了正確運動方法及潛在風險。

雖然我們無法左右互聯網今期流行的資訊,但能引起大眾關注運動安全,也算是好開始。如果上文提及的關鍵人物及團體都能為運動安全多走一步,那麽互聯網就會有更多有關運動安全的文章出現,運動愛好者也能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袁劭謙醫生
香港棍網球總會首席醫療顧問 及 董事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骨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醫生委員會會員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安全Share & Care

Posted on

【籃球・專訪】千禧後最強洋將 泰那4分1世紀籃球人生

籃球, 甲一籃球, 永倫, 泰那, 加拿大

【體路專訪】「籃球就是生命,籃球代表的一切無異於人生,那些挑戰、高低起跌,講求紀律和尊重,於我而言,籃球就是生活的代表。」本地甲一籃球隊永倫的皇牌球員泰那(Tyler Kepkay)呷著一口冰涼的咖啡,徐徐道出這顆橙色圓球於自己的意義。聽他娓娓道來籃球的魔力,不難感受到這位加拿大前國手對這項運動的鍾愛,也許本來就是這麼純粹。打籃球,不為別的,就是因為真正、單純的熱愛,僅此而已。

籃球, 甲一籃球, 永倫, 泰那, 加拿大

看到在球場上幾乎是不帶任何情緒的那副臉孔,你可能會覺得他很冷漠,甚或是有點「寸」。可場外的泰那,卻其實是個相當友善、健談,且常帶笑容的一個人。訪問相約在上環卜公花園附近步行距離不到5分鐘、一間Tyler經常落腳的小餐廳進行。

當時我對香港籃球一無所知……我覺得氣氛挺有趣,水平也可以。

泰那在球場上最喜歡做的事?快攻急停射3分球(圖:體路資料庫)

隻身來港轉眼九年  重拾籃球命運使然

從2013年初隻身東來開始計算,泰那在香港的日子,到下月底將滿9年。那一年,Tyler不過26歲,有4年在德國職業籃壇打滾的經驗,惟有感於發展方向不如自己所想,加上對與經理人交涉感到厭倦,遂打算轉個方向,尋求在香港商界發展品牌。他說:「真正第一次來港其實是2012年底,來探望我10歲那年的籃球啟蒙教練,來到之後,感覺很喜歡這個城市。回去以後掙扎良久,最後放棄了在伊朗和東歐打球的機會,在2013年1月正式來港。」

籃球, 甲一籃球, 永倫, 泰那, 加拿大

Tyler本以為在這個小小的城市可以闖出一番籃球以外的事業,孰料當初所想的計劃未有實現,在跑了大半球地球以後,命運始終還是將籃球交到他的手上。一切源於一場娛樂性質、泰那狂飆50餘分的普通籃球賽,未幾他即收到永倫班主許業榮來電。Tyler說:「我甚至不曉得他是如何得到我的號碼,當時我對香港籃球一無所知,許生帶我去看了和南華的比賽,我覺得氣氛挺有趣,水平也可以,於是又開始打籃球了。」這一留下來,泰那待在香港快滿9年,他指本地籃球的水平肯定比自己初來報到時要強得多,「很多球員、球隊都變得更加認真」。

籃球, 甲一籃球, 永倫, 泰那, 加拿大

無悔昔年所作選擇  入選國家隊最自豪

熟悉本地籃球的球迷,自然不會對泰那尤如探囊取物的得分能力感到陌生。2015甲一籃球季後賽總決賽生死戰,Tyler狂轟46分力挫南華捧盃,為他帶來「Mr.46」的外號。然後,2019甲一籃球季後賽季軍戰在東方龍獅身上豪取61分也是膾炙人口的演出,亦寫下了Tyler生涯的單場得分紀錄。只是,在這位「得分機器」的眼中,這兩場比賽都和自己在香港籃球生涯最好的時刻完全沾不上邊。「最美好的時刻,當是2018銀牌賽終極戰,永倫曾經落後18分,我的連續4個罰球讓球隊重拾氣勢,最後16秒我再射入3分球助球隊奪冠,」泰那以肯定的語氣說出,仿佛整個人一下子又再回到新伊館的那一個晚上。

(圖:體路資料庫)

我有和Dame在場上交手,我們的球隊都贏得挺輕鬆的……

打過NCAA一級賽(NCAA Division I)、有職業籃球背景,還有泰那口中最值得自豪的「在19歲那年入選加拿大國家隊」,說Tyler是本地籃壇過去近廿載的最強外援並不為過。這句話,也得到一位未曾當過泰那教練的資深甲一球隊主帥認可。

談著談著,聊到Tyler以往在美國大學打球的日子,無心插柳下卻又竟然問出了一個著名現役NBA明星級球員的名字 – 尼拉特(Damian Lilliard)。

籃球, 甲一籃球, 永倫, 泰那, 加拿大

泰那透露,當年在讀完第1年junior college後,收到猶他州一所名校Weber State的邀請,對方以「保證控球在手且可以打足3年Division I籃球」作招徠,希望被校方視作第1人選的Tyler首肯加盟。泰那最終婉拒了邀請,Weber State的次選?正是尼拉特。打過兩年NCAA的泰那回憶說:「我有和Dame在場上交手,我們的球隊都贏得挺輕鬆的,尼拉特其後受了傷,重返球場後就變成截然不同的球員,也打入了NBA。」Tyler強調,絲毫沒有說自己也能成為NBA球員的意圖,但他深信如果當日選擇了Weber State,自己的籃球路會走的更不一樣,「會處於一個更好的情況」。會後悔嗎?「我的人生已經很好,沒有任何要投訴的,有很多比我更出色的球員甚至沒有打球的機會,所以一切都好。」短短幾句,泰那回答得直率、坦白。

籃球, 甲一籃球, 永倫, 泰那, 加拿大
泰那身上有3個紋身,大家看得到的只有右手手臂上這一個,讓自己有動力,提醒自己要感恩

我在艾佛遜、法蘭西斯和馬貝利的年代長大。

受AI影響甚於MJ  細說球衣背號故事

入選過全美Junior College一隊,且曾經是全國得分王的Tyler也曾在2009年參加NBA選秀,只是最終未獲選上,他也就此展開了4年浪跡德國的歲月。被問到那一位NBA球員對他影響至深,這位永倫射手毫不猶豫回答說:「那肯定是艾佛遜(Allen Iverson),百分之百!我把所有76人的比賽都收錄在錄影帶上,重複又重複翻看,盡我所能學習和汲收。我也有看米高佐敦(Michael Jordan)打球,但我更多是看AI。」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年在德國打球時,Tyler總是披上3號球衣,他說:「我在艾佛遜、法蘭西斯(Steve Francis)和馬貝利(Stephon Marbury)的年代長大,他們都穿3號球衣,也是我那些年最喜歡的球員。」

籃球, 甲一籃球, 永倫, 泰那, 加拿大

然則,在永倫的「55」號球衣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泰那說,那是因為另一位綽號「白朱古力」的NBA前球員積臣威廉斯(Jason Williams):「他是一位我非常欣賞的球員,然後再次打球,我也覺得是時候再挑一個號碼,重新出發。」

 (香港)是個特別的地方,可以說是第二個家吧。

追求極致未想離開  倘退場勢轉戰商界

打而優則教,是不少球員在退役後的「正常發展」,這一套在Tyler身上卻是註定行不通。刻下他有自己開設多年的籃球學院,在香港國際學校和法國國際學校教導青少年打籃球,從基本功、體能、技戰術無所不包;他也有單對單授課的課程,現時有約20位年齡層由10歲到成年人的學生,惟泰那矢言絕對無興趣擔任一支球隊的教練,將來離開球場的話,工作和生活方面也肯定會涉足其他範疇,「因為我的人生已經有太多的籃球」。Tyler透露,這一刻的他仍然想多打數年籃球,是否離開香港也只會在3、4年後再作評估:「到了一天,如果我發現不能再打出自己想打的籃球水平,那就是離開的時候了。我熱愛香港,她是個特別的地方,可以說是第二個家吧,只是我從18歲開始已經離家發展,在外漂泊。我是家中獨子,倒也想回家去陪伴父母,看看在籃球以外我的人生路到底是何模樣。」

籃球, 甲一籃球, 永倫, 泰那, 加拿大

訪談中,這位年屆34歲的射手總是予人一種很有想法,清楚自己想要行走方向的感覺。來港多年對上海菜和四川菜情有獨鍾的他好學,願意嘗新,饒是現在還未有從球場退下來的想法,他心目中那個5年或10年後的泰那其實也已經有了一個大概。Tyler說:「肯定會置身不同範疇的商業世界,房地產絕對是其一,也許在某個時候會創出一門全新的生意,或是成為一個投資者,我在這方面是挺有興趣的,反正我從來不是那種傳統只得一份工作在身的人。」

(圖:體路資料庫)

與這位永倫「巨人」的訪問,相約在上月底,那是「黃金戰士」在兩天內連戰兩場銀牌賽並遭到淘汰後的兩天。訪問當天早上,泰那傳來訊息問拍攝時是否需要很大活動量,「因為back-to-back後我仍然感到很疲倦」。作為一個過去25年幾乎每天都與籃球為伍的球員,這一刻也許連Tyler都不曉得自己的最後一場比賽會是那一天;作為球迷,不管你是紅黃藍綠的「鐵粉」,還是珍惜這位近廿載本地籃壇最強外援仍在場上拼搏奮戰的每一秒吧。沒準有一天他會突然揚長而去,仿如2013年他忽地橫空出世般,降落在本地籃壇一樣。

圖、文:三井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籃球・專訪】千禧後最強洋將 泰那4分1世紀籃球人生

Posted on

【網球】王康傑大發神威 全港公開賽膺三料冠軍

香港中華游樂會, 第73屆全港網球公開賽, 王康傑, 網球
(Photo Credit:香港中華游樂會)

【體路專訊】經過六星期連場激戰,由香港中華游樂會主辦的年度網球盛事 —「第73屆全港網球公開賽」(CRC OPEN)周日(28日)圓滿結束。男、女單打分別由王康傑和祁欣桐稱王封后;男雙冠軍由王康傑和黃俊鏗奪得,女雙冠軍則是張玲和佘俊穎。今年再次成為職業網球手的王康傑更在混雙奪冠,成為「三料」冠軍。

香港中華游樂會, 第73屆全港網球公開賽, 王康傑, 網球
(Photo Credit:香港中華游樂會)

周日進行的男單決賽由王康傑鬥黃俊鏗,兩人周六(27日)才於男雙決賽2:0擊敗對手奪冠,相隔一日則互相競逐錦標。二人在男單決賽鬥得難分難解,黃俊鏗以強勁的擊球力壓對手,以7:5取得首盤。王康傑沉着應戰,以守代攻,連環反擊對手攻勢,先以6:3追回一盤。第三盤打至局數6:6進入決勝局,王康傑憑着敏捷的反應和動作先取7分,終以局數7:6奪冠。王康傑賽後表示:「好開心在CRC OPEN獲得冠軍,今次參加CRC OPEN的經驗將有助備戰明年亞運。」

香港中華游樂會, 第73屆全港網球公開賽, 王康傑, 網球
(Photo Credit:香港中華游樂會)

緊接進行的女雙決賽戰況同樣激烈,張玲和佘俊穎順利擊敗謝善瑜、張紀柔。屬冠軍大熱的「張佘配」憑着精準的擊球落點,及網前快速截擊壓制對手,二人最終6:2、6:3輕取對手奪冠。 女單結果亦於周六出爐,祁欣桐雖然在首盤先輸一盤5:7予李旻慧,但她隨後連贏兩盤6:4、6:4反勝,在今年的CRC OPEN封后。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華游樂會在今屆賽事再次與兩間慈善機構攜手合作,繼續發放正能量,在決賽週內但凡有主裁判執法之賽事,球員每開出一球ACE,香港中華游樂會便捐出250港元。今年賽事共錄得159球ACE,合共籌得港幣39,750元。款項分別會透過九龍樂善堂和愛心聖誕大行動,為弱勢社群購買防疫用品,以及透過香港中華游樂會設施,籌辦有益身心的體育活動。

「第73屆全港網球公開賽」賽事結果 

公開組 女單冠軍 祁欣桐
女雙冠軍 張玲和佘俊穎
男單冠軍 王康傑
男雙冠軍 王康傑和黃俊鏗
混雙冠軍 佘俊穎和王康傑
18歲或以下 女單冠軍 李旻慧
女雙冠軍 謝善瑜和張紀柔
男單冠軍 梁以行
男雙冠軍 方靖傑和陳珏汛
14歲或以下 女單冠軍 陳巧澄
男單冠軍 李鉅智

資料來源:香港中華游樂會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網球】王康傑大發神威 全港公開賽膺三料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