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體路專欄】不曾存在的距離

場地單車國家盃,體路專欄,曾詩敏
Photo Credit : Brian Ching

【體路專欄】場地單車國家盃香港站一連四天,我們身有職責的,每天都長駐香港單車館,各自忙得一頭煙。我有幸擔任其中一位大會司儀,當賽事展開,我和拍檔葉智恆便得非常專注,在控制室從上而下看緊場上狀況⋯⋯有天小休時查看電話,看到同在場館內努力的體記好友、體路的《體記隨筆》專欄作家阿祺傳來訊息。

「你把聲,送返畀你(加一個笑笑emoji)」隨之傳來從鑊場旁傳媒席角度拍下的短片,是我的聲音廣播。

然後不久,阿祺又傳來一幀相片,是他的相機屏幕,從下拍到我們高處控制室的大窗,小小的我在裡面專心工作。

很開心,更多是感動。我也忍不住一直問阿祺人怎麽那麼好,並連聲感謝。老實說,我在忙碌工作時,也有一刻想過:不知道自己的聲音在偌大的單車館,這麼一個難得的大賽中會是怎樣呢?然後念頭一閃而過,瞬間又再埋首工作。想不到,同樣在忙的行家難得偷閒也心中有我,默默幫我記下,供我留念。

場地單車國家盃,體路專欄,曾詩敏

場地單車國家盃,體路專欄,曾詩敏
阿祺傳來影片的截圖。

我知道對阿祺來說,可能只是隨手一按,舉手之勞。(題外話,阿祺由2007年入行至今,他對體育的熱誠可想而知。而私底下他也是一個「唔話得,抵得諗」之人,是那種不介意多行一步,做好件事的人,希望阿祺看到這不會面紅,哈哈。)不過於我而言,這卻是一份驚喜小禮物,亦再次印證我這些年的感受:體記之間的氣氛和情誼,總是純粹又簡單;而做體育,永遠都是開心的。

入行不知不覺十載有多,大家身分變了又變,但每次在體育場合聚首,時而打鬧,時而認真,那種溝通的方式及氣氛,總是如昔。小薯如我,現在身分也多了,歷練也多了,窺探過外面的世界,每次在工作碰上體記行家,總喚起初出茅廬當報紙記者時的歲月。那時的發展雖不如現在多姿多彩,但跑體育新聞,工作時又可以見見行家、運動員,日子簡單又快樂。

這次香港事隔多月後終於再有世界級國際大賽,別說運動員了,我自己,也相信體記行家們,都難免興奮。

賽事首天,我經過傳媒區,跟兩個行家「吹水」:「是否每天都來,由早留到晚?」她們回答:「是啦,很久而且也沒甚麼其他大賽啦!」這種感覺,我們都太懷念。

場地單車國家盃,體路專欄,曾詩敏

場地單車國家盃,體路專欄,曾詩敏

賽事最後一天,完成所有任務後,我終於可以靜下來看看場館,觀察一下四周。離開之際,剛巧行家們在鑊場旁跟香港單車隊沈金康教練和李慧詩(Sarah)做訪問。社交距離下,大家遙距問答,我忍不住停下來一起聽(也因而參與到跟Sarah大合照,又一個意外收穫,yeah!)。聽著大家和Sarah的對答,離開場館後我傳幾張照片給Sarah,又聊了幾句⋯⋯感覺都久違,卻仍那樣熟悉。

歲月不居,成長的腳步亦不停;偶爾遇上無常,如疫情無情。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是那樣的真切;但若撫心,你知道,有些人和事,從未亦不會走遠。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不曾存在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