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界超越殘特奧 自己定義自己的人生
【體路專題】每個人都會有灰心失望的時候,很多事情根本是半點不由人。沒有人渴望自己身體殘缺,但人人都有殘缺的時候,任何人都會病、任何人都會受傷,但在每位殘疾運動員的身上,都清晰指出一件事:自己定義自己的人生。
看過一張AI圖,一位有馬甲線加六舊腹肌的纖纖運動員輕盈地跳輪椅舞,真實是否如此?輪椅運動員往往因下身肌肉萎縮,要透過刻苦鍛鍊和意志去完成一項又一項的挑戰。如腦癱運動員容易緊張影響肌張力、先天性肌肉萎縮症運動員會在最後倒數時無法施力。所以殘疾運動員第一個對手不是別人,一定是自己。
殘疾運動員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運動顯示了自己的價值,他們希望被看見,不是為了個人的ego(自我),而是希望更多人知道殘疾不是殘缺,他們在運動中找到自己。就算曾經為現實而放棄追求,他們最後又會為夢想而回歸。

田徑運動員鮑錐耀:「我自己早到一個鐘拉筋先」
殘疾運動員和健全運動員一樣需要努力鍛練,流一樣的汗水,但他們首要的挑戰,是戰勝自己身體情況,要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和努力,田徑運動員鮑錐耀出世時嚴重腦出血,雙腳肌力及協調能力弱,行路高低腳,但他鍾意跑步,無論跌過、受傷幾多次、他總是提早一個小時就會去拉筋,然後才開始練習。
這些堅持亦成為教練的支持,他的教練葉頌華教導過多位殘疾運動員,教練承認有過想放棄的時候,但當見到運動員們準時練習、很有交代,一句「教練,何時練習?」就堅持下來。不少殘疾運動員都不是全職運動員,他們要在工作時間外練習,自己比錢租場訓練、支付去海外比賽的費用,聾人/聽障運動員張彥德承認,需要家人和親戚的資助才能繼續下去。

聾人/聽障羽毛球運動員陳穎心:「咩都聽唔到嘅運動員」
一般大眾觀看奧運機會較多,近年亦可以看殘奧會比賽,對於聾人奧運會的認識相對較少,殘運會則包括了聾人運動項目,今屆殘運會得到銅牌的聾人/跆拳道運動員何念澄在今次重回參賽,就是希望更多人知道聾人/聽障運動員的存在。可能有人會問,聾人/聽障運動員除了聽不見,戴上耳機後基本上體格和健全運動員沒有太大,何以納入殘疾項目。
這涉及聾人運動一個根本,所有運動員不可以戴耳機的,否則會被取消資格,以跆拳道為例,比賽綠燈開始,紅燈停止,若然睇唔到繼續就犯規了。因此體格或許相若,感觀卻是另一回事,聾人/聽障羽毛球運動員陳穎心坦言,只剩下視覺,聽不到擊球聲、聽不到教練說話、領先聽不到歡呼聲,落後聽不到打氣聲,有時會覺得孤單,最能聽見的是自己的內心,這一切都對運動員的心理質素有頗大的要求。她的隊友、首名在聾奧羽毛球得到獎牌的劉俊希説:我會跟自己說加油,你可以的。

脊柱裂賽艇運動員曾星:「拉到嘔都要拉埋佢!」
印度裔曾星有脊柱裂,只能夠用肩膊和雙臂發力,本身怕水的他投入在賽艇運動,划艇本身要用全身肌肉力量,曾星初試諦聲時,要拉一個2000米進行數據紀錄,他的教練陳敏謙仍然津津樂道,說曾星是唯一一個拉到嘔吐都要繼續完成的運動員,而曾星今年只有16歲。


同樣年輕有志氣的,是患有先天性結締組織異常的王愉程,小時候她手腳只要輕微撞瘀就已經要入院縫針,她的朋友袁泳琪患有俗稱「玻璃骨」的成骨不全症,身體無法保持平衡需要坐輪椅出入。可是,當兩位拿著乒乓球拍時,大家看到的是兩個專注投入打乒乓球的好手,她們兩個都是大學生,一個唸動畫製作、一個唸文學院,當在外國比賽時,一樣要做小組習作,亦試過一同在酒店開着一盞小燈做功課,其他運動員睡覺時,她們就在打字做功課。

特奧游泳運動員陳柏希:「我要做奧運選手!」
陳柏希,一名有輕度弱智和自閉症的特奧游泳運動員。小時候因為怕熱,覺得下水後很涼爽,從此投入了去游水,年紀輕輕的他目標非常清晰,就是要做奧運選手。有些家庭會認為孩子患有自閉症並不光彩,但他媽媽卻認為是柏希的優點,因為自閉症令他更專注練習,他教練鄧淦元形容,這些特別的孩子是原石,只要細心打磨,一樣可以發光發亮。

過去多年,殘疾運動員往往不在大眾鎂光燈下,殘疾運動比賽未必有很廣泛的傳播,輪椅劍擊「大師姐」范珮珊在隊中20年,奪取數十面獎牌,她也坦言,若不是電視早年進行轉播,除了曾經去看她比賽的媽媽和姐姐,其他家人沒有看到她在海外的比賽,提到哥哥嫂嫂過了這麼多年,才知道她參與的輪椅劍撃那麼刺激,回想時她仍然笑得燦爛。


節目網站:請按此
播出日期:22/11-7/12
播出時間:21:00-21:30 (6/12 22:30; 7/12 21:30)
頻道:港台電視 31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殘特奧睇得到:當你需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