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港足|滄州雄獅宣布散班 孫銘謙落實投天津津門虎

(圖:天津津門虎微博)

【體路專訊】港腳孫銘謙效力的中超球會滄州雄獅今日(6日)宣布解散,意味著他新一季肯定離隊他投,另一中超球會天津津門虎晚上隨即宣布簽入這名港腳,他亦已隨隊到海南島海口季前集訓。此外,擁有茹子楠、排名「尾二」的梅州客家亦因而獲遞補中超資格,可豁免降班。

孫銘謙(右)去年加盟滄州雄獅。(圖:資料圖片/東方提供)

24歲的孫銘謙去年2月獲東方放人加盟滄州雄獅,與茹子楠、梁諾恆、安永佳及周緣德並肩,成為中超其中一位港腳。被委任為左後衛的他,在內地首個球季表現出色,上陣27場有25場正選,平均上陣時間為86分鐘,已站穩成為滄州雄獅主力。

滄州雄獅完成30場聯賽後累積29分,在16隊中排13位。惟今日中國足協宣布,中超的滄州雄獅、中甲的廣州隊及中乙的湖南湘濤,都未被列入2025年職業聯賽的「准入名單」。根據內地消息指出,滄州雄獅是因為存在欠薪問題而未能通過審核。滄州雄獅隨後也發出公告,宣布球隊解散。

滄州雄獅今日發出公告宣布散班。(圖:滄州雄獅)

公告指出,球會過去幾個月已努力解決債務及欠薪問題,惟最終未能通過審核,對此充滿遺憾但坦然接受。已打出名堂的孫銘謙自然成為搶手貨,有內地消息指他本月初已抵達天津,並已隨隊到海南島海口季前集訓,結果津門虎晚上隨即官方宣布獲得孫銘謙加盟,並上載在海口基地拍下的短片。

孫銘謙在短片中先用廣東話說出:「天津津門虎是一支好有活力和潛力的球隊,所以我自己好想快一點在球場上為球隊出一分力,幫助球隊,同時為天津球迷贏得更多的勝利。、然後以普通話表示:「好感謝于指導(主教練于根偉)讓我加入天津津門虎俱樂部,開啟我在中超的新編章」,最後再以廣東話說出:「為了天津!永遠進攻!」

(圖:天津津門虎微博)
(圖:天津津門虎微博)
(圖:天津津門虎微博)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港足|滄州雄獅宣布散班 孫銘謙落實投天津津門虎

Posted on

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4):運用生命自覺(Focusing)技巧提升運動員表現

【體路專欄】生命自覺 是什麼?許多人可能還不熟悉「生命自覺」這個詞彙。事實上,生命自覺是一種心理技巧,著重於透過感受身體、深入內在來實踐。這種方法由尤金·甘德林(Eugene Gendlin)在其著作《Focusing-Oriented Psychotherapy》中提出,強調了連結身體感受的重要性。與其他情緒理解方法不同,生命自覺以身體為出發點,通過內外在的交互作用展開。對身體感受的關注是生命自覺及其輔導的核心,使其得以實踐。

生命自覺 的三大要素

  1. 意感(Felt Sense)

在生命自覺中,與意感的協調至關重要——這是一種先於言語或概念的身體感受。透過感受、識別、描述、放大並尊重這種感受,我們可以探索豐富的隱含意義。這種意識有助於使身體內在感受變得有意義,培養尊重和友善的態度不可或缺。

  1. 接受並行動於意感之中

在生命自覺中,感受意感被視為理解、面對內在自我的一種友善接觸方式。生命自覺不僅依賴於理性思考或社會期望,更是透過身體、意感以及適當的語言,協助自我理解、釋放過往情緒,並引導我們的選擇和行動。

  1. 從意感中找到舒適的距離

這種態度涉及創造一個心理空間,或如甘德林所言的「清理空間」。透過描述意感,我們與困擾保持一個安全、舒適的距離,而非完全脫離。這樣的距離有助於我們在不被「情緒困擾」壓倒的情況下管理和感受「它」,保持一種讓「情緒困擾」可感知且可管理的平衡。

生命自覺在運動員的應用

對於運動員來說,這些生命自覺技巧可以說是特別有幫助。它能幫助運動員深入連接他們的身體感覺,增強對身體和情緒狀態的意識,這對於達到巔峰表現至關重要。接受並意感行動讓運動員能夠在訓練和比賽中信任他們的身體信號,促進直覺型決策。最後,從感受意識中找到舒適的距離有助於運動員管理表現焦慮和其他壓力,保持在壓力下的專注和韌性。

為此,作者特別訪問了她自己的生命自覺老師,Jessie。Jessie,陳映清女士是「愛自在」輔導療癒服務及培訓服務的創辦人以及擁有20年經驗的資深輔導員。她是國際認證註冊的生命自覺培訓師以及美國研究院感動治療法認證的治療師,致力推廣生命自覺至各個群體,包括青年人以及家長。在她的輔導工作中,她也遇到一位打劍擊的運動員學生,並在輔導中使用生命自覺技巧幫助運動員面對自己的恐懼。

她跟我分享這位劍擊運動員因為一直被某位對手擊敗,所以在即將面對這位對手時感到恐懼,害怕輸,不想參加比賽。Jessie 就使用生命自覺的技巧,幫助這位一直克制內心恐懼和害怕的運動員,透過身體和意感的描述,逐漸揭示這些恐懼背後的原因。例如,當運動員提到感受到心臟位置有壓迫感時,她提到其實自己覺得能力不足,即使努力練習也難以勝出,自卑,因此害怕對手。從這裡,你會感受到運動員在不斷自我質疑和打擊中,無法真正在當下理解自己。Jessie 透過身體掃描、生命自覺技巧和引導,幫助這位運動員與這種自我質疑保持一定距離,讓她進入自己的容忍窗口,幫助她在幫助她與這恐懼的部份接觸,了解這恐懼背後蘊藏著的意義,明白這恐懼是想保護她,提醒她,從而感知身體部份如何回應這恐懼,逐漸轉化這份擔心為動力,產生正面的能量和意感,感受到光明、溫暖、安全。然後,透過意象訓練,幫助運動員練習持續保持這些正面和安全感的感受,讓她在比賽前或比賽中能夠專注於感受當下,從容應對比賽。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簡單了解,生命自覺可以讓我們以從容和在當下的方式陪伴自己,從身體角度了解內心,找到新靈感,擺脫心靈困境。生命自覺致力於培養包容、寬容和從容的態度,面對困難,並成為自己心靈的同行者。

參考文獻:

Gendlin, E.T. (1964).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change. In P. Worchel & D. Byrne (Eds.), Personality change (pp. 100–148). New York: John Wiley.

Gendlin, E.T. (1981). Focusing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Gendlin, E.T. (1984). The client’s client: The edge of awareness. In R.L. Levant & J.M. Shlien (Eds.), Client-centered therapy and the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76–107). New York: Praeg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focusing. org/gendlin/docs/gol_2149.html

Gendlin, E.T. (1996). Focusing-Oriented Psychotherapy: A manual of the experiential method. New York: Guilford.

 

 

 

 

 

 

 

 

文:黃茗瑜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 健康與體育學系 助理教授(運動及健康心理學)
前香港游泳隊精英運動員

訪問專家
陳映清女士
「愛自在」輔導療癒及培訓服務的創辦人及資深輔導員
聯絡方式: laecounselling24@gmail.com
專業資格 –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及康樂管理學士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
美國AEDP研究院感動療法認證治療師
TIFI 國際認證註冊生命自覺(Focusing)培訓師及
兒童生命自覺 (Children Focusing)導師
香港有品學院 6A 品格教育認證講師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體路專欄|運動心理學淺談(84):運用生命自覺(Focusing)技巧提升運動員表現

Posted on

羽毛球・專訪|吳英倫:走過迷茫迎接收成 沉著應戰誓登頂峰

【體路專訪】比賽場上的每個運動員都有不同性格,吳英倫看似屬於冷靜型,得分失分也喜怒不形於色,總是沉著應戰。然而冷靜只是表象,這位20歲羽毛球港隊男單選手內心充滿熱誠與鬥志,大得足以推動他在疫情及傷患的低潮中默默堅持,走到2024年的下半年迎來一個小小的收成期。在冷靜與激情之間拿捏好平衡、控制好情緒,沉著或許是吳英倫的武器,帶領他一步一步走上頂峰,也為他換來一個又一個獲勝時跪地大吼、盡情釋放心中情緒的機會。

「雖然比賽時我內心也有一團火,但很多時我都會控制自己,去到關鍵時刻才爆發出來,因為有時太早或經常都情緒高昂,對自己多少有點影響。」談起冷靜,吳英倫(Jason)認為是左右比賽的關鍵之一,故自走入專業化訓練時已開始嘗試控制自己的情緒,「小學打球時每一次得分都要嗌,嗌到整個比賽場館都聽到,長大後慢慢學習冷靜,不想讓情緒影響場上的決定。我試過比賽時因情緒而連失幾分,未回過神已輸掉比賽,慢慢累積這些經驗,所以跟自己講要冷靜部署每一分。」

有些事情知易行難,Jason說運動細胞與冷靜性格多少遺傳自爸爸。Jason父母均為印尼華僑,爸爸昔日為印尼的省隊成員,在家人薰陶下他也執起球拍,不過從未感受到父母望子成龍的壓力,他笑指:「初初打羽毛球只是家人間的活動,但爸爸可能都會想我可以追隨他的腳步、成為專業運動員吧。他以前未能打到國際比賽,可能會想我彌補他的遺憾。但後來已經不是因為家人影響才打球,而是我自己對羽毛球有熱誠與執著,很早就跟家人講想要打到頂尖水平,想好似爸爸一樣,甚至超越他。」4歲時在電視機前看著名將林丹出戰北京奧運,Jason已經幻想著有天自己亦能打入世界前10名,甚至挑戰世界冠軍。

朝著這個目標出發,父親是Jason的第一個羽毛球導師,亦是他最主要的對手,「爸爸其實頗厲害,即使沒有訓練,小時候跟他對打就像被耍著玩,大概到五、六年級才能贏到他,那時真的好有成功感,算是對我的一個肯定。」至於在場外的教練席時,Jason形容爸爸是一個冷靜的教練:「基本上他都讓我自由發揮,只是偶爾提點一兩句。他在旁邊指導時我會很安心,感覺有人可以依賴,不論對手是誰都不怕。但可能也是因為爸爸教,自己有時都會不聽他講……他很耐心教我,其實已經很少說教,我還要不聽他講,真的有點過意不去。」Jason笑笑說起與家人的相處。

疫情打亂計劃 成長欲速則不達

現在家人偶爾都會進場觀看Jason的比賽,他說看到觀眾席上的家人時總感安心及能夠冷靜下來。家人從小到大的支持是他能一直走運動路的關鍵,2020年疫情期間,由於體育館暫停開放,半職運動員亦不能到體院練習,故當時就讀拔萃男書院中四的Jason與家人商討後,毅然決定暫時放下學業、轉為全職運動員,希望能夠保持訓練量,結果當年亦以16歲之齡成為「全港羽毛球錦標賽」最年輕的男單冠軍。

然而之後的運動路並沒有一帆風順,疫情打亂計劃,比賽停擺讓他失去在青少年國際賽爭奪獎項的機會,然後一下子就要迎接成年組的賽事,「封館其實幾消耗熱情,沒有比賽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有甚麼好與差,不知道要加強甚麼,訓練像不太清楚目標。自己本來希望升上成年組時,18、19歲已經可以打高積分比賽、提高世界排名,當時可能有一點心急。」面對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向來自律的Jason選擇繼續默默耕耘,或許操之過急,換來了不同傷患,膝蓋半月板、大腿肌肉、肩膊韌帶等先後撕裂,讓他需要斷斷續續地暫停訓練、專注療傷,他解釋:「可能當時身體一些部分練得累了,就借其他位置的肌肉去頂,結果累積下來就受傷。」

雖然比賽在疫情過後陸續重啟,但傷患加上面對成年組比賽截然不同的強度,讓Jason曾感迷茫,甚至自我懷疑,幸得家人支持及教練協助,讓他能夠堅持,最終走過低潮並在2024年下半年迎來一個小小的收成期,除了在主場的香港公開賽殺入8強、曾爆冷贏過世界排名較自己高的球手,其排名亦從年初的百名以外躍升至新高43位。回首這段經歷,Jason沒有埋怨,反而平靜看待:「2020年取得全港冠軍時,本以為自己可以一路上、一路進步,沒想到之後幾年是一路跌和退步。但我覺得如果沒有這些經歷和傷患,都未必會有現在的我,所以相信自己的決定、做好自己就足夠。現在的突破是長年不斷努力而換來的機會,在經歷的過程不會知道結果,但當有滿意的成績和結果出來時,就會知道之前的努力無白費。」他補充指,自中四轉為全職運動員至今,從未後悔作出這個決定。

昔日坐在電視機前看林丹打球,如今已成為比賽直播畫面中的其中一位參賽球手,Jason為漸漸實現兒時目標感高興,但他總是看著更高,「2024年下半年自己贏過世界前20名的球手,亦曾跟前10名的球手打到接近比分,我相信金字塔的頂端不再像以前般望塵莫及。」放眼將來,他指首要任務是將世界排名提升至前32位,以能恆常參加主要的國際賽,長遠則是希望代表香港出戰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說過遠大的目標後,Jason又恢復場上的一貫冷靜,淡淡然說道:「不過有些事情是急不來,都是一步一步來,慢慢加強自己,希望達成目標。」

圖、文:何子淵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羽毛球・專訪|吳英倫:走過迷茫迎接收成 沉著應戰誓登頂峰

Posted on

啟德體育園主場館首辦測試賽 城大港將麥季聰最後探戈飲恨摘銀

【體路專訊】啟德體育園主場館周日(5日)舉行首場測試賽,上演「2024-2025年度中國香港大專體育協會七人欖球賽」決賽日。賽事入場人數逾10,200人,而在兩場決賽前後更有約7000人在場,見證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分奪男、女子組冠軍。就讀城大的港隊代表麥季聰屈居亞軍,但他對新場館仍讚不絕口,「這裏像英超球場,加上紅色為主,我自己覺得有點似奧脫福!

經過兩日在京士柏運動場舉行的賽事,大專欖球移師啟德體育園主場館上演決賽日,今次是主場館首場測試賽,有17支來自香港大專聯賽的男女子七人欖球隊,上演17場賽事,比賽在今早11時15分開始,並開放2樓看台及部分3樓貴賓室,但5樓的座位則不會開放。賽事門票經不同大專院校、地區團體及合作機構分發並不設劃位。

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會師男子組決賽,城大雖在頭一分鐘先開紀錄,但浸大臨完半場把握多打一人的優勢追至5:7。浸大易邊後加強攻勢,終以10:7反勝封王,粉碎城大的衛冕夢。代表城大出戰的港隊代表麥季聰,賽後大讚啟德主場館漂亮,尤指設施較大球場更佳,有如英超的球場:「這邊更衣室較大,以往大球場就是幾張橫櫈、幾個勾,這裡每個球員有自己的位置,像電視看到的英超球場,加上紅色為主,我自己覺得有點似奧脫福!」把各部分與大球場比較,麥季聰認為啟德草地較佳,出場球員通道的感覺則與大球場分別不大,並期待香港七人欖球賽時能有更佳的氣氛:「可能因為今次未有讓太多人入場觀賽,歡呼聲不及大球場震撼,但相信在Hong Kong Sevens坐滿看足時一定會更震撼。」

麥季聰今次是最後一年代表城大出戰,最終學校與冠軍擦肩,他坦言感失望,但認為感覺與以往舉辦賽事的京士柏運動場不同:「京士柏的觀眾有限,球員上場可能相對沒有在這邊緊張。在這邊舉辦對球員有好有壞,有球員可能會因為緊張失準,也有球員可能會因更多觀眾而更積極,但在較大的場地舉辦有助大專球員累積經驗,希望明年大專盃都能繼續在這裡舉辦。」

麥季聰

男子組冠軍:香港浸會大學
男子組亞軍:香港城市大學
男子組季軍:香港大學
男子組殿軍:香港理工大學

女子組方面,香港城市大學在決賽以12:5擊退香港教育大學稱后。前滑浪風帆世青冠軍麥卓穎,在入讀教大後接觸七人欖球,今屆與隊友合力取得大專盃亞軍。談及使用啟德場地作賽,她指:「這個場地觀眾多、氣氛好,京士柏可能觀眾與球場距離較近,但這邊氣氛更好,教大師兄師姐到場亦給予我們很多的支持。」她指參賽各隊均有自己的更衣室,場地的配套亦較佳,令球員落場比賽更興奮。以往投入個人項目的麥卓穎指自己被七欖運動中的團隊精神所吸引,故會繼續投入於這項運動,冀往後能與隊友一同奪得大專盃冠軍。

麥卓穎
女子組冠軍:香港城市大學
女子組亞軍:香港教育大學
女子組季軍:香港科技大學
女子組殿軍:職業訓練局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體育專員蔡健斌、警務處秀茂坪區指揮官謝翠恩及中國香港欖球總會主席蒲敬思賽後出席記者會。謝翠恩表示賽事入場人數逾10,200人,而在兩場決賽前後更有約7000人在場,而觀眾無須排隊便可完成簡單安檢入場。蔡健斌稱主場館首次測試,比過往在青年運動場和體藝館的測試複雜,對人流管制、時間掌控、鏡頭、音效與觀眾互動等各方面感到滿意。他續指主辦方欖總特地選擇關閉天幕,測試氣氛及音效,「我們認為關閉上蓋氣氛很好,音效也令我們滿意。決定上蓋是開或關,當中涉及很多不同因素,天氣是其一。如果是音樂會關閉上蓋,音效更好的話,主辦單位可能會選擇關閉,另外如有煙火表演等,這亦會影響天幕是打開或關閉。」欖總主席蒲敬思認為今次正好為3月舉行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熱身,期望可吸引4.5萬名球迷、甚至滿座球迷欣賞賽事。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體育專員蔡健斌
警務處秀茂坪區指揮官謝翠恩
中國香港欖球總會主席蒲敬思

圖、文:許嘉明、何子淵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啟德體育園主場館首辦測試賽 城大港將麥季聰最後探戈飲恨摘銀

Posted on

ATP香港賽|錦織圭決賽反負慕拿無緣冠軍 「自己的穩定性不足以致吞敗」

【體路專訊】「中銀香港網球公開賽2025」周日(3日)在維多利亞公園上演決賽,日本好手錦織圭與法國球手阿歷山大慕拿(Alexandre Muller)激戰三盤後,以6:2、1:6、3:6「反勝為敗」,未能繼上月ATP芬蘭挑戰賽奪冠後再下一城。早前飽受傷患困擾的錦織圭坦言狀態仍在提升當中,並指體能下降和穩定性不足以致吞敗。

藝人陳凱琳(左)和鄭嘉穎到場觀戰。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右二)。
錦織圭
阿歷山大慕拿

獲「外卡」參賽的錦織圭在4強由於對手中國新星商竣程戰至第7局退賽、兵不血刃晉級決賽。至於慕拿的晉級路途則較為驚險,準決賽面對西班牙球手蒙拿(Jaume Munar)先輸一盤4:6下,連扳兩盤7:6(7:5)、6:4取得決賽入場券。

錦織圭於決賽首盤佔取上風,在首發得分率得到八成和開出兩球「Ace」的情況下,以6:2輕鬆先取第一盤。不過,這位35歲的日本好手及後體能下降,不斷出現失誤,第4局已被慕拿破發。這位法國球手其後乘勝追擊,錦織圭表現得相當吃力,最終慕拿大勝6:1取下次盤,盤數追成1:1。戰至決勝盤,慕拿的首發得分率高達八成七,在第7局破發得手,領先3:4,更在第8局打出「Love Game」,最終以6:3勝出第三盤,以盤數2:1反勝,奪得生涯首個巡迴賽冠軍,錦織圭則未能繼ATP芬蘭挑戰賽後再次奪冠。

錦織圭對於反負於對手顯得失落,他坦言由於在賽事中未能佔取主導,並在第二及第三盤體能下降導致未能打出應有水準以致吞敗,「防守得太多,今天進攻也不夠積極,在第二和第三盤感到太疲累,我對那兩盤的表現感到非常失望。」

錦織圭總結是次賽事的表現,他認為自己的狀態仍然受到以往傷患影響而時好時壞,不過他相信在即將舉行的澳網能夠改善此不足之處,「雖然今次賽事未能以冠軍結束,但我認為在香港經歷美好的一周。自己的狀態仍然在提升當中,穩定性也不夠好以致今日的敗仗,我相信在澳網會表現得有更好。」此外,錦織圭又感謝香港球迷的支持,令他非常享受在港作賽的時光。

慕拿克服克隆氏症奪生涯首冠

至於奪得生涯首個巡迴賽冠軍的慕拿在兒時被診斷出患有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現時仍然以藥物控制病情,他賽後坦言能夠繼續網球生涯並奪冠是難以置信的事,「當我13歲的時候開始患有克隆氏症,有些醫生告訴我要停止打網球。現在能夠繼續打網球是很奇妙的事,還能在2025年以冠軍開始,真是太美好了。」

卡真洛夫
盧比利夫

莊臣

荷英跨國組合雙打掄元

雙打決賽方面,荷英跨國組合亞倫斯(Sander Arends)/莊臣(Luke Johnson)對陣俄籍雙星盧比利夫(Andrey Rublev)和卡真洛夫(Karen Khachanov)。大受球迷歡迎的俄籍組合首盤入局較快,一度領先3:1,惟亞倫斯和莊臣及時調整,在第8局破發,追至4:4,並在關鍵的第12局頂住壓力,以7:5先拔頭籌。在第二盤盧比利夫/卡真洛夫同樣有好開始,於次局破發得手,一直維持優勢,最終以局數6:4取下次盤,雙方需以「搶十」分勝負。亞倫斯/莊臣在決勝盤發揮出色,最終贏10:7,二人以冠軍結束今次香港之旅。

亞倫斯賽後笑言感謝隊友莊臣的帶領,並盛讚對方是今次的奪冠功臣。這位荷蘭球手認為,能夠擊敗兩位出色的球手盧比利夫和卡真洛夫屬於對自己努力的肯定,他又指今次在港奪冠令他留下美好的回憶,揚言未來必定會再次造訪香江作賽。至於隊友的莊臣指能夠在2025年首個賽事奪冠是象徵一個新的開始,此子感謝亞倫斯在早前特意抽時間到倫敦備戰,他同樣指明年會再次來港參賽。

圖、文:伍俊熹

此篇文章由「體路 Sportsroad」最初發表於「ATP香港賽|錦織圭決賽反負慕拿無緣冠軍 「自己的穩定性不足以致吞敗」