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常做運動有效抗抑鬱

【體路專欄】日常足夠的體能活動或規律運動對精神健康有著莫大裨益。大量研究指出適量運動或體能活動對心理健康的好處,不但能減低抑鬱及焦慮情緒,亦能提升睡眠及生活質素,並且能幫助建立自尊和自信及舒緩生活中的壓力,有助減低日後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什麼是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其徵狀為長時間的情緒低落,包括悲傷、易怒、空虛,或對活動失去興趣與快樂,其他症狀可能包括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食慾或體重變化、極度疲倦或精力低落,以及過度罪惡感或自我價值感低落、對未來感到絕望,嚴重的甚至會有自殺念頭。抑鬱症不同於日常情緒波動,其症狀會在大部分時間持續出現,幾乎每天持續至少兩週,它可影響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與家人、朋友及社區的關係,並可能導致學校或工作上的問題。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鬱症。曾經歷虐待、重大損失或其他壓力事件的人更容易患病。

圖一:抑鬱症常見的徵狀
(資料來源:香港衞生署)

抑鬱症對社會的影響:

抑鬱症除了是個人健康問題,也是全球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估計影響超過3.2億人。抑鬱症所帶來的負擔會對個人角色功能及生活質素造成負面影響,僅因生產力損失就估計造成超過9,200億美元的成本。抑鬱症的終身盛行率高達19%,並與其他身體及精神疾病的發病高度相關。抑鬱症也是兒童及青少年中第二常見的精神疾病,全球估計盛行率為6%。幼年期抑鬱與嚴重的不良結果相關,包括社交功能困難、心理及身體健康問題,以及自殺。年幼時出現抑鬱症狀是未來精神疾病的重要預測因子,研究顯示高達67%的青少年抑鬱症狀患者在成年後有可能發展為完整的抑鬱或焦慮症。

運動有效舒緩抑鬱情緒:

近年來,結合飲食、睡眠及運動的生活方式介入策略被認為是抑鬱症的保護性治療方法。特別是,運動作為非重度抑鬱的替代療法,已獲得多個國家及地區治療指引的支持(包括歐洲、加拿大、英國及澳洲)。大型網絡統合分析指出,運動是一種有效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各種運動方式(包括步行、慢跑、混合有氧運動、重量訓練、瑜伽、太極、氣功)皆具有效果。運動效果似乎與所處方的運動強度成正比,並且在團體運動及具有明確指引的運動方式中效果更為顯著。而且運動對有或無其他疾病患者,以及不同基線抑鬱程度者均具相同療效。另外,也有網絡統合分析指出運動對緩解抑鬱症狀的效果,與僅使用抗抑鬱藥物治療或結合運動的治療方式相當,所有治療方法均有相似的正面效果。針對年幼時出現的抑鬱症狀,有統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運動介入可有效減輕兒童及青少年的抑鬱症狀。嚴格的敏感性及調節因子分析進一步證實,13歲或以上、有精神疾病或抑鬱診斷的參與者,其抑鬱症狀改善幅度更大。

總結:

現代社會日常工作繁忙、生活節奏急速,容易對精神健康構成壓力。其實要保持心理健康並不困難,盡量嘗試將一些正面及正向的元素 (包括與人分享、正面思維及享受生活)融入生活當中,同時亦建議日常生活遵從健康活躍的生活模式(包括多做體能活動)及養成恆常運動的習慣。其實運動後出了一身大汗的輕鬆和暢快感覺,以及完成定下目標後的滿足和成功感,感覺都十分愉快和美滿。大家馬上行動,為自己定下小小的運動目標,循序漸進地開始動起來,即使是飯後短短十分鐘的散步運動,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希望大家都可以慢慢學會享受運動的樂趣,從而獲得對身心多不勝數的好處。

圖二:令人生變得更健康、開心和充實的三個元素
(資料來源:香港衞生署)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Fact sheets on depressive disorder (depression).
  2. 香港衞生署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 (2025).「陪我講」網頁.
  3. Noetel M, Sanders T, Gallardo-Gómez D, Taylor P, Del Pozo Cruz B, van den Hoek D, Smith JJ, Mahoney J, Spathis J, Moresi M, Pagano R, Pagano L, Vasconcellos R, Arnott H, Varley B, Parker P, Biddle S, and Lonsdale C (2024). Effect of exercise for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BMJ, 384:e075847.
  4. Recchia F, Bernal JDK, Fong DY, Wong SHS, Chung PK, Chan DKC, Capio CM, Yu CCW, Wong SWS, Sit CHP, Chen YJ, Thompson WR, and Siu PM (2023).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to alleviate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ediatrics, 177(2):132-140.
  5. Recchia F, Leung CK, Chin EC, Fong DY, Montero D, Cheng CP, Yau SY, and Siu PM (2022).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antidepressants, 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treating non-severe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6(23):1375-1380.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蕭明輝教授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副會長 (2024-2026年)
香港大學 李嘉誠醫學院 助理院長 (員工福祉)
香港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 教授及運動學分部主任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常做運動有效抗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